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收稿日期 1999 08 01 作者简介 袁广阔 1962 男 河南南阳人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从古文献与考古资料看夏文化的起始年代 袁 广 阔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南 郑州45000 摘 要 古代文献记载 氏族社会末期 黄河中下游地区曾发生过一场持续时间较长的洪水 这场 洪水最后由大禹治服 为其子启建立夏王朝奠定了基础 考察这场洪水结束的时间 对确定夏王朝建立 的年代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黄河中下游地区目前已知的龙山文化遗址分析 龙山文化时期没有发现大 的文化断层 到龙山文化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时期 除豫西嵩山地区地势较高外 豫东 冀南及整个山东 半岛地区龙山文化突然中断 与此同时 辉县孟庄龙山城址发现洪水冲毁城墙的现象 鲁西地区成组的 龙山城址也随之消失 上述地区也都是文献记载洪水发生与淹没的地区 因此文化出现断层 而豫西 嵩山周围因地势较高 使那里的人们躲过了洪水 龙山文化在继王城岗四期之后 发展成王城岗五期文 化 进而形成新寨期二里头文化 所以夏文化应开始于豫中地区 以登封王城岗五期和禹县瓦店四期为 代表的时期 关键词 大禹治水 文化断层 夏文化 中图分类号 K8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242 2000 01 0035 04 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偃师商城队在尸乡沟 城的西南部发现一座呈长方形的小城 发掘表明小 城早于大城 大城是在小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 因尸乡沟大城始建于二里冈文化下层的年代上限已 经确定 其小城的年代则已进入早于二里冈下层的 二里头文化四期 具有都城性质的二里头文化遗址 旁边平地崛起一座商代城址 因此学术界认为夏商 更替至迟在二里头四期晚段已经完成 二里头文化 主体为夏文化 这一认识在学术界逐渐趋同 1 明确了二里头文化主体为夏文化 但不等于夏 文化所有问题都已经解决 如根据传统文献夏朝开 始于公元前21世纪 夏朝存在年代约400余年 而 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碳十四测定的数据只有300余 年 如果说夏商文化更替在二里头三期至四期早段 二里头文化所存在的年代当不足300年 人们所认 识的二里头文化 年代与文献所载夏文化存在的时 间不符 因此有学者将早于二里头文化的龙山文化 中晚期归于夏文化之中 但这也存在不少矛盾 笔 者认为二里头文化主体为夏文化已使夏文化研究取 得了实质性突破 二里头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 嵩山 周围 早于二里头文化的龙山文化同二里头文化之 间已没有缺环 因此夏文化起始的年代当在这一阶 段的龙山文化晚期遗存中去仔细分析 从古代文献记载可知 大禹治水是夏朝开始时 的最大的历史事件 千百年以来 代代相传 从考古 学 天文学等方面观察 关注洪水现象是重要线索 尚书 国语 墨子 孟子 韩非子 史记 汉书 等文献中都记载了我国古代曾发生过一场持 续时间较长的洪水 也有人称之谓洪水时代 我国 历代学者都不否定这些记述 且多根据文献对同洪 水搏斗的英雄尧 舜 禹 共工 四岳 伯益以及洪水 发生的地域进行了考察 其中著名历史学家徐旭生 考察得最为详细 他指出 如果详细考察我国的地 形 各代河患的沿革 以及我中华民族发展的阶段 就可以明白洪水的发生和大禹施工的地域 主要是 兖州 豫州的东部和徐州的一部分也可能有些小施 工 2 P139 根据文献 洪水最后是让禹降服了 而禹是夏部 族的最后一位首领 同时也是夏朝的奠基者 而夏朝 建国的大致年代是可以从文献所载夏 商 周的积年 推出来的 据此基点 多数学者认为夏朝应建立于公 元前21世纪前后 3 P50 也有少数学者认为夏朝建 立得更早些 当在公元前23世纪 4 P18 因此 洪水 发生于夏朝建国之前的时间也是明白的 公元前 53 第40卷 第1期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Vol 40 No 1 2000年1月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Jan 2000 23世纪至公元前21世纪相当于龙山文化的中晚 期 考察这场洪水结束的时间 对确定夏朝建立的年 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龙山文化时期 无论黄河或长江流域各地基本 上没有大的缺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龙山文化阶 段 晋南 豫西 豫东及整个山东半岛地区以及长江 下游地区出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 目前临汾 运城 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址有130余处 其中经考古发掘 的遗址有芮城南礼教 夏县东下冯 垣曲东关 丰村 龙王崖 襄汾陶寺等 其中陶寺遗址发掘面积最大 遗址分早中晚三期 早期属庙底沟二期文化 中晚期 为龙山文化 早中晚三期为同一文化的三个发展阶 段 文化面貌联系紧密 没有任何缺环 5 豫中西部地区为寻找夏文化 该地区龙山文化 的考古工作开展得较多 这里是河南龙山文化遗址 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经考古发掘大型遗址有洛 阳王湾 登封王城岗 汝州煤山 李楼 禹州瓦店 郾 城郝家台等 这些遗址集中分布于伊 洛 颍河两岸 遗址面积大 文化层堆积较厚 豫东 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不少情况同中原差 不多 但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甚至可以说高于中原地 区 如山东城子崖发现了面积达16万平方米的龙 山城址 6 临朐发现了大型龙山墓葬 山东目前已 发现龙山文化遗址达几百处 泗水尹家城龙山文化 层的堆积厚达二米以上 出土遗物可划分为四期六 段 前后连绵不断 衔接十分紧密 7 从晋南上百万平方米的陶寺遗址的发掘到中 原 山东地区龙山大墓的发现 我们不难看出龙山文 化中晚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展时期 各地的 文化层堆积丰厚 出土遗物众多 器物精美 都有连 续不断的陶器演变序列 表明龙山中晚期黄河中下 游地区没有出现特大的自然灾害 孟子 等文献所 述的洪水不是发生于这个阶段 在龙山文化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早期阶段 晋南 豫东 鲁及冀南等地考古学文化出现了明显的缺环 晋南地区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经过较大规模考 古发掘的遗址有夏县东下冯 襄汾大柴遗址 从这 两处遗址来看 这一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同龙山 文化相比较共性很少 二者之间缺环十分明显 龙 山文化时期晋南地区陶器以灰陶为主 器类中盛行 鬲 灶 深腹盆 深腹缸 小口高领瓮 鼓腹罐 浅盘高 柄豆等 二里头文化时期炊器类除陶鬲外则出现了 不少数量的鼎 带花边的深腹罐 圆腹罐 平底盆 敛 口瓮等 不少学者认为这一文化属于二里头文化的 范围 并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东下冯类型 考古学文化断层最明显的算是山东龙山文化和 岳石文化的缺环了 二者之间不仅出现缺环 而且文 化倒退现象也非常明显 龙山文化时期的大批精美 陶器蛋壳陶高柄杯及鼎 罐 等陶器都消失了 代 之而起的是岳石文化的粗糙的陶器 因此 一些学 者认为岳石文化的前身不是山东龙山文化 而是由 其他地区发展而来的 在河南东部及华北平原上的龙山文化遗址基本 在一个时期废弃了 目前发掘的淇县王庄 汤阴白 营 辉县孟庄 安阳大寒南岗 后岗等文化遗址 龙山 文化层上面覆盖的不是相当于二里头时期的文化 层 就是商代或东周的文化层 在豫东鹿邑栾台 永 城王油坊 杞县鹿台岗龙山文化层上覆盖的不是岳 石文化层 就是商代晚期文化层 龙山文化遗址均出 现了断层 目前在豫东 豫北的华北平原及山东地区 均未发现一处龙山文化向其他文化发展的连续不断 的遗址 除了这些文化的断层外 笔者在发掘河南辉县 孟庄遗址时还发现了一些与洪水有关的现象 孟庄 遗址位于河南省辉县市东南 1992 1995年河南省 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考古钻探和较大规模 的考古发掘 揭露面积达4500余平方米 在遗址内 发现了龙山文化 二里头文化时期和商代文化晚期 三座相叠压的城址 其中龙山文化城址在目前中原 地区发现的龙山城址中面积最大 8 孟庄城址现在的地势是北依太行山前的低山 位于平原之上 整个遗址地势并不完全平坦 西部虽 被破坏 但遗址高出地表约1米左右 中南部也留有 0 5米 0 8米高的断崖 孟庄遗址的东 西 南三 面的地势均高于其他地面 其海拔高度约100米 孟庄龙山城址的城垣东 西 北三面都经过正式 发掘 发掘表明城垣是由内外取土堆筑而成的 内外 都留有一条壕沟 外侧的壕沟宽且深为护城河 河底 距当时地面3 8米 4 8米深 护城河宽约20米 内侧有宽6米 8米的壕沟 东 西 北三面的墙发 掘资料表明 内侧壕沟中1 5米左右为龙山末期的 淤土 此外 南 北面城河的发掘表明外城河龙山晚 期的淤土有2米 3米 这些淤土的形成应与持续 一定时间的洪水或大量雨水有关 能表明孟庄龙山城毁于洪水的证据是西墙的中 段 该墙中北部就有一大的缺口 已发掘部分15米 宽 其余部分叠压于北部的一条公路之下 公路宽约 50米 因此该缺口的实际宽度不详 这条沟在孟庄 遗址内的走向为东西向 因此沟的主要部分都压在 公路下 目前钻探和发掘情况表明该沟在遗址内由 63 西城墙向东还保持有40余米长 从已发掘的探方 T128看 原有的龙山城墙夯土已全部被洪水冲掉 且洪水在该探方内下切入生土达1 5米左右 由西 向东伸去 冲沟内的淤土包含有龙山文化各个时期 的陶片 表明该冲沟是在龙山末期形成的 在西城 墙的这段缺口处 二里头时期的人们清除了这里的 大部分淤土 然后用夹板筑夯成二里头时期的西城 墙 关于辉县一带的洪水古代文献有记述 辉县西 周时为共伯国 史记 周本纪 正义 引鲁连子云卫 州共城县本周伯之国也 水经注 曰 共和之故 国 共且故城即共之封地 共国故城至今仍保 存在辉县城南 城东还有共山 徐旭生不仅认为这 里是共和之故国 而且还是中国氏族社会末期共工 氏族所居的地方 徐先生指出 汉书 地理志 河 内郡共县 班固自注 故国 就是 庄子 让王 篇内 的共首 荀子 儒效 篇内的共头 今为河南的辉县 共工在古传说中特别同水有关 百泉水自名共 故 名共水 9 P139 徐先生认为 共地正当黄河转折的 地方 接纳了辉县境内为患的共水 黄河也引起下游 的水患 故共为洪之本字 古人用以泛指黄河下游的 水患 古代文献中直接记述洪水的不多 但记述共 工和洪水关系的却很多 如 左传 昭公十七年 共 工氏以水纪 故以水师而水名 路史 太昊纪 载 太昊 伏羲 氏 共工氏始作乱 振滔洪水 以祸天 下 淮南子 本经训 曰 共工振滔洪水 以薄空 桑 辉县孟庄的主要洪水遗迹正发生在氏族社会末 期的龙山文化的末期 基本相当于共工治水的时期 若徐旭生先生考证的共地不误 共工氏与孟庄龙山 城址的洪水当存在一定的关系 几乎与黄河中游孟庄龙山城址兴建的同时 黄 河下游的鲁西地区出现成组的龙山城址 这里的城 址以一座大型城址为中心 周围有数座小城围绕 这些城址平面形状多作方形 但也有船形 圆形等 典型城址有 阳谷景阳岗 皇姑冢 王家庄 茌平教场 铺 尚庄 乐平铺 大尉以及东阿县王集等 10 这些 城址的共同特点是都选择在当时较高的台地上兴 建 都在当时黄河下游河道两侧 都毁于龙山文化晚 期 这些城址由于多数未发掘 其毁因不详 但从海 拔高度在100米的孟庄城址被龙山晚期的洪水冲毁 来分析 这里海拔仅有30米左右 而又处于黄河河 道两侧 正是徐旭生考证的洪水发生地的兖州之域 关于鲁西地区 据文献记载 这里正是黄河上游 共工振滔洪水所湮没之地 皇甫谧 帝王世纪 曰 黄帝由穷桑登帝位 后徙曲阜 少昊邑于穷桑 以 登帝位 都曲阜 颛顼始都穷桑 徙商丘 接着皇甫 谧就说 穷桑在鲁北 或云 穷桑即曲阜也 总之 穷桑在鲁国境内可信 淮南子 本经 说 舜之时 共工振滔洪水 以薄空桑 空桑即穷桑 知穷桑还是 个低洼易受水患之地 故张学海指出 古济水西 侧 冀鲁豫交汇区山东一方 又是黄泛区 自汉武帝 时河决瓠子以来 黄河泛滥决口经常湮没这地区 且 有济水为患 自古就是水患重灾区 这些都与穷桑 的地理条件很吻合 穷桑应在这一带 11 从文献记 述及考古材料印证表明 氏族社会末期黄河中下游 地区的确发生了大的洪水 当然以自然的规律来看 当时的降雨也不仅仅 限于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也应当发生 田野考古表 明 良渚文化的典型遗址江苏钱山漾 马桥遗址良渚 文化晚期至马桥文化时期发现了较普遍的淤土层 吴江梅埝遗址在良渚文化层之上堆积厚达0 4米 0 9米的河流淤土层 环境学者根据长江下游地区 自然环境的变迁 指出 我国东部地区在距今4000 年前后曾发生过空前的大洪水 洪水虽以黄河中游 地区为最大 但淮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样受到了 这次洪水的影响 当时长江可能有一支由安徽南部 经东坝进入太湖平原 使太湖平原的水位抬高 并淹 没了低地 在良渚文化层上形成了一层0 5米左右 的灰黑色淤泥给先民们带来了几乎是灭顶之 灾 12 俞伟超先生根据良渚文化衰败的现象早在 1991年就指出 4000多年前我国曾发生一次延续 了若干年的特大洪水灾难 应该是历史事实 13 在晋南 豫东 豫北 齐鲁地区出现洪水时 豫西 南 晋中北部等地因地势较高 洪水影响不大 河南 淅川地区 这里位于鄂 陕 豫三省交界处 是我国第 二阶地的东部边缘 地势较高 海拔400米以上 地 势以丘陵和山地为主 这里的下王岗遗址经过大规 模发掘 龙山文化和相当于二里头早期遗物都比较 丰富 从大量遗物方面可知该遗址从龙山晚期到相 当于二里头早期的考古学文化是自然顺延的 前后 衔接十分紧密 龙山时期的典型器形鼎 罐 甑 杯 盘 豆 盆等都在相当于中原二里头文化早期得到了 继承和发展 14 晋中地区 西临黄河 北依太行山 地处黄土高 原的东部 地势较晋南要高 平均海拔在300米以 上 这里的太谷白燕 忻州游邀遗址都经过了大规 模的考古发掘 已发表资料可知 这一地区从龙山 至二里头文化时期考古学文化也没有间断过 龙山 时期鬲 盆 豆 杯等器形 纹饰都在二里头阶段得到 73 了延续发展 15 豫西部地区黄河的主要支流伊 洛河以及与之 邻近的淮河支流汝 颍等流域也曾出现大的洪水 但 由于该地区地势较高 龙山文化遗址又依山傍水 洪 水来时易于上高处躲避 洪水对这一地区造成的损 失要小一些 从登封王城岗等遗址的发掘资料看 该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是连续不断向二里头文化发展 的 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缺环 二里头文化早期文 化层直接压于龙山晚期层上 遗址内出土的主要遗 迹 灰坑 瓮馆葬等还保持着龙山文化的特征 王城 岗五期文化 禹县瓦店四期文化为代表的文化面貌 同目前学术界认识的二里头遗址的二里头一期文化 是有着很大差别的 但同典型的龙山文化面貌也不 完全一样 如王城岗五期 瓦店四期仍然具有浓厚 的龙山文化特征 陶器的质地 纹饰 制法等同龙山 晚期特征一致 一些主要器类如罐形鼎 深腹罐 高 领罐等陶器形体却变得浑圆等 王城岗五期鼎方 唇 沿略折 沿面斜平 圆鼓腹 圆底 扁楔形足较矮 通体多饰印痕极浅的方格纹 深腹罐分折沿和卷沿 两类 折沿罐沿面宽而较陡直 深腹通体饰细绳纹 卷沿罐 沿面近平 形体浑圆 通体饰浅而不清晰的 篮纹 小口高领瓮为直口溜肩 圆鼓腹 小平底略上 凹 通体饰浅篮纹 16 考古学文化就陶器特征而言 豫中地区继王城岗五期文化之后 与之紧密衔接的 是临汝煤山二里头一期 密县新寨期二里头文化遗 存 17 它同二里头遗址的二里头一期文化是有区别 的 如二里头遗址的二里头文化特征是陶质方面砂 褐陶占有一定比例 纹饰方面绳纹占的比例增大 附 加堆纹 鸡冠 较多 器类方面也新出现有十分典 型的花边圆腹罐 三足盘 尊形器等 前一阶段的深 腹罐变做冬瓜形 底部根小 此外鼎 盆 甑 豆的形 体都发生了一定变化 因此我们认为豫中地区继龙 山文化之后应为以王城岗五期 瓦店四期文化为代 表的文化遗存 紧随其后的是密县新寨 临汝煤山遗 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亦即有学者提出的新寨期 该 期之后才应是二里头一期文化 王城岗五期文化遗 存是豫东 冀南 山东地区龙山文化消亡以后 独立 存在于豫中地区的一种文化 它是二里头文化的前 身 夏文化应开始于豫中地区以登封王城岗五期和 禹县瓦店四期为代表的时期 目前关于汝州煤山 登封王城岗五期的碳十四标本都没有做过年代测 试 从其陶器特征上不难看出这时期陶器刚刚脱胎 于龙山文化 二者间的年代当相去不远 豫中西部 地区根据 国语 周语 史记 夏本记 孟子 万章 篇 等记载这里是夏王朝建国的中心地带 而多数学 者认为的夏王朝就建于公元前21世纪前后 这与本 地区龙山文化向二里头文化过渡的时间基本吻合 参考文献 1 高炜 杨锡璋等 偃师商城与夏商文化分界 J 考古 1988 10 2 徐旭生 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0 3 郑杰祥 夏史初探 M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5 4 郑光 二里头陶器文化论略 A 二里头陶器集粹 C 北 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 山西襄汾县陶 寺遗址发掘简报 J 考古 1980 1 6 张学海 王树明 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论文集 C 济南 齐鲁出版社 1993 7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研室 泗水尹家城 M 北 京 文物出版社 1990 8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辉县孟庄 待刊 R 9 徐旭生 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0 10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鲁西发现两组八座龙山文化 城址 N 中国文物报 1995 01 22 11 张学海 东土古国探索 J 华夏考古 1997 1 12 王富宝 李民昌 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的自然环境 A 东 方文明之光 C 海口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1996 13 俞伟超 龙山文化与良渚文化衰变的奥秘 A 纪念城子 崖发掘60周年论文集 C 济南 齐鲁出版社 1993 14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淅川下王岗 M 北京 文物出版 社 1989 15 晋中考古队 山西太谷白燕遗址第一地点发掘简报 J 文物 1989 16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 登封王城 岗与阳城 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2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 河南密县新寨遗 址的试掘 J 考古 1981 5 责任编辑 阎现章 Beginning Time of the Xia Culture As Seen from Ancient Data and Archeological Finds Yuan Guangkuo 下转第46页 83 33 宋豫秦 现今南亳说与北亳说的考古学观察 J 中原文 物 1991 1 34 邹衡 郑州商城即汤都亳说 J 文物 1978 2 35 曲英杰 论成汤都亳及其以前商人之八迁 J 史学月刊 1992 2 36 尚世英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词典 河南卷 M 北京 商 务印书馆 1993 37 清 山西通志 M 38 陈昌远 伊尹出生栾川说 J 河洛论坛 1997 1 责任编辑 阎现章 On the Ruins of a Shang Town in Yuanqu Shanxi and the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Investigations of The Tang People Began to Settle in Bo Chen Changyuan Chen Longwen Abstract A common understunding has been reached in the chronological determination of China s first 3 dynasties the Xia the Shang and the Zhou that the ruins of the Shang town in Yanshi Henan marked the transition form Xia to Shang But where did the Shang or the Tang people begin Though opinions differ lots of arheological finds historical records and local annals point to the fact that the Shangs or Tangs should have begun in Yuanqu Shanxi The Yuanqu town dated earlier than the one in Yanshi and another in Zhengzhou The Tang people began to settle in Bo Bo as the name of the town coming from the river of that time which flowed by it The Tangs moved to Yanshi only after they had exterminated Xia and when they moved there they expanded their capital which was the town we unearthed in Zheng2 zhou Key words The tang people began to settle in Bo the Shang town runis in Yanshi the Shang town ruins in Zhengzhou the Shang town ruins in Yuanqu Ge Bo Boqing River 上接第38页 Abstract According to ancient data at the later stages of the clan society a flooding occurred lasting many year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until it was finally harnessed by the Great Yu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his son Qi to establish the Xia dynasty Looking into the ending years of this flooding is important for determining the begin2 ning 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真题模拟卷及解题攻略
- 高一数学二次函数与基本应用案例教案
- 初中数学:空间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定理教案
- 视觉艺术摄影协议
- 最美的身影300字(13篇)
- 三方公益捐赠协议
- 2026届陕西省宝鸡市化学高一上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
- 产品性能评测综合报告标准模板
- 农村绿色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合同书
- 2025年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砚台雕刻师认证考试高频错题及答案
- 吉安市新庐陵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及下属子公司2025年第二批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至2030年中国生长激素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 沙盘游戏治疗(2017)课件
- SY∕T 5280-2018 原油破乳剂通用技术条件
-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课件完整版】
- 班组施工任务单
- 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告知书模板
- 2022年小型发电站设备缺陷管理制度
- 慢性肾衰竭(慢性肾脏病)诊疗指南(内容清晰)
- 钢结构模块化安装施工方案
- 第十九章颅内和椎管内肿瘤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