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一 汉代儒学同步练测 人民版必修3.doc_第1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一 汉代儒学同步练测 人民版必修3.doc_第2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一 汉代儒学同步练测 人民版必修3.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 汉代儒学建议用时实际用时满分实际得分45分钟100分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其共同点是( )a.主张民贵君轻 b.维护统治秩序c.强调层层分封 d.体现以德治国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封建政治开始与儒学密切结合b.从思想上巩固了西汉的统一c.儒学开始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d.使民主思想得到自由发展3.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而“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人与自然的和谐 b.社会现实c.人与社会的和谐 d.人的生命4.董仲舒认为,“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天人感应,天人合一”b.“仁者爱人,君轻民贵”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君权神授”5.“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6.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主要区别在于( )带有神秘色彩,打上了“天”的印记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糅合其他学派思想 强调仁政,反对暴政思想保守,主张“法先王”a. b.c. d.7.秦始皇“焚书坑儒”,而汉武帝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地位的变化取决于( )a.儒家思想的自我更新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c.思想大一统的趋势d.手工业和商业的日益繁荣8.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列对这一思想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d.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9.儒家思想发展到汉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 )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c.君权神授 d.实行仁政10.学校的设立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这里的太学创办于( )a.汉高祖时期 b.汉文帝时期c.汉景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二、非选择题(共40分)11.阅读下列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材料集中反映了董仲舒的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8分)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隋书牛弘传),从而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6分) (2)以上三则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出现哪些思想统一的活动?如何评价?(12分)(3)概括材料二中李斯的言论与材料三中董仲舒言论的异同。(14分)答案与解析1.b “君权神授”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这实际是一种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大一统”指的是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空前的统一,也是一种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2.d 理解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d项显然不正确。3.b 诸子百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产生的,虽然各家主张不同,但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应对社会大变革的观点,关注社会现实问题。4.a 材料的核心思想是“天人感应”。5.d 本题可以用排除法解答:a项是思想文化专制的表现,b项是君权神授的表现,c项不是董仲舒的主张,故选d项。6.c 本题旨在考查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是两者的共同之处。不符合汉代的新儒学。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董仲舒的新儒学对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7.b 秦始皇“焚书坑儒”,重视法家思想,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8.d 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观点。从题干材料来看,董仲舒认为民性本善,立王是天意,君权神授,故选d项。9.c 本题考查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a项是荀子观点,b项是道家观点,d项是孟子的观点,不属于“新”发展的表现。10.d 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1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解析:通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可判断该主张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2.(1)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并加强。(2)战国:诸子努力用各自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评价:都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或巩固政治上的统一,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钳制思想,但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客观上推动了教育的发展。(3)相同点: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加强思想控制。不同点: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前者主张用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后者强调教化和灌输;前者主张以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解析:(1)问结合材料一中的“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材料二中的“下焚书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