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散文阅读.doc_第1页
高考语文专题:散文阅读.doc_第2页
高考语文专题:散文阅读.doc_第3页
高考语文专题:散文阅读.doc_第4页
高考语文专题:散文阅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专题:散文阅读考纲考点解析【考点透析】根据考纲规定,散文阅读从三个不同的能力层级考查学生,考点分三大类,共八个考点。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散文不像小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循,它的内容广泛,跳跃性很大,可涉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国计民生,花鸟虫鱼等诸多方面。“形散”主要表现在:1、时间跨度大。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2、空间转换广。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写雨,一下子写台北的雨,一下子写大陆的雨,一下子写美国的雨,一下子写古人如何听雨,自己童年如何听雨,一下子写现代人如何听雨3、事件牵涉多。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不暇。4、表达方式活。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看到的黄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神不散”就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形散神不散”的特征增加了散文的阅读难度,考场上有的同学读了一篇散文后,往往不知所云,不得要领,这样硬着头皮去答题,结果自然是答不到要点上去,多为无效答案。“形散神不散”的特征更是命题人设题问题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考生只有依据文体特征分析散文的形式、内容以及主题,才能理解文章,提高答题准确率。一、梳理文脉考纲要求考生“分析作品结构”, 能力层级C。散文往往“形散”,笔墨似随意挥洒,为了做到“神不散”,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实际的物体,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也可以是人物。线索的类型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仅以写景散文为例,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例如:绿、荷塘月色以游踪为线索,灯、蒲公英、故乡的榕树则分别以灯、蒲公英和故乡的榕树为线索。我们阅读时,首先要梳理清文义,即把文中所写到的事件、景物、人物一一梳理清,理清线索,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一一吃透“形”。 要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分析文章结构用语:(1)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2)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3)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4)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二、寻找“文眼”考纲要求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能力层级D。优秀的散文大多设有“文眼”。“文眼”往往 是文中最精采、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反映主题思想、创作意图的关键词句。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全文的关键,找准了理解、把握全文的突破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从表面上看,全文处处都是扣住一个“静”字,但实质上,却处处都反衬自己内心的不“静”,显然文首的“心里颇不宁静”,是揭全文之主旨的“文眼”。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寻找“文眼”,即把文中叙述、描写基础上的议论抒情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首尾照应的句子等找出来,加以体悟,因为这些句子往往直接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等。三、概括主题考纲要求考生“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C。一篇优秀散文,无论是选材谋篇,还是遣词造句;无论是运用修辞,还是采用艺术手法,都是为了表现中心主旨服务的。因此命题者命题时,总会结合中心主旨来命题,我们如若成功地把握散文主旨思考问题,那么我们就不难找出答案来。但是,散文的主旨并不都是直露的,需要考生体会概括。据形悟神,即根据文中所写的事件、景物、人物等,联系“文眼”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等,再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的歌声”。注意把握文章主要意象(形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例如茅盾白杨礼赞中的“白杨”的象征意义,是理解该散文主旨的关键。如2006年全国卷绵绵土文章的中心意象是“绵绵土”,它的特点是“金黄色,细柔,温暖,纯净”,在文中象征着故乡及亲情。而主要意象的象征意义,往往又正是散文主旨之所在。不少散文作家都喜欢“卒章显志”的写法,我们还可以先读文章的结尾,了解其“志”,然后再浏览前面的材料,这样会更容易把握文章的主旨。再说,散文的主旨大多是抒情、明志、言理,这也给我们把握主旨带来提示,即我们可从“情、志、理”入手。 四、分析手法考纲要求考生“分析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C。散文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对表现手法的考查是高考重点之一,主要考查表现手法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复习应该从四个方面下功夫:一个是作品的表达方式,第二个是作品的写作手法,第三个是作品的布局谋篇,第四个是作品的修辞方法。不同类型的散文有不同的表现手法。文章写的是事件,就要悟出平凡小事中寄寓的大道理以小见大;文章写的是景物,就要悟出景物中融入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或作者托物言的什么志;文章写的是人物,就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悟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特征等。五、品味语言考纲要求考生“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能力层级D。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散文的语言有鲜明的特征,富有表现力,所以,这个考点也是每年必考的内容。体会品味语句的妙处,不能孤立的看,要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题,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如2005年高考重庆题阳台上的遗憾中有这样一句“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放在上下文中,我们应该能理解它的含义:即使在南方的宅院里,也有三纲五常的专制和文人雅士的伤感。阅读散文要学会鉴赏散文语言的表现力,散文大家朱自清选字炼句十分精妙,他在散文绿中写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这里的“踞”和“浮”写出了梅雨亭灵动的态势,一幅生动的画面便跃然于读者眼前。【粤考趋势】近年广东高考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更多的是选择了散文来考查学生,这不是偶然的,散文的文体特征决定了散文更适合用来考查学生。纵观全国,散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已形成,2006年高考全国17套试卷中的文学作品体裁为清一色的散文,2007年全国共18套高考试卷,其中17套考的是散文。因此,考生应该把散文作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的重点。2008年,我省自行命题以来第一次考小说,选文为国外作家的,全文具有象征意味,主旨较难把握,这对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一个趋向。散文阅读的命题走势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选文除极少数外国散文外,多数选文是中国现当代散文作品。特别注重那些紧扣时代脉搏,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厚重民族文化情感以及闪烁着淳朴人性的散文作品。第二,选文内容,丰富多彩,但有所侧重。多数作品涉及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眷念,对现代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探讨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救问题。第三,从命题的角度看,稳中有变。“稳”是指阅读题的考查内容、基本套路、设题模式基本稳定;“变”是指将选择题改为了表述题,分值也由2004年的22分减少至近两年的15分。第四,近年高考中设题的主要形式有:联系全文,作者说的“某某”指哪些具体的内容?请分条概述。请概括本文的主旨。作者在展现这一主旨时,行文上有何特点?请赏析。根据全文,概括说明作者眼中的“某某”的完整含义。请阅读文中划线的句子,结合全文,说明作者对“某某”的态度是什么。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通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某某”有什么样的复杂心情。应考方法盘点高考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每年高考散文得分率普遍较低,从复习的角度究其原因,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学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若能抓住散文自身的特点来思考有关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题的解答还是有技巧可言的。一 阅读技巧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前提1 树立主题意识把握主题是整体理解文章的前提。一篇文章,主题是灵魂,其它的诸如内容、结构、表现手法等等都是为主题服务的。由此,产生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的命题原则主题辐射,一切现代文阅读的设题,都是从彰显主题的角度提出问题。 散文“形散神不散”,“神不散”就是文章的主题集中明确,而“形散”又加大了考生把握散文主题的难度。散文的文体特征,使得散文阅读的高考命题更是强化了主题辐射的原则。因此,拿起一篇散文开始阅读前就树立主题意识,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主要写法(形),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神)。2 树立整体意识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总是与整体联系着,确认某一语言单位所负载的信息,准确地理解它们,离不开对整体的把握。不少试题,往往明确要求“联系全文”加以回答。比如2006年江苏卷所选汤世杰的一幅烟雨牛鹭图,诗意画面的描绘中体现着作家对文明、文化的深沉思考。文章共四段:第一段承题目而来,具体描写烟雨中的老牛。第二段,描写白鹭飞来,有“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并把牛背当成了“宽敞的步行街”。第三段,揣想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面对这幅图的感受。第四段,是全文最值得品味的部分。在这里,作者先说“我在想着那个农人。他才是这个场景真正的主角”,再写“21世纪,风雨中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农耕的伟大。大山下的土地是整个人类的唯一财富”,进而写“我忘情地凝神,仿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最后以“少小离家的游子思念中的家园”比喻眼前这片“自由自在充满闲趣却供养着我们的田野”,真切地表达了包括“我”在内的“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对它“永远的牵挂”。综观全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出一种醇厚而迷茫的情感,在平易中具有动人的力量。整体把握了全文的内容要点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再看试卷上的考题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答案就非常明确了。 解答散文阅读题,切不可还未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就“带着问题”去读,甚至是“带着问题”东寻西找,那样势必断章取义,脱离文章的主题。3树立思路意识“形散”加大了散文的阅读难度,如何在阅读中迅速地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中心?我们的办法是,树立思路意识。山有山脉,文有文脉,文脉就是文章脉络,就是文章思路。叶圣陶先生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叶圣陶先生强调思路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其实,思路在高考阅读理解中同样也有重要的作用。抓住了文脉就能准确迅速地理解全文。文章的起承转合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往往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段,领起句或总括句。一般地说,以写人为主的散文,要先把握写了什么人,该人做了什么事,这些事有什么共同点和意义。以记事为主的散文在阅读中要先搞清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这件事情蕴含的深层意义是什么。写景状物的散文,在阅读中要理清作者借了什么景或物,抒了什么情,这个情是怎么抒发出来的。3 树立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读书能大大提高阅读的实效性。高考中的散文阅读是为了回答问题的,而绝非平时的含英咀华。树立问题意识就是为了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在最短的时间内捕获最有用的信息。问题意识分两个层面:第一,初读文章时,要时刻想着这些问题:本文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线索结构是什么?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争取在短时间内总体把握文章。第二,再读文章时,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设问,心系这些问题,迅速阅读文本,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争取在短时间内寻找到有效的答题区域。例如2006年广东卷(选文为冯骥才的夕照透入书房)第17题第(1)小题是:“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要答好此题,一定要回归原文,在领会主旨的前提下,根据语境加以理解。比如作者之所以写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解答依据就在下文“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而之所以写苏格拉底小雕像“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答题时应兼顾上下文:上文写“一尊苏格拉底的小雕像隐在暗中,一束细细的光芒从一丛笔杆的缝隙中穿过,停在他的嘴唇之间,似乎想撬开他的嘴巴,听一听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对如今这个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下文则写“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只要准确锁定了答题方位,就会明确此题要点:“我可以永存”,答题时应突出文字能够准确记忆思想和精神,具有不朽的生命力;“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应突出哲人只能解释昨天,而不能对我们今天的商品世界提出醒世之言。4 其它小技巧(1)阅读的“度”。许多考生只读一遍就急于做题,甚至是囫囵吞枣读完后凭着印象去做题,这是做阅读题的大忌。对文章的理解越透彻,答题的准确率越高。“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是,高考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读百遍”,如何把握“读”的“度”?我们认为,只要基本做到下面三点就可以答题了:把握了文章的中心内容,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2)阅读的顺序。首先,看一遍全文,不是浏览,而是仔细阅读,从总体上理解文章。 第二步是大体浏览一下题目,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一条也是帮助你理解把握全文的最好提示。第三步阅读的任务是“定位”,带着题目所给的问题再次阅读文本,给答题的有效区域准确定位,这一步阅读,是以段落为单位的,而不是逐字逐句的推敲理解。(3)阅读的原则。阅读理解题的设题点比较细小,需要仔细领会和核对。因此,现代文阅读,很多情况下是考我们的精读,尤其是对某一段某一节的深入理解。文学作品考查分析综合、鉴赏探究能力,这也要求必须精读。精读的原则基本表现在:第一, 点面结合,整体把握。既要利用对每一文段理解的基础来形成对整个文章的总体把握,又要利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来加强对每一文段的准确深入的理解。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第二,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4)阅读的习惯。平时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意文章的标题、副标题。绝大多数文章的标题及副标题起到了概括文章主旨、表达作者观点的作用。 第二,注意注释。它或提示写作背景,或揭示主要内容,或表明人物关系,或指明出处、注音释义,作用不一而足。但有时对理解文章、解答问题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三,关注文中的显性指代语,思考它们的指代内容。在文章中为了简洁往往用指代语。例如:这样、那样、这些、那些、既然这样、总之、它们、此、因此、因为这些、其、其实等等。第四,利用中心句以及标志性的词语来提高考场阅读的速度。第五,确定区域,圈点勾画。用精读的方法,逐段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二 审题技巧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基础1 树立“赋分”意识根据试题的分数来合理的分配答题时间,确定答案文字的长度,甚至大胆推断答案大体上可分为几点来表述,如4分的题一般可分为两条来表述,6分的题可分为三条来表述,事实上,标准答案也是按照两条或三条来确定答案要点的。赋分的多少常常也暗示了试题的难易度,对于小分值的试题,考生的思考应该简洁。2 树立“提示”意识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为了让考生能写出正确答题,常常煞费苦心,在题干中安排提示性的语言,指导考生准确答题。这些提示性的语言分“明示”和“暗示”两种。“明示”如“联系全文”“在第三段”等明确提示考生有效的答题区域。又如,2000年高考长城第21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2)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这道试题的题干中有两个信息十分重要:“历史上的长城”、“长城的现实”,根据这两个信息我们思考文章从那里到那里是写“历史上的长城”,从那里到那里是写“长城的现实”。“定位”准确是答题准确的前提。“暗示”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读懂暗示是取胜的一大法宝。如2003年高考第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如果考生忽视了“这样写”3个字,答题势必陷入盲目。考生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是:“这样写”是怎样写?“这样写”是怎样写呢?题干中“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这段文字暗示你“这样写”就是举例。如果知道“这样写”的实质就是“举例”,那么,写出“举例”的“作用和好处”就容易多了。题干中第二个重要的暗示是“请你结合乡土情结”,这句话暗示了答题方向,“乡土情结”是这篇散文中心内容,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请你结合乡土情结”是在暗示你结合本文的主题来答题。本文的主题又是什么呢?题干中第三个重要的暗示是“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不能狭隘的把本文的“乡土情结”理解为“爱家乡”,而是要升华到“爱祖国”的高度。特别提示:“这样写”的考法几乎每年都出现,大家务必小心。3 树立“意图”意识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但却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任何一道题,命题人都有鲜明的命题意图。审题中明确了命题意图,就猜中了命题人想考我们什么,就能准确答题,避免了答非所问。例如,2000年高考长城第23题:最后一段写道:“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题干中的关键暗示有三处:“最后一段”“联系全文”“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联系全文来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达的意思,我们就自然而然的想起一个词语:“卒章显志”。原来,命题人是想让考生通过对这一句的理解来体会本文的主题,于是可知,本题的答题方向无疑是本文的主题。又如:2006年浙江卷19题: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含义,完成下面的题目。(1)四个动作分别指: 。(2)“秘密”是指: 。(3)使用“普遍”一词的原因是 。从题干中可知:本题是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第2问“秘密”是指?则明了命题者是欲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关键词语的理解,题干中“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结合全文,理解”则进一步明确了答题的方向,就是要结合全文的主旨谈作者使用这个词的深层含义。明确了命题意图和答题方向,根据题目的内容很快就能找出回答本题应关注此句话所在的段落并紧扣全文主旨来理解,这样就会得出“秘密是指平面生活和立体生活的对立”这样正确的答案了。4树立“整体”意识在读懂读通文章的基础上,把几个试题作为一个整体放在一起读、一起研究。散文阅读都是简答题,一般不要看一道题目,研究一通文章,形成一个答案。为什么强调阅读全部试题呢?第一,高考某一篇文章的阅读题并不是互不相干、各自独立的个体,而是由分而总,由局部到全局的相对完整的测试系统。为了减缓设题的坡度,也为了考查不同等级的阅读理解能力,高考命题者常常利用环环相扣的提问方式将考生对文章的理解逐层渐进式地引向深入。第二,全部试题一齐读,把握这一测试系统后,再读文章时,就可以综合考虑所有题目涉及的文章的区间,同时考虑几道题的答案在文中的分布;第三,便于寻找各题的联系,在答题时获得重要启示。可以从几个相互关联的题干及答案中揣摩文章内容方面的内在联系和结构方面的逻辑关系,以利于解答后面问题时获得帮助和借鉴。例如2005年高考广东卷散文阅读题壶口的黄河,设置了5个问题:(1)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2)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怎样理解第六段“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个飞跃”这句话的含义?(4)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 请联系全文作答。(5)文章结尾强调“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这5个问题的答案分别涉及到:(1)凸显主题(2)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3)体现出自由生命的淋漓尽致的活力、黄河从此便无法阻拦一往无前(4)有中国人强大的生命力、有中国人的自信与决心;(5)黄河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通过为黄河作传来表现中国人的历史和精神如果我们把上述参考答案当作一个整体,从头至尾地看一遍就会发现:5个试题全都是围绕着本文的主题而设置的,5个试题有一个明显的从易到难的坡度。命题人似乎让考生通过回答这5个题目,一步一步地深入理解散文的主题。考生如果把这5个试题当作一个整体,头脑中有了“主题”“生命力”这些概念,答题思路就清晰了。三 解题技巧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1“答案在文中”张建华先生说:“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高考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具体方法:(1)、中心主旨句移用法 命题人常常围绕文章主旨制题,中心主旨句移用法是既省时又准确的好方法。(2)、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既要求能够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还要求能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归纳、概括能力是一种较高的能力,而许多文章自身,作者都会对要点和主题作必要的归纳和概括。要答好这类高考题,如果运用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就可事半功倍。 (3)、综合分析,条分缕述法 散文阅读不但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更要考查其综合能力,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考查表述能力。因此,我们在回答高考主观试题的时候,就要在综合分析之后,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从阅卷的角度看,分条答题显得条理清晰,更能阅卷人的好感。2“主题在心中”答题时也要有主题意识,心中时时想着文章的主题,想着能否从主题的角度解答本题。许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同时,还要有“文体意识”,从文体基本特征与表现手法的角度思考问题,避免答题不得要领。3“方法在胸中” 既然“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我们要善于利用原文词句来组织答案。做阅读主观题能抄原文答题是上策,事实上,许多高考主观题的评分参考答案,都是直接抄自原文;能概括原文答题是中策,或摘取词语连缀,或压缩主干调整,或抽取要点组合;离开原文答题是下策,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四 答题技巧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保证1问什么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语言准确到位,表述规范,简明扼要。2分条回答,条理清晰,字迹清楚,便于阅卷,更易得分。3主观题的高考阅卷是“踩点”给分,因此,不怕你多答,就怕你不答。遇到拿不准的问题,如不限定字数可尽可能多陈述自己的感觉可能拿分的点,但不是多多益善,把不相干的都写上,错的多了反而淹没了对的,阅卷人不易发现又反感。4文通字顺也是提高答题得分率的关键,许多时候甚至直接作为“得分点”。考生先拟草稿,组织好语言,再正式作答。5除非有明确要求,否则作答时不能用描写或比喻、拟人的句子作为答案。因为这种语言的表意是间接的甚至是模糊的,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问题。6阐释、概括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词、句的意思,要努力探求其本义:是比喻的,要透过喻体看到本体;是象征的,要透过象征体看到象征意义,等等。只有探本、返本,才算从根本上理解、掌握了实质性的东西,同时也可进一步看出文章的行文之妙。五复习技巧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根本1复习方略:“修改对照法”第一步,把近三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拿来做,在稿纸上写出答案,并按照题目的要求不断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不断修改的过程就是磨练思维的过程。第二步,与参考答案相比较,找出差距,用“倒推”的办法,从答案入手,琢磨答案的每一个得分点是怎么得出来。尤其要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