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鸟类的研究心得.doc_第1页
关于鸟类的研究心得.doc_第2页
关于鸟类的研究心得.doc_第3页
关于鸟类的研究心得.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虎斑地鸫姓名: 学号: 摘要:虎斑地鸫(学名:Zoothera dauma)为鹟科地鸫属的鸟类,俗名虎鸫、顿鸫、虎斑山鸫。分布于西伯利亚、蒙古、朝鲜、日本、印度、缅甸、老挝、孟加拉、不丹、菲律宾、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内蒙古、东北、河北、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云南、安徽、江苏、贵州、浙江、湖南、广西、广东、福建等地,主要生活于在西藏栖于2200米的林区、在东北栖于针叶林、阔叶林或混交林、在青海在河谷杨树林下和灌丛中、在云南栖于1800-2750米沟谷林下灌丛或竹林地面以及在北京栖于灌木林或混交。关键字:种类,形态,分布,习性,生殖,保护色基本资料鸟种:虎斑地鸫 学名:Zoothera dauma 俗名:顿鸡 英文名:Scaly Thrush 分类:雀形目、鹟科、地鸫属 描述:体大(28厘米)并具粗大的褐色鳞状斑纹的地鸫。上体褐色,下体白,黑色及金皮黄色的羽缘使其通体满布鳞状斑纹。 虹膜褐色;嘴深褐;脚带粉色。 叫声:轻柔而单调的哨音及短促单薄的tzeet声。指名亚种鸣声多变,为缓慢断续的 chirrupchweechueu weepchirrolchup 分布范围:广布于欧洲及印度至中国、东南亚、菲律宾、苏门答腊、爪哇、巴厘岛及龙目岛。 生境:主要栖息于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尤以溪谷、河流两岸和地势低洼的密林中较常见,春秋迁徙季节也出入于林缘疏林和农田地边以及村庄附近的树丛和灌木丛中活动和觅食。 体型:大小量度 体重130-174g,124-156g;体长272-302mm,262-302mm;嘴峰21-26mm,20-26mm;翅154-170mm,156-169mm;尾98-127mm,99-125mm;跗蹠31-39mm,31-40mm。 奔走迅疾,善于跳行,飞行时紧贴地面。捕食鞘翅目、直翅目昆虫,鳞翅目幼虫或植物种子。主食有害昆虫,对农林有益。 亚种虎斑地鸫普通亚种(学名:Zoothera dauma aurea)。分布于西伯利亚、蒙古、朝鲜、缅甸、泰国、老挝、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四川(成都、马尔康四川、云南、安徽、江苏、贵州、广西、湖南、广东、浙江(杭州、临安、湖州、安吉、嘉兴、定海、宁波、宁海、绍兴、金化、开化、天山、温州、瓯海、泰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KrasnojarskamJenisseiundbeiBargusi。 虎斑地鸫台湾亚种(学名:Zoothera dauma horsfieldi)。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台湾岛等地,多栖息于在台湾分布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森林区以及夏季喜在浓密的阔叶林中活动。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 虎斑地鸫西南亚种(学名:Zoothera dauma socia)。分布于泰国、缅甸、越南、老挝、印度、巴基斯坦、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四川、云南、广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康定。 虎斑地鸫日本亚种(学名:Zoothera dauma toratugumi)。分布于朝鲜、日本、台湾岛等地,多栖息于在台湾分布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森林区以及冬季常见于针阔混交林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Tossa,Shikoku分布状况国内分布国内繁殖于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吉林长白山、四川北部松潘和马尔康及西部康定、贵州北部绥阳、云南和北部和西部 以及广西瑶山和台湾等地。越冬于云南、贵州、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香港、台湾等地,迁徙期间经过辽宁、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等地。 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西伯利亚东南部、俄罗斯远东、朝鲜、日本、巴基斯坦、尼泊尔、克什米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印度、缅甸、老挝、越南、泰国、斯里兰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 形态描述虎斑地鸫是鸫类中最大的一种,体长可达30cm,翅长超过15cm。上体金橄榄褐色满布黑色鳞片状斑。下体浅棕白色,除颏、喉和腹中部外,亦具黑色鳞状斑.光背地鸫和长尾地鸫外形和羽色与本种很相似,但体型较本种显著为小,上体无暗色斑纹,亦缺少金色,野外不难识别。 雌雄羽色相似。上体从额至尾上覆羽呈鲜亮橄榄赭褐色,各羽均具亮棕白色羽干纹、绒黑色端斑和金棕色次端斑,在上体形成明显的黑色鳞状斑。翅上覆羽与背同色,中覆羽、大覆羽黑色具暗橄榄褐色羽缘和棕白色端斑。初级覆羽绒黑色,外翈中部羽缘橄榄色,飞羽黑褐色,外翈羽缘淡棕黄色,次级飞羽先端棕黄色,内翈基部棕白色,在翼下形成一条棕白色带斑,飞翔时尤为明显。中央尾羽橄榄褐色,外侧尾羽逐渐转为黑色具白色端斑。眼先棕白色、微具黑色羽端,眼周棕白色,耳羽、颊一头侧、颧纹白色或棕白色微具黑色端斑,耳羽后缘有一黑色块斑。下体颏、喉白色或棕白色、微具黑色端斑,胸、上腹和两胁白色具黑色端斑和浅棕色次端斑,形成明显的黑色鳞状斑;下腹中央和尾下覆羽白色或浅棕白色,腋羽黑色,羽基白色;翅下覆羽黑色,尖端白色,与次级飞羽内翈基部的白色一起共同形成白色翼下带斑。 虹膜暗色或暗褐色,嘴褐色,下嘴基部肉黄色,脚肉色或橙肉色。 习性主要以昆虫和无脊椎动物为食,据我们在长白山通过成鸟胃的解剖和幼鸟扎颈取食的方法得知,所吃食物主要为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幼鸟则主要以鳞翅目幼虫和蚯蚓为食)。此外也吃少量植物果实、种子和嫩叶等植物性食物。地栖性,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在林下灌丛中或地上觅食。性胆怯,见人即飞。多贴地面在林下飞行,有时亦飞到附近树上,起飞时常发出噶的一声鸣叫,每次飞不多远即又降落在灌丛中。也能在地上迅速奔跑,多在林下地上落叶层中觅食。 繁殖繁殖期5-8月,通常营巢于溪流两岸的混交林和阔叶林内,迁到东北繁殖地时已基本上成对。巢一般多置于距地不高的树干枝杈处,也发现一窝筑在采伐后留下的树桩上,树桩四周生长出来的幼苗成为巢的隐蔽物。巢距地高0.3cm-3m。巢呈碗状或杯状,主要由细树枝、枯草茎、草叶、苔藓、树叶和泥土构成,其中尤以苔藓最多,巢壁糊有少许黄泥,巢内垫有松针、细草茎、细树枝和草根。巢的大小为外径16-19cm17-20cm,内径11-12cm11-12cm,高18-23cm,深6-8cm。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4-5枚。卵灰绿色或淡绿色、稀疏的散布有一些褐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