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高中高中历史 专题中国近现代社会主义的变迁教案 课标内容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学习要求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基本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体会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学会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发展要求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说明教学时可紧密联系生活体验、社会经验,抓住某个领域,从微观着手,实现见微知著;进行宏观分析,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第二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基本要求了解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轮船、铁路、汽车、飞机等;了解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发展,认识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体会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为前提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说明教学时可以结合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来加深对历史的感悟。第三课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基本要求了解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了解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了解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感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影响,认识大众传媒的力量。发展要求了解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说明本课简述了大众传媒的更新情况,揭示了传媒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教学中可以与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各种媒体联系起来,以加深对大众传媒变化的了解与体验。会考标准知 识 条 目考试要求合格优秀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20世纪中国服饰的变化近代以来中国饮食结构及住宅的变化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aabb2、交通和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中国近代以来通讯工具的发展aab b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中国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aaba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学会用唯物史观看问题。教学重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具体表现教学难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征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2、近现代服饰的变化(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概况: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西服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初期流行。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与辛亥革命向西方学习思想有关,人民思想逐步开放;民国初政府颁布“剪发易服”政策推动;西服本身的魅力等。进一步认识辛亥革命促进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作用。中山装,中华文化习俗辞典记载说:“孙中山参照中国原有的衣裤特点,吸收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和西装样式,本着适于卫生,便于动作,易于经济,壮于观瞻的原则,亲自主持设计,由黄隆生裁制出的一种服装式样”。 中山装的造型特征: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其二,门禁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女子:旗袍的改良。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2)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概况:50年代-60年代中期:列宁装、连衣裙。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军装、干部装。特征:受政治因素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主流原因:政治因素:政治运动频繁;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低;思想因素:封闭保守。(当时人们以服装的同一性表示对党的拥戴,对革命的热爱。因此,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服饰变化具有明显的政治生活的烙印。)(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新式新款层出不穷。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由封闭走向开放原因:政治上实行改革开放,宽松的社会环境;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开放;与世界服饰的交流促进等。现代人穿的裤子类型多样,有中式裤、西式裤、喇叭裤、牛仔裤、紧身裤、背带裤(又称工装裤)、灯笼裤(又称武术裤或练功裤)、棉裤、鸭绒裤等等。而上装从建国以来则先后流行列宁装、两用衫、军便服、茄克衫、西装、大衣等等。此外还有针织衫、编织衫、内衣、泳衣、邋遢装、吊带衫等等。3、变化的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二、并行与世的中西餐1、中国饮食文化十分发达,其中四大菜系影响最大四大菜系代表区域口味特点鲁菜山东(济南、胶州)清香、鲜嫩、味纯粤菜广州、潮州等地鲜、嫩、爽、滑川菜四川(成都、重庆)味浓、重辣淮扬菜扬州、淮河流域一带清淡、味甜2、19世纪40年代西餐传入中国西餐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西餐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西餐种类繁多,不同的菜系、不同的规格有所差异,但其基本顺序大体相同。主要程序如下:一、饮料(果汁)、水果或冷盆,又称开胃菜,目的是增进食欲。二、汤类(也即头菜)。需用汤匙,此时一般上有黄油、面包。三、蔬菜、冷菜或鱼(也称副菜)。可使用垫盘两侧相应的刀叉。四、主菜(肉食或熟菜)。肉食一般配有熟蔬菜。五、餐后食物。一般为甜点心、水果、冰淇淋等。六、最后为咖啡。喝咖啡应使用咖啡匙、长柄匙。进餐时,除用刀、叉、匙取送食物外,有时还可用手取,如吃鸡、龙虾、饼干、薯片或小粒水果。面包则一律手取。为何西餐在中国传播的速度比较缓慢?一是饮食习惯不同;二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三是受西餐所选用的原料的制约。中餐以追求美味首要目的,西餐以营养为最高准则。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建筑:北京四合院2、中西合璧:鸦片战后3、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20世纪30年代前后)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原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2、表现见面:跪拜、作揖鞠躬、握手(意义:礼节上的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称谓:大人、老爷先生、君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葬礼:厚葬文明、卫生、简洁;丧礼由繁到简;二是由土葬到火葬。其他:男子留辫剪辫易服;女子裹足迫令放足;迷信活动破除迷信归纳1、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特征:阶段性、时代性、不平衡性(从城市到农村、从沿海到内地)。2、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总趋势:从封闭到开放、逐渐走向世界;从封建传统天下走向近、现代化。3、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原因:根本原因: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碰撞内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政治环境、社会形势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外因: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中国社会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深刻变化。具体因素: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国人审美观念的变化;政府政策的变化;政治运动和社会思潮的影响;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领袖人物的影响。课外延伸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更加剧烈。对于外来文化,目前有不同的观点,现引入两种观点:观点1: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陋习,与世界接轨。观点2: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传统文化一步步沦丧,特别是我们过着西方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面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碰撞,你认为该怎样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作业:随堂练习教后记:第二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轮船、铁路、汽车、飞机等;了解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发展,认识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过程与方法总结交通工具更新的线索,调查现代通信事业的发展,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概括法来学习相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为前提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学重点:交通工具变化的表现形式。教学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原因。西风东渐,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通讯手段逐渐传入中国,使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发生了巨变。由于西方列强的压制和战乱的环境,在艰难曲折中发展。新式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化的进程。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交通工具概念人们出行和物资运输的工具2、交通工具更新(1)表现古代交通工具轿子、马车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人力车、三轮车、马车、自行车(脚踏车)自行车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在中国发展的概况如何?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公共汽车:上海在1924年出现,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有。先进的交通工具:轮船: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 轮船。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飞机: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2)特点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传统的代步工具轿子、马车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所取代;由机械动力牵引的火车、汽车、电车也日趋重要;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比较显著。新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发展速度较快。1949年以后,中国现代交通获得快速发展;多层次性(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在现代中国得到广泛应用。)。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使中国和世界联系大大增强;也促进了各地信息的交流,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不可避免的带来城市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的负面影响和能源危机。为了解决交通运输堵塞,有哪些办法?地面、地下和空中的路轨设计,实现地面交通压力最小化;发展城市环线,实现市区的客流量的最小化;实行单向行驶的道路交通,实现车辆行驶障碍最小化;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现车流数量最小化。(3)原因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政府的大力提倡;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中国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1)落后的邮政通信方式烽火台、飞鸽传书驿站旧时公文和文书的传递靠驿站,驿站靠驿马民信局通过邮差步行或小船运送(2)中国邮政通信的发展历程开始: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和中心城市。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2、电信事业的发展(1)电报有线电报:1877年,丁日昌在福建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随后几年,中国电报线路遍及18个省,沟通了各大城市与边疆之间的联系。无线电报:1906年创设。到 1932年底,除了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2)电话传入: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截止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作业:随堂练习教后记:第三课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知识与能力了解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了解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了解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过程与方法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开阔学生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影响,认识大众传媒的力量。教学重点:报刊、影视发展的状况。教学难点:中国社会飞速发展对互联网的影响。一、大众报业的发展1、历史渊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2、大众报业出现原因进入19世纪,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3、中国报业发展的历程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4、通俗性报刊特点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取材世俗,运笔浅显,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根据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按戏曲、电影、体育、生活、文艺、娱乐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购买相应的报纸。近代报刊按办报人员国籍可分两类:一是在华传教士办报;二是国人办报:又可分为新闻、商情、政论性及通俗性报刊四类。拓展1、昭文新报:1873年艾小梅、汉口创办,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2、中外纪闻: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的重要舆论机关,其前身是万国公报,由梁启超,任大燮任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报刊的萌芽。该报的出版使广大官员和知识分子“渐知新法之益”,为改良派政治团体的建立和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有力条件。1896年元月20日停刊。中外纪闻特点:(1)刊登外文报纸,外文电讯的译文。(2)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3、强学报: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南方的代表。4时务报:1896年在上海创办,梁启超任总编辑。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是旬刊,以“域外报译”为主,同时开设言论栏目。主要宣传进化论,倡导学校废科举,设议院兴民权,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揭露帝国主义罪行,呼吁捍卫民族独立,该报在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中的爱国分子中引起了很大影响。该报是当时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人报刊。二、广播影视的普及1、广播产生:20世纪20年代初。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3)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6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4)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5)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2、电影(1)发展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具有真、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