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文言文知识点、考点》总结教案.doc_第1页
中考复习《文言文知识点、考点》总结教案.doc_第2页
中考复习《文言文知识点、考点》总结教案.doc_第3页
中考复习《文言文知识点、考点》总结教案.doc_第4页
中考复习《文言文知识点、考点》总结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搜课网 课件 教案 试题 论文 图书 中考 高考 新课标中考复习文言文知识点、考点总结教案文言文复习要点及要求1、文学常识(准确熟练,不混淆,不错字)2、字形、字音(读准、读对,注意形近字、多音字和通假字)3、默写(让背篇目)(准确熟练,不写错字、白字、不掉字、多字、草字)4、实词翻译(书中注释为主,准确,全面,特殊用法)5、句子翻译(关键字、名句,准确、流畅、完整,体现重点词含义)6、文章内容要点(文章思想,作者感情、段意、层意、句意、结构特点、自己的感受)课文知识梳理一、三峡(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 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 ,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2、实词:自:从。 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曦月:阳光,月亮。襄:漫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御:驾。 献:山峰。 良:实在、真。肃:寂静。 属:连续。 引:延长。 绝:消失。清荣峻茂 素;白色。旦;早晨。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的水。4、 区别: 属:属引凄异(连续) 绝:久绝(消失)。 自三峡(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绝 献:极 自非(如果)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阻绝:断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6、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7、理解性背诵: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8、中心内容及结构:文章先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分写)9、运用:(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异景象将一去不复返。(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10、探讨:(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11、欣赏:(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 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二、五柳先生传(晋宋时期诗人、散文家,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1、 文学常识:陶渊明:晋宋时期诗人、散文家。五柳先生传出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桃花源记,诗有饮酒 归园田居其三2、 人物欣赏:(1)五柳先生的形象: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2)从三方面描写其形象的:一是: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二是:志趣(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三是: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3)对“五柳先生”的评价: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自画像。他不慕荣利,厌恶官场的追名逐利,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是值得肯定的。可令另一方面他逃避现实,隐居起来,不去撞击社会矛盾的思想是消极的。(4)本文与,醉翁亭记中的“醉翁”同是嗜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五柳先生:在饮酒中自得其乐,并忘却荣辱得失。醉翁:借饮酒助山水游乐之兴。是与民同乐。3、 名句及成语:(1)不求甚解:现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理解。本文指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下功夫。(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意思: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4、 重点实词:会意: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会;体会,领会。意:书中的意旨)亲旧:亲戚、朋友。 造饮:到、往。到别人家里去喝酒。期:希望,愿望。 环堵:周围环着四堵墙。 萧然:冷冷清清的样子。短褐:粗布短衣; 穿结;打补丁。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戚戚:忧愁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兹若人:此人。俦:朋友,伴侣。 觞:酒杯。 嗜:爱好,喜欢。5、 重点句子翻译:(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到别人家里去喝酒,一来、就要把酒喝光,希望一定喝醉。(3)好读书,不求甚解:喜欢读书,但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4)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5)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一边喝酒一边做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乐。(6)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中于发财做官。6、理解背诵:五柳先生传中(1)表明先生的吃穿住的句子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2)先生的三大志趣是: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3)文中引用前人之言,赞扬五柳先生的高洁人格并且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4)文中描写“五柳先生”不追名逐利,恬淡自足的诗句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三、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1、 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题解: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2、重点实词。臣本布衣:平民 。 躬耕:亲自。 以驱驰:奔走效劳 。倾覆:兵败。 光:发扬光大。 恢弘:发扬扩大。失义:适当恰当。 宫中:皇宫中。 府中:朝廷中。陟(奖)罚(惩罚) 臧(善)否(恶)。 刑赏:罚。 以遗:给予。 夙夜:早晚。 驽钝:比喻才能平庸。攘除排除、铲除。 以彰:表明。 之慢:怠慢、疏忽。以咨诹(询问)善道, 雅言(正言) 之理:治。3、通假字:阙(通“缺”当“缺点、疏漏”讲)漏。 简(通“检”选拔)拔4、古今异义字: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指品质低劣、下流。由是感激:感动振奋。今意指激动感谢。 痛恨:痛心遗憾。今指十分憎恨。开张:扩大。今指商店开始营业。6、 一字多义: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i)陛下。(给予)深追先帝遗(y)诏(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恐托付不效。(成效)。 不效(效果)则治臣之罪6、特殊用法:之秋:时。 恢弘:这里指动词,意思是发扬扩大。猥(这里指:降低身份)自。 良实: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驽(劣马)钝(刀锋不锋利)比喻才能平庸,是诸葛亮自谦的话。7、 成语及名句: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8、翻译重点句子:(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翻译: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翻译: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翻译: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翻译: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翻译: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翻译: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翻译: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在先帝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翻译: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翻译: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8、理解性背诵:(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5)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开张圣听;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9)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10)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11)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1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14)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16)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1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18)严明赏罚的句子是(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19)诸葛亮出师表中写作者回忆先帝不惜降低身份拜访自己的句子是 。由本文叙述某件事概括而来的成语是 ,其原文是 。本文中作者认为西汉所以兴隆的原因是 。文中 高度概括郭攸之、费袆、董允等人的语句是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 。另一种说法:1、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2、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3、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4、诸葛亮的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妄。5、诸葛亮的政治愿望: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6、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不利的客观条件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为急存亡之秋也。7、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8、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9、简述“三顾茅庐”故事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10、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四、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伐,穷山之高而止。攀缘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嵝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茫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物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1、文学常识:作者: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其山水游记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一篇。2、重点字词;惴:惧。 栗:战栗。 遂:于是。 缘:沿着。 斫;砍。施施:漫步徐行的样子。 穷(穷尽)回溪。 更:进而。 漫漫:任意。箕踞(伸开两脚像簸箕那样蹲着或坐着)而遨(游戏)。 衽席:席子。岈(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然洼(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然。若垤(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若穴。 攒(聚)蹙(收缩)。 颢气:弥漫于大地之间的大气。 觞:酒杯。心凝(凝聚安定)形释(解脱) 颓然:醉醺醺的样子。 向:从前。 冥合:暗暗。 就(接近)醉。 以志;记。2、 通假字;僇(通“戮”这里指遭到贬谪的意思)人。3、 重点句翻译。(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翻译:心思所到之处,梦境也有同样的旨趣。(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我都游过了,而未始知西山之奇异突出。翻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形态奇异的,都归我所有了,可却 未尝知西山的奇怪特别。(3)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翻译: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叠到一起,没有什么可以逃出视野的。 (4)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翻译:青山萦回,白云缭绕,外面和天相接,四下眺望都一样。然后才知道这山的独立出众,不和小土丘为伍。(5)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翻译:我的思想遥远得与天地大气成为一体,而不知它的边际,我的意念广大得与造物的上天相处,而不知它的尽头。(6)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7)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翻译:苍茫暮色,从远而近,直到什么也看不见还不想回去。(8)心凝形释,与万物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翻译: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与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然后知道我从前没有(真正)开始游,(真正的)旅游从此开始。4、理解背诵。(1)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总写作者寄情山水的自由快乐心情的句子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2)写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句子: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3)点明作者依依不舍的语句是:苍茫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4)作者对西山宏伟气象进行赞美并寄予自己心志的句子是(也是登高远望后看到西山地势高峻,气象阔大后产生的感受句子):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5)写西山是永州一带最高的山的句子是: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傲世情怀。6、文章写法欣赏:(1)文章第一段的作用:概写,总述未识西山前的游览情况。为下文正面写西山怪特作铺垫,引起读者注意。(2)第一段最后一句的作用(过渡,引起下文)。又包含什么哲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或不能靠主观臆断,要探索实践。或求学之路,永无止境。(3)作者以始得西山宴游记为题,并紧扣“始得”结构全文,作者的用意是:突出作者发现“西山怪特”的欣喜之情。(4)本文是记西山之游,却先记众山之游,这是为什么?描写永州众山,烘托西山怪特,表现作者傲世情怀。(5)结构;本文先写偶得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气象的阔大与自然的融合,表现作者傲世情怀。(6)“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嵝为类”此句在文中有那两层意思?一是:总结(点出)西山的特点高而独特。二是:流露作者性情与众不同,超凡脱俗。五、鱼我所欲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一、生字箪(dn) 蹴(c) 羹(gng) 死亦我所恶(w)二、重点词解释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祸患,灾难3、辟:通“避”,躲避 4、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5、箪:竹筐 6、豆: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可译作“碗”7、蹴:用脚践踏 8、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9、乡:通“向”,从前 10、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11、辩:通“辨”,辨别。 12、得我与;通“欤”,语气词。13、何加,好处。三、重点句子翻译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生命而选取正义了。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四、复习题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3、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人生在世,无论什么情况下,应舍生取义。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而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4、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5、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6、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7、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8、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对举 向与今天比较等9、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0、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六、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 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一、生字1、洌li 2、坻ch 3、佁y 4、俶ch 5、翕x6、犬牙差互 c 7 、悄怆幽邃su二、重点解词1、清洌:清凉 2、可百许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约。许,表示对数量的估计。3、佁然不动:呆呆的一动不动。佁然,愣住的样子。4、俶尔:忽然。5、斗折蛇行: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6、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7、邃:深 8、寂寥:寂静寥落。三、重点句子翻译1、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凭借也没有。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3、斗折蛇行:(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5、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堪,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四、复习题1、柳宗元,唐代文学家,散文八大家之一,本文是永州人记中的一篇。2、本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抑郁忧伤之情。3、文中对潭中鱼的描写,栩栩如生,动静结合,字面上写鱼,实则写潭水的清澈。4、段落归纳(一)发现小石潭(二)描写潭水和游鱼(三)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四)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5、作者描写潭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6、重点句翻译。(1)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 然不动;(2)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3)描写潭上多姿的树蔓的语句: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七、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台,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2、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3、顺序:时间先后4、虚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5、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6、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7、通假字:要通“邀”,邀请。8、古今异议:交通,交错相通。 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妻子:妻子和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之地 。 鲜美:鲜艳美丽9、一字多义:志:(1)处之志之;(2)标记,寻向所志。10、重点句子:(1)欲穷其林:想要走完这片桃花林。穷:穷尽。(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林之类。(3)问所从来,具答之: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具:详尽。(4)桃尽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5)悉如外人:完全和(陶花源)外面的人一样。悉,全部、完全。(6) 咸来问讯:都来打听消息。咸,都。(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并:都。11、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 感觉明朗。(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12、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8)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9)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八、陈涉世家要点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 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1、作者及作品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出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2、成语及名句鸿鹄之志:比喻远大志向篝火狐鸣:假托鬼狐之事诱众起事。苟富贵,无相忘:有朝一日谁富贵了,别忘了咱们。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3、重点实词適“谪”:强迫。 屯:停驻 会:适逢;亡:“逃亡”; 举大计:发动起义 等死:同样 苦秦:苦于秦的(统治); 数谏:屡次 间令:暗中唱:通“倡”,倡导 笞:用鞭、杖打。 宁:难道4、重点句子翻译(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如果我们这些人冒称公子扶 苏,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许多人会响应。(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何况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一番大事业。王候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5、起义的直接原因:失期,法皆斩。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篝火狐鸣,鱼腹置书。6、理解背诵:(2)“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觽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3)陈胜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宣传工作)? 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4)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7、人物欣赏(1)从分析当时形势和所提策略口号中和为起义做舆论准备及发动起义,可以看出陈胜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表现了他卓越的组织才能和超人的胆略。(2)文中“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五候将相宁有种乎?”一句,表现陈涉判逆的性格特点和出众的宣传鼓动才能。九、记承天寺夜游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空无澄澈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院子里地面上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积水中的藻和荇,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像我们两个一样的“闲人”罢了!四、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2、文中写景物特征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5、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记叙 描写 议论。第一层:(1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第二层:(2-4句)庭院漫步,观月赏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5、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十、论语十则一、论语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论语是记录孔子和弟子的言行的。论语十则中都是与学习有关,其中有的谈_如_ (文中原句)。有的谈 _如_(文中原句)(答案见课前预习及注(1)。二、给加点的字词注音、释义,并译画横线的句子论语 是知也 ;通“智”,智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悦”,愉快。诲女如之乎(教导你,你懂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是以 学而不厌,(满足)诲(教导)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不耻下问 ;认为可耻。 默而识之(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译: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吾尝终日不食,经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翻译: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地思考,也没有什么好处,不如学习的效果好啊。三、积累文中几个成语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四、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学习态度: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 温故而知新 。学则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五、积累文中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至少两条)六、理解背诵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十一、墨池记(曾巩)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常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 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一、作者作品曾巩,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他应人之邀为墨池写的记文,作者就勤学苦练的精神展开议论,以勉学劝善。二、重点字词意、句意隐然:缓缓高起的样子 洼然:低而深的样子曰王羲之之墨池者:叫做王羲之的墨池。曰.者,叫做.。方羲之之不可强的仕:方,当.的时候。方(方形)而长尝极东方:曾经遍游东方(的名胜),极,穷尽。羲之之书晚乃善 (书法) 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写)娱其意:娱乐他的心意,意思是使自己心情愉快。 岂有:莫非,或者。 则其所能:译:那么他所擅长的。 能:能做的事,这里指写字。虽一能(一技之长)不以废:虽:即使,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使它埋没。岂其学不如彼邪:译:莫非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学固岂可以少哉:译: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呢? 固 :本,原来。况欲深造道德者邪:译:何况要在道德方面达到很高的成就呢?以精力自致者:译:是自己用精力取得的, 致,取得,达到。于楹间以揭之:揭:揭示 推王君之心:推,推究,考察。尚:尊重,推崇 遗风余思:遗留下来的作风和思想被于来世 者何如哉,被:影响 仁人;品德高尚的人。庄士:庄重自持的正直人。三、 背诵理解;(1)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2)王君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揭之的目的是什么?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翻译: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的勤学苦练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四、说出文章的主旨句,并翻译主旨句: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翻译:这样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呢!何况要在道德方面达到很高的成就呢?五、开放题。1、结合自己生活谈一下读本文后的最深的感受。2、请在举出一些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十二、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 日出而林霏开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之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一、生字环滁(ch) 林壑(h) 琅琊(lng y) 饮少辄醉(zh) 岩穴瞑(mng) 伛偻(y l) 酒洌(li) 山肴野蔌(s)觥筹(gng chu)射者中(zhng) 弈者胜(y) 颓然(tu) 阴翳(y)二、重点解词环滁:环绕着滁洲城。环,环绕。 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 暝,昏暗。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负,背。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驼背,这里指老人。泉香而酒冽:泉水甜,酒儿清。冽,清。 山肴野蔌:野味野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