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压缩天然气母站灾评报告.doc_第1页
中油压缩天然气母站灾评报告.doc_第2页
中油压缩天然气母站灾评报告.doc_第3页
中油压缩天然气母站灾评报告.doc_第4页
中油压缩天然气母站灾评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武汉汉中中油油压压缩缩天天然然气气有有限限公公司司 江江夏夏五五里里界界压压缩缩天天然然气气母母站站 建建设设用用地地地地质质灾灾害害危危险险性性评评估估 报报告告 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 提交时间 二 八年十月 武武汉汉中中油油压压缩缩天天然然气气有有限限公公司司 江江夏夏五五里里界界压压缩缩天天然然气气母母站站 建建设设用用地地地地质质灾灾害害危危险险性性评评估估报报告告 甲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甲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 证书编号证书编号 国土资地灾评资字第 国土资地灾评资字第 2008171001 号号 委托单位 武汉中油压缩天然气有限公司武汉中油压缩天然气有限公司 项目承担单位 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 公司总经理 杨长建 总工程师 陈 平 项目负责人 李保才 报告编写 李保才 报告审核 杨月堂 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 二 八年十月 目目 录录 1 1 前 前 言言 1 1 1 1 评估任务的由来 1 1 2 评估目的 任务和依据 1 2 2 评估工作概述 评估工作概述 2 2 2 1 工程概况 2 2 2 以往工作程度 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3 2 3 评估范围与评估级别的确定 4 3 3 地质环境条件 地质环境条件 5 5 3 1 气象水文 5 3 2 地形地貌 5 3 3 地层岩性 6 3 4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7 3 5 工程地质条件 7 3 6 水文地质条件 8 3 7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条件的影响 9 4 4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9 9 5 5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1010 5 1 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预测评估 10 5 2 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预测评估 11 6 6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及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及防治措施 1212 6 1 综合评估与场地适宜性评估 12 6 2 防治措施 12 7 7 结论与建议 结论与建议 1313 附件 附件 附图 1 武汉市综合地层柱状图 附图 2 ZK1 柱状图 附图 3 ZK2 柱状图 附图 4 江夏五里界压缩天然气母站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 性综合评估图 江夏五里界压缩天然气母站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1 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 武武汉汉中中油油压压缩缩天天然然气气有有限限公公司司 江江夏夏五五里里界界压压缩缩天天然然气气母母站站 建建设设用用地地地地质质灾灾害害危危险险性性评评估估 报报告告 1 1 前 前 言言 1 11 1 评估任务的由来评估任务的由来 受武汉中油压缩天然气有限公司委托 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 工程公司承担江夏五里界压缩天然气母站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 性评估工作 该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 26166 47m2 用于建设压缩 天然气母站 1 21 2 评估目的 任务和依据评估目的 任务和依据 1 2 11 2 1 评估工作依据评估工作依据 建设方提供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委托书及建设用地地 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合同 2 建设方提供的建设用地地形图及建设规划平面图 3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国务院令第 394 号 4 关于发表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有关的补充规 定 的通知 鄂土资发 2000 264 号 5 国土资发 69 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 估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 2004 69 号 6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 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 鄂土资办文 2004 40 号 7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工作的通知 鄂土资发 2006 1 号 1 2 1 2 评估工作目的 任务及要求 评估工作目的 任务及要求 江夏五里界压缩天然气母站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2 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 基本查明拟建场地范围内地质环境条件 包括气象水文 地 形地貌 地层岩性 地质构造 工程地质 水文地质特征 以及 人工活动强度等 基本查明评估区内地质灾害类型 规模 分布 形成机理及引发因素等 对其危害程度和危险性逐一进行初步现 状评估 对工程建设可能引发 加剧和本身可能遭受的各类地质 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分别进行初步预测评估 在此基础上 综合评估拟建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 分区段划分危险性等级 说明各区段地质灾害种类和危害程度 对建设场地适宜性作出评 估 并提出可行的防治措施和建议 为本工程的立项和建设用地 的审批提供支持材料 2 2 评估工作概述 评估工作概述 2 12 1 工程概况工程概况 为充分利用中石油天然气资源 增加武汉市燃气汽车用气计 划 提高武汉市天然气加气子站供气保障能力 武汉中油压缩天 然气有限公司在江夏五里界镇征地 26166 47m2 建设压缩天然气 母站 站内规划一栋三层办公楼 一栋一层生产车间及钢结构厂 房 总建筑面积 1500 m2 总投资约 2500 万元 属一般建筑项目 该场地位于五里界镇西端 纸五路北 交通便利 见图 1 江夏 五里界压缩天然气母站交通位置示意图 建设用地范围按拐点坐 标表示 详见表 1 江夏五里界压缩天然气母站建设用地范围拐 点坐标一览表 江夏五里界压缩天然气母站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3 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 表表 1 1 江夏五里界压缩天然气母站建设用地范围拐点坐标一览表江夏五里界压缩天然气母站建设用地范围拐点坐标一览表 拐点序号XY拐点序号XY J1357968 596536326 916J2357967 730536499 123 J3357818 467536473 110J4357826 083536288 696 拐点序号以左上角拐点为起点 J1 以顺时针方向依次排序 图 1 江夏五里界压缩天然气母站交通位置示意图 2 2 2 2 以往工作程度 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以往工作程度 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2 2 12 2 1 以往工作程度以往工作程度 评估区前人先后开展了大量区域地质工作和专项地质工作 在地层 构造 工程地质 水文地质以及第四纪地质等方面积累 了丰富的资料 已达到 1 5 万精度 近年来 评估区周边各类勘 察工作频繁 积累了大量资料 对评估区及近区域内的地质环境 条件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 是本次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主要基础 江夏五里界压缩天然气母站交通位置图 江夏五里界压缩天然气母站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4 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 依据 评估区主要参考文献有 1 武汉幅 1 20 万区域地质报告 湖北省地质局 1965 2 湖北省 1 20 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 湖北省水文地质调 查大队 1978 3 武汉市 1 50000 工程地质图 湖北省武汉水文地质工程 地质大队 1985 4 武汉市 1 50000 地貌及第四系地质图 1985 年 湖北省 武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5 武汉市 1 50000 推断地质构造图 湖北省地质矿产局 1990 6 武汉市 1 50000 基岩地质图 湖北省地质矿产局 1990 7 武汉市 1 50000 地质图 湖北省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所 1985 8 武汉市 1 50000 水文地质图 湖北省武汉水文地质工程 地质大队 1985 2 2 22 2 2 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接受评估任务后 我公司首先搜集了已有的区域地质资料和 与本区相关的勘察资料 然后进行了现场地质勘探 基本查明了 评估区内的地质环境条件 满足新征土地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 要求 2 32 3 评估范围与评估级别的确定评估范围与评估级别的确定 2 3 12 3 1 评估范围的确定评估范围的确定 江夏五里界压缩天然气母站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5 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 根据委托方提供的相关资料 本项目用地面积约为 26166 47m2 为了进一步查明地质环境条件 现场调查时 向征 地范围外扩大了一定的范围 本次评估区面积约为 58900m2 2 3 22 3 2 评估级别的确定评估级别的确定 拟建工程为一般建设项目 拟建场区地质灾害一般不发育 地形简单 地貌类型单一 地层岩性变化小 地质构造简单 岩 土体工程地质条件良好 工程地质 水文地质条件一般 破环地 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一般 因此认为 本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 程度为简单 根据鄂土资办文 2004 40 号的规定 本次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估分级为三级 3 3 地质环境条件 地质环境条件 3 13 1 气象水文气象水文 武汉市地处北纬 30 30 30 45 之间 位居我国中原腹地 北 有秦岭山脉为屏 冬季西北风不能肆虐 夏季太平洋湿热气团 通过东南沿海平原及丘陵地区贯入本区 形成四季分明 夏日湿 热 冬季干冷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特征 评估区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 16 3 一月 最低气温为 11 7 月最高气温达 41 3 雨量充沛 多年平均 降雨量为 1214 1448mm 降雨多集中在 4 7 月份 约占年降雨 量的 60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 1394 1456mm 潮湿系数小于 1 大气影响急剧深度 1 35m 评估区内没有大的地表水体 大气降 水沿岗地坡面流向低洼处排泄 或储于鱼 荷 塘 或排入东侧 小溪中 江夏五里界压缩天然气母站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6 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 3 23 2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 评估区内地貌单元属剥蚀堆积垄岗区 该场地为原始地貌 西高东低 地势较舒缓 地面高程为 23 31m 评估区地形简单 地貌类型单一 因此评估区地形地貌类型为简单类型 3 33 3 地层岩性地层岩性 3 3 13 3 1 近区域地层近区域地层 评估区地层为扬子准地台沉积盖层 自早古生代以来 直至 第四纪的沉积地层 虽有多期次缺失 但均可与周边地区对比 历经地质历史上的长期地质作用 现今出露地表或浅部地层多为 志留系中统坟头组 第四系 参阅 附图 1 武汉市综合地层柱 状图 3 3 23 3 2 评估区地层评估区地层 根据勘察资料 评估区地层大体可分为四层 除第四系外 基岩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大冶组灰岩 2 3 2 1 第四系全新统洪 冲积层 Q4al pl 评估区内普遍存在 分布于高程 30 90 21 80m 深度范围内 厚约 1 0m 为褐黄色粉质粘土 可塑状态 含少量铁锰质氧化物 及灰白色粘土条带 地表土层主要为人工填土 粘土夹碎石 厚 0 80 1 40m 结构松散 2 3 2 2 第四系上更新统洪 冲积层 Q3al pl 评估区内普遍存在 分布于高程 30 20 14 40m 范围内 厚 约 4 40 8 10m 为褐黄 红褐色粘土 硬塑状态 含少量铁锰 质氧化物及结核 少量灰白色粘土团块及条带 间夹石英砂岩角 砾 江夏五里界压缩天然气母站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7 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 2 3 2 3 第四系残坡积层 Qdl el 伏于上更新统洪 冲积层之下 呈棕黄色 褐红色 可 硬 塑状态 含少量铁锰质氧化物及灰白色粘土团块 厚度约 3 00 5 60m 2 3 2 4 三叠系下统大冶组 T1d 评估区内均有分布 伏于第四系残积层之下 岩性以灰色 略带褐红色 薄 中厚层灰岩 微晶结构 裂隙及方解石脉发育 具明显溶蚀现象 灰岩面埋深一般在 9 80 15 20m 范围内 3 43 4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3 4 13 4 1 评估区构造评估区构造 评估区位于纸坊背斜东端倾伏区 评估区为掩盖区 就评估 区而言 地层序列正常 为一简单的单斜地层 目前尚未发现较 大断层等构造证据 因此认为 评估区构造复杂程度为简单 3 4 23 4 2 区域地壳稳定性区域地壳稳定性 自燕山运动完成区内强烈褶皱后 新构造运动转为以断块运 动为特征的运动形式 评估区由于处在武汉缓慢下降区与咸宁 蒲圻上升区的交线附近 表现为稳定中缓升形式 年上升 1mm a 属于区域地壳稳定区 评估区属于汉水地震带 为中强地震活动带 主要中强地震 活动分布在麻城 钟祥 黄岗 罗田 阳新 蒲圻 洪湖 英山 等地 该区显著性周期约 320 年 现正处于地震平静期 据历史 记载 自 1345 年至今 武汉发生的地震震级低于 4 级 震源深度 大都在 8 20km 以内 平均震源深度约 11km 属弱震 少震的相 对稳定区 据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2001 和 中国地震动参 江夏五里界压缩天然气母站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8 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 数区划图 GB18306 2001 本场地地震基本烈度属 6 度区 设 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 05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评估区和近区域内 目前尚未发现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以来活 动断裂的报道 综上所述 可以认为评估区属区域地壳稳定区 3 53 5 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野外调查和以往勘察资料 评估区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详述如下 层素填土 Q4ml 主要为人工填土 由褐黄色粘土夹碎石组成 结构松散 厚 0 80 1 40m 承载力较低 层粉质粘土 Q4al pl 褐黄色粉质粘土 可塑状态 含少量铁锰质氧化物及灰白色 粘土条带 承载力特征值 fak 120kPa 压缩模量 Es 5 5MPa 为中 等压缩性土 层粘土 Q3al pl 褐黄 红褐色粘土 硬塑状态 含少量铁锰质氧化物及结核 少量灰白色粘土团块及条带 间夹石英砂岩角砾 承载力特征值 fak 300 380kPa 压缩模量 Es 10 14MPa 为中等偏低压缩性土 层残坡积土 Qdl el 棕黄色 褐红色 可 硬塑状态 含少量铁锰质氧化物及灰 白色粘土团块 承载力特征值 fak 180 250kPa 压缩模量 Es 10 14MPa 为中等偏低压缩性土 该层遇水后强度会大大降 低 江夏五里界压缩天然气母站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9 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 层中等风化灰岩 T1d 灰色 略带褐红色 薄 中厚层灰岩 微晶结构 裂隙及方 解石脉发育 具明显溶蚀现象 岩石坚硬程度属较硬岩 岩体基 本质量等级为 级 承载力特征值 fa 2000 4000kPa 综上所述 场区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属简单 中等类型 3 63 6 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分析 覆盖层下伏基岩主要为三叠系下统 大冶组 T1d 灰岩 属于岩溶发育层段 区内岩层存在一定的溶 洞及溶蚀现象 并有地下水存在 3 6 13 6 1 地下水类型特征地下水类型特征 根据地层岩性 地下水动态特征及赋存条件 评估区主要赋 存两种类型地下水 上层滞水和基岩岩溶裂隙水 上层滞水 主要分布于地势较低地段上部填土及耕植土层中 下部粘性土层 为相对隔水层 上层滞水无统一自由水面 水位 埋深较浅 与地表水水力联系密切 呈互补关系 水位水量与地 形 季节及人类活动影响密切联系 基岩岩溶裂隙水 含水层为三叠系下统大冶组灰岩 T1d 属 岩溶裂隙含水层 由于上履 Q3粘土层的隔水作用 本含水层具承 压性质 基岩面起伏较大 基岩表面溶沟 溶槽等岩溶现象发育 3 73 7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条件的影响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条件的影响 评估区处于五里界镇西端 周边地段多已开发利用 工程建 设频繁 但征地范围内为原始地貌 改变不大 因此认为 区内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条件的影响一般 江夏五里界压缩天然气母站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10 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 4 4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评估区不具备形成泥石流 滑坡 崩塌等地质灾害的条件 评 估区处于区域地壳稳定区 近区域内无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断裂 无采矿活动 发生地裂缝 地面塌陷 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可 能性小 危险性小 评估区有可溶岩分布 并有一定程度的岩溶发育 但大多被 后期充填 覆盖层厚度较大 且以粘性土为主 地下水动力条件 较弱 因此 形成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小 危险性小 5 5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5 15 1 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预测评估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预测评估 5 1 15 1 1 工程建设引发和加剧岩溶塌陷或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工程建设引发和加剧岩溶塌陷或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 性性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周边搜集的钻探资料表明 评估区现有 的岩溶为大冶组灰岩 以岩层浅表溶孔和被充填的溶蚀沟谷为特 征 本次工作虽未探明溶蚀及溶洞的发育情况 但不能说明没有 岩溶发育 工程建设引发岩溶塌陷的主要问题是基坑开挖到接近 灰岩上覆的土层 残积土及被软化的层段 或岩体中的溶洞时引 起塌陷 防止其发生的措施是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岩土工程勘察 查明岩溶的分布与发育程度 基坑施工时严格按设计施工 即可 防止塌陷发生 因此认为 只要做到了这一点 发生岩溶塌陷或 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小 5 1 25 1 2 工程建设引发地面或建筑物不均衡沉降的可能性工程建设引发地面或建筑物不均衡沉降的可能性 江夏五里界压缩天然气母站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11 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 评估范围内有强度较低的土层存在 并且分布不均匀 如将 同一建 构 筑物基础放置在压缩性差异过大的岩土层上 会存 在基础不均匀沉降问题 当设计采取基础选型调整差异沉降后 造成不均匀沉降的可能性小 5 1 35 1 3 工程建设引发和加剧潜在不稳定边坡破坏的可能性工程建设引发和加剧潜在不稳定边坡破坏的可能性 拟建工程如有基坑开挖或大规模挖方 即存在潜在不稳定边 坡破坏的可能性 因此 采取适当的开挖顺序 开挖方法 护坡 措施等是必要的 如 利用开阔的施工条件放坡 采取锚固等护 坡措施 先开挖 砌筑 后回填等 均可有效地保证边坡稳定性 因此 只要措施得当 造成边坡破坏的可能性小 综上所述 只要严格按照相应的要求进行工程建设 引发和 加剧岩溶塌陷或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小 危险性小 引发不均 衡沉降的可能性小 危险性小 引发和加剧潜在不稳定边坡破坏 的可能性小 危险性小 5 25 2 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预测评估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预测评估 工程建设必然改变规划区原来的地质环境条件 本区应主要 考虑工程建设是否可能遭遇岩溶塌陷 或虽未形成塌陷 但因岩 溶造成建筑物变形或破坏的可能性 5 2 15 2 1 工程建设遭受因岩溶造成的建 构 筑变形破坏的可工程建设遭受因岩溶造成的建 构 筑变形破坏的可 能性能性 防止这种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需查明岩溶的发育程度及其 空间分布 查明含水层的空间分布 循环条件 水力联系等 还 有覆盖层厚度及其地质特征 对此 可通过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查 明场地条件 对场地稳定性和地基稳定性做出评价 从而对设计 方案进行完善和优化 如浅基不能满足要求 确需利用灰岩作为 江夏五里界压缩天然气母站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12 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 持力层时 应进行施工勘察 因此 工程建设遭受岩溶引起的地 质灾害的可能性存在 危害程度中等 危险性中等 5 2 25 2 2 工程建设遭受膨胀土破坏的可能性工程建设遭受膨胀土破坏的可能性 据以往区域膨胀试验资料 评估区上更新统洪冲积层 局部 具弱膨胀性 局部的胀缩可能使拟建 构 物开裂 当拟建建筑 基础采用天然地基时 基础埋置深度应大于大气影响急剧深度 但本次调查尚未发现民房墙体有开裂现象 因此造成膨胀土破坏 的可能性小 危险性小 综上所述 预测评估工程建设遭受因岩溶引起的地质灾害的 可能性存在 危险性中等 预测评估危险性中等 只要查明膨胀土 的分布及膨胀性 避免基坑长时间暴露和浸泡 其危险性小 6 6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及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及防治措施 6 16 1 综合评估与场地适宜性评估综合评估与场地适宜性评估 6 1 16 1 1 综合评估与危险性分区综合评估与危险性分区 本区的地质灾害类型为岩溶及岩溶引起的地面塌陷 潜在不 稳定边坡破坏和潜在的不均衡沉降引起建 构 筑物破坏 其中 岩溶引起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小 危险性小 潜在不稳定边坡破坏 和不均衡沉降引起的破坏易于防治 危险性小 因此 综合评估 危险性分区完全取决于岩溶引起建 构 筑物破坏这一单因素 由于该场地存在因岩溶引起建 构 筑物破坏的可能性 本 区为工程建设遭遇因岩溶形成地质灾害的区域 危险性中等 危 险性分区划分为危险性中等区 面积为评估区全区 6 1 26 1 2 建设场地适宜性分区建设场地适宜性分区 江夏五里界压缩天然气母站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13 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 该场地为危险性中等区 存在工程建设遭遇不良地质作用的 可能性 如果使用浅基 满足地基变形条件情况下 则阻止了工 程建设与不良地质作用遭遇 实为一种避让措施 因此无需进行 灾害治理 如果需使用基岩做持力层 则也只需在施工勘察的基 础上 保证施工质量 也能保证拟建 构 筑物安全 这样 也 仍然属于易于防治的范畴 因此 危险性中等区的适宜性分区为 基本适宜区 6 26 2 防治措施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形成是致灾地质作用与承灾对象遭遇的结果 因 此地质灾害的防治应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采取措施使承灾对象避 开致灾地质作用 即避让 二是对致灾体进行防治 控制 减弱 消除致灾体的活动能量 消除其危害 即治理 以下针对评估区 的地质灾害类型 提出相应防治措施 6 2 16 2 1 经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后 确定利用浅基的可行性 如 不满足要求 则经施工勘察后 保证基础置于稳定基岩上 这一 措施避开了致灾地质作用的危害 6 2 26 2 2 基坑开挖过程中 除合理采用一般工程措施外 不宜 采用井点排水措施 在岩溶强烈发育地段 宜采用帷幕注浆堵水 封闭基坑范围 防止边坡失稳和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