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构造地貌.doc_第1页
庐山的构造地貌.doc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庐山的雏形主要是在中生代燕山期形成,组成庐山的地层由沉积到剥蚀。庐山的构造、岩性和新构造运动对山体及次一级地貌的形成起着控制作用。主要构造为东北西南方向即褶曲的延伸方向,受来自西北东南的挤压力。完成后,内力作用见效,外力作用增强,从燕山运动到新构造运动,主要受外力作用,既破坏又建设。庐山大致从九奇峰仰天坪一线为界,分为南北两段。九奇峰一带发育一系列逆掩断层,同时又受岩性影响,在地貌上出现奇峰林立,谷岭相对的现象。 庐山的雏形主要是在中生代燕山期形成,组成庐山的地层由沉积到剥蚀。庐山的构造、岩性和新构造运动对山体及次一级地貌的形成起着控制作用。主要构造为东北西南方向即褶曲的延伸方向,受来自西北东南的挤压力。完成后,内力作用见效,外力作用增强,从燕山运动到新构造运动,主要受外力作用,既破坏又建设。庐山大致从九奇峰仰天坪一线为界,分为南北两段。九奇峰一带发育一系列逆掩断层,同时又受岩性影响,在地貌上出现奇峰林立,谷岭相对的现象。庐山北部以褶曲构造为主要特征。庐山在第四纪强烈抬升前经长期剥蚀、侵蚀,形成一系列岭谷地貌,以后山体抬升,岭谷被抬到山顶。庐山北部由于剪刀峡汉口峡这一东南向西北延伸的横向断裂的影响,岭谷在中间隆起,致使北部地区的岭谷沿这一线分别向西南和东北两个方向倾斜,向西南到芦林湖、石门涧谷地为界,向东北以王家坡谷地为界。大月山背斜向东北,是倾伏背斜,尤其是向西南有明显的倾伏,背斜部位岩性坚硬,因而形成背斜山,且受构造控制,山体大致呈东北西南向延伸,两端窄而低,中间宽而高,西南端在芦林盆地一带尖灭。大月山背斜两侧为东谷向斜和三叠泉向斜。东谷向斜向东北延伸为莲花谷向斜,向西南延伸为东谷向斜,因受剪刀峡断层的错动,东侧上升,致使莲花谷向斜和东谷向斜分别想东北和西南倾付。形成的故地基本上与构造相适应,次生(单斜谷)谷岭也分别向东北西南倾斜。向斜部位由长石石英砂岩和凝灰岩等组成,岩性松软,易受侵蚀,故发育成向斜谷。莲花谷向斜上宽下窄,其底部和两侧主要为石英砂岩和沙砾岩,岩性坚硬,因而形成高悬的莲花谷向斜谷和两侧的屋脊岭,草地坡次成山。向谷口,因女儿城砂岩收敛而使谷地变窄,并在谷口形成裂点。玉屏峰与女儿城为同一山岭,在茭芦桥处被与山脊方向垂直的横向断裂切断。大月山西北翼与屋脊岭、女儿城之间发育了白沙河和大校厂次成谷地。大月山东南翼与五老峰背斜之间为青莲寺向斜,青莲寺谷地就是一个向斜谷,而七里冲为类似于白沙河的次成谷,蚱蜢岭为类似于屋脊岭的次成山。王家坡向斜西北为大马颈背斜,大马颈向西南延伸为虎背岭背斜。虎背岭背斜与东谷向斜之间发育了与大校厂相应的西谷次成谷和牯牛岭次成山。牯牛岭与草地坡为同一条山岭,向不同方向倾斜。东谷与莲花谷为同一谷,向不同方向倾斜,与地下物质是侵入有关,东谷向西南方向倾斜,莲花谷向东北方向倾斜,所以东谷水流向西南,莲花谷水流向东北。小天池谷地和西谷为同一谷地,延伸方向一致,剪刀峡断裂将小天池谷地和西谷分开。西谷谷口完整的高悬于石门涧之上。小天池谷地为不对称U形谷,谷地河床离草地坡较近、较陡,离大马颈较远、较缓。屋脊岭、草地坡和中间的莲花谷整体比小天池、白沙河高,形成船形地貌。莲花谷为悬谷,高悬在王家坡谷地之上,流水携带风化物质,在谷口堆积成扇形地。 佛手岩和虎背岭为同一山岭,被天桥谷和锦绣谷两横向断裂切断,形成深切峡谷,主要为断裂作用,还与流水面深向侵蚀有关。在庐山断块抬升的过程中,虎背岭背斜的西北翼和五老峰背斜的东南翼被大断层错开断落,并形成了高耸的断层崖地貌。庐山北部两侧大断层向东北方向收敛,因次,沿断层上升的庐山山体在平面上向东北方向变窄。同时,上升量向东北方向递减,因此山顶高度也向同一方向递减。大月山本是夹在大马颈和五老峰两个大背斜之间的较小的背斜,均是在燕山构造运动时期形成,在此之后,区域地貌受主要外力的作用。第四纪时期,庐山地壳抬升,发生断裂,大马颈和五老峰与断裂平行,大马颈仅西南部随断裂抬升,五老峰则是东北不随断裂抬升,最后变为今天的单斜构造。庐山牯岭一带,岭、谷相间分布,相对高度不大,谷地宽浅,砂岩裂隙发育,水源较丰富,溪流众多。庐山南部主要由本区最古老的地层双桥山构成,以沉积岩为主,岩性复杂、破碎,加上断裂纵横,将岩体分割成菱形或网格状,更有利于侵蚀切割。岩石的垂直断裂发育形成一个个小山峰。仰天坪一带是一个山间浅盆地,由砂页岩构成。由于岩层极其破碎,因此够古非常发育,有的成为冲沟,沟间山丘呈馒头形,相对高度只有数十米,分布比较凌乱。汉阳峰一带的山峰由变流纹岩组成,易风化剥落,山形比较缓和。秀峰寺一带的山峰,由混合岩化片麻岩组成,虽抗蚀能力较差,但垂直节理发育,经流水切割形成陡峭的山坡和险峻的山峰,层峦叠嶂,峡谷深邃。庐山南部主要是沿温泉断层、庐山垄断层和通运断层不等量上升形成的长方形断块地貌。断层延伸方向与五老峰、鄱阳湖延伸方向一致,大断层至少有两次断裂,呈阶梯状,因为庐山经过三次断块抬升,与庐山北部的三个裂点相对应。其中尤以庐山垄断层与温泉断层之间的断块上升量为最大,汉阳峰就位于其上。断块西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