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第8期 总第208期 35 收稿日期 2012 5 18 作者简介 冯全功 1984 男 河南泌阳人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教师 翻译学博士 研究方向 翻译 理论与实践 红楼梦 翻译研究 翻译修辞学等 文学翻译批评中的论辩修辞模式及其应用 冯全功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 天津 300071 摘 要 作为修辞学的重要分支 论辩修辞是产生人文知识和共识真理的主要源泉 在西方近现代发展尤为迅猛 论辩修辞主要在或然性领域起作用 尤其适用于主观性较强的人文社会科学 本文把西方的论辩修辞引入到文学翻译 批评中 提出了一个基于双主体互动的论辩修辞模式 并以 红楼 译评为例对其应用进行了个案分析和前景展望 论辩修辞有利于培养人们的批评思维与对话意识 旨在说服他人 达致同一 促进和谐 可望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一 个新的操作思路 关键词 文学翻译批评 论辩修辞 红楼 译评 说服 同一 中图分类号 H315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6539 2012 08 0035 09 Argumentation Rhetoric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Criticism and Its Application Feng Quango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rhetoric argumentation rhetoric is a major source to produce humanistic knowledge and consensus truth It works mainly in the filed of probability especially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which have greater subjectivity This paper introducing western argumentation rhetoric into literary translation criticism provides a model of argumentation rhetoric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of double subjects and further illustrates its application by Hong Lou Meng translation criticism Argumentation rhetoric is instrumental in cultivating people s critical thinking and dialogical awareness with a purpose of persuading others achieving identification and promoting harmony It is hoped that argumentation rhetoric can provide a new framework for literary translation criticism Key words literary translation criticism argumentation rhetoric Hong Lou Meng translation criticism persuasion identifi cation 一 引言 论辩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样式 主要目的也在 于说服 在很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政治 法律 学术等 论辩修辞是当代西方修辞学的重 要分支之一 对该领域进行研究的代表人物有比 利时的佩雷尔曼 C Perelman 英国的图尔明 S Toulmin 荷兰的爱默伦 F H Eemeren 等 虽然他们的理论观点不尽一致 但都认为论 辩是解决分歧的主要途径 是产生人文知识和共 识真理的重要手段 论辩修辞主要在或然性领域 起作用 其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修 辞学思想 特别是他的修辞式推论 修辞式推论 被认为是西方古典修辞学的灵魂 其一般 有一 隐含前提或结论 正因为此 读者会情不自禁地 参与语义的建构 即根据话语者所给出的提示 参照自己的知识系统进行推理 或补全前提 或 得出结论 邓志勇 2003 17 如果说一般 三段论是基于必然性的话 修辞式推论则基于或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第8期 总第208期 36 然性 人文社会科学的或然性很强 即人文社科 知识具有更强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与自然科学 知识相比 论辩修辞在其中大有用武之地 翻译学是一门高度综合的人文社会科学 其中文学翻译一直是翻译学的核心研究对象 也 是最容易引起观点分歧与学术争鸣的研究领域 文学翻译批评是批评者针对某一或某些文学翻译 现象或文本进行的批评 可认为是批评者与译者 之间的对话 在这种对话中 批评者对译者有欣 赏和肯定 也有批评和否定 不管是肯定还是否 定 都可能会引起其他批评者的不同意见或观 点 这就形成了后设批评 metacriticism 即 对批评的批评 所以文学翻译批评 尤其是后设 批评 离不开论辩 需要论辩的介入 唯有如 此 学术氛围和学术思维才能更加活跃 才能促 进更好的译品问世以及人文知识的产生 与现实 中的论辩有所不同 文学翻译批评中论辩的一方 往往是不在场的 这种不在场性注定了其主要是 一种精神上的交流与思想上的碰撞 也就是在这 个意义上 翻译被视为一种复调的对话 其中的 对话者中包括译者 作者 译文读者等 文学翻 译批评的复调性更强 因为其涉及的潜在对话者 更多 需要考虑的因素更为复杂 可论辩的余地 也更大 文学翻译批评中论辩修辞的目的也在于 说服或认同 说服他者 如译者 读者 批评者 等 认同自己 批评者或后设批评者 的观点 其中的说服手段主要为理性诉诸 logos 如寻 找证据 推理判断等 当然有时也不免会有人格 诉诸 ethos 与情感诉诸 pathos 的介入 论辩修辞是修辞学的重要分支 更多强调的 是论辩的精神而非论辩的形式 有利于培养人们 的批判精神与对话意识 本文对图尔明的论辩模 式进行改造 提出了一个基于双主体互动的论辩 修辞模式 把该模式引入到文学翻译批评中 以 红楼 译评为例对其 潜在 应用进行了个案 分析和前景展望 以期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一个 新的操作思路 二 论辩修辞模式构建 修辞的目的在于说服 取得同一 亚里士多 德 2005 23 认为修辞是 一种能在任何一个 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 并把说服 的方式分为3种 即演说本身所具有的理性 演 说者的人格以及听众的情感 修辞式推论主要是 一种理性诉诸 与人格诉诸与情感诉诸也密切相 关 修辞式推论也是为了劝说或影响听读者 以 达致和说写者的同一 诱发合作 从而产生人文 知识和共识真理 修辞式推论一般由一个 或两 个 前提和一个结论组成 其中的 前提是或然 性的 可辨的 从其得出的结论只是推测性的 邓志勇 2003 14 修辞式推论有时也称修 辞三段论或省略三段论 省略的部分需要听读者 对之进行认知补充 要求说写者和听读者对某一 现象拥有共同或相似的信念 观点 态度等 邓 志勇根据亚氏的修辞式推论以及美国修辞学家伯 克 K Burke 的 同一 说 identification 提出了一个成功修辞三段论的运作模式 如图1 所示 同一 作者 读者 前提 1 前提 2 人格诉诸 理性诉诸 情感诉诸 结论 劝说方 向 作者观点 作者 读者 价值 态度 信念 知识 等 同一 价值 态度 信念 知识 等 图1 修辞三段论的运作模式 邓志勇 2003 18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第8期 总第208期 37 该修辞三段论运作模式不仅高度概括了亚 氏的修辞学思想 包括三大劝说方式 说写者与 听读者的互动等 还把伯克的 同一 说植入其 中 把同一而非说服视为修辞活动的主要目的 说服强调的是说写者对听读者的单向作用或影 响 同一强调的则是说写者与听读者的双向认同 和相互影响 旨在诱发合作 促进和谐 虽然说 服和同一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但修辞活动的行进 方向都是说写者的观点 通过各种修辞诉诸取 得听读者的认同 伯克的同一指的是A与B共享 某种本质 consubstantiality Burke 1969 41 其中 分离 division 和同一是共生 的 分离的存在促使人们对同一的追求 显然 伯克的同一说是对古典修辞目的 说服 的重要 补充 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与哲理内涵 论辩的 目的也在于通过语言的力量 说服他者 消除分 离 分歧 取得同一 凡有论辩都会涉及不同主体的声音 具有强 烈的对话性 正如巴赫金 1998 144 所言 真理不是产生和存在于某个人的头脑里的 它是在共同寻求真理的人们之间诞生的 是在他 们的对话交际过程中诞生的 作为一种重要的 对话形式 论辩修辞也是产生共识真理的重要方 式 论辩是对独白的反抗 因为 单一的声音 什么也结束不了 什么也解决不了 两个声音才 是生命的最低条件 生存的最低条件 巴赫 金 1998 340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可赋予论 辩修辞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生存意义 使之更具理 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佩雷尔曼与图尔明的论辩修辞在20世纪西 方修辞学界具有很大的影响 佩氏在其 新修辞 学 论论辩 中总结了几个有关论辩的结论 1 论辩不遵循也不可能遵循形式逻辑的规 则 2 论辩总是面向听众的 因为论辩的目 的是赢得听众的支持 并不是论证命题的真理 3 追寻纯粹推理论辩地位的言说对象是 普 遍听众 一种由所有理性的人组成的幻象结 构 4 演说者通过把已经存在的 听众对前 提的可能信奉转移到从前提得出结论从而取得听 众的认同 5 不同类型的论辩在前提与结论 之间创造 联系 而不必是逻辑上的联系 温科 学 2006 177 佩氏的论辩修辞强调听众的 中心作用 认为论辩的目的在于通过创造在场 建立与听众的交流来感动 说服听众 从而取得 听众的认同 佩氏对听众的强调体现了西方修辞 学的一贯传统 与西方的接受美学 读者反应批 评等有异曲同工之妙 图尔明的论辩修辞亦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 修辞学思想 提出了自己的实用论辩模式 图氏 把论辩分为理论论辩和实用论辩 前者寻求永恒 的 不变的原则 后者密切关注特定的道德事例 与环境的特殊细节 实用论辩主要在或然性领 域起作用 其立场介于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之 间 由此产生的真理是共识真理而非绝对真理 图氏认为 论辩是从事实 data 出发 通过 理由 warrant 达致主张 claim 的活动 温 科学 2006 212 这是图氏论辩修辞模式的 核心部分 与传统修辞三段论有一定的相似之 处 另外 图氏还加上了支持 backing 限定 qualifi er 和反驳 rebuttal 来修饰核心成分 中的理由和主张 上述6个成分相互依存 共同 构成了图氏的论辩模式 具体如图2所示 事实 或 根据 支持 限定 理由 反驳 主张 图2 图尔明的论辩结构模式 温科学 2006 214 图氏给出了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此论辩 模式 哈利出生在百慕大 根据 下列法规和 其他法律条文规定 支持 在百慕大出生的人一 般是英国公民 理由 因此估计 限定 除 非他的父母是外国人或他自己已入美国国籍 反 驳 哈利是英国公民 主张 图氏的论辩模 式比传统的修辞三段论要优越 因为他加了一些 其他成分 如支持 限定等 强调论辩的情景性 和动态性 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论辩修辞奠定了 基础 图氏提出了 论辩域 argument field 的观点 认为论辩的某些成分会因所涉领域不同 而不同 如论辩的正式程度 论辩的情态性 体 现在限定词上 如可能 也许 必须等 论辩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第8期 总第208期 38 的确切性 论辩的生成模式等 论辩域的提出说 明了论辩的组构或程序可根据具体的情景和需求 而改变 实用论辩模式更适用于人文社会科学 因为该领域知识的主观性较强 立场或观点具有 浓厚的变易性和不确定性 论辩必然涉及不同的主体 即使是单个主体 头脑内部的论辩 也会涉及不同的声音 不同的 立场 亦可认为是一个主体分裂为了两个或多个 主体 最常见的还是两个主体 或两种立场 针 对某个话题的论辩 论辩双方根据一定的事实或 根据 提出一定的主张 并给出自己的理由 论 辩的结果可能是一方被另一方说服 达致同一 也可能是双方各持己见 互不相让 这就需要进 一步的论辩 在人文学科 如文学翻译及文学翻 译批评 由于其涉及更多的是价值判断和审美 判断 所以主观性更强 论辩的余地也就更大 图氏的实用论辩模式只体现了一个论辩主体 也 没有体现出论辩结果 这里笔者根据图氏的论辩 模式提出一个基于双主体互动的论辩修辞模式 如图3所示 事实 支持 1 事实 限定 1 理由 1 限定 2 反驳 2 主张 2 反驳 1 主张 1 理由 2 支持 2 论辩主体 1 论辩主体 2 2 1 1 2 图3 基于双主体互动的论辩修辞模式示意图 该论辩修辞模式图 图3 基于图氏的实用 论辩模式构筑而成 笔者对之有所改造和发展 论辩是由双方构成的 故有论辩主体1和论辩主 体2 双方的论辩出发点为某一共同的事实或现 象 其中2 1指论辩主体2放弃自己的主张并接 受论辩主体1的主张 1 2则相反 这是两种最 常发生的论辩结果 图中用虚线表示 其他还 有各不相让 相互趋近等 当然 这只是一个粗 略的框架 具体分析还有待其他论辩理论充实 如佩雷尔曼的论辩修辞 爱默伦等的语用论辩理 论 伯克的同一修辞 中国墨家的论辩修辞等 值得说明的是 西方的论辩修辞一般指口头上的 论辩 论辩主体一般在场 特别注重听众在论辩 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里笔者把论辩修辞移植到学 术研究领域 以培养人们的批判思维和论辩意 识 在学术领域 对某一书面现象 如文学翻译 事实 进行论辩 论辩主体的一方一般是缺席的 但其主张却是在场的 论辩结构中的各种成 分也不一定完整 但这并不影响论辩修辞在学术 研究领域 特别是人文学科 的有效性与可行 性 翻译经常被视为是一门对话的艺术 如陈 历明 2006 100 基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提 出了 翻译是一种复调的对话 认为 翻译 是作者 译者 读者共同参与的以文本为题的 一场对话 鲁宾逊 D Robinson 2006 127 193 在 译者登场 中提出了翻译的 对 话转向 以解构西方主流翻译理论中的二元 论 工具论和完美论 吕俊 侯向群 2005 73 78 根据西方解释学 接受美学提出了从独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第8期 总第208期 39 白走向对话的翻译观念 认为翻译过程是一种基 于文本的对话参与 读者解读文本 译者翻译 文本都是一种与作者对话的活动 这些观点表明 对话性是翻译 批评 的本质特征之一 有对话 就必然涉及两个或多个主体 对话也是解决分歧 的主要途径 这与论辩修辞高度相似 任何翻译 批评都有一定的主观性 或然性 文学翻译批 评尤甚 正如德国翻译理论家赖斯 K Reiss 2004 114 所言 只有把主观因素考虑在 内 翻译批评才是客观的 文学翻译批评浓厚的 主观性为论辩修辞的应用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 论辩修辞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个案 红楼梦 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艺术性和思想性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其已 被译成几十种语言 学界已对 红楼梦 翻译进 行了大量的研究 正在形成一门红学或译学的分 支学科 红楼 译学 红楼 译评是 红 楼 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这里笔者以 红楼 梦 的英译为例探讨论辩修辞在文学翻译批评中 的应用 红楼 译评中的论辩修辞主体比较复杂 作者 译者 读者 批评者等都可参与其中 这 里的参与主要指论辩一方不在场的参与 如批 评者与译者之间的论辩 译者一般是不在场的 批评者与后设批评者之间的论辩 批评者一般是 不在场的 即使论辩主体不全部在场 也不影响 论辩修辞的进行 因为我们注重的是论辩的精神 而非论辩的形式 论辩的对象既可以是小说艺术 性的翻译 也可以是思想性的翻译 既可以是译 者的整体翻译策略 也可以是批评者的批评立场 等 论辩修辞的程序既可以遵循图氏的实用论辩 修辞模式 从事实出发 给出理由 得出结论 也可以另辟蹊径 从其他角度进行论辩 中国 古典修辞强调修辞者的态度 所谓 修辞立其 诚 论辩修辞的主体也应首先采取一种诚实 诚恳的态度 做到心诚意洁 言之有物 持之有 据 红楼梦 的艺术性体现在方方面面 如 何翻译其中的艺术话语本身也是一门高度复杂的 艺术 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有仁智之分便 有对之进行论辩的需求 基于译文事实 有的批 评者认为这样译不好 有的则认为这样译未必不 好 有的干脆给出自己的建议 自己的译法 译 文 片段或整体 的好与不好属于宽泛意义上的 价值判断 涉及的因素很多 如情感因素 审美 因素 伦理因素以及个人 历史因素等 批评者 进行价值判断时 要通观全局 用历史的 辩证 的眼光对之进行审视 尽量排除自己的主观偏 见 在充分搜集证据的基础上晓之以理 做到有 理有据 令人信服 后设批评尤其如此 其中的 论辩性也更为明显 洪涛的专著 女体与国族 从 红楼梦 翻译看跨文化移殖与学术知识障 中的 商榷篇 即 保卫译者 高校学者 红 楼 译评的诸种问题 便是一种典型的后设批 评 这里援引一例对 红楼 译评中的论辩修辞 予以说明 小说第五回 警幻仙子赋 中有这么 一句话 蛾眉欲颦兮 将言而未语 莲步乍 移兮 欲止而仍行 曹雪芹 高鹗 1974 55 译者 对这句话又是怎样处理的呢 杨译 Her mothlike eyebrows are knit yet there lurks a smile and no sound issues from her lips parted as if to speak as she glides swiftly on lotus lotus feetfeet and pausing seems poised for flight Yang Hsien yi While her feet with the same irresolution Would halt yet would not interrupt their motion Hawkes 1973 129 vol 1 赋中出现了 莲步 二字 何谓 莲步 呢 南史 齐纪下 废帝东昏侯 记载 又凿 金为莲华以帖地 令潘妃行其上 曰 此步步生 莲华也 这也许是 莲步 的典源 后人借此 泛指美女的脚步 亦指古代女子裹脚后柔弱 轻 盈的步伐 古典诗词和小说中多有此类用法 如 莲步轻飞 画鼓声催莲步紧 莲步轻 移动玉肢 按彻 梁州 莲步稳 等 此例 中的 莲步 便指美貌女子的轻盈脚步 杨译把 其处理为 lotus feet 霍译为 her feet 后 者抛弃了莲之意象 保留了 莲步 的基本语 义 文学性有所损失 但也无可厚非 杨译的 lotus feet 是一种异化手法 但这种异化翻译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第8期 总第208期 40 的效果又会如何呢 译文读者能否接受呢 这在 译界引起了一定的争论 下面以论辩修辞的模式 对之进行分析 事实 杨译把 莲步 译为 lotus feet 论辩主体1 冯庆华 曾宇钧 主张1 以上两个译法 完全完全扭曲了原文的 形象 更会更会令英语读者摸不着头脑 既算不上真 正的语义翻译 也称不上有效的交际翻译 冯 庆华 2006 133 134 杨宪益先生采用异化的方法 把 蛾眉 和 莲步 分别译成了 mothlike eyebrows 和 lotus feet 杨先生为一代翻译巨匠 其译 文绝大部分可谓字字珠玑 然而此处的翻译从某从某 种程度上而言种程度上而言扭曲了原文的形象 英文读者也不 知所以 由此看来 异化并非文化预设的最佳翻 译方法 曾宇钧 2005 30 限定1 冯庆华的限定词为 完全 更 会 曾宇钧的限定词为 从某种程度上而 言 前者语气十分肯定 后者语气较为缓和 理由1 在具体语境中 两者的理由是缺省 的 都是从事实直出主张 论辩主体2 洪涛 主张2 如果译者不把 金莲 翻译成 golden lotus 不把 莲步 翻译成 lotus feet 那才是扭曲了源文 source text 的形 象 洪涛 2010 34 支持2 偏向异化可视为一种 期望规 范 限定2 笔者并不并不是认定所有所有英语读者都 能懂 莲步 的异化译文 但笔者肯定他们不是不是 全都不懂全都不懂 洪涛 2010 47 理由2 1 翻译方法要尽量保留历史 面貌 所谓 不直译 不异化 又该如何 2 译文读者是个多层次的概念 不宜低估 译文读者的解码能力 3 在翻译语言的历 史中存在大量类似的现象 如 红楼梦 的英 译者中 乔译 曾用 lotus like feet 译 莲 步 邦译 用 lotus steps 霍译也用过 lotus feet 其他如 Bernard Miall 在 Chin P ing Mei the Adventurous History of Hsi Men and His Six Wives 中解释 The name of Chin Lien Gold Lotus was given to her because of her precocious charms and her pretty slender feet Clement Egerton 把 金瓶梅 译为 The Golden Lotus David T Roy 在其译的 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 中介绍潘金莲 Because she had always been good looking and possessed a pair of very small bound feet she was called Chin lien or Golden Lotuses W J F Jenner 在翻 译 西游记 中盘丝洞女妖的 金莲 时用 的也是 golden lotus feet D Wakefield 把 冯骥才的 三寸金莲 译为 The Three Inch Golden Lotus 一些有关中国文化 尤其是 女子缠足 的英文资料中也屡屡出现诸如 lotus feet golden lotus lotus lovers lotus foot lotus shoes Lotus Petals a pair of the most beautiful lotuses Every Step a Lotus等 故洪涛认为 golden lotus lotus feet 等语在英语世界的悠长 历史 或足以左右翻译的决定 译者决定采用 lotus 一词 4 不应犯 以今律古 的毛 病 5 翻译时 优秀的文化应该挖掘 不优 秀的亦应保留 如 金莲 莲步 等代表的 中国古代女子的缠足陋习 参见洪涛 2010 34 60 当然 这里的论辩主体1 冯庆华 曾宇 钧 和论辩主体2 洪涛 并没有严格按照笔者 提出的论辩修辞模式进行 特别是前者 他们基 于共同的翻译事实或现象 杨译把 莲步 译为 lotus feet 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主张 结 论 冯庆华和曾宇钧的论辩由于缺乏必要的理 由 其主张显得有点武断 特别是冯庆华的主张 使用的限定词 完全 更会 等 缺乏说 服力 这一点则不如曾宇钧使用的限定词 从 某种程度上而言 合乎情理 洪涛则根据论辩 主体1的相关论述 对之进行后设批评 理由十 分充分 特别是他给出的翻译语言历史中的相关 表述 如 golden lotus lotus feet 等 故他得出的主张也十分令人信服 另外 洪涛在 论辩中使用的限定词 如 并不并不认定所有所有读者都 懂 肯定不是全都不懂不是全都不懂 也是比较符合事实 的 由洪涛的论辩还可以看出 如果论辩修辞中 的理由是多方面的 就会增强论辩主张的可信度 和说服力 相反 如果没有理由或理由不充分 说服力则会大大降低 这里的论辩主体是缺席的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第8期 总第208期 41 尤其是论辩主体1 如果冯庆华 曾宇钧看 到了洪涛的论辩 不知他们是否会放弃自己的主 张从而接受洪涛的主张 鉴于洪涛的论辩 后设 批评 有理有据并且合情合理 他们很有可能会 接受 当然 如果他们或其他学者不接受 也可 对之进行反驳 提出自己的理由 进行新一轮的 论辩 针对此例中 莲步 的英译 有些学者的立 论就比较谨慎 如王宏印 2001 35 的立论 杨译尽其能力传达了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 例如 娥眉 mothlike eyebrows 莲步 lotus feet 但未知西人是否能懂 在没有充分占 有资料或进行调查的情况下 这种模糊立论就比 冯庆华 曾宇钧的武断主张显得合乎情理 也在 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论者 修辞立其诚 的批评态 度 严肃的译文都是译者苦心经营的结果 融入 了自己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特别是经典文学作品 的译者 批评者对之进行批评时要抱有一种 谨 言 慎言 的态度 不可妄下结论 草率地 得出主张 唯有如此 方能对译者和读者负责 对自己言论负责 后设批评者对批评者的批评进 行批评时也要言之有理 持之有据 以诚待人 以信服人 对 莲步 的翻译评论只是 红楼 译评 中的沧海一粟 洪涛的后设批评可认为是论辩修 辞的典型表现 红楼梦 艺术的再现或改造是 红译研究的核心话题 为论辩修辞的开展提供了 丰富的素材 学者不仅可以对 红楼梦 翻译中 具体的现象 如炼字和双关语的英译等 进行论 辩 也可对译者的整体翻译策略 如霍译的整合 补偿 杨译的加注补偿等 进行论辩 以探索其 中的优劣得失 文学翻译批评的主观性很强 争 议也多 有争议的地方往往能碰撞出论辩修辞的 火花 如众位译者对 红楼梦 书名的处理 对 小说中叙事话语的处理等 霍译 红楼梦 中出 现了很多 创造性叛逆 现象 如他对部分诗歌 的处理 因韵设意 研究者可对之进行论辩 也可对其批评进行论辩 文学翻译批评的标准有 很大的选择空间 这也为论辩修辞的开展提供了 可能 标准的多元化和批评的主观化是文学翻译 批评中争议的主要来源 然而 文学翻译批评中 不怕有争议 就怕没有论辩 论辩主体唯有进行 诚信论辩 才能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促进共识真 理的产生 四 论辩修辞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前景 红楼梦 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修辞技巧 如炼字 修辞格等 和修辞诗学上 如修辞原 型 叙事话语 文体风格等 分别对应于话语 片段的构建和文本整体的构建 思想性主要体现 在修辞哲学上 如对立修辞 女性修辞和俗语修 辞等 对应于人 作者或小说人物 的精神构 建 对于小说思想性的英译 译者多是亦步亦 趋 创造性的修辞改造相对较少 故论辩的空间 没有艺术性的英译广阔 即便如此 论辩的余地 也是很大的 思想话语亦需艺术技巧的包装 这 也是修辞技巧 修辞诗学和修辞哲学可以相互转 化的原因之一 对修辞哲学话语的英译进行论辩 时也要注意其中的技巧或诗学方面的因素 另 外 修辞哲学话语中核心词的英译亦需高度重 视 因为翻译不当往往会改变作者或小说人物的 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等 如对贾宝玉女性修 辞中 女儿 的英译 对 有无 好了 等 对立修辞的英译 对相关俗语修辞的英译等 修辞哲学话语英译的优劣得失都可在批评者 的论辩修辞中得以分晓 论辩修辞在 红楼梦 翻译的后设批评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和明显 由于 以往研究大都集中在艺术性的传达上 思想性的 翻译探讨较为少见 此类的后设批评更是少之又 少 即使洪涛的专著 女体与国族 中也鲜有关 于思想性英译方面的后设批评 翻译和翻译批评 都是一种复调的对话 具有双声性或多声性 不 同声音的碰撞或争论也可认为是一种旨在说服或 求得同一的论辩修辞 译者有时也会进行自我论 辩 典型的如邦译宝玉的 女儿是水做的骨肉 中的 女儿 时 开始译为 girls 后又改为 females 修改痕迹在译文中清晰可见 不管 是出于何种原因 译者都会或多或少进行一番自 我论辩 霍译的笔记手稿中也有一些类似的修改 现象 王际真的两部编译本中亦有文字变动 这 些修改 不管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的 皆可认 为是译者进行自我论辩的结果 译者对修辞哲学话语一些核心词的英译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第8期 总第208期 42 大有论辩的余地 如众译者对 气 的处理 小说中关于气的典型话语有两处 一是贾雨村 关于正邪二气的论述 一是史湘云关于阴阳二 气的论述 杨译和霍译皆把阴阳二气中的气 处理为 force 而 force 的语义 力 与气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恰当与否还需进一 步论辩 乔译把其处理为 powers 邦译 为 influences 亦为批评者提供了一定的 论辩余地 贾雨村的正邪二气论也有本体论的 意味 与史湘云的阴阳二气论共同反映了中国 古典哲学中的气本体论对作者创作的影响 杨 译把正邪之气中的气处理为 essence 霍 译为 humour 乔译为 spirit 邦译为 breath 王译 为 Norm 众位译者的措 辞各异 到底孰优孰劣还有待高明之士的论辩 论辩的结果也可能会有更好的措辞出现 如音译 为 qi 或译为诸如 pneuma ether gas air 等词 汇 哪种措辞更合适呢 一名之立 旬月踟 蹰 不如 一名之立 众人论辩 虽然小说翻 译注重的是整体艺术效果 但对这些体现作者精 神建构的核心词的处理亦不容忽略 再如译者对 原文中体现作者世界观或价值观的色 情 空 好了 有无 真假 阴阳 阿弥陀佛等又是如何 处理的呢 又该如何处理呢 这些问题都有一定 的论辩余地 对这些核心词翻译进行论辩的目的 就是为了说服他人 包括未来译者 取得同 一 达成共识 对这些核心词的英译进行批评 时 既要通读译文 又要注意细节 把握好局部 与整体的有机关联 切勿草立主张 红楼梦 的思想是非常复杂的 在红学 界也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特别是小说的主题 如有爱情说 色空说 家族衰败说 政治斗争说 等 这为如何在译文中有效传达小说的思想性 如何表现小说的主旨提供了论辩空间 思想性集 中体现在修辞哲学上 体现了作者或小说人物的 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女性观 创作观 审 美观 历史观 宗教观 爱情观等诸多方面 红楼梦 思想背后是一大片中国文化 要想对 之深入研究实非易事 对小说思想性的翻译更是 如此 曹雪芹对中国 古代 思想文化既有传 承 又有改造 既有因袭 又有创新 形成了一 道独特而深厚的思想景观 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 了翻译和翻译研究的难度 翻译越有难度 越容 易出现意见分歧和修辞改造 不管是思想性还是 艺术性方面 都为 红楼 译评中的论辩修辞提 供了肥沃的土壤 修辞是语言的艺术 在现代广义修辞观下 可认为哪里有语言 哪里就有修辞 人也是一种 修辞化的存在 文学翻译主要是修辞的艺术 研究者可对文学作品中各类修辞 如修辞技巧 修辞诗学 修辞哲学等 的翻译进行论辩 以探 讨如何有效再现和传达原文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除了译文的修辞外 也可对其他翻译现象进行论 辩 如译者的翻译策略 翻译伦理 批评者的批 评 文学翻译标准 文学翻译理论等 文学翻译 批评是一门对话的艺术 具有双声性或多声性 非常适合进行论辩修辞 特别是后设批评 如翻 译史中有关如何翻译 Milky Way 银河与牛 奶路 的历时论辩等 在文学翻译批评中进行论 辩修辞最主要的是要 谨言 慎言 给出 充分的理由 持之有据 论之有物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以增强论辩的说服力和公信力 五 结语 论辩修辞是西方修辞学的传统 在近现代 发展尤为迅猛 中国墨家修辞同样强调论辩 也 可对之进行现代转换植入到文学翻译批评中 修 辞具有认知性 是产生人文知识和共识真理的重 要途径 论辩修辞尤其如此 笔者把论辩修辞引 入文学翻译批评 旨在促进文学翻译批评的健康 发展 培养人们的批判思维与论辩意识 洪涛在 红楼 译评中的论辩修辞 后设批评 为我们 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中国自古就有 修辞立其 诚 的传统 强调诚于人 信于文 前者表现为 主体间性 后者表现为文本间性和文化间性 诚 信不仅可视为文学翻译的标准 亦可视为文学翻 译批评中论辩修辞的标准 可认为 对话是诚 信翻译 批评 的手段 和谐是诚信翻译 批 评 的目的 首先 论辩主体 批评者 要心诚 意诚 诚于己 更要诚于人 包括译者 读者 其他批评者等 其次 批评者要信于文本 特 别是译文文本 批评时要整体着眼 局部着手 不能只取所需 不顾其余 最后 批评者要信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第8期 总第208期 43 文化 包括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 要注意译者为 促进不同文化和谐共处而采取的杂合策略 总 之 诚信翻译批评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服他人 达 致同一 诱发合作 促进和谐 注释 该例笔者选择杨宪益 戴乃迭的译本和 D Hawkes 的 译本 分别简称杨译和霍译 此处的 两个译法 指杨译的 mothlike eyebrows 蛾 眉 和 lotus feet 莲步 这里我们仅以 莲步 的译法为例 其语料来源与例中一致 该主张来自冯庆华主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玛塔5岁课件教学课件
- 中永兴不锈钢公司线材酸洗项目环评报告
- 堤防工程防汛抢险方案(3篇)
- 地坪工程招商加盟方案(3篇)
- 猫咪聚会课件教学
- 审美视域下高中语文专题读写的研究
- 房屋工程实施方案(3篇)
- 狂犬病防治宣传课件
- 安全教育影片培训总结课件
- 安全教育培训随笔课件
- 食品安全 课件 高中主题班会
- YS/T 830-2012正丁基锂
- GB/T 31341-2014节能评估技术导则
- GB/T 29114-2012燃气轮机液体燃料
- GB/T 24218.3-2010纺织品非织造布试验方法第3部分: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条样法)
- GB/T 12470-2018埋弧焊用热强钢实心焊丝、药芯焊丝和焊丝-焊剂组合分类要求
- GB/T 10799-2008硬质泡沫塑料开孔和闭孔体积百分率的测定
- GA/T 1193-2014人身损害误工期、护理期、营养期评定规范
- FCI测试试题附答案
- 博微配电网工程设计软件
- 教育科研:教师职业成长的阶梯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