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教案引领初中学生进入现代诗歌殿堂.doc_第1页
中考语文复习教案引领初中学生进入现代诗歌殿堂.doc_第2页
中考语文复习教案引领初中学生进入现代诗歌殿堂.doc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资料参考中考语文复习教案引领初中学生进入现代诗歌殿堂- 1 -1、 质感美诗歌的创作基本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得的,在秋天的教学中,同学们又一个共同的感受:从选材的角度来说差距不大,似曾相识,但比同学自己写的要真实可感的多,主要是在表象的基础上摄取有特征的影像的结果.好诗写的是人人心中之所有,人人笔下之所无,因为是人人心中之所有,所以看来熟,因为是人人笔下之所无,所以说好.所谓人人笔下之所无,即写的虽与前人写的有相似处,但艺术上必是创新的,也是前人所无的,所以说好.本诗之所以称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作者笔下的秋天充满了质感:“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一句,作者让伐木声震落了作为秋天的代表景物的露珠,再飘出幽谷,就使本来看不见摸不着的秋声有了实在的形象,“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一句中“饱食稻香”的通感写法,使秋天有了味道和香气,“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更像是把秋天背在肩上,使秋天好像也有了重量,这些效果迭加起来,就使读者确信诗歌语言传达出的意象要远远胜过单靠视觉来传达的图片和影像,更增加了诗歌的魅力.2、缺失的美诗中缺失的东西有时就像维纳斯失去的双臂一样留给人无尽的遐想,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就有这样值得注意的意象:“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历史的隧洞”、“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这些并不完美的意象,表现了祖国贫穷、落后、发展停滞的状况.也恰恰最能表现舒婷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怀,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的“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里“嘶哑”以此作为歌喉来讲可以说并不美妙,而它却正是这首诗的“诗眼” 或“关键词”所在:对于这片苦难的土地,喉咙嘶哑了还要拼命的歌唱,这就有力地揭示了一种刻骨的、知识不会的情感,而接下来的“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中的“腐烂”一词表面看更难得用到诗歌当中,而在这里使用却表达了死后甚至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爱国情怀,可见爱之深,爱之刻骨.由此可见诗歌中的缺憾之词又是不仅不会影响到诗歌的美感,反而可以成为一个进入诗歌的关键词和切入点.3、 哲理之美诗歌有时是作为哲理的代言人出现的,在山的那边中“朋友呵,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个山顶,而在这道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一句表现了事物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的哲学理念,而理想一诗则是大量浅显的比喻,希望读者在享受诗歌的形式美的基础上,能受到真理的陶冶,在思想认识上得到提高.四、挖掘、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解读现代诗歌并用它来引领指导学生,并激活他们对诗歌文本的理解.1、挖掘中国传统诗歌理论中我们过去忽视掉的有益的财富,赋予它们新的活力丰富意象说的内容,教会学生意象形成的过程,过去我们在讲诗歌的时候,也经常运用意境说,但我们更关注的是大的方面这种意境抒发了作者什莫思想感情,而很少关注小的方面意境中的一个个意象是如何产生的,这样其实是回避了诗歌创作和审美的根本问题,朱光潜先生曾指出:艺术的任务是创造意象.意象在诗歌中,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语言是意象成了诗人情感的直接现实,也是诗人审美活动的直接现实.诗人的情感表达,主要通过意象的呈现来实现,使意象完成“心象”向“语象”的转变.因此,意象具有象征功能,它是诗人“心象”的象征,是诗人情感的物化形态,“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朱光潜语),不同的意象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如在秋天的教学中就可以这样设计:先让学生通过诗歌的语言,发现作者看到了什莫动态的影响,又是在这动态的影象中截取了哪一幅,经过了那些艺术处理,在这些影像的摄取和加工处理过程中,体现了作者什麽样的思想感情.像“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这几句,作者描绘了一位牧羊女面对满眼的秋色,心中涌起对夏日的热烈的回忆,诗中选取了静谧辽阔的草野,清澈的溪水和夏日牧童的短笛悠扬等几幅画面,前两局经过蟋蟀和河底石头的衬托突出一个清静的氛围,为后面牧羊女对夏日的思恋打下伏笔,而夏日的回忆作者只选取了一支牧笛,并通过通感的手法赋予它以质感,表达出强烈的热爱与思恋之情,于是诗歌的意境就产生出来了.“进出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改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秋天一诗中何其芳让秋天自己深入到农家,深入到渔船,深入到牧羊女的眼中,才把秋天写得生动活泼,栩栩如生.而天上的街市中作者则把自己的视角转到了天上,通过想象改变了古代民间传说的情节,让牛郎与织女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并不由得使人在这样的高度反过来观照人世间的黑暗现实,天上最不幸的命运可以被改变,天上最专制的统治都可以被推翻,更何况人间,于是这首诗歌的主题,作者的思想得以呈现出来.用典用典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在诗里借用古人古事,表达不易表达或不便直说的意思,以丰富诗意,使其委婉含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也就是说,用典的目的还在于以古证今,更加深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一般用典除古人古事外,前人诗文佳句也常被援引.而具体运用这种修辞方法时有着多种手法,有正用、反用、明用、暗用.天上的街市是反用牛郎织女的故事,表现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山民则是暗用愚公移山中子子孙孙,挖山不止的典故,表现作者对民族传统的一种批判和反思.4、吸收西方诗歌理论中的丰富营养西方近现代的诗歌理论非常发达,他们似乎想概括出诗歌创作的本质规律,结束过去诗歌放任自流的状况,这些理论也自然影响到我国的诗人和学者,他们也想通过中西诗歌理论的借鉴和融合,使中国的传统诗歌有新的发展,所以,要学好中国现代诗歌,除挖掘中国传统诗歌理论外,必须追溯它的另一个本源西方近现代的诗歌理论,才能更好的解读现代诗歌.反讽反讽是突出事物本身内在的矛盾,比如说,形式和内容,语言和行动,只要二者之间有了某种不协调,反讽就自然生成了,它是一个重要的理解现代诗歌的“关键词”.反讽,有别于一般性的讽刺和自嘲,它在根本上源于对人类处境、人类经验及自身存在的更复杂的认识和观照.英美新批评派甚至把这种“反讽性观照”上升为一种诗和文学的结构原则,把它发展成一种现代的人生观和诗学观.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过去常选中外的浪漫主义诗歌,现在,“现代主义”也加入进来了.如果说浪漫主义是“抒情的(情)”,现代主义就是“智性的(思)”;如果说浪漫主义是“自恋”的,因为他们往往迷恋于建构一种自我的神话,那么现代主义就是一种“反讽”的.因此,有必要了解“反讽”这个重要概念.如高中语文所选的里尔克的豹,这首诗隐喻着现代社会里人们的孤独以及与本源的隔绝.被囚在铁栏内的不是一般的动物,而是勇猛、尊贵的猫科动物,是动物中的王者,在种处境下,一般的浪漫主义诗人象初中教材中牛汉的华南虎则以“怀念山林”、“向往自由”或“反抗囚笼”这类传统方式来展开诗篇,华南虎是真正的落难英雄的形象,但它“威武不能屈”,而可怜可笑的是囚笼外的观众,然而里尔克没有落入窠臼,而是对豹的生存处境进行了一种“反讽”式的描述.在里尔克的笔下,豹子徒有一种“伟大的意志”,它的意志与它那永无休止而又盲目、乏味的“力之舞”,造成的只能是自身的“昏眩”;它那透过四肢的“紧张的寂静”,到最后也只是“在心中化为乌有”最终可悲可笑的是豹子自己.所以说豹体现出一种典型的“现代主义”式的对人的存在的荒谬性的理解,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探索人生意义时的迷惘、仿徨和苦闷的心情.通感“通感”的手法在诗歌中一直存在着,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则把它发展成一种诗的方法论,“官能交错”和词语的炼金术,将视觉、听觉、嗅觉的界线以及现实与梦幻的界线打破,使各种感觉在心灵的作用下相互勾通,以此来创造一种诗的境界.秋天里“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一句中“饱食”是诉之于味觉,“稻香” 则是嗅觉的感受,作者在这打通味觉与嗅觉的界限,使秋天不仅可闻,而且可尝.“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一句中 “满流”是视觉感受,“香与热”是嗅觉与触觉的结合,三种感觉交汇,让人们对夏天有一个立体的回忆.互文“互文性阅读”.“互文性”一词出自西方的“互文性”理论.互文性理论认为一切文本都是由其它文本“织成”的,都包含了其它的无数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转化、整合和改写.原创性文本是不存在的.一切文本都是“互文本”.文学的“互文性”不仅是关于创作的,还是关于阅读的,它意味着一种新的文本读解:必需通过“互文”来理解文本,因为文本是不自足的,它所隐含的意义在与其它文本的相互参照、相互指涉、相互引发的过程中才能得到理解或是得到充分的揭示.诗歌的意义,有时只有同无数个文本联系起来后才能呈现出来.它激发读者在读一本书的同时“读”其它无数本书.这就是所谓“互文性阅读”.我们教诗教文学,目的之一就是要教学生一种阅读能力,一种触类旁通、左右逢源的阅读能力.像我们学过的秋天中“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源出诗经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它使这首秋天现代诗歌产生了一种悠远的古典美 ,而在铺陈一系列秋天的意象之后,作者那点题似的收束语“秋天栖息在农家里”与天净沙 秋思 中“断肠人在天涯”的句式何其相仿.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的循环句式是受苏联诗人沃兹聂先斯基戈雅一诗的启发.原诗:“我是戈雅!我是痛苦.我是战争的声音.我是饥饿!我是我是戈雅!”曲喻:英国玄学诗派所谓曲喻,与佛经里的所谓分喻,实际上同是一种修辞手法,即两物相比.如雪山比象,这是一般比喻;象有尾牙,因此也比山有尾牙,这是曲喻.用满月比面,这是一般比喻;面有眉目,比月也有眉目,这是曲喻.在山的那边“山那边的山,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零分!山可以比人,人有铁青的脸色,于是山也可以铁青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