拙政园是我国.doc_第1页
拙政园是我国.doc_第2页
拙政园是我国.doc_第3页
拙政园是我国.doc_第4页
拙政园是我国.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属于园林方面的有四处:拙政园、留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 拙政园之所以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另一个原因是,拙政园曾为许多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提供了活动场所。其中有:钱牧斋和柳如是,明末御史、刑部侍郎王心一,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江苏巡抚李鸿章和张之洞等。 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09年)。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而还乡,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拙政园的园名是根据西晋潘岳的闲居赋中的“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缩写而成的。“拙”,实指不善在官场中周旋之意,是陶潜“守拙归田园”中的“拙”。全园约五分之三为水,足可表现园主这种江湖之志。恽格在题他所作的拙政园图时,写出了园景所寓的主题:“秋水长林,致有爽气。独坐南轩,望隔岸横岗,.,使人悠然有濠濮间趣。”王献臣之后,屡更园主,王心一、叶士宽、张履谦等二十多人先后为园主,因曾有“复园”、“将园”、“吴园”、“书园”、补园”等名园。现全园包括中部(拙、政园)、西部(旧“补园”)、东部(“归田园居”)三部分。其中,东部,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也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是全园的精华所在;西部,园内建筑大都建成于清代,其建筑风格明显有别于东部和中部。 一东部景区 东部景区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竹坞曲水为主,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等建筑点缀于池水、山石、草木之间。 二中部景区 拙政园东部和中部,是用一条长长的复廊隔开的。走廊的墙壁上开有25扇花窗,使东部和中部隔而不断。这是全园的精华部分,池水面积占三分之一,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主次分明。主要景点有: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小沧浪和枇杷园等。 三西部景区 西部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主要景点有:卅六鸳鸯馆、十八曼佗罗花馆、留听阁、倒影楼等。2008-12-22 16:42:44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选择背景色: 游客反馈拙政园位于苏州市娄门内东北街178号,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地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宏)寺。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音:y,卖)蔬,以供朝夕之膳(馈)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园名。暗喻自己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拙者)的“政”事。拙政园 - 简介 中国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娄门内。明正德八年(1513)前后,御史王献臣辞官后用大宏寺的部分基地建园,后几经兴废,现大体为清末规模,面积约4公顷,分东区(原归田园居)、中区(原拙政园)、西区(原补园)。中区为全园精华所在,水面占13,有分有聚,临水参差错落地建有形体不同的楼台亭榭,其中主厅远香堂位于池南岸,由此可欣赏园中四面景物;西循曲廊接小沧浪廊桥和水院;东经圆洞门入枇杷园,园中以轩廊小院自成一区;北面池中以杂土石形成岛山两座;西北有见山楼,四面环水,登楼可远眺虎丘。西区有曲折水面与中区大池相接,主要建筑有鸳鸯厅,厅内分为南面的十八曼陀罗花馆和北面的三十六鸳鸯馆,隔池北望小巧玲珑的扇面亭(与谁同坐轩)。北山上建有浮翠阁,登阁可俯览全园,又能借景园外。东区现有景物多为新建,主要有兰雪堂一组建筑和假山、水池亭榭、茶室等,水池建筑布置疏朗,又置大片草地,与传统造园手法迥异。拙政园水池面积较大,山径水廊起伏曲折,古木蔽日,山光水影,富有自然情趣;布局采取分割空间,利用自然,对比借景等手法,吸收传统绘画艺术,因地造景,景随步移,是具江南特色的典型园林。1961年定为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正德四年(1509),官场失意还乡的朝廷御史王献臣建造此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名“拙政园”。四百多年来,拙政园几度分合,或为“私人”宅园,或做“金屋”藏娇,或是“王府”治所,留下了许多诱人探寻的遗迹和典故。 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分。中部山水明秀,厅榭典雅,花木繁茂,是全园的精华所在。西部水廊逶迤,楼台倒影,清幽恬静。东部平岗草地,竹坞曲水,空间开阔。 盆景园与雅石斋是镶嵌在拙政园中的二颗璀璨的明珠。拙政园西部一片清影摇曳的竹篱墙内,集萃着苏派盆景的精品,它被称为“名园瑰宝”,拥有50余个品种,近万盆盆景。雅石斋位于中部,一个池水、游廊萦绕的幽静的小院,里面陈列着室内清供佳品“奇石”,千姿百态的多种奇石配以红木座架供奉于案桌、条几,越显钟灵毓秀。近年来,拙政园还推出了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旅游活动-杜鹃花节、荷花节,受到了广大中外游人的喜爱和称赞。如今二个花节已成为苏州古城每年春天一个亮丽的旅游景点,成为苏州园林每年的一个特色旅游项目。 该园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特殊游览参观点之一、世界文化遗产,迄今为止同时具备这四项桂冠的全国仅拙政园一家。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人前来观光旅游,他(她)陶醉在古老、文明的传统文化之中。 拙政园 - 特点拙政园的特点是园林的分割和布局非常巧妙,把有限的空间进行分割,充分采用了借景和对景等造园艺术, 因此拙政园的美在不言之中,有人说拙政园是苏州四大名园之首。 拙政园是中国园林的经典之作,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因有江南才子文征明参与设计,文入气息尤其浓厚,处处诗情画意。园以水景取胜,平淡简远,朴素大方,保持了明代园林疏朗典雅的古朴风格。景区分为东、中、西三部,另有原住宅处于1992年建成苏州园林博物馆对外开放,这亦是中国首家园林专题馆。园林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拙政园更是中国造园的、经典之作,与故宫、长城、孔庙、秦兵马涌、布达拉宫等同属国宝,亦是世界文化的瑰宝。近年来,拙政园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推出自己的特色花卉,每年春夏两季举办杜鹃花节和荷花节;花姿烂漫,清香远溢,使素雅幽静的古典园林充满了勃勃生机。拙政园西部的盆景园和中部的雅石斋分别展示了苏派盆景与中华奇石,雅俗共赏,陶冶情操。 拙政园 - 景色涵青亭园林建筑,以亭的变化为多。亭是一种只有屋顶而没有墙的小屋,玲珑轻巧,一般由屋顶、柱身和台基三部分组成。在园林中可点景、观景,又可供人小憩、纳凉、避雨。涵青亭居于一隅,空间范围比较逼仄。整座亭子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给本来平直、单调的墙体增添了飞舞的动势。斜倚亭边美人靠小坐,天光云影,水间锦鲤遨游,荷莲轻荡。 芙蓉榭榭是我国古代一种很美的建筑形式,凭借周围风景而构成,形式灵活多变。芙蓉榭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灵空架于水波上,伫立水边、秀美倩巧。此榭面临广池,是夏日赏荷的好地方。缀云峰兰雪堂北,山峰高耸在绿树竹荫中,山西北双峰并立,取名“联璧”。缀云峰、联壁峰为归园田居的园中景点。缀云峰的形态自下而上逐渐壮大,其巅尤伟,如云状,岿然独立,旁无支撑,此峰苔藓斑驳,藤蔓纷披,不乏古意。拙政园 - 拙政园东园东区的面积约31亩,其规模大致以明朝王心一所设计的“归园田居”为主,该园可分为四个景区,据记载有放眼亭,夹耳岗,啸月台,紫藤坞,杏花涧,竹香廊等诸胜。中为涵青池,池北为主要建筑兰雪堂,周围以桂、梅、竹屏之。池南及池左,有缀云峰、联壁峰,峰下有洞,曰“小桃源”。步游入洞,如渔郎入桃源,桑麻鸡犬,别成世界。兰雪堂之西,梧桐参差,茂林修竹,溪涧环绕,为流觞曲水之意。北部系紫罗山、漾荡池。东甫为荷花池,面积达四五亩,中有林香楼。家田种秫,皆在望中。但现有的景物大多为新建,重要的景点有秫香馆、松林草坪、芙蓉榭、天泉亭等,拙政园的纪念品店也设在此处。园的入口设在南端,经门廊、前院,过兰雪堂,即进入园内。东侧为面积旷阔的草坪,草坪西面堆土山,上有木构亭,四周萦绕流水,岸柳低垂,间以石矶、立峰,临水建有水榭、曲桥。西北土阜上密植黑松枫杨成林,林西为秫香馆(茶室)。再西有一道依墙的复廊,上有漏窗透景,又以洞门数处与中区相通。拙政园西园西园面积约为12.5亩,现有布局形成于张履谦接手时期。该园以池水为中心,有曲折水面和中区大池相接。有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宜两亭等景观。又新建三十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装修精致奢丽。其中,建筑以南侧的鸳鸯厅为最大,方形平面带四耳室,厅内以隔扇和挂落划分为南北两部,南部称“十八曼佗罗花馆”,北部名“三十六鸳鸯馆”,夏日用以观看北池中的荷蕖水禽,冬季则可欣赏南院的假山、茶花。池北有扇面亭“与谁同坐轩”,造型小巧玲珑。东北为倒影楼,同东南隅的宜两亭互为对景。拙政园 - 拙政园中园中部部分为全园精华之所在,虽历经变迁,与早期拙政园有较大变化和差异,但园林以水为主,池中堆山,环池布置堂、榭、亭、轩,基本上延续了明代的格局。从咸丰年间拙政园图、同治年间拙政园图和光绪年间八旗奉直会馆图中可以看到山水之南的海棠春坞、听雨轩、玲戏馆、枇杷园和小飞虹、小沧浪、听松风处、香洲、玉兰堂等庭院景观与现状诸景毫无二致。因而拙政园中部风貌的形成,应在晚清咸丰至光绪年间。中区现有面积约为18.5亩,其中水面占1/3。水面有分有聚,临水建有形体各不相同,位置参差错落的楼台亭榭多处。主厅远香堂为原园主宴饮宾客之所,四面长窗通透,可环览园中景色;厅北有临池平台,隔水可欣赏岛山和远处亭榭;南侧为小潭、曲桥和黄石假山;西循曲廊,接小沧浪廊桥和水院;东经圆洞门入枇杷园,园中以轩廊小院数区自成天地,外绕波形云墙和复廊,内植枇杷、海棠、芭蕉、竹等花木,建筑处理和庭院布置都很雅致精巧。远香堂既是中园的主体建筑,又是拙政园的主建筑,园林中各种各样的景观都是围绕这个建筑而展开的。远香堂是一座四面厅,建于原“若墅堂”的旧址上,为清乾隆时所建,青石屋基是当时的原物。它面水而筑,面阔三间,结构精巧,周围都是落地玻璃窗,可以从里面看到周围景色,堂里面的陈设非常精雅,堂的正中间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远香堂”三字,是明代文征明所写。堂的南面有小池和假山,还有一片竹林。堂的北面是宽阔的平台,平台连接着荷花池。每逢夏天来临的时候,池塘里荷花盛开,当微风吹拂,就有阵阵清香飘来。堂的北面也是拙政园的主景所在,池中有东西两座假山,西山上有雪香云蔚亭,亭子正对远香堂的两根柱子上挂有文征明手书“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对联,亭的中央是元代倪云林(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子,元末无锡人。工诗,善山水,为元代四大画家之一)所书“山花野鸟之间”的题额。东山上有待霜亭。两座山之间以溪桥相连接。山上到处都是花草树木,岸边则有众多的灌木,使得这里到处是一片生机。远香堂的东面,有一座小山,小山上有“绿绮亭”,这里还有“枇杷园”、“玲珑馆”、“嘉实亭”、“听雨轩”、“梧竹幽居”等众多景点。从梧竹幽居向西远望,还能看到耸立云霄之中的北寺塔。水池的中央还建有荷风四面亭,亭的西面有一座曲桥通向柳荫路曲。在这里转向北方可以见到见山楼。亭子的南部有一座小桥连接着倚玉轩,从这里向西走就到了小飞虹,这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桥的南面有小沧浪水阁,桥的北面是香洲拙政园 - 造园艺术拙政园的不同历史阶段,园林布局有着一定区别,特别是早期拙政园与今日现状并不完全一样。正是这种差异,逐步形成了拙政园独具个性的特点,主要有:(1)因地制宜,以水见长。据王氏拙政园记和归园田居记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仅“堂一、楼一、为亭六”而已,建筑数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园林中的建筑密度。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这种布局虽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园的风范。(3)庭院错落,曲折变化。拙政园的园林建筑。早期多为单体,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表现在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中部的建筑密度达到了16.3。其次是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幻曲折。如小沧浪,从文征明拙政园图中可以看出,仅为水边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会馆时期,这里已是一组水院。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即枇杷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这种园中园式的庭院空间的出现和变化,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面的理由外,恐怕与园林面积缩小有关。光绪年间的拙政园,仅剩下了1.2公顷园地。与苏州其他园林一样,占地较小,因而造园活动首要解决的课题是在不大的空间范围内,能够营造出自然山水的无限风光。这种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空间的分割渗透”、对比衬托;空间的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空间的婉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间的欲放先收、欲扬先抑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间的局限,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这种处理手法,在苏州园林中带有普遍意义,也是苏州园林共同的特征。(4)园林景观,花木为胜。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瑶圃百本,花时灿若瑶华。”归田园居也是丛桂参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藓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杏花盛开,“遮映落霞迷涧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有泛红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花漳涧等景观。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待霜亭的桔(“洞庭须待满林霜”);听雨轩的竹、荷、芭蕉(“听雨入秋竹”,“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玉兰堂的玉兰(“此生当如玉兰洁”);雪香云蔚亭的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听松风处的松(“风入寒松声自古”),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柳荫路曲的柳,枇杷园、嘉实亭的枇杷,得真亭的松、竹、柏等等。 拙政园 - 旅游最佳旅游时间春、夏、秋三季皆适宜游玩,但最好能避开节假日高峰期。特色餐饮苏州的美食一条街太监弄。那里有乾隆创始的“松鹤楼”(船点就是那里的大师傅的绝活),代表菜肴是松鼠桂鱼和船点!松鹤楼对面是得月楼。这家店子曾经二上银幕,某种程度上比松鹤楼还有名。代表菜肴是樱桃肉,鲃肥汤。它的边上则是王四酒家,老振兴,这两家也是很有名气的老酒家。都是典型的苏帮特色。再走过去到了太监弄的尽头,碧凤坊的开始,则是小吃的天下了。五芳斋,朱鸿兴和绿杨馄饨店。不是我吹牛那里的各色面和汤包,小笼绝对经典。购物拙政园门口的东北街和园林路上有很多工艺品商店,当地的土特产、苏扇、苏绣等在此都可以买到。特色活动四月至十月会举行花展(杜鹃花展和荷花展)当地旅游注意事项由于苏州园林里绿色植被比较多,相比其他颜色的花对比度比较大,所以应该选取镜头成像好且使用高分辨率进行拍摄。所以建议您使用单反相机进行拍摄。去苏州园林拍摄一定要注意光影交叉以及背光的时候闪光灯补光要及时,去苏州园林拙政园是必要去的,不过旺季时这里的人比较多的,所以把握整体场景拍摄就比较难了,建议真正喜欢苏州园林的朋友还是要等人少的时候再去,在一种静的环境中才能拍摄出好的作品。景区门票价格:旺季(4.1610.30)70元;淡季(10.314.15)50元。70岁以上老人凭高龄证、现役军人凭军人证、残疾人士在残疾日以及1.2米以下儿童免票。拙政园 - 历史名园金戈铁马声 太平天国的杰出将领忠王李秀成与苏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拙政园也有着不解的缘份。 清咸丰十年(1860),李秀成率军攻占苏州后,建立苏福省。据载,“以复园吴宅东拓于潘,西拓于汪,兼而并之,建为王府”。据说,李秀成在忠王府时,喜欢在后花园见山楼办公,此楼依山而筑,临水而建,楼上楼下互不相通,比较安全,公务之余,放眼窗外,可远眺西部群山,近观则园中景色尽收眼底。100多年过去了,如今英雄已去,楼榭依然,见山楼载荷着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风云。文征明与拙政园 吴门画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文征明,以翰墨自娱,优游林下,画风清远恬淡。他与园主王献臣交往甚密,园建成后,王氏经常邀其宴饮、赏游,他对园中美景乐而忘返,拙政园成了他创作的蓝本。他曾数次为拙政园作画,其中比较有影响、流传至今的文待诏拙政园图集诗、书、画于一体,各全其美,相互映发,堪称巨构杰作。文征明当年亲手种植的紫藤,历经400余年,仍身姿矫健,绿荫满庭,被李根源先生称为“苏州三绝”之一。 文征明所作的王氏拙政园记石刻,现位于倒影楼下拜文揖沈之斋,他的字疏朗清秀,风骨自在,千字文置西部水廊内,系文征明八十岁时所作的蝇头小楷,笔势空灵飞动,书法高超,其艺术风格与拙政园的典雅特色似乎有着某些相同之处,名人名园,交相辉映。 歌吹依稀鸳鸯馆 卅六鸳鸯馆是园主张履谦常在此宴友、会客、休憩,拍曲清唱的地方。他酷爱昆曲,当年曾聘俞振飞的父亲俞粟庐为其儿子、孙子授课,俞粟庐在当时有“江南曲圣”之誉,他严格教学,认真授艺,深受张家上下尊敬。俞振飞的童年是在补园度过的,在晚年时他常常与人谈起这段往事,对现今成为拙政园西花园的补园的怀恋溢于言表。他跟随父亲每日在园中练功学唱,天资聪颖,学戏用心,深得其父的喜欢,日后成了当之无愧的昆曲大师。张履谦的长孙张紫东学曲勤奋,得师真传,日后也成为昆曲名票友,被誉为“吴中老生第一人”。园林典雅,昆曲骈丽优美,园中拍曲,被雅士文人看作是莫大的享受和最为赏心的乐事。拙政园 - 故事8月31日,身为“苏州电影娱乐大使”的著名影星刘嘉玲来到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为第十六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拍摄“苏州影集”相关专题。 中午时分,刘嘉玲在自己的合作公司香港泽东公司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拙政园玉兰堂,在这里化妆、换装,随后便开始了紧张的拍摄工作。在香洲西北侧的荷塘边,刘嘉玲一袭深红色的落地长裙在田田的莲叶间更显光艳照人。接下来,刘嘉玲更换了一身轻巧靓丽的鹅黄色连衣裙,在枇杷园洞门处留下了美丽的身姿。最后,刘嘉玲在玉兰堂内接受了中央电视台6套大型电影资讯栏目电影报道的专访,圆满完成了在拙政园的拍摄工作。 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拙政园管理处工作人员全力配合摄制组的工作,提前布置场地,对游客礼貌地进行分流疏导,保证了拍摄的正常进行。 窗体顶端文徵明设计拙政园蓝图2009年12月30日 09:03来源:扬子晚报包兰 张毕荣我要发表评论推荐朋友打印本稿 闻名遐迩的拙政园最早建于公元1509年(明正德四年),到2009年正好整整500周年。足足五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分离聚合,兴衰荣辱,主人更替足足可以写几本小说。才子文徵明设计蓝图 拙政园现占地约78亩,为现存最大的古典园林,而初建时面积更大,约200余亩。“在郡城东北界娄、齐门之间。”首任园主王献臣为明代弘治进士,最高官至监察御史,却多次被贬,于是心生退意,回到故乡“筑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