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10422000 奥利亚罗非鱼.pdf_第1页
SC10422000 奥利亚罗非鱼.pdf_第2页
SC10422000 奥利亚罗非鱼.pdf_第3页
SC10422000 奥利亚罗非鱼.pdf_第4页
SC10422000 奥利亚罗非鱼.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 C 1 0 4 2 2 0 0 0 前言 奥利亚罗非鱼 原产于非洲 8 0 年代引进我国 为保护和保存引进的奥利亚罗非鱼的优良经济性 状 防止苗种生产中种质混杂和性状退化 并开展该鱼种质的有效监测 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 七五 八五 科技攻关成果的总结 本标准的附录A 附录B 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农业部渔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潘锋 王和海 胡玫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行业标准 奥利亚罗非鱼 s c 1 0 4 2 一2 0 0 0 B l u e t i l a p i a 1 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奥利亚罗非鱼 O r e o c h r o m i s a u r e a 主要生物学性状 生长与繁殖 遗传学特性及检测 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奥利亚罗非鱼的种质检测 2 名称与分类 2 1 名称 2 学名 奥利亚罗非鱼 O r e o c h r o m i s a u r e a e 2 1 2 别名 蓝罗非鱼 奥利亚非娜 奥利亚丽绷等 2 2 分类位置 属妒形目 P e r c i f o r m e s 丽鱼科 C i c h l i d a e 孵光鳃罗非鱼属 O r e o c h r o mi s 3 主要生物学性状 3 1 外部形态特征 3 1 1 形态特征 体形侧扁 背部隆起 腹部呈弧形 无腹棱 吻圆钝 突出 口小端位 口裂不达眼前缘 无口须 体 披栉鳞 体色蓝灰色 鳃盖后部有一深蓝色斑块 咽喉部呈银灰色 体侧上鳞片中央的色素较边缘深 鱼体两侧有垂直暗带 成鱼背部略带蓝黑色 腹部颜色较淡 背鳍边缘红色 胸鳍淡灰色透明 臀鳍深 蓝色 尾鳍终生有蓝绿色斑点 不形成明显的纵向或横向暗带条纹 其末端平截不分叉 呈现橙红色 腹 鳍深蓝色 长有生殖突起 稚鱼青灰色带金色光泽 体侧有深灰色垂直暗带 背鳍硬棘幼鱼前期有一较大 黑点 以后逐渐消失 各龄鱼体色因环境改变而迅速变淡或加深 奥利亚罗非鱼外形见图1 a S C 1 0 4 2 一2 0 0 0 3 1 2 可数性状 3 1 2 1 背鳍鳍式 D X V XV 0 1 1 1 3 3 1 2 2 胸鳍鳍式 P 0 1 1 1 4 3 1 2 3 腹鳍鳍式 V 1 5 3 1 2 4 臀鳍鳍式 A 1 9 1 1 3 1 2 5 左侧第一鳃弓外侧鳃耙数 2 5 2 9 0 3 1 2 6 侧线断折 呈不连续两行 侧线鳞数 上段为 1 8 2 9 下段为 1 2 1 8 3 门 2 了 领齿 上下领有圆锥状领齿各为三列 最外一列为 Y 型 3 1 3 可量性状 可量比例性状变动值见表 t o 表 1 可量比例性状变动值 项目范围 全长 c m2 0 5 3 4 5 体长 c m1 7 0 2 9 6 体长 体高2 5 3 2 9 4 体长 头长 2 5 6 4 2 9 体长 尾柄长5 8 9 9 8 7 体长 尾柄高6 0 6 1 0 2 1 头长 吻长2 3 9 3 5 0 头长 眼径3 7 2 5 2 4 头长 眼间距2 0 6 2 3 5 注 此表为无锡地区2 至 3 龄奥利亚罗非鱼的实侧数据 3 2 内部结构特征 3 2 1 缥 缥分二室 前室较大 后室细长 3 2 2 肋骨 肋骨数 1 3 对 3 2 3 下咽齿 左 右下咽骨愈合 其上有浓密的蓖齿 3 2 4 脊椎骨 脊椎骨总数 颅后椎数 腹椎数 尾椎数之和 为2 9 3 0 3 2 5 腹膜 黑色 4 生长与怪殖 4 1 生长 池塘饲养条件下 不同年龄组鱼的体长和体重的理论值见表2 S C 1 0 4 2 一 2 0 0 0 表 2 不同年龄组鱼的体长和体重理论值 年龄 龄123 体长 c m1 3 0 6 士 0 4 71 9 4 9 士1 2 32 3 9 3 士1 4 9 体重 98 5 6 9 士1 0 1 72 3 1 9 5 士 3 7 64 1 7 1 4 士4 4 9 9 注 主要根据鳞片上的年轮数 在同等饲养条件下 雌鱼的生长率仅为同龄雄鱼的5 4 9 0 4 2 繁殖 4 2 1 性成熟年龄 雌 雄鱼初次性成熟为4 6 月龄 4 2 2 产卵 越冬鱼种在水温 2 4 2 6 条件下 饲养 1 1 5个月即可繁殖 年产卵 3 5次 每次间隔 1 5 3 0 d o 4 2 3 繁殖水温 繁殖最适水温为2 4 2 6 0C 水温低于 2 0 或高于3 0 0C 繁殖减少 4 2 4 怀卵量 不同年龄组鱼的个体怀卵量见表 3 表 3 不同年龄组鱼的个体怀卵量 年龄 龄12 3 体重 g 5 0 1 5 0 2 0 0 3 5 04 0 0 6 0 0 绝对怀卵量日 粒 2 5 0 6 0 08 0 0 1 2 0 01 3 0 0 2 5 0 0 相对怀卵ta 粒5 34 33 2 1 绝对怀卵f 指直观可数的卵位数 2 相对怀卵t 指单位体重 9 所含卵粒数 5 遗传学特性 5 1 同功酶 醇脱氢醇 A D H 电泳图谱 肝中AD H有 2 个位点 2 条谱带 无多态 见图 2 邸 即 靡 一 辱 0 图 2 奥利亚罗非鱼肝组织A D H同工酶电泳图谱 5 2 染色体数 体细胞染色体数2 摊 4 4 5 3 核型 雌 雄鱼核型完全一致 有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s m组 3 对 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s t 组 1 2 对 端 部着丝粒染色体 t 组 7 对 染色体育数 N F 5 0 见图3 e S C 1 0 4 2 一 2 0 0 0 八人几井 古住p nU 入 八 沪 侧 办 介 八 沪 i t 几八晚 八 八六 扣介 八 图 3 奥利亚罗非鱼染色体组型 核型公式 6 s m 2 4 s t 1 4 t 6 检测方法 6 1 生化遗传分析 6 1 1 电泳样品制备 将鱼杀死 取肝脏组织0 3 g 以4 倍体积0 3 的氧化型辅酶I 液匀浆 在冷冻离心机中以1 7 0 0 0 r m i n离心 2 次 第一次离心后 去除上层油膜 再第二次离心 至上层溶液澄清为止 取上清液点样 6 1 2 电泳步骤 使用水平平板电泳仪和浓度为7 5 Y o 聚丙烯酞胺凝胶 电极缓冲液采用E B T缓冲液 见附录A 标 准的附录 步骤为 a 预电泳 恒温 5 时 将预先制备好的象丙烯酸胺凝胶放在冷却板上 在 5 0 mA电流下 预电泳 3 0 mi n b 前电泳 预电泳后 用微量加样器在每个点样孔内加人 8 K L样品 在2 5 m A电流下 前电泳 1 0 m i n 再进行正式电泳 c 正式电泳 在 2 7 5 V电压下 电泳时间为3 5 h d 染色 将电泳后的电泳胶板放人在恒温箱3 7 保温的染色液中染色 至酶带清晰显示为止 染 色液配方见附录 B 标准的附录 62 染色体检测 6 2 1 标本制备 采用肾组织细胞加植物血凝聚素 P H A 短期培养法及空气自然干燥法 制片 吉姆萨 G i e m s a 染 色 吉姆萨染色液配方见附录C 标准的附录 6 2 2 计数 在光镜下 选取染色体铺散良好 完整的中期分裂相计数染色体数目 确定 2 n 数 6 2 3 形态分类 选择 1 0 个以上的分裂相 进行显微拍照 按放大照片对染色体组型分析 按形态归类 6 3 结果判定 各项测定结果 对照标准指标 综合分析判定 是否符合标准 同时 计算出符合标准的百分数 s C 1 0 4 2 一 2 0 0 0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E B T电极级冲液的配制 A l 原液配制 三轻甲基氛基甲烷 T r i s 6 5 4 g 乙二胺四乙酸钠盐 N a E D T A 3 5 1 g 蒸馏水1 3 0 0 m L 另称硼酸约2 7 g 用来调节p H值至8 6 并稀释至1 5 0 0 m L A 2 电极用液 正极用液 取原液 7 9 4 mL稀释至 1 0 0 0 mL 浓度为 0 2 8 6 m o l L 负极用液 取原液 1 1 1 m L稀释至 1 0 0 0 m L 浓度为0 0 4 m o l L 附录B 标准的附录 染 色 液 配 方 B l 0 2 5 m o l L T i r s H C I 染色级冲液的配制 称取T i r s 3 0 2 9 g 加燕馏水 9 0 0 m L 和盐酸调节p H值至8 0 再稀释至1 0 0 0 m L B 2 染色液配方 2 5 m o l 染色缓冲液 氧化型辅酶I 抓化硝基四氛哇兰 N B T 吩喃甲醋硫酸盐 P MS 9 5 乙醇 1 4 0 mL 2 2 mg 1 0 5 mL 1 0 5 mg 4 5 mL 附最C 标准的附录 古姆萨 G i e m s a 染色液配制 C l G i e m s a 染色母液的配制 称取 5 g G i e m s a 粉 量取3 3 m L甘油 在研钵中先用少I甘油与G i e m s a 粉混合 研磨至无颗粒 时再将剩余甘油加人 在5 6 条件下保温2 h 后 加人3 3 m L申醇 保存于棕色瓶内 C 2 0 2 m o l 确睑级冲液配制 C 2 1 A液 0 2 mo l L磷酸氢二钠 N a 2 H P O 液液 称取磷酸氢二钠 N a H P O H z 0 3 6 6 1 g 定容于1 L蒸馏水中 或称取磷酸氢二钠 N a z H P O s c 1 0 4 2 一2 0 0 0 2 H 2 0 7 1 6 4 g 定容于1 L蒸馏水中 C 2 2 B液 0 2 mo l L磷酸二氢钠 N a H 2 P O 溶液 称取磷酸二氢钠 N a H P O H 0 2 7 6 g 定容于1 L蒸馏水中 或称取磷酸二氢钠 N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