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鲁迅翻译中的 信而不顺 朱凌燕 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摘要 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 信 和 顺 的问题展开的 他 宁信而不顺 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 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 其译文也因为生涩难懂而遭到攻击 通过对鲁迅翻译思想中的 信 与 不顺 展开具体分 析 可知鲁迅 信而不顺 的翻译背后隐藏的翻译语言观和文化观 鲁迅开放的文化观在世界一体化走向的今天 更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鲁迅 信 不顺 硬译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I210 9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293X 2005 06 0026 05 鲁迅 1881 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 在 20 世纪上半叶他所主张的 硬译 引发了文 坛不少的争议 硬译实质上是一种异化的翻译手法 是一种相对极端的直译 鲁迅提倡硬译 是旨在通过 追求内容 尤其是语法结构上的对等而引进一些欧化词汇或句法 从而实现发展和完善白话文的目的 然 而由于原语与译语 尤其是在二者分属于不同的体系时 在语法特征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此 保 留了原语句法特征的译文必然违背汉语传统的语法规则 不仅语法上不通顺 而且意思不明 借用严复的 信达雅 思想来评价 这样的译文只是求其 信 与 达 的标准却相距甚远 鲁迅因为对 信 的追求 而 使自己的翻译丧失了 达 的美感 这种翻译中的 信而不顺 遭到了许多人的攻击 例如 在 论鲁迅先生 的 硬译 一文中 梁实秋指出 鲁迅的翻译文字艰深 译笔别扭 有浪费读者的时间之嫌 离 死译 不远 了 这句话深刻地反映出鲁迅译文的一个特点 不顺 不达 它违背了传统的翻译标准 忠实又如何呢 却也很难得到普遍的接受和认同 从这个意义上说 也许鲁迅的翻译谈不上成功 然而站在新的历史高度 来重新评估鲁迅的翻译 却能看到这 信而不顺 的背后蕴藏着译者的良苦用心 显示了译者的远见卓识 尤其从今天全球化的趋势来看 鲁迅开放的文化观顺应了当今的时代潮流 更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 在鲁迅论述自己的翻译主张时 信 和 顺 可以说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字眼 尤其是那句 宁信而 不顺 几乎已经成为概述鲁迅翻译思想的代名词 然而单纯取 宁信而不顺 的字面之义来理解鲁迅的翻 译思想是不太科学的 因为我们不能忽略了一点 那就是鲁迅在用 宁信而不顺 时总是加了引号的 这引 号说明它有着特殊的含义 而其含义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所产生的背景 1931 年 3 月 复旦大学教授赵 景深在 读书月刊 上发表了 论翻译 一文 文中说 译得错不错是第二个问题 最要紧的是译得顺不顺 鲁迅痛恨这种不负责任的乱译 将其文的精义归纳为 与其信而不顺 不如顺而不信 1 p567 在这种特殊 的情况下鲁迅针锋相对地提出 宁信而不顺 2 p588 事实上是想告诉大家 如果没有任何中间路可寻而只 有两个极端的话 他是宁肯选择 信而不顺 的 可见 宁信而不顺 只是鲁迅在特定背景下矫枉过正的过 激话 它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鲁迅非常注重译文的 信 强调译文对原作的忠实 强调译文的 信 几乎可以说是鲁迅硬译思想的灵魂 而 信而不顺 是鲁迅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对鲁迅而言 信 是 不顺 的起因 不顺 是 信 的结果 可是这不免就不会令读者感到奇怪了 信 的 主张又不是为鲁迅所独有 何以只有鲁迅之 信 会产生这种 不顺 之果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 就必须去探 第 26 卷 第 6 期 2006 年 2 月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 Vol 26 No 1 Feb 2006 收稿日期 2005 11 08 作者简介 朱凌燕 1980 女 四川泸州人 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 文学硕士 寻鲁迅的硬译主张之内涵 首先 鲁迅的硬译主张强调译文对原作内容的一种忠实 这可以说是其 信 的第一层含义 而就这点 而言 鲁迅的硬译与传统意义下的 直译 概念是一般无二的 因为一般理解中的 直译 就是主要强调内 容上的一种忠实 即能够充分地再现原作的内容和思想 没有任何的篡改 可是鲁迅硬译主张中的 信 却 远远不止于此 鲁迅的硬译 不仅强调内容上的 信 更偏重于达到一种语言文字字面上的忠实 也就是 语法上的忠实 为了保存原作的 口吻 和 语气 对鲁迅而言 这是原作极其重要的两个因素 鲁迅的 硬译远远超乎寻常意义上的直译 上升到了一个 大抵连语句的前后次序也不颠倒 3 p245 的高度 他 除 了几处不得已的地方 几乎是逐字译 3 p169 也正是这种 按板规逐句 甚而至于逐字译的 4 p200 硬译 方法 客观上使得鲁迅的翻译句子生硬 行文生涩 遭到了众多的反对之辞 但尽管如此 鲁迅仍然坚持自 己的直译信念和硬译思想 就如他 1929 年在卢那卡斯基的 文艺与批判 日文重译本附记中所提到的那 样 在我是除了还是这样的硬译之外 只有 束手 这一条路 就是所谓 没有出路 了 3 p299 也正是 在这段文字中 鲁迅第一次正式地提出他的 硬译 概念 也更加坚定了他的硬译主张 前文已经提及过 保存原作的 口吻 和 语气 是鲁迅采用硬译法以寻求译文语法上的忠实的缘由之 一 但促使鲁迅宁肯冒天下之大不韪坚持硬译 使自己的译文成为 众矢之的 的缘由仅限于此吗 显然 不是的 这里事实上还涉及到鲁迅对当时历史形势的一种把握 在二十世纪初期 我国社会经历了一次 巨大的文化转型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到来 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文言文开始不断地暴露出自身的缺陷 文言文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了 开始面临向白话文的转变 然而 这种转变是不容易的 因为当时 中国 的文或话 法子实在太不精密了 作文的秘诀 是在避去熟字 删掉虚字 就是好文章 讲话的时候 也时时 要辞不达意 这就是话不够用 所以教员讲书 也必须借助于粉笔 2 p589 鲁迅在分析中国语文表达方式 贫乏和不够精密的前提下 认识到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翻译所承载的一个特殊功能 即帮助中国语文的 改革 鲁迅对翻译的这种认识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 瞿秋白在 1931 年 12 月 5 日他给鲁迅的信中就曾 指出 翻译 除能够介绍原本的内容给中国读者之外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就是帮助我们创造 出新的中国的现代言语 翻译 的确可以帮助我们造出许多新的字眼 新的句法 丰富的词汇和细腻的 精密的正确的表现 2 p577 此外 1946 年朱自清在 鲁迅先生的中国语文观 一文中 也表达了对鲁迅在 当时提倡语言的欧化的肯定 他也认为欧化文法之侵入中国白话的原因不是为了好奇 而是相当有必要 那么具体如何依靠翻译来弥补中国语文在思维与表达方面不够精确的缺陷呢 鲁迅说 要医这病 我以 为只好陆续吃一些苦 装进异样的句法去 古的 外省外府的 外国的 后来便可以据为己有 2 p589 而要 装进异样的句法 鲁迅认为 就必须通过硬译的方式 努力寻求译文对原文内容以及语法层面上的 信 这样做的目的 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 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 2 p588 二 时代的责任感和历史的使命感让鲁迅在自己的硬译道路上不断前行着 为了 输入新的表现法 鲁 迅竭力在翻译中寻求语言文字字面上的忠实 保留原语的句式和语法特征 然而这种方法过度拘泥于原 文语法结构和字面意思 多顾所译的语言 而少顾译出的语言 实在很难较好地传情达意 请看下面的例 子 我想 在最初 是有将我和恰如各各的群居的动物 如果那知底能力而发达到在人类似的活 动和高度 便将获得和我们一样的道德底概念那样的思想 是 距离 很远的事 宣告出来的必要 的 正如在一切动物 美的感情是天禀的一样 虽然他们也被非常之多的种类的事物引得喜欢 它们 也 会有关于善的和恶的概念 虽然这概念也将它们引到我们完全反对的行动去 5 p599 对照英文原文 我们能够对鲁迅的硬译有一个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It may be well first to premise that I do not wish to maintain that any strictly social animal if its intellectual fac ulties were to become as active and as highly developed as in man would acquire exactly the same moral sense as ours In the same as various animals have some sense of beauty though they admire widely different objects so they 72 第 1 期朱凌燕 论鲁迅翻译中的 信而不顺 might have a sense of right and wrong though led by it to follow widely different lines of conduct 5 p599 从中英文的对照可以看出 鲁迅的这段翻译几乎就是极端的词对词 字对字的翻译 译文完全抛弃了 汉语的语法约束 而保留了与汉语不同的英文语法特征 读起来 中不中 西不西 实在是晦涩难解之极 也难怪梁实秋评价说 读这样的书 就如同看地图一般 要伸着手指来寻找句法的线索位置 6 p192 具体 来说 在这段译文中 鲁迅为了追求语言层面上的等值运用了一些奇怪的词汇如 恰如各各的 知底能 力 运用了一些不符合汉语语法的极不自然的搭配方式 如 发达到人类似的活动 是 距离 很远的事 宣告出来的必要的 运用了一些欧化的句法 如 被非常之多的种类的事物引得喜欢 总而言之 这种拙 劣 冗长且费解的译文几乎就是硬译法的致命伤 鲁迅不仅在翻译中力图最大限度地贴近异国语言的句法结构特征 甚至还有意识地在个别词汇和字 眼方面下功夫 看下面这个例子 内容上虽然不相近 而形式底地完成着的作品 从受动底见地看来 对于劳动者和农民 是只 能给与半肉感底性质的漠然的满足的 但在对于艺术底化身的深奥 有着兴味的劳动者和农民 则虽是观念底地 是应该敌视的作品 他们只要解剖底加以分解 透澈了那构成的本质 便可以成 为非常的大的教训 6 p192 在鲁迅的这段译文中 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字眼 底 例如 形式底 受动底 半肉感底 艺 术底 观念底 等等 读者或许会感到非常的好奇 鲁迅在这里为什么不用 的 却要生造一个新词 底 来进行翻译呢 简而言之 鲁迅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给尚待完善的中国白话文引进一些新的词汇 对几 处不用 的 而特用 底 的地方 鲁迅这样解释道 在形容词和名词之间 应该采用 底 字 例如 social being 应该被译为 社会底存在物 psychische trauma 应该被译为 精神底伤害 同时 如果这个形容词以词缀 tive 或 tic 等结尾 也 应 当 使 用 底 字 例 如 speculative romantic 应该被译 为 思 索 底 罗 曼 底 3 p233 可见鲁迅在这里实际上是要求以英文的构词法来规范 底 和 的 的运用 这说明他是以外国 语文的 文法公律 来作为翻译标准的 然而 中国读者或作者大抵不会先考虑某一个形容词在英语中是 怎样构成的 然后才决定用 底 还是 的 7 p232 因此 鲁迅的这个要求 对于改善中国语文并无帮 助 7 p232 不过尽管如此 鲁迅在白话文发展进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依然是有目共睹 不能任意抹 杀掉的 三 上述的两段译文清晰地再现了鲁迅翻译中的 信而不顺 读者在一边感受鲁迅的译文是如何地忠实 于原文的同时 也不自觉地感受到了鲁迅的翻译是如何地如鲠在喉 生涩难懂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 在 鲁迅的眼里 信 与 顺 是完全对立无法共存的呢 事实上 我们应该看到 鲁迅虽然强调直译 强调 信 与忠实 但却决没有把 信 与 顺 真正对立起来 恰恰相反 他也认为在 信 的同时最好还能够兼顾译文 的通畅顺达 例如鲁迅在 且介亭文二集 中所说 凡是翻译 必须兼顾着两面 一当然力求其易解 一则保 存原作的丰姿 8 p352 这里的 力求易解 和 保存原作的丰姿 实际上就是一种 信 与 顺 完美结 合的理想状态 只是由于这 保存却常常和易解相矛盾 8 p352 因此在 信 的同时往往会出现 不顺 的 情形 那么如何来看待鲁迅的这种 不顺 呢 鲁迅的这种 不顺 从 共时 的角度分析 是一种相异性在目的语中找不到相应的表达方式以及目的 语本身所具有的语用惯性而暂时处于失语状态时所出现的情况 9 这种 不顺 的情形决不是永远的 从 不顺 到 顺 的演化也 绝不是空想的事情 在时间的流中 语言 修辞系统 对世界的概念乃至思维模 式都将发生变化 相异性将被排斥 滤刷和吸收而最终部分地被目的语文化同化 此时原来所谓的 不顺 从 历时 的角度看便显得 顺 了起来 这是有例可证的 就如鲁迅指出 远的例子 如日本语和欧化文 很 不同 但他们逐渐添加了新句法 比起古文来 更宜于翻译而不失原来的精悍语气 开初自然是须 找 寻句法的线索位置 很给了一些人不 愉快 的 但经找寻和习惯 现在已经同化 成为己有了 4 p199 近 的例子 如 一九二五年曾给群众造出过 罢工 这一个字眼 这字眼虽然未曾有过 然而大众都已经懂得 82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第 26 卷 了 2 p589 总而言之 其中一部分将以 不顺 而成为 顺 有一部分 则因为到底 不顺 而被淘汰 被踢 开 2 p590 可见 鲁迅所说的从 不顺 到 顺 其 不顺 决不是那种读来读去永远都是语法不通 语意不合逻辑 的不顺 而是刚从国外引进的 新鲜 玩意 所以国人暂时不习惯罢了 而其 顺 实际上是指有一部分刚引 进时人们不习惯的东西 经过长期的时间而被人们所接受 为本族语所容纳吸收 从 不顺 到 顺 它表 明了一个本族语的发展过程 体现了鲁迅的一种辩证和发展的眼光 就如鲁迅所说 一面尽量的输入 一 面尽量的消化 吸收 可用的传下去了 渣滓就听他剩落在过去里 2 p589 鲁迅正是因为自己的远见卓识 认识到了 信而不顺 对译语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所以他提倡读者容忍一些不顺 而且 鲁迅还认为这种 对不顺的容忍 决不是无可奈何地消极容忍 而是有一层积极的意图在里头 他在给瞿秋白的信里曾经这 样说道 现在容忍 多少的不顺 倒并不能算 防守 其实也还是一种 进攻 2 p590 正是这样一种 进 攻 客观上促进了我国白话文的发展 不过 鲁迅同时也指出必须容忍的 不顺 是有一定限度的 对此 他做了一番具体阐述 这所谓 不顺 决不是说 跪下 要译作 跪在膝之上 天河 译作 牛奶路 的意 思 乃是说 不妨不像吃茶淘饭一样几口可以咽完 却必须费牙嚼一嚼 2 p588 四 翻译中的 不顺 是暂时的 容忍这种 不顺 也是文化发展进程中必需的 但即便如此 硬译也还是需 要考虑读者接受的问题 对此鲁迅有着明确的认识 在 关于翻译的通信 中 他对于当时的读者群做了 如下的区分 甲 有很受了教育的 乙 有略能识字的 丙 有识字无几的 而其中的丙 则在 读者 的范围 之外 5 p588 鲁迅把硬译作品的对象规定为甲类读者 而对于乙类读者 他认为意译 改写比较合适 但同时也强调 即使为乙类读者而译的书 也应该时常加些新的字眼 新的语法在里面 但自然不易太 多 以偶尔遇见 而想一想 或问一问就能懂为度 必须这样 群众的言语才能够丰富起来 2 p588 对于 不同的读者群其硬译的程度应该是不同的 这一点可以看出鲁迅 宁信而不顺 的硬译主张是具有一定相 对性的 不仅如此 鲁迅对自己的硬译主张还有着一种客观的评价 鲁迅认为硬译其实并不是一种非常妥善 的翻译方法 因为采用这种方法得出的译文晦涩难解 需要读者 硬着头皮看下去 他曾经这样评价过自 己的译文 说其 拙劣 冗长而且费解 务欲直译 文句也反成蹇涩 3 p295 可见 鲁迅对自己的译文并 不太满意 在鲁迅的心目中 只有那种 既不曲 也不 硬 或 死 的翻译 即既信且顺的翻译才可以称得 上理想的翻译 可是因为在当时理想的翻译还没有出现 所以鲁迅觉得应当有他这样的译者去填补这 从 无有 到 较好 的空间 一旦理想的翻译一出现 这样的译本 当然就会被淘汰了 4 p209 这也是鲁迅 硬译观之相对性所在 一方面 鲁迅竭力替自己的硬译主张辩护 提倡读者容忍一些暂时性的 不顺 以促 进中国语文的发展 另一方面他又客观地评价自己的硬译法 希望能有更好的翻译出现来取代自己的译 文 单凭这两点 就足以可见鲁迅的伟大之处了 鲁迅 宁信而不顺 的硬译观让我们看到了一代文化巨人的远见卓识 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开放 的文化观 这种文化观几乎可以说是鲁迅翻译主张背后的全部动因 而这种文化观 简而言之就是鲁迅 所提倡的 拿来主义 先拿来再说 然后来研究如何 或使用 或存放 或毁灭 这主义背后的思想 则正如 他早年所说 是中国的新文化应当 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 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10 p13 鲁迅一方 面重视通过翻译改良中国的语言 但另一方面更强调通过翻译引进异域文化 以吸收外来的文化元素实现 启发民智 改造中国文化的愿望 他说 只求易懂 不如创作 或者改作 将事改为中国事 人也化为中国 人 如果还是翻译 那么 首先的目的 就在博览外国的作品 不但移情 也要益智 至少是知道何地何时 有这等事 和旅行外国 是很像的 它必须有异国情调 就是所谓洋气 不过它原是洋鬼子 当然谁也看 不惯 为比较的顺眼起见 只能改换他的衣裳 却不该削低他的鼻子 剜掉他的眼睛 8 p353 由上可以说 鲁迅提倡的 宁信而不顺 其言在乎改良语言 其意却在改造我们的文化 其文化意义之深远 可以称得 上是一场 我国翻译史上的革命 是中国引进外国文化的里程碑 11 p31 实践已经证明了鲁迅认识的正确性 尤其是在世界一体化和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 更需要积 92 第 1 期朱凌燕 论鲁迅翻译中的 信而不顺 极吸收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精华 鲁迅在翻译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 拿来主义 的文化态度 顺应了当今的 时代潮流 更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 我们可以看到鲁迅这位具有现代开 放意识的文化人和翻译家事实上已经显示出其超越时代的远见 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参考文献 1 鲁迅 几条 顺 的翻译 A 黎照编 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 C 北京 华龄出版社 1997 2 鲁迅 关于翻译的通信 A 黎照编 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 C 北京 华龄出版社 1997 3 鲁迅 鲁迅全集 第 10 卷 C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4 鲁迅 硬译 与文学的阶级性 A 黎照编 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 C 北京 华龄出版社 1997 5 梁实秋 论翻译的一封信 A 黎照编 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 C 北京 华龄出版社 1997 6 梁实秋 论鲁迅先生的 硬译 A 黎照编 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 C 北京 华龄出版社 1997 7 王宏志 重释 信达雅 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研究 M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 1999 8 鲁迅 鲁迅全集 第 6 卷 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9 冯文杰 我看鲁迅的 硬译 J 平顶山师专学报 2003 4 10 鲁迅 鲁迅散文 第 3 集 M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73 11 雷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药品无人售货机营销方案
- 海边沙滩施工方案怎么写
- 咨询目标及咨询方案模板
- 长春网站建设方案咨询
- 清明线下活动策划方案
- 门市咨询方案设计
- 数据中心机房冷通道管理系统技术方案
- 时间小管家青少年小组计划书
- 绿海甜园三期绿色施工方案
- 旅游景区营销促销活动方案
- 能源系统工程课件
- 学校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章程
- 《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课件
- 护罩钣金合同协议
- 单位物品借用协议书
- 患乳腺癌的心理护理
- 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第1章总论课件可编辑全文
- 小学教育学(第5版)课件 曾文婕 第0-4章 绪论、小学教育源流-小学教师
- 房屋产权确认协议书范本
- H镇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
- 2025年职业技能大赛(电工赛项)理论考试指导题库500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