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西片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苏教版.doc_第1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西片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苏教版.doc_第2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西片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苏教版.doc_第3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西片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苏教版.doc_第4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西片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苏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九年级语文试题第一部分:积累运用(共30分)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曾经苦s( )的日子,在回忆的画面里,已ning( )成芬芳,每当夜幕迈着清盈的步伐姗姗而来,白昼的繁华与喧嚣渐渐消声匿迹,在朦胧和宁静的夜晚,我常常陷入无边的回忆中,令我心灯长明的便是那段被照亮的时光。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s( ) ning( ) 盈: 宁: 找出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2分) 改为 改为 2. 古诗文名句默写。(10分)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登斯楼也,则有 ,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晓战随金鼓,_。(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无可奈何花落去, 。( 浣溪沙) ,君子好逑。(诗经关雎)_,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二首其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明物候的诗句是: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 在节约预算的踌躇以后,“乡亲”把刚到手的钞票一张两张地交到店伙手里。 b 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c 阿瑟米勒评论斯坦贝克:“我不能想像还另有美国作家,除了马克吐温可能是个例外,能对政治生活如此鞭辟入里。”d 到了初三上半学期,他发奋图强,数学终于考到了登峰造极的分数。4.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史记是纪传体史书,水浒传西游记都是章回体长篇小说。b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契诃夫写的小说,文章主人翁是于勒,依照“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的顺序展开情节的。c 鲁迅说过,对比是认识事物的好法子。小说孔乙己故乡和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让我们领略了对比艺术的高妙。d 画山绣水是现代作家杨朔写的一篇散文。本文描写了作者从漓江上观赏到的自然风景,表现出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5.综合运用。(8分)在学校里,波波的同桌出题考考他:现在的互联网站很多,国外有个叫“雅虎”的网站是根据 国的著名作家 写的格列佛游记中“ ”得名的。(3分)波波放学后正在家聚精会神地读着格列佛游记,妈妈看到后责备说:“我看这本书不是什么好书,不许看。还是多看看作文选好,”波波耐心地解释说:“ ”妈妈笑了道:“哦,原来这是部很不错的名著呀!看来老妈错怪你了。”(2分)请你运用刚学的广告知识,为波波家营造阅读名著氛围设计一则15字以内的广告语。(3分)第二部分:理解感悟(共60分)(一)阅读格列佛游记片段,回答问题。(7分)我举起拖舰队来的缆绳的一端,高声呼喊:“最强大的利立浦特皇帝万岁!”这位伟大的君王迎我上岸,对我竭尽赞颂,当场就封了他们那里最高的荣誉称号“那达克”给我。皇帝的野心很大,他要再找机会把敌人的船舰都拉回他的港口,甚至想把不来夫斯库整个帝国灭掉,划作一个行省,派上一位总督去统治。他想彻底消灭大端派的流亡者,强迫那个国家的人民也都打破蛋的小端,那样他就可以做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君主。但是,我尽力设法让他打消这种念头,从政策到正义,我向他列举了许多论据。我坦白地表示,我不愿做人家的工具,使一个自由、勇敢的民族沦为奴隶。从此,皇帝与一小撮对我不怀好意的大臣之间就开始达成一项阴谋;不到两个月,阴谋暴露,却差点儿以我的彻底消灭而告终。6.本文段写的是格列佛在小人国的经历,联系全书说说作者借这个国家讽刺了当时英国的哪些政治现象。(3分)7.文中的君王为什么先是封“我”为“那达克”,后来却又与“一小撮对我不怀好意的大臣”达成消灭“我”的阴谋?从中可以看出这位君王是怎样的人?(4分)(二)阅读李煜的相见欢,完成下列题目。 (8分)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8. “无言”和“独上”描写了词中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2分)9.第三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哪个词是传神之笔?请说说它的妙处。(3分)10.“离愁”是抽象的,难以言状的,为何词人能将它写得如此真切、深刻?(3分)(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习题。(共16分)【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乙】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观 月(有删改)张孝祥)1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天山共色_ 天下独绝_ _ 窥谷忘反_ 临水之观_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当亦如是而止耳。13甲文中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_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_的特征(用自已的话概括)(4分)14试具体分析甲乙两文作者所表达的感情的异同。(4分)(四)阅读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一文,完成下面习题。(13分)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然而此话只适用于欧洲,对于中国并不贴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由于木材在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以至于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后人留下了全然不同的印象。19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不过存在于书面文献上,甚至干脆说中国古建筑的实物等于零。这种片面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学者的呼应,并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浊流。时至今日,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技术条件完备,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经给出一个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然而为什么中国人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依然是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容易取得。秦朝修建阿房宫,许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很不经济的;只有当使用木材的意义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来盖房子。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与西方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因此我们的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人本出发的。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显然比石材更便于加工,用木材建造房屋效率更高,耗材更少。礼记檀弓上说: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可见对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费力气建造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是无法被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的。 中国传统哲学从未认真看待过“永恒”这一命题,儒、释、道三家学说大体上都认为“万物无常”。人是建筑服务的主要对象,人一直处在不断的繁衍和传播之中,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建筑物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建筑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经久不变。而陵墓建筑在功能上则有耐久的要求,在意象上更与永恒相关,因此这里便成了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此外在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如铺地石、台基、柱础中也曾大量使用石材。木是土的产物,土木具有易取、可塑、可循环等优点,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的理性。 15.阅读文章34节思考,作者认为在我国古代人们弃石材而选木材来建造房屋的原因有哪些?(4分)16.文章第段划线句有什么作用?(3分)17. 文章第段加点词“大体上”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18.文中说我国的建筑结构是以木材为主,但我国的万里长城的主要建筑材料却是石头,请根据文本分析原因。(3分)(五)阅读爸爸的白发不是老,完成文后习题。(16分)父亲病了。你问他一件事,回答一句话重复多遍。走路变得慢了,有时,一不小心就会摔倒。我陪他去医院看病,住进住院部十五楼的心脑血管科。医生问他,清晨吃的什么饭,有几个孩子。他有时答对,有时答错。医生问,你女儿的生日是哪年?他想不起来了,看着我,向我求助,像个无助的孩子。医生向我摇头,不要我替他回答,他苦笑着,一脸的无奈。我走出病房,再也忍不住满眶盈盈的泪水。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学毕业的父亲,学的专业是建筑设计。那个深夜里伏案设计图纸的父亲哪里去了?那个给我辅导高等数学的父亲哪里去了?那个健步如飞的父亲哪里去了?无情的光阴带走了我年轻的父亲。下午,在医院的走廊里,我搀扶着父亲练习走路,一步一步慢慢地走。我牵着父亲的手,他的手柔软,温暖,手臂上有了几颗老人斑。我一边陪他散步,一边安慰他,医生说,你的症状是最轻的,要好好运动,就能恢复得和从前一样。父亲点点头,像个年幼的孩子,依恋我,对我的话深信不疑。握着父亲温暖的手,恍然记起我童年时的那年冬天,故乡白鹿原落了罕见的一场大雪。冬天的寒夜里,父亲要去邻村的学校接我的母亲,他急急忙忙穿着件黑色的毛呢大衣出门了。我一蹦一跳也跟着父亲出了门。只见雪早停了,天并不黑,走在一望无际的田间,雪后的空气清新极了,清冽如甘泉一般。父亲大踏步地走着,穿着小花棉袄的我,迈着小碎步一路小跑,才跟得上父亲的脚步。我的小手握在父亲温暖有力的大手中,父亲问我,冷不冷?我摸摸冻红了的小鼻子,仰着头说,不冷。父亲撩起大衣,让我钻进他的大衣里。大衣里好温暖,我的脑袋只到父亲的腰间,即使躲在大衣里一片漆黑看不见道路,有父亲牵着我,我一点也不怕。在雪地里,一串串大脚印旁伴着一串串小脚印,一步步踩在积雪上“吱吱”作响。恍惚间,我还是四岁的小妞妞,父亲还是我的天空,是高山,是大树,是我永远依恋的家。可是一转眼间,父亲就老了,岁月的积雪堆满发间。作家朱天文说,爸爸的白发不是老。读着这句话,我的眼泪落了下来。我们站在医院十五楼的窗口向外张望,父亲说,几十年前,我来汉江之畔的小城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现在都盖满高楼了。父亲就像是黄昏暮色里的一只倦鸟,卧在高楼上,回忆昔日,回忆往事,回忆他的黑发,他的健步如飞,他的风华正茂眼里含着无尽的忧伤。是谁说过,长寿的代价,是沧桑。似水流年里,人间亲情,都是雪中的炭,锦上的花。不是吗?你我都来不及慢慢地等,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好好爱他们。因为两代人生命的衔接处,光阴只是窄窄的台阶啊。 (选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19文章多处将父亲的现在与过去作对比,请写出其中两组对比。(4分)20联系上下文,说说第段画线句环境描写的作用。(3分)21请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段文字(可从修辞、表现手法等角度入手)。(3分)22.【甲】【乙】两个片段都写了作者为父亲流泪,请具体说说流泪的原因。(6分)【甲】可是一转眼间,父亲就老了,岁月的积雪堆满发间。作家朱天文说,爸爸的白发不是老。读着这句话,我的眼泪落了下来。 (李娟爸爸的白发不是老)【乙】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朱自清背影)第三部分:表达与交流(60分)友人评论莫言说:“他的作品是生活开出丰盈的花,现实结出的灿烂的果。而莫言,就是那个在生活的长廊里,细心地捡起这些花,小心地摘下这些果的幸运的人。”其实,我们的生活也是开满了花,结满了果,不知你是否留意?请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感悟,以“一路花开”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九年级语文答题纸 第一部分 积累运用(30分)1. (4分) (2分) 改为 改为 2.(10分) 3. ( )(3分)4. ( )(3分)5. (3分) (2分) (3分)第二部分:理解感悟(共60分)(一)阅读格列佛游记片段,回答问题。(7分)6. (3分)7. (4分)(二)阅读李煜的相见欢,完成下列题目。 (8分)8. (2分)9. (3分)10. (3分)(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习题。(共16分)11. (4分) 12. (2分) (2分)13. (4分)14. (4分)(四)阅读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一文,完成下面习题。(13分)15. (4分)16. (3分)17. (3分)18. (3分)(五)阅读爸爸的白发不是老,完成文后习题。(16分)19. (4分)20. (3分)21. (3分)22. (6分) 第三部分 表达交流 60分文题: 一 路 花 开 九年级答案1.略 清改为轻 消改为销2.略3.d4.b5. 英 ( 江奈生)斯威夫特 耶胡 要求称谓和语气委婉,(介绍格列佛游记的主要内容或写作特色或人物特征或作品主题略(符合字数要求,符合广告语要求,语意明确,语言优美)。6. 讽刺了当时英国政坛上的党派之争,以及英法两国之间的连年征战,。7.君王封“我”为“那达克”是因为“我”帮助他打败了不来夫斯库国,来因为“我”不使其野心得到满足,所以阴谋消灭“我”。从中可以看出这位君王是个贪婪、狠毒、忘恩负义的人。8.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喻的孤寂。9. “锁”字为妙,他是写实和写虚的完美结合。看是的时候还要看作者的身世的。写实是被软禁,写虚就是惆怅无处发泄。10. “离愁”不是暂别故乡,而是亡国之愁。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无形的离愁比作有形的丝线,把抽象的情绪化为具体实物,形象的写出了“离愁”的纷繁难解,深刻的反映了作者切实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11. 相同,一样 独特的,少有的 同“返”返回 景色12. (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13. 水的清和急,山的高,多,险,远四种特征.14.同: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异:甲文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