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范文:量论因明认识论之研究 摘要:量论因明主要包括推理规则和认识论两部分内容。佛教逻辑之认识论部分有一个自身而展的逻辑过程。古因明时期主张知识之来源是现量、比量和圣教量,而新因明时期则主张知识之来源是现量和比量。试图对古因明时期之量与当时各哲学派别进行比较,对古因明时期的现量、比量、圣教量进行阐释,研究新因明时期陈那之二量,最后研究法称之量与成量,进而得出量论之根本目的在于成就量。 关键词:量论因明;现量;比量;量;成量 量论因明,亦即佛教逻辑。总的说来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关于推理论证之学问,一是关于认识论之学问。推理论证主要是研究推理中的逻辑规则和逻辑错误,其主要包括九句因、因三相、因三十三过等等内容;而认识论主要研究现量和比量。认识论是佛教逻辑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可以说,只有对佛教逻辑认识论有了深刻的认知,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佛教逻辑。按照佛教逻辑的发展历史进程来看,简要地说,古因明时期以瑜伽师地论为代表,新因明时期以陈那集量论为集大成者,而佛教逻辑之最高峰则以法称释量论为标志。佛教逻辑正是一步步从注重论辩的规则发展到以认识论为主,即以量论为主。目前学界主要集中在对佛教逻辑之逻辑规则部分进行研究。因此,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佛教逻辑之认识论部分做一个综合性研究,以期对佛教逻辑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一、对古因明时期之量与印度哲学各派之量的比较 量论因明之“量”,梵文为PramANA,可译为量、规则、权威、正确认识之手段、真实之观念、定量、理、因明等等,可见其意蕴之丰富。量总的说来,既包括逻辑的规则,也包括行为的法则。依其规定,量乃知识确实性之规定,亦即知识种类之问题。从印度哲学的历史来看,印度的知识确实性之问题,实则是印度各哲学派别学问之核心问题。基于印度哲学各派对于量的认识不尽相同,从现有的文献可以看到,对量的理解约有十种: 1.现量:在眼前、一目了然、现法。 2.比量:比量谓比类之量也,即是以分别之心,以已知之事比知未知之事。 3.圣教量:又名圣言量。是借助权威而获得的认识。 4.譬喻量:也译为“义准量”。是指通过譬喻来显示的量,根据已知之物与未知物的相似来认识未知物。 5.假设量:又译为“义准量”,指通过两概念间的蕴含关系而获得知识。 6.无体量:是通过观察某处没有某种东西,因而产生不存在某物的判断。 7.世传量:指有一种传言,这种传言不指明它最初是由何处产生的。 8.姿态量:指姿态也能成为一种量,因为姿态能够表达一种思想感情。 9.外除量:即用排除某类中的分子的方法以获知识。 10.内包量:指根据包含某一事物的另一事物的存在来认知这一事物的存在1170。 对量的理解如此之多,那么何为正量?大致说来,印度各哲学派别依其教义而对量的理解有所不同。例如,耆那教承认第二种量为正量,顺世论承认第一种量为正量,数论派和瑜伽派承认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为正量等等。不过,也有的哲学派别承认上述九种或十种量都是正量。 对于佛教而言,印度五世纪以前,古因明时期,方便心论以现见、比知、以喻知、随经书等四量作为知因。则佛典对现量的表述不一。方便心论规定现量为“五根之所知”;五根即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其分别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机能。我们的这五根所感知到的即是现量;瑜伽师地论规定现量为“现量者。谓有三种。一非不现见。二非已思应思。三非错乱境界”。现量有三种情况,一是现见;一是当下的思才是现量,过去了的不是现量,还没有来的也不现量;一是不是错乱的认知。如有眼病而看到有两个太阳,如乘船头晕而觉得天在转动、地在动摇等等。大乘阿毗达摩集论规定现量“自正明了,无迷乱义”。即指能够正确认知事物,没有发生任何迷乱之心。古因明时期对现量的规定表述不尽相同,但其共同点是,对现量的定义都强调正确之认知,强调对知识的把握需要本人亲自感受,而且隐含只有当下的感知才是最真实的。 显然,古因明时期,佛教把圣教量作为宗,对圣教量只需要接受,无需质疑和论证。其信仰容易使人心生疑惑,最终导致人们不能获得真知。随着佛教逻辑内在自身的发展,其理论的完备将由陈那建构。 二、对新因明时期现量和比量之认识 大约在公元五、六世纪时,新因明之开创者陈那在正理门论曰:“为自开悟,唯有现量与比量。”即认为正确认识的途径只有两个:一是现量,一是比量。相应地,人们的知识对象只能有两个:一是自相,一是共相。自相亦即感性认知,共相亦即理性认知;自相亦即直接认知,共相亦即间接认知。而所谓的圣教量、因果比量、譬喻量等等量,实质上被现量和比量所包含。认知途径之种类由认知对象所决定。陈那正理门论曰:“此中现量除分别者。谓若有智于色等境远离一切种类名言。假立无异诸门分别。由不共缘现现别转。故名现量。” 因此,现量就是于色等境中远离了一切言语。若现见某事物,试图用言语表达出来,那么所处之境不再是现量境。现量之境实只能体会不可言说。正如金刚经所云:“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思想是,试图使人在现量之认知中,生起对宇宙人生之真确认知。又,陈那将现量分为:一依据五根而得的感觉性的认识,二与此同时生起的意识,三自证,四修定者的无分别心。除第四种现量为定心现量,其余三种都是有错乱的散心现量。 何为比量?正理门论曰:“余所说因生”。即是说比量智之产生是以现量智作为基础。正确的比量智应遵守三相正因。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门论曰:“谓藉众相而观义”。比量以事物之共相为研究对象,以一定的理由或者事实为推理的依据,在记忆、想象等思维活动的指引下,从而获得对事物的间接认知。比量有两种,一是真比量,一是似比量。区别何种为真比量,何种为似比量,其依据是因的正还是不正。如果依据的是正因,则是真比量;如果是不正的因,则是似比量。那么,正因从何而来呢?在公元7世纪,窥基法师的因明入正理论疏曰: 智为了因,火、无常等,是所了果。以其因有现、比不同,果亦有两种,火、无常别。了火从烟,现量因起;了无常等,从所作等,比量因生。 现见“此山有烟”,比知“此山有火”,此因即现量因;现见“声是所作性”,比知“声是无常”,此因即比量因。可见,正因之来源为现量因和比量因。又,比量可分为几种?陈那在集量论之为自比量品曰:“比量有二种,为自与为他。”为自比量即通过三相因而观察义,为他比量即是传达自我观察所得之物32-10。为自比量以三相因,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已达到对事物的自我开悟。其开悟的过程无须借助于言语。那么,若观察义之时,观察者本人也借助了言语,那么还是不是为自比量呢?我以为,在实际的推理过程中,虽然可以不言说,但是借助已有的认知,借助于语言文字在内心处进行推理,此种情形依然属于为自比量。为他比量则借助于语言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所悟。 古因明时期,无著与世亲认为知识之来源为现量、比量和圣教量。瑜伽师地论卷十五曰“一切智所说之言教称为圣教量”。圣教量有三:一是不违圣言,一是能治杂染,一是不违法相。无著在大乘阿达摩集论中主张圣教量和现量、比量并不相违。而后期唯识学派之陈那认为圣教量不是正确知识来源之一。 知识的来源是现量和比量,这是佛陀本人的认识论。此表明了佛教一开始就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早期佛教中采取三量之说,实际上是后学误会了佛陀之本来思想。自陈那以后,佛教逻辑发生了一个根本性地转向,即从因明学转向了量论。量论所要构建的是,如何使人走向成佛之路,使人获得解脱的智慧。 三、对量论之量和成量的认识 量论之“量”,是佛教知识论之总称,佛学之最终目的是成量,即成为定量。也就是成佛。释迦牟尼佛本人就是定量士夫。陈那集量论归敬颂“敬礼成量欲利生,大师善逝救护者”。量论因明从知识论的角度而言,就是通过现量和比量,最终达到定量士夫。法称之释量论专门辟成量品一章,讲述量之总相为何,世尊为何是正量。成量品开篇曰“量谓无欺智”。僧成大师解释曰“量之总相谓新生无欺智”597。量的定义是无欺智,即是正智。法上论师认为正智是与经验不相违的知识,如果知识能指引我们达至他所言之境,那么该知识就是正确的。 陈那正理滴论曰:“众人所务,凡得成遂,必以正智为其先导。是故彼智,此论今详。正智有二。一者现量,二者比量。”624-25陈那和法称对量的定义,其语言表达方式不相同。陈那对量定义时,是遮“欺”诠“正智”;法称对量定义时,是遮“欺”诠“无欺”。实质上,法称是继承了陈那对量的看法,只不过法称说得更加细致罢了。法称认为,量识的性相是新起而非欺诳之智。所谓“新生”,即是指在第一刹那间所生起的认知,以此排除一切非第一刹那间之认知,比如已决智就会被排除掉。当认知不是处在第一刹那间,而是处于第二刹那,甚或第三刹那间等等,那么这就是已决智了。“无欺”是指对所缘境而言。也就是对认识之对象所知境无欺骗,以此消除一切邪智邪见。这些邪知邪见妨碍了对所知境的真实认知,而只有量才能对所知境如实反映。“智”是佛所说的般若智慧、无上遍正觉,以此避免错误的量识。不欺智是量,则还包括比量。外道则认为不能包括比量,其理由是以比量不以自相为所取境故。法称反驳道“如通达具烟山上有火之比量,是不欺诳,以是通达安住能烧煮作用之觉故”。即看到此山上有烟,推断此山上有火。烟与火是不相离的。佛教逻辑要归到胜义有之真实存在,而这已经不再单纯是逻辑问题,而是关于宇宙人生之真相了。佛教逻辑最终已然超越了名相,落实到名相背后之真相。 不欺智是量,则还包括声。外道以为“若不欺智量相者,不应道理,以不能遍声起量故”597-98。即是说如果不欺智是量,那么就不应包括声。法称对此反驳,认为声显示了起声的人所欲达到境,则声所生起的量应是无欺。如言说“山”,说者在心中能够生起真实存在之境,即“山”的真实存在,使其表象在认识主体的内心活动中显现。此时,对于“山”而言是量。当言说“山”之声时,说者的心中随即有了“山”之表象,说“山”的声是不欺。其量满足因三相。然而说“瓶”声时,并不是意味着现见某处有真实之“山”,此不以瓶的现实真实存在为因。 不欺智是量,但不是由根现量里之见分或相分确立量,而依自证现量确立量。在自证现量里,超越了见分和相分,例如面对蓝色,当面对蓝色之境所新生的第一刹那的认识,这才是正量。之后,当试图把当下之境用言语表达出来,那就不再是量了,而是后得智。因此,法称认为境是有次第的,新生也是有次第的。同一个命题有不同次第,每一次第之间都是新生。量永远只能是生死相续,永远新生。新生即是无常。按照佛教的观点,无常有二种:一是刹那间的无常,即是刹那刹那有生住异灭之变化也;一种是相续的无常,即谓一期相续之上有生住异灭之四相。佛陀从“声是无常”这一现量境里,悟出了尘世间一切之法,都是生灭迁流刹那不住。正如大智度论曰:“一切有为法无常者。新新生灭故。属因缘故。”量,实已隐含了从凡夫位到成佛之所有次第。佛陀以无上菩提心领悟到无上瑜伽现量,从而认识到“声是无常”这一极其隐秘之境。 佛陀是量,并且佛陀是成量。说明佛陀是通过精进修行而成就量。这样就遮止了外道无生自然量。佛陀依据意乐圆满和加行圆满,而成为定量士夫。正如大乘起信论所云“诸佛如来离于见。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因为佛陀只承认知识之源泉是现、比二量,佛陀则具有意乐圆满和加行圆满,佛陀所说真实不虚,于是成就了佛陀是正量、定量、量士夫。 四、余论 综上所述,佛教逻辑从开始的三量说逐步发展到陈那时期的二量说,其过程不得不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黑龙江哈尔滨市松北区卫生健康局招聘乡村医生10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2025广东广州市增城区教育局“粤聚英才粤见未来”招聘广州增城外国语实验中学教师1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夺冠)
- 2025年中国滑冰配件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评估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广西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消防救援大队招录3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2025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招聘131名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2025春季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水网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实习生招募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福建省泉州市安溪龙门中学招聘1人模拟试卷参考答案详解
- 2025湖南屈原管理区凤凰乡人民政府公益性岗位招聘模拟试卷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合肥经济学院人才招聘7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答案详解
- 2025辽宁葫芦岛籍公费师范生专项招聘4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武汉从业资格证摸拟考试及答案解析
- 小学数学数与代数全学年复习资料
- 2025至2030医药级一氧化氮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2025海康威视安检机用户手册
- 2025 精神障碍患者暴力行为应对护理课件
- 创新驱动人工智能+法律服务研究报告
- 《物联网技术》课件-第3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
- 保健行业员工知识培训课件
- 人民调解员培训课件
- 工业机器人基础课件:装配机器人及其操作应用
- 某局关于2025年度国家安全工作情况及2025年度风险评估的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