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沭阳银河学校七年级语文《中咏月诗词三首》教案.doc_第1页
江苏省沭阳银河学校七年级语文《中咏月诗词三首》教案.doc_第2页
江苏省沭阳银河学校七年级语文《中咏月诗词三首》教案.doc_第3页
江苏省沭阳银河学校七年级语文《中咏月诗词三首》教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级学科语文课题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备课人教学目标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重难点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课时2第一课时(一) 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和我的思念是圆的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 赏析十五夜望月 1、 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王建,字仲初,许州人,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朗读,整体感知 a、诗中点明了哪些意像? b、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自由朗读,感悟全诗 3、驱遣想象,再现情景1)学生自由诵读,发挥想象,再现整首诗所描绘的情景。 2)教师讲解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a:哪些地方特别精彩?b: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c:你有没有不同的见解?请你说一说。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三)、赏析我的思念是圆的 1、 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艾青,现代诗人,这首诗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艾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太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他想到了心灵相通的挚友,骨肉亲人不在身边,有的已离世,而自己仍活着,心头渗入更深重的孤独和凄惨之情,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诗人写了这首诗。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自由朗读,驱遣想象。(1)读过这首诗,你的头脑中捕捉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看着圆圆的明月,你会想起什么?(3)为什么不能把月饼咽下? 4、品味朗读,体会诗情。1)根据分析,学习朗读这首诗。2)指导朗读,注意语调、语速、停顿和重音。 3)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四)学生小结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语: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2、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二、预习检查。 1、给加点的字注音。宫阙 玉宇 朱阁 绮户 无眠 婵娟2、范读。3、学生齐读。三、朗读训练。下面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1、播放“配乐朗读”一遍。2、学生齐读。四、诗词赏析。(一)根据注解,疏通文句。1、归去:回到天上去。 2、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的仙宫。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婵娟,即嫦娥,这里指月光。(二)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1、 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明确: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起得奇逸。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人间,幻想、现实,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怀旷达,一片光明。板书:上阕-望月(写景)2、 下阕呢?抒发了什么感情?明确: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已有六年不见了。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亲人之间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板书:下阕-怀人(抒情)3、 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明确:这首词上片写景,执着人生,下片抒情,善处人生,上下片内容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板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三)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四)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板书: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明确: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五、音乐欣赏联想力和想象力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便是背诵这首词,让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1)播放邓丽君的mtv“但愿人长久”。(2)第二次播放,让学生轻声跟唱。六、作业布置(一)背诵这首词。(二)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