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三司使指主管盐铁 度支 户部的财政长官 这一职官萌芽于唐末 确立于 五代 完善于北宋 三司使在唐宋政治 经济 军事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产生 发展 消亡 是唐宋变革的产物 北宋时三司使的发展趋于完善 成为皇帝以下主管财政的最高首脑 有 计 相 之称 三司使不仅具有处理三司内部事务的职能 还有荐举官员 编撰会计 录 经度军费 参议军政等权力 三司使选任资格较为严格 要求两省五品官以 上充任 选任方式有特旨除授和堂除两种 其任期较短 平均只有一年三个月 北宋三司使约有四分之一晋升为宰执 使得三司使的地位在北宋达到了顶峰 在 权力中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北宋三司使多为皇帝的心腹之臣 皇帝通过控制三司使来掌握财权 同时 皇帝也通过控制内库的财富 限制三司使权力的过分膨胀 达到权力制衡的目的 北宋三司使地位还不能和宰相抗衡 宰相掌握三司使及三司属官的任免权 与三 司使共同负责财政事务 在皇帝 宰相和三司使三者的关系中 三司使相对来说 是一个被动的弱势角色 有可能充当皇权和相权斗争的牺牲品 北宋三司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设立的 后因过度集权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弊端日益显露 宋政府虽然尝试过对其进行调整 但收效甚微 在宋神宗元丰改 刊的大潮中三司被废除 三司使被户部尚书取代 至此 三司使完成了其历史 使命 在中国官制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 关键词 北宋三司使财政集权 a b s t r a c t s a l l s i s h ii st l l el e a d e ro ft l l r e ef i n a n c i a ld e p a n m e n t sw h i c ha r ey a n t i e d u z l l ia d h u b u i tw a ss p r o u t e da tt h ee n do f7 i a n gd y n a s t y e s t a b l i s h e di nf i v ed y n a s t i e s c o n s u m m a l e di i ln o r t h e ms o n gd y n a s t y i ta p p e a r e d d e v e l o p e d v a n i s h e du n d e rt h e b a c k 孕o u n do ft r e m e l l d o u sc h a n g e sw l l i c hi n c l u d ep o l i t i c s e c o o m y m i l i t a r y i tw a sa p r o c to f 胁gs 0 n g st r a n s f b 珊a t i o n t h ed e v e l o p m e mo fs a n s j s h i t e n d e dt ob ec o n s u m m a t ei nn o r t h e ms o n gd y n a s t y 1 tb e c a m et h es u p r e m eh e a do ff 证a n c eb e s i d e se m p e r o ls a n s i s h in o to n i yd e a i tw i t h i m e r n a la f e a i r so ft h r e ef i n a n d a ld e p a r t m e n t s b u ta l s or e c o m m e n d e do m c i a l c o m p i l e d a c c o u n t b o o k m a n a g e dm i l i t a r ye x p e n d i t u r e m a d e s u g g e s t i o n s a b o u tm i l i t a r y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a n ds oo n t h eq u a l i f i c a t i o nw a sv e r ys t r i c tt ot a k eu pt h e p o s to f s a n s i s h i s a n s i s h iw a sn o m i n a t e db ye m p e r o ro rp r i m em i n i s t e li t st e n u r ew a sv e r y s h o r t o n l yo n ey e a ra n dt l l r e em o n t h so na v e r a g e aq u a n e ro fs a n s i s h jw a sp r o b a b l y p r o m o t e dt o b ep r i m em i l l i s t e lt h es t a t u so fs a n s i s h ic a m et oah e a d s os a s i s l l i p l a y e da i li m p o n a tr o l ei nt h ep o w e r c e n t e ro fn o n h e m s o n gd y n a s t y m o s to fs a n s i s l l iw e r e e m p e r o r s t r u s t f l l l o 岱d a l s t h ee m p e r o r 孕a s p e dt h e o w e r s h i po fp r o p e r t yb yc o n t r o l l i n gs a n s i s h i i no i d e rt ok e e pb a l a n c ei np o w e lt h e e m p e r o ra l s ot o o kc h a r g eo ft h es t o r a g ew e a l t ht or e s t r i ds a n s i s h i sp o w e ls a n s i s l l i c o u l d n tc o n t e n tw i t hp r i m em i l l i s t e tw h oc o u l da p p o i n ta 士1 dr e m o v ei ta n di t su n d e n i n g s a n s i s j l ia n dp r i m em i n i s t e rm a n a g e d 丘n a n c i a la f f a i r st o g e t h e lc o m p a r e dw i t he m p e r o r a n dp r i m em i n i s t e r s a n s i s h ip l a y e daw e a kr o l e s oi tw a sl i k e l yt o a c ta st h ev i c t i m w h e ne m p e r o rc o n t e s t e dw i t hp r i m em i i l i s t e r s a n s i s h io fn o r m e ms o n gd y n a s t yw a ss e tu pi no r d e rt os t r c n g t l l e c e n t r a l i z a t i o n l a t e le x c e s s i v ec e n t r a l i z a t i o nr e s u l t e di a d i i s t r a t i v ei n e m c i e n c v g o v e m m e n tt r i e d t oa d j u s ti t b u tw i t hl i t t l er e s u l t mt h ee n d s a n s i s h iw a sr 印1 a c e db yt l l el e a d e ro fh 曲u i i i n y u a i l f e gi 彻o v a t i o n t h u s s a n s i s h ic o m p l e t e di t s h i s t o r i c a lm i s s i o n w r o t ea i l i m p o r t a i l tc h a p t e ri nc h i n e s eo 蚯d a ls y s t e mh i s t o 哆 k e yw o r d s n o r t h e ms o n gd y n a s t y s a l l s i s h i 血a n c e c e n t r a l i z a t i o n m y 9 1 1 0 9 8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减和内容创新前声明 凑氐商帮南拳学提出硕毒擘砬毛孑艚士学位口坤靖 奉八鄂重 声溯 鞔至 百绚学位论支筵拳基独立囊溅 5 匀 对所磅窥酌课题有 新鲰见解自 创誉巨的霓解口 貉栽新知 滁盘章力i 以说明 标注 校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旧的 可眼采取影印 缩印 扫描 和拷贝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孝位论文 舐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詹适用本授权书 学住荻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卜签名 审1 垂 蜀 砂6 年知 口目 洼壹 浩在 目应酌 口 内戈丑 一 三司使源流 绪言 三司使一词在唐代已经出现 分别指三种不同的官员 云麓漫抄 记载 唐 三司使有三 凡鞫狱 以尚书侍郎与御史中丞 大理卿为三司使 中叶以后 有 三司使 总户部 盐铁 度支 皇太子监国 则詹事 左右庶子 亦号三司使 1 本文所探讨的是第二种 总户部 盐铁 度支的财政三司使 但 云麓漫抄 对 其出现时间的记载并不准确 笔者认为 总财政的三司使萌芽于唐末 确立于五 代后唐 完善于北宋 北宋时 天下财赋 内廷诸司 中外莞库 悉隶三司 2 三 司使成为皇帝之下主管国家财政的最高首脑 唐代前期在三省六部的政治体制下 宰相通过吏 户 礼 兵 刑 工六部 总揽军 政 财大权 宰相以下 户部尚书具体主管财政 下设户部 度支 金 部 仓部四司 掌天下土地 人民 钱谷之政 贡赋之差 3 唐代中期以后 安 史之乱 的爆发 均田制 租庸调制的废除 两税法 的实行 使原来由宰相 户部理财的体制发生了变化 首先 军阀割据和持续不断的战乱 使国家财政日 益捉襟见肘 户部中专理钱谷收支的度支地位日益重要 其次 理财措施的推行 使得盐铁 茶叶等禁榷专卖收入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 几半天下之赋 4 户 部中盐铁的地位也急剧上升 最后 两税法的实行 使得户部中负责征收两税事 务的户部司地位突出 于是 专指盐铁 度支 户部的 三司 一词开始出现 唐宪宗元和七年 8 1 2 伏请令商人于户部 度支 盐铁三司 任便换现钱 5 此 为三司一词的最早记载 但此时三司 以宰臣各判一司 不置使额 6 三司并没有 1 赵彦卫 云麓漫抄 卷7 第1 2 0 页 中华书局1 9 9 6 年版 2 元 脱脱 宋史 卷1 6 1 职官志 1 第3 7 6 8 页 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 3 欧阳修 宋祁 新唐书 卷4 6 百官志 第1 1 9 2 页 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 4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以下简称 长编 卷1 0 9 天圣八年十月丙申 第2 5 4 6 页 中华书局1 9 9 2 年版 5 王溥 唐会要 卷8 9 泉货 第1 6 3 0 页 中华书局1 9 5 5 年版 6 薛居正 旧五代史 卷1 4 9 职官志 第1 9 9 6 页 中华书局1 9 7 6 年版 合为一个机构 唐僖宗光启二年 8 8 6 以郑昌图 同平章事判度支 盐铁 户部 各置副使 三司之事一以委焉 1 三司合一 唐哀帝天祜三年 9 0 6 以朱全忠为 盐铁 度支 户部 三司都制置使 2 此为三司使一职的萌芽 但由于朱全忠 辞 不受 所以直到唐朝末年 仍未正式设立三司使一职 仅出现三司之名而已 五代时期战乱不止 政局动荡 需要一个统一的直接向皇帝负责的财政中枢 后唐庄宗在同光二年 9 2 4 年 着手合并中央财政机构 诏 盐铁 度支 户部并委 租庸使管辖 3 但租庸使是唐代设立的临时差遣 因战事而设 兵罢则止 故遭到 大臣们的反对 当时的左谏议大夫窦专上疏日 租庸总三司合勘 因丧乱之时制 置 在京无此名目 乃是出使权宜 若要委一官之能 何妨总三司合判 4 后唐明 宗天成元年 9 2 6 四月 依旧为盐铁 户部 度支三司 委宰相一人专判 5 然 而 这远远不能满足皇帝财政集权的需要 于是 后唐明宗在长兴元年 9 3 0 断 然废除了 判三司 的做法 设立三司使 以前忠武节度使张延朗行工部尚书 充三司使 三司使之名自此始 6 三司使一职 历经曲折最终确立 由三司鼎立到合而为一 由宰臣兼判到三司使专设 设立三司使的目的显而 易见 便是把财政大权集中起来 由皇帝直接控制 这在当时的诏令中体现的很 明确 会计之司 国朝重事 将总成其事额 俾专委于近臣 贵便一时 何循往 例 兼移内职 可示新规 张延朗可充三司使 班在宣徽使下 7 由此可知 设立 三司使加强中央集权的意图 在五代时期已经凸显 二 研究状况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 国内外学者就三司理财体制的研究已取得较为丰硕 的成果 而就三司使这一职官的研究还相对比较薄弱 现将研究状况详述如下 1 司马光 资治通鉴 卷2 5 6 光启二年四月乙卯 第8 3 3 4 页 中华书局1 9 5 6 年版 司马光 资治通鉴 卷2 6 5 天祜三年三月戊寅 第8 6 5 8 页 僻居正 旧五代史 卷3 1 庄宗纪 第4 2 7 页 4 王溥 五代会要 卷2 4 建昌宫使 第2 9 0 页 中华书局1 9 9 8 年版 5 司马光 资治通鉴 卷2 7 5 天成元年四月戊戌 第8 9 8 0 页 6 司马光 资治通鉴 卷2 7 7 长兴元年八月乙未 第9 0 4 3 页 7 薛居正 旧五代史 卷4 1 唐明宗纪 第5 7 6 页 2 1 论著情况 汪圣铎 两宋财政史 中华书局1 9 9 5 年版 就三司理财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组织结构及职权范围 体制的利弊及时人的议论都有系统论述 是对三司理财体 制研究较为全面的论著 故对三司使一职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但该书以三司作 为研究主体 未对三司使进行详细论述 自钢主编的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人民出版社1 9 9 6 年版 第六卷 宋代 由朱瑞熙先生执笔 书中第九章对三司理财体制进行了概括性的论述 作者认为 北宋三司的职权超越了单纯财政的范围 变成了封建国家总理经济事务的中央机 构 作者把三司作为研究对象 对三司使仅仅点到为止 并未作详细阐述 诸葛忆兵 宋代宰辅制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 论述了宰 相与三司的关系 认为宋代设立三司是为了收缴地方的财政大权 并不是为了分 割宰相之权 三司依然是中书的直接下属机构 这种观点较为新颖 但还有待于 进一步商榷 张希清等著 宋朝典章制度 吉林文史出版社2 0 0 1 年版 第七章 财政经 济制度 对三司理财体制和户部理财体制进行了总体阐述 认为宋代的财政管理 体制是中央集权加强的体现 对三司使着墨甚少 只是一笔带过 方宝璋 宋代财经监督研究 中国审计出版社2 0 0 1 年版 对三司的财政监 督职能进行了详细论述 以少量的篇幅提到了三司使 认为宋代的财经监察权掌 握在皇帝手中 即使三司使也不能遍晓全国财政总收支 李之亮 宋代京朝官通考 巴蜀书社2 0 0 3 年版 对宋代历任京朝官员的任 职 罢免时间进行考证 篇幅浩大 难免有错讹之处 但不失为三司使任职 罢 任时间研究的参考 2 论文情况 日本学者周藤吉之对三司有专门研究 其 北宋三司的性质 法政史学 1 8 1 9 6 5 论述了三司使的变迁 认为宋初三司使多由武官担任 中期以后全是 文官担任 三司使升任执政者较多 在宋神宗时期地位变得低下 三司统辖全国 财政 上层官僚经常交替 实务由人吏完成 周藤吉之另有 北宋三司的兴废 宋 代史研究 1 9 6 9 东洋文库 论述了三司的职掌及沿革兴废 认为宋初沿袭五代之 制设立三司使 总领全国财政事务 后三司的职能作用逐渐缩小 在元丰五年改 官制之时被废除a 以上两篇文章是最早对三司进行详细论述的文章 实有拓荒之 功 对此后的三司研究也有借鉴意义 葛绍欧 北宋之三司使 食货月刊 1 9 7 8 年8 卷3 4 期 以归纳统计的 方式 分析了三司使之出身 任期 升黜等情况 认为三司使以科考功名出身为 主 平均任期约一年半 较容易升迁为宰执 但在统计过程中 出现了一些错误 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张其凡 三司 台谏 中枢事权 暨南学报 1 9 8 7 年第3 期 论述了三司 与中书的关系 认为宋初三朝中书始终干预三司之事 如果说三司分去了中书的 事权 那也仅仅是具体掌管 经办事务的权力 此文主要论述的是宋初宋太祖 宋太宗 宋真宗时期三司同中书的关系 对宋仁宗 宋英宗 宋神宗诸朝三司使 与中书关系没有涉及 杨倩描 唐宋时期的三司体制述论 河北师范学报 1 9 9 0 年第4 期 论述 了三司体制产生的渊源及具体机构的运行情况 认为三司体制在中国政治制度史 上是独具特色的 三司地位显赫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因袭中唐以来对财政机关的 重视 二是三司体制符合北宋王朝加强专制主义集权的政治需要 此文也是把财 政机构 三司作为研究对象 对三司使论述较少 付礼自 北宋三司使的性质与相权问题 山东大学学报 1 9 9 1 年第1 期 认为宰相掌握财政立法权 拥有调整三司机构 任免三司属官等权力 北宋三司 使的资格地位相对较低 还无法和宰相抗衡 文章以大量的史料为基础 较为深 刻的剖析了三司使与宰相之关系 贾玉英 宋代中央行政体制演变初探 中州学刊 1 9 9 5 年第4 期 论述了 宋太祖时期中书 枢密对掌文武大权 宋太宗淳化年问中书主政 枢密主兵 三 司主财的三权分离体制正式确立 宋神宗熙宁年间三司权力逐渐削弱 并最终于 4 元丰年间被废止 文章以精练的语言勾勒出了三司体制在宋代的演变过程 李军 五代三司使考述 人文杂志 2 0 0 3 年第5 期 探讨了三司使设置缘 起 在五代时期的发展及其职权范围 认为三司使设立为了国家开辟财源 聚敛 财富 在五代时三司使已经成为有职有权的要职 并且指出三司体制对高丽王朝 的财政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范学辉 三司使与宋初政治 宋史研究论丛 第6 辑 河北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4 月 论述了三司及三司使设置的渊源 宋太祖时期三司使在政治中发挥的作 用 认为三司使协助皇帝管理财政事务 分割宰相权力 但在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中总是充当被动的弱势角色 文章通过描述宋太祖时期三司使一职的更替 勾勒 出了宋初政治沉浮的精彩画面 视角较为独特 但其论述只涉及宋太祖 朝 使 人意犹未尽 留有发挥空间 综上所述 学者们对三司理财体制已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为进 步的研究 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提供了便利条件 但其研究对象往往局限于三司或者三司 与宰相的关系 就北宋三司使这一群体进行全面考察的学者微乎其微 在此课题 上 尚留有研究空间 有待于进一步发掘 三 选题意义及创新之处 本文的选题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 三司使在唐宋政治 经济 军事制 度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产生 发展 消亡 是唐宋变革的产物 到了北宋前期 宰相主政 枢密使主兵 三司使主财 作为三巨头之一的三司使控制着国家的经 济命脉 进而影响着各种政令法规 经济措施的制定与执行 通过对北宋三司使 的研究 不仅可以看清北宋财政制度之沿革 还有助于进一步认清唐宋变革之滥 觞 对丰富中国古代官制的研究也大有裨益 其二 对于这一重要职官的研究 目前尚未见到全面系统的论著问世 大部分学者把财政机构 三司作为研究主 体 对三司使这一职官只是一笔带过 很少把其作为一个群体来考察 其三 作 为宋史研究重要史料的 宋会要辑稿 文献通考 等著作忽略了对三司使的详 5 细记载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更是有目无文 因此 这一课题亟待进一步研究 故笔者不揣浅陋 试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 整理爬梳三司使之零星史料 以北宋 三司使为研究对象 对其源流 沿革及兴衰 职权范围 人事管理等方面作全面 考察 并进一步探讨三司使和皇帝 宰相 转运使的关系 三司使和户部尚书的 区别 以求对三司使有纵向及横行的全面认识 尽可能的还三司使之全貌 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三 一 与前人的研究视角不同 不再局限于对财政机构 三司的研究 而是把三司使这一群体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整个群体的考察 研究 揭示了北宋财政制度的演变过程 二 纠正了三司使不知兵的观点 认为 经度军费 参议军政是三司使的基本职责 一旦不能很好地完成 还将受到严厉 地惩罚 三 纠正了北宋宰相不理财 无权干预三司事务的观点 认为宰相作为 国家大事 无所不统 的政府首脑 在财政上仍然具有较大权力 可以和三司使 共同管理财政事务 有时甚至越过三司使亲自处理财政细务 再加上三司使及三 司属官的任免奖惩大权也掌握在宰相手中 使得三司使这位名义上的 计相 实 际地位和宰相还相差较远 由于本人学识浅薄 文中定有许多不足之处 还请方 家指正 一 北宋三司使沿革及兴衰 北宋政权建立后 大力着手加强中央集权 财政集权自然是重中之重 三司 使满足了财政集权的需要 居于国家财政的核心和主导地位 宋史 中如是记载 三司之职 国初沿五代之制 置使以总国计 应四方贡赋之入 朝廷不 预 一归三司 通管盐铁 度支 户部 号日计省 位亚执政 目为计相 其恩数廪禄 与参 枢同 1 北宋三司使在五代三司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已经达到权力的顶峰 称为 计相 但其职权范围及权力大小并非一成不变 而是历经变革 现将具体情况详述如下 元 脱脱 宋史 1 6 2 职官志 2 第3 8 0 7 页 一 北宋三司使职权的分合 北宋建国后 三司使总领盐铁 度支 户部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 9 8 2 三司使王仁瞻主持三司目久 恣下吏为奸 怙恩固宠 莫敢发者 1 宋太宗将其 罢黜后 为了防止专权 采取分人治理之法 以给事中侯陟 右正谏大夫王明同 判三司 2 数月后 太平兴国八年 9 8 3 三月 始分三司为三部 各置使 同判 三司王明为盐铁使 左卫将军陈从信为度支使 如京使郝正为户部使 3 第一次将 三司分为三部 此时三司使泛指三部长官 盐铁使 度支使 户部使 仅能统领 一部而已 分而治之虽然防止了专权 但由于若干事权很难明确划分 三部长官 经常发生争执 所以在宋太宗淳化四年 9 9 3 五月 诏罢盐铁 度支 户部等 使 三司但置使一员 4 三司使得以再次统领盐铁 度支 户部 同年十月 太 宗从魏羽 段惟一之请 分三司为十道 置左右计使 以魏羽 董俨分主之 5 三 司使又改为左 右计使 同年闰十月 俄又置总计使判左 右计事 左 右计使 判十道事 凡干涉计度者 三使通议之 以总计使统领左 右计使 总计使 左 右计使仅存在一年多 淳化五年 9 9 4 十二月 罢十道左右计使 复置三部使 7 三司使再次指三部使 盐铁使 度支使 户部使 由于三部互不统属 争权的现 象越演越烈 三司各置使局 不相总统 彼此自求充济 至于出纳移用则专名指 执 动相违戾 8 宋真宗于咸平六年 1 0 0 3 六月不得不再一次合并三部 并盐 铁 度支 户部为一使 命寇荤充 9 目的是统一事权 避免纷争 此次合并后到 元丰改制 三司使一职固定下来 统领盐铁 度支 户部 在财政中枢发挥了主 导作用 为简明起见 现将北宋三司使职权的分合情况列表如下 1 李焘 长编 卷2 3 太平兴国七年二月庚午 第5 1 3 页 李焘 长编 卷2 3 太平兴国七年二月辛未 第5 1 3 页 3 李焘 长编 卷2 4 太平兴国八年三月癸亥 第5 3 9 5 4 0 页 4 李焘 长编 卷3 4 淳化四年五月戊申 第7 4 9 页 5 元 脱脱 柬史 卷2 6 7 陈恕传 第9 1 9 9 页 6 元 脱脱 宋史 卷1 6 2 职官志 2 第3 8 0 7 页 7 元 脱脱 宋史 卷1 6 2 职官志 2 第3 8 0 7 页 8 林明 古今源流至论 后集卷2 三司 第9 4 2 册一1 8 6 页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 林朋 古今源流至论 后集卷2 三司 第9 4 2 册一1 8 6 页 时间变化情况资料来源 太平兴国七年 9 8 2 侯陟 王明同判三司 宋史 卷1 6 2 职官志 太平兴国八年 9 8 3 三月分三司为三部 置三部使 长编 卷2 4 淳化四年 9 9 3 五月 罢三部使 置三司使一员 长编 卷3 4 淳化四年 9 9 3 十月三司使改为左 右计使 宋史 卷2 6 7 陈恕传 淳化四年 9 9 3 闰十月置总计使 宋史 卷1 6 2 职官志 淳化五年 9 9 4 十二月罢左 右计使 总计使 宋史 卷1 6 2 职官志 再次置三部使 成平六年 1 0 0 3 六月再次罢三部使 置三司使一员 长编 卷5 5 通过上表可知 宋太宗和宋真宗时期曾两度分三司为三部 第一次历时1 0 年 第二次历时9 年 在此1 9 年间 三司使指盐铁使 度支使 户部使 朝廷将三司 分为三部 是为了防止三司使权力过度膨胀 将三部合一 是因为三部纷争不断 不利于中央的集权 这些分分合合看似零乱 实际上都根源于朝廷加强中央集权 的需要 二 北宋三司使权力的变迁 三司使的权力在北宋历经变化 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宋太祖 宋太宗时期 相对弱化 宋真宗 宋仁宗时期达到鼎盛 宋英宗 宋神宗时期权力逐渐削弱并 最终废止 宋太祖时期共有9 人担任三司使一职 但在宋太祖 亲总庶务 1 的政治风格 影响下 三司使的权力相对较弱 连 三司鞭一胥吏 这样的小事竟然 皆需奏 江少虞 事实类苑 卷2 8 太祖令文武臣入见谢毕乃得入正衙 第8 7 4 册一2 4 0 页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 闻 2 第一任三司使张美为后周旧臣 虽然在 平定李筠 的战役中表现突出 但 因非宋太祖亲信 担任三司使仅半年后 便被外放为定国军节度使 接任三司使 的是与宋太祖关系 厚善 的李崇矩 他武人出身 不善理财 虽然任职长达三 年半 但 宋史 其传记中竞无一条在财政方面的政绩 许多经济举措都由宋太 祖亲自主持 派特使绕过三司办理 如建隆三年 9 6 2 以 监察御史刘湛为膳部 郎中 湛奉诏榷茶于蕲春 2 三司使的作用不怎么突出 第三任三司使赵砒 他 性 狂躁讦直 3 与宰相赵普有矛盾 其在三司使任职期间 揭发了宰相赵普私自买卖 木材的不法行为 但害怕赵普知道 称病请求解除职务 最终于乾德五年 9 6 7 被免去三司使一职 4 以上种种 说明皇帝通过三司使来集中财政大权 在皇帝 宰相和三司使三者的关系中 三司使相对来说是一个被动的弱势角色 三司使虽 然 位亚执政 但是仅能在财政上牵制宰相 要想和宰相鼎足而立 分庭抗礼 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宋太祖朝担任三司使一职的还有沈伦 楚昭辅 薛居正 吕余庆 张湛 王仁赡6 人 其中沈伦任期不详 其在财政上的政绩未见记载 薛居正 吕余庆 以参知政事提点三司 属于兼职 时间很短 未有大的建树 张湛担任三司使仅 个月就病死了 唯有楚昭辅任期较长 担任了两年半的三司使 但是其理财能 力非常有限 宋太祖开宝五年 9 7 2 三司言仓储月给止给明年二月 请分屯诸 军 尽率民船以资江 淮漕运 上大怒 召权判三司楚昭辅切责之日 国无九年 之蓄日不足 尔不素为计度 今仓储垂尽 乃请分屯兵旅 括率民船 给以馈运 是可卒致乎 且设尔安用 苟有所阙 必罪尔以谢众 昭辅皇恐 计不知所出 5 可见 楚昭辅在职期间 远远没有发挥三司使应有的作用 宋太祖朝最后一位三 司使为王仁赡 也未受重用 太祖幸洛郊祀 三司使王仁赡议雇民车牛运法物 太祖以劳民 不悦 便绕过三司使 召作坊使魏丕商议 丕请拣本坊匠少壮者 1 李焘 长编 卷1 9 9 嘉福八年八月辛巳 第4 8 2 5 页 2 李焘 长编 卷3 建隆三年正月丁亥 第6 1 页 3 李焘 长编 卷8 乾德五年二月癸酉 第1 8 9 页 4 元 脱脱 宋史 卷2 7 4 赵 比传 第9 3 5 2 页 5 李焘 长编 卷1 3 开宝五年七月甲申 第2 8 7 页 二千余 分为递铺输之 时以为便 1 总之 在宋太祖一朝 三司使在财政上的作 用非常有限 更多的是宋太祖 亲总庶务 三司使只有 计相 之名 而无 计 相 之实 更不能和宰相抗衡 甚至成为皇权和相权斗争的牺牲品 宋太宗时期 担任三司使一职的共有2 2 人 第一任为宋太祖朝就担任三司使 的王仁赡 他是为数不多的任职时间较长的官员 任期长达7 年 但在其任职期 间 恣下吏为奸 怙恩宠 后为陈恕等揭发 被罢免三司使一职 此后 宋太 宗在谈到三司财赋时 对宰相赵普等说道 王仁赡领邦计积年 恣吏为奸 诸场 院官皆隐没官钱以千万计 2 为了避免再次专权 宋太宗采取 分人治之 的政策 以侯陟 王明同判三司 后来干脆分三司为三部 使三司使的权力一分为三 变为户部使 盐铁使 度支使 这样三司使的权力缩小 仅变为 一司使 虽然 在淳化四年 9 9 3 曾设立总计使 总领全国财政事务 但由于仅存一年多 时间 较短 几乎没有发挥大的作用 所以 宋太宗朝的三司使权力非常有限 根本不 能做到 经天下财赋而均其出入焉 3 距离 计相 之名更远了 宋真宗时期 三司分为三部而治的弊端日益显露 宋真宗在咸平六年 1 0 0 3 再次将三部合而为一 任命寇辈为三司使 寇辈 遂以六判官分掌之 繁简始适 中 4 深受宋真宗的赏识 宋真宗打算任他为相 但又考虑到他素来刚直 难以独 自胜任 便先任命翰林侍读学士毕士安为参知政事 一个月后 一起任命毕士安 寇拳为宰相 5 寇辈的备受重用 以及直接由三司使晋升为宰相 无疑使三司使的 地位提升 真正成为宰执的进用之途 此后 三司使权力逐渐扩大 在中央决策 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加强 大中祥符初 宋真宗对封禅问题犹豫不决 便向三司使 丁谓询问经费情况 丁谓回答说 大计有余 宋真宗才最终下定封禅的决心 6 丁谓在担任三司使一职长达七年多之后 被晋升为参知政事 其后盐铁副使林特 接任三司使 任职期间 枢密使寇辈言特奸邪 又数与争事 帝为出擎 特在职 1 元 脱脱 宋史 卷2 7 0 魏丕传 第9 2 7 7 页 2 元 脱脱 宋史 卷2 5 7 王仁赡传 第8 9 5 8 页 3 元 脱脱 宋史 1 6 2 职官志 2 第3 8 0 8 页 4 元 脱脱 宋史 卷2 8 l 寇准传 第9 5 2 9 页 5 洪迈 客斋随笔 三笔卷4 宰相不次补 第4 6 4 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版 6 元 脱脱 宋史 2 8 3 丁谓传 第9 5 6 7 页 0 如故 1 宋真宗如此重用甚至袒护三司使 除了对官员的个人感情之外 更重要的 原因是三司使权力增大 使得其地位日益提高 宋仁宗时期 三司使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作用更加突出 出现了一批颇 有建树的三司使 郑戬 在三司才半岁 复转运使考课格 分别殿最 又勾较三 司出入 得羡钱四百万缗 2 叶清臣 编前后诏敕 使吏不能欺 簿帐之丛冗者 一切删去 3 王尧臣偿还三司所借内藏数百万钱财后 仍然能使 军国之费犹沛然 有余 4 以上三司使均在改进财政制度 开源节流 裁减冗费等方面作出了杰出贡 献 另有一些三司使在减轻人民负担 施惠于民方面也表现不凡 深受百姓颂扬 张方平奏请罢除河北榷盐 河朔父老相率拜迎于澶州 5 包拯担任三司使期间 凡诸筅库供上物 旧皆科率外郡 积以困民 拯特为置场和市 民得无扰 吏 负钱帛多缧系 间辄逃去 并械其妻子者 类皆释之 6 田况为三司使 时人目为 照天蜡烛 以其明见物情也 杨察继任三司使后 誉不减田公 况 人目之为 水晶灯笼 宋仁宗朝三司使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 归根到底是因为统治者对三 司使一职的重视以及三司使权力的增强 宋英宗时期 三司使权力开始弱化 北宋三司使有判三司 同判三司 权判 三司 提点三司 权点检三司 权点检三司公事 三司使 权三司使公事 权三 司使 权发遣三司使等名目 其中 带 判 提点 等头衔的三司使以高官出任 权三司使 权发遣三司使则以资历较浅的官员充任 据本文附录的三司使表 可 以清楚地看出 宋英宗治平二年 1 0 6 5 以后 任命的全是权三司使和权发遣三 司使 三司使不再出现 并且权三司使越来越少 权发遣三司使越来越多 这意 味着三司使一职的资格地位有越来越低的发展趋势 宋神宗时期 财政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三司使的权力进一步削弱 元丰改 1 元 脱脱 宋史 2 8 3 林特传 9 5 6 5 页 2 李焘 瞄编 卷1 2 8 康定元年九月丙辰 第3 0 3 7 3 0 3 8 页 3 元 脱脱 宋史 卷2 9 5 叶清臣传 第9 8 5 1 页 4 李焘 长编 1 5 8 庆历六年正月戊子 第3 8 1 7 页 5 陈均 九朝编年各要 卷1 3 庆历六年十一月 第3 2 8 册 3 3 8 页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元 脱脱 宋史 卷3 1 6 包拯传 第1 0 3 1 7 页 7 吕希哲 吕氏杂记 卷下 第8 6 3 册一2 2 1 页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1 制时 三司使为户部尚书所取代 首先 在中央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 将三司使排斥在外 熙宁二年 1 0 6 9 二月 以尚书左丞 知枢密院事陈升之 参知政事王安石共同掌管制置三司条例 司 经画邦计 议变旧法 以通天下之利 1 凌驾于三司之上 无疑大大削弱了 三司使的权力 其次 熙宁三年 1 0 7 0 撤除制置三司条例司 改由司农寺推行新法 新法 的实旌和财计密切相关 但推行主要由司农寺而不是三司来承担 三司使的权力 被进一步削弱 基本形成了司农寺和三司并列作为中央理财机构的局面 三司负 责内外经费 司农寺则作为国家财政储备系统的主管 除非由朝廷特许 三司不 得侵用司农寺系统的财物 再次 地方上 于转运司之外设立提举常平司 主管一路常平义仓 赈济灾 民 总领一路常平 农田水利 免疫等新法事宜 并且实行朝廷封桩制度 自熙宁改法 王安石为相 始持冢宰掌邦计之说 遂与三司分权 凡税 赋 征榷 常贡之利方归三司 而摘山 煮海 盐场 坑冶 绝户 没官 禁罕阙额之类 皆号朝廷封桩 法行既久 储积赢羡 是年 于司衣寺南 创元丰库贮之 三司不与焉 2 地方上朝廷封桩钱物归提举常平司管理 而提举常平司隶属于司农寺 三司不得 干预 这样 三司使又失去了对地方财政的一部分控制权 最后 将作监 军器监夺三司之权 熙宁四年 1 0 7 1 十一月命将作监 专 领在京修造事 3 侵夺了三司修造案的权力 旧制 凡土木工匠之政 京都缮修 隶三司修造案 本监但掌祠祀供省牲牌 镇石 炷香 盥手 焚版币之事 4 又于 熙宁六年 1 0 7 3 六月置军器监 总内外军器之政 侵夺了三司胄案的权力 军 器旧领于三司胄案 三司事丛 判案者又数易 至是 始案唐令置监而废胄案焉 1 元 脱脱 宋史 卷1 6 1 职官志 1 第3 7 9 2 页 2 陈均 九朝编年各要 卷2 0 元丰三年十一月 第3 2 8 册一5 4 3 页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李焘 长编 卷2 2 8 熙宁四年十一月壬午 第5 5 4 0 页 4 元 脱脱 宋史 卷1 6 5 职官志 5 第3 9 1 8 页 1 2 1 将作监 军器监负责的土木营造 军器制作等事 占宋朝财政支出的很大部分 正如北宋蔡承禧所说 自昔军器惟莅三司胄案一局 近岁遂立军器监以专之 自 昔修造之局惟莅修造案 而近岁以将作监专之 故三司之财用固已多为二局之所 靡 2 军器制造 土木营造等事务从三司中分出 使得三司使的权力进一步削弱 综上所述 宋太祖时期 在皇帝 亲总庶务 的政治风格影响下 三司使权 力弱小 宋太宗时期 三司使的职权历经分合 大部分时间只能掌管三司中的一 司 权力仍然十分有限 宋真宗 宋仁宗时期 三司使权力逐渐扩大并达到鼎盛 出现了一批颇有建树的三司使 宋英宗 宋神宗时期 三司使权力开始弱化 熙 宁年间己遭到严重破坏 如南宋人章如愚所说 三司使之职 不待改官制而不受 权 自熙宁变更法度之时已坏矣 3 元丰改制废除三司 三司使走向终点 三 北宋三司使的废止 从北宋建国到元丰五年废除三司使 此1 2 3 年间 就废除三司使一职的议论 始终不断 宋太宗端拱元年 9 8 8 著作郎 直史馆罗处约上疏 三司之名兴于 近代 堆案盈几之籍 何尝能省览之乎 认为三司使的事务太过繁重 很难尽 职尽责 更主要的是认为三司使乃权宜之计 名不正言不顺 望陛下当治平之日 建垂久之规 不烦更差使臣 别置公署 如此 则名正而言顺 言顺而事成 宋 太宗淳化二年 9 9 1 御史中丞王化基也有相似言论 方今省曹之名 未称朝廷 之盛 夫三司使额乃近代权制 5 要求废除三司 恢复尚书省 宋真宗咸平二年 9 9 9 右司谏 直史馆孙何上疏 建议把 三部使额 还之六卿 认为 六职举 而天 下之事备矣 有唐贞观之风 最为称首 于时封疆甚广 经费尤多 亦不闻别分 利权 改创使额 6 把唐代的省台寺监体制作为标准模式 视三司使的出现为异端 1 李焘 长编 卷2 4 5 熙宁六年六月己亥 第5 9 7 3 页 2 赵汝愚 宋朝诸臣奏议 卷5 8 蔡承禧 上神宗乞御前制造悉付所司 第6 4 6 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9 年版 3 章如愚 群书考索 后集卷4 祖宗1 日制 第4 8 3 页 书目文献出版社1 9 9 2 年版 4 李焘 长编 卷2 9 端拱元年十二月 第6 6 1 页 5 李焘 长编 卷3 2 淳化二年九月庚子 第7 2 1 页 6 李焘 长编 卷4 5 咸平二年八月辛亥 第9 5 8 页 1 3 宋仁宗嘉祜三年 1 0 5 8 知制诰刘敞等从冗官 冗费方面考虑 建议罢三司 尚 书二十四司既为虚名 所以官冗员众 蠹财害政 即欲改正官制 当罢三司 复 二十四司及九卿官 以上建议虽然没有实施 但为元丰五年废除三司提供了舆论 基础 三司使废除的主要原因在于财政上的高度集权 使自身的事务过于繁重 不 仅负责中央财计 又要干预地方财计 不仅负责财物出纳 还要负责财物监督 不仅要负责军器制造 还要负责土木建筑 水利工程等事务 宋太宗时三司使陈 恕讲 封域寝广 财毅繁多 三司之中 簿牒填委 朝廷设法 督责尤严 官员 吏人 救过不暇 2 过于繁重的使命使得三司使等官员救过不暇 宋真宗咸平年间 三司官吏积习依违 天下文牒 有经五七岁不为裁决者 宋仁宗嘉祜年间 三 司簿书不治 其滞留者白天禧以来朱帐六百有四 明道以来生事二百一十二万 4 宋神宗熙宁五年 1 0 7 2 检会诸州军供申诸色文帐到三司 始自天圣九年本司人 吏隳职 上下因循 徒有点算之名 而全无覆察之实 积弊岁久 官吏苟简 更 不行遣送勾甚多 5 地方上交到三司的帐籍 有的甚至二三十年都没有拆封 所以 熙宁五年 1 0 7 2 设立三司帐司 追查 清理三司的各种陈年旧帐 但是截至元 丰三年 1 0 8 0 罢三司帐司 首尾七八年间 帐司所管吏仅六百人 用钱三十九 万贯 而所磨出失陷钱止一万余贯 6 得不偿失 仅仅依靠三司内部的调整 已 经不能解决长期以来积累的弊端 再加上前代遗留的三省六部诸寺监等官僚体制 的存在 使得官僚机构叠床架屋 臃肿杂乱 改革官制势在必行 元丰五年 1 0 8 2 四月废除三司 权发遣三司使安焘试户部尚书 7 三司使被户部尚书替代 1 李焘 长编 卷1 8 8 嘉祜三年十二月辛亥 第4 5 3 7 页 2 李焘 长编 卷4 0 至道二年闰七月辛未 第8 4 9 页 3 李焘 长编 卷4 8 成平四年四月戊子 第1 0 6 1 页 4 苏轼 苏轼文集 卷凸 陈公弼传 第4 1 8 页 中华书局1 9 9 9 年版 5 清 徐松辑 宋会要辑稿 职官 以下简称 宋会要 5 之2 7 第2 4 7 6 页 中华二砖局1 9 5 7 年版 6 元 马端临 文献通考 卷2 4 国用考 2 第2 3 3 页 7 李焘 长编 卷3 2 5 元半五年四月甲戌 第7 8 2 5 页 1 4 二 北宋三司使的职能 三司使作为中央理财机构 三司的最高首脑 位亚执政 目为计相 在 北宋财政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宋史 将其职能总结为 掌邦国财用之大计 总盐铁 度支 户部之事 以经天下财赋而均其出 入焉 盐铁 掌天下山泽之货 关市 河渠 军器之事 以资邦国之用 度 支 掌天下财赋之数 每岁均其有无 制其出入 以计邦国之用 户部 掌 天下户口 税赋之籍 榷酒 工作 衣储之事 以供邦国之用 1 凡是与邦国财用相关之事 三司使几乎无所不统 苏辙就曾说三司 所领天下事 几至大半 权任之重 非他司比 2 现将三司使具体职能详述如下 处理三司日常事务 三司使统领盐铁 户部 度支三部 三部以下又设立了二十余案 宋太祖 宋太宗时期为二十四案 兵 刑 胄 铁 商税 茶 课盐末盐 设 赏给 钱 帛 发运 百官 斛斗 粮料 骑 夏税 秋税 东上供 西上供 修造 竹木 曲 衣粮 仓 3 宋真宗咸平四年 1 0 0 1 并夏税 秋税为一 称为户税案 并 东西上供两案为一 并竹木案归修造案 并仓案归衣粮案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 1 0 1 4 又别置常平案 这样三司共二十一案 上述诸案作为三司的职能办事机 构 在三司使的领导下处理日常事务 二十余案之外 三司使下又有一套直属机构 诸子司 勾院 都磨堪司 主 辖支收司 拘收司 理欠司 凭由司 开拆司 发放司 勾凿司 催驱司 受事 司 马步军专勾司 河渠司 衙司等 诸子司不仅负责财政上监督 核算 防漏 补缺等事宜 还负责水利工程等建设事务 三司中每一子司的职权 都涉及不止一案的事务 与二十余案的职掌纵横交 1 元 脱脱 宋史 卷1 6 2 职官志 2 第3 8 0 7 3 8 0 8 页 2 苏辙 栾城集 卷4 1 请户部复三司诸案札子 第9 1 6 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 3 孙逢吉 职官分纪 卷1 3 三司 第2 9 8 页 中华书局1 9 8 8 年版 1 5 错 三司使统一领导这些机构 总揽全国财政收支之大计 夺户部之权 兼管城 池土木等建筑工程 夺工部之权 负责库藏 贸易 四方赋税 百官俸禄 夺太 府寺之权 三司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以上机构进行调整 宋太宗至道二年 9 9 6 闰七 月 命盐铁使陈恕详定减省三司官局 陈 恕请以理欠 凭由两司并归一司 于是把都凭由司合并到理欠司 宋神宗熙宁七年 1 0 7 4 章悖为三司使 曾经 废 开拆司入三部 熙宁八年 1 0 7 5 沈括为三司使 认为 失关防点检 2 又重新复置 三司开拆司 三司使领导的下属官吏众多 有三司副使 三司判官 三部副使 三部判官 子司判官 推官 巡官等官员 又有众多的吏员 史载三司有吏千余人 3 即使在 宋真宗景德元年 1 0 0 4 诏令三司裁减吏员的情况下 仍然定留8 9 7 人 4 另有三 司大将 军将等武职人员 宋神宗熙宁七年 1 0 7 4 下诏 大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11月贵州黔南州福泉市招聘城镇公益性岗位3人考试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燃气事故应急响应与处理方案
- 2025年德州乐陵市市直公立医院公开招聘备案制工作人员(30名)考试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6“才聚齐鲁 成就未来”山东黄金集团校园招聘考试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望奎小学开学通知书
- 新洲区法院悬赏通知书
- 抗洪恢复供水通知书
- 暗访楼盘复工通知书
- 果蔬店禁止吸烟通知书
- 无锡汽配城封控通知书
- 2025政治理论时政热点知识试题库附完整答案
- 路基框架梁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 苏州安全生产六化培训
- 2025年高中信息技术会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4-2025学年邮政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历年机考真题集带答案详解(达标题)
- 2025年电厂安全教育考试试题(附答案)
-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5版)
- 组织党员捐款活动方案
- 骨盆前后倾的课件
- 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生涯发展展示【高职(专科)】
- 电缆检验员安全培训资料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