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单元(2).docx_第1页
十单元(2).docx_第2页
十单元(2).docx_第3页
十单元(2).docx_第4页
十单元(2).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枚金币(一)谈话导入新课你是用什么方法挣来了十元钱?你是怎样支配这十元钱的?你在花这十元钱时和父母给你的零用钱时心情有什么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呀,不是自己劳动挣来的钱就不知道珍惜。有位老人准备把自己辛苦一生积攒下来的财产送给别人,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出示课题:一枚金币(二)初读课文1.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你想知道什么?2.自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解决生字,不会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3.学生初读课文后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研讨,暂时解决不了的放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去思考。4.这篇课文中有几个角色?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你能把它简单完整地说出来吗?儿子花钱如流水、懒惰父亲要儿子挣一枚金币母亲放纵儿子来欺骗老人,两次被识破劝儿子自己去挣金币儿子自己挣来的金币被父亲第三次扔进火里,儿子连忙从火里把金币抓出来父亲相信这枚金币是儿子挣来的5.你能用关联词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吗?因为所以因为儿子花钱如流水,懒惰,所以父亲要他自己挣一枚金币。因为母亲放纵儿子欺骗老人,两次被识破,所以母亲劝儿子去挣金币。因为,所以(三)学习课文1.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这个故事。那么,儿子一共交给父亲几枚金币呢?三枚。父亲是怎样对待儿子交给他的这三枚金币的?(把它扔进火里。)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父亲认为这金币不是儿子自己挣来的。)2.在文章中,父亲与儿子有几场对话?三场,请你把它们找出来并读一读。3.在这三场对话中,父亲与儿子的神态与心情有什么变化呢?请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并填表。4.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而已,为什么第三次金币被父亲扔掉儿子就“受不了”?(因为是儿子辛辛苦苦挣来的。)哪些句子体现了儿子挣钱的辛苦?当辛苦挣来的钱被父亲扔掉后,儿子是怎样的心情?(伤心与气愤)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儿子的话呢?指导朗读。5.课文中有几处“受不了”?分别是谁“受不了”?儿子“受不了”是因为辛苦挣来的钱被父亲扔掉,那么,父亲为什么“受不了”呢?是呀,父亲因为儿子不愿挣钱,只会花钱,是个无用的人,因此非常失望痛苦,你能读出父亲的这种心情吗?指导朗读。6.父亲与儿子的这三场对话,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父亲与儿子的情感又有哪些变化呢?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这三场对话。你觉得他们读得好吗?好在哪里?不足之处又在哪里?教师指导朗读。(四)讨论1.假如你是这个儿子,你会怎样做?假如你是这个父亲,你又会怎样做?2.老人想让儿子明白什么道理?3.你觉得老人、儿子、母亲是怎样的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五)课外延伸快到新年了,长辈又要给你们压岁钱了,你每年能收到多少压岁钱?你们是怎样支配压岁钱的?布置学生课后分组调查访问,每组写一份调查报告,在班上进行交流。散落的钞票教学步骤:(一)质疑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齐读。2.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钞票为什么会散落?钞票散落以后发生了什么事?最后结果怎样?)3.从课题看,你认为课文重点写的是什么?(钞票散落以后发生了什么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2.同桌互读,帮助正音。3.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是否读得正确流利。(如达不到这一要求,须继续朗读)4.默读课文,想一想,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给各部分列个小标题。(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在一个北风呼呼的日子里,过路行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把被北风刮跑的钱“抢”了回来,送还主人的故事。)5.同桌交流。6.反馈。(钞票散落路人抢钱钱归原主)(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教师:刚才大家在质疑时提出了“钞票为什么会散落”这个问题,作者在文中告诉我们了吗?是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的?(课文第一自然段。)学习第1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都告诉我们什么了?2.指名回答。(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十一长假的一天)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1.学生默读课文2、3自然段,边读边想:钞票散落以后,行人、立明和“我”各有什么反应?请画出相关的语句。2.全班交流讨论。行人:a)指名读画出的写行人反应的句子,理解词语“不约而同”、“喧腾”的意思。(教师板书过路行人:抢)b)有感情地朗读描写行人的句子。(先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朗读,再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立明:a)指名读画出的描写立明的反应的句子,理解词语“突如其来”、“焦急”的意思。(教师板书立明:焦急)b)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样的语速,什么样的语调来读,可让学生带上动作读,在读中体会老大爷焦急的心情。)我:a)指名读描写“我”的句子,体会“我”此时的心情。b)想像“我”当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体会“我”的心情。3.自由有感情地朗读第2、3自然段。师:行人纷纷跑去抢钱, “我”歉疚地不知说什么好,事情的结果到底如何呢?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1.默读第46自然段,边读边做批注,看看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地方不懂?2.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先由小组成员之间交流自己读懂的地方,再讨论各自的疑问,记录员整理好读懂的、经过讨论后弄懂的以及讨论后还未弄明白的问题,在全班交流时进行汇报。)3.汇报学习结果,在各小组汇报学习结果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重点解决以下问题:a)通过对路人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感悟路人的内心世界及精神风貌。(“从四面八方陆续朝老人走来,把抢来的钱都一一交在他的手里。”“聚集”“关切” “诧异”“壮汉不好意思地”)(教师板书:还)b)从老大爷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中,体会老大爷的朴实、真诚。(“喜出望外,不停地向众人点着头。”“情面难却”“微颤”“迟疑”“肯定”)(教师板书:喜出望外迟疑肯定)c)“我”的心情的变化。(“我沉重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轻松了。”)(教师板书:沉重轻松)d)理解“迟疑”与“肯定”,“沉重”与“轻松”的含义,感悟老大爷和“我”的心情的变化,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爱、互助和良好的社会风尚。e)文中三处加引号的“抢”字与不加引号的“抢”字的含义有何不同?(1.当时风大,动作必须要快,要抢先;2.这种行为表面看来是抢,而目的却是为了帮助老大爷追回钱,是帮助的意思,这就不能叫抢,所以要加引号。)4.设计复述提纲,复述课文内容。a)个人或同桌设计。b)交流复述提纲,自言自语复述。c)指名复述。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先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感悟朗读,然后请学生说说应如何去读,最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四)语言积累1.读一读,理解句子的含义。当金钱在人们心中高到不恰当的位置时,世界就倾斜了。 发财不是人生的目的,贫困不是穷人的耻辱。幸福不在于拥有金钱,而在于获得成就时的喜悦以及产生创造力的激情。2.交流课前搜集的与钱有关的名言、谚语,并适当谈点自己的见解。3.选自己喜欢的与金钱有关的名言、谚语摘抄在摘录本上。(五)联系实际,交流讨论这件事发生在今天人们会怎么做?你会怎么做?说出理由。(结合发生在本地的相同事件以及课前调查的周围人对金钱的观点谈一谈。)阅读(78)|评论(0)毽子里的铜钱二、设计意图与设计思路分析教学中,力求体现“谈话导入初读感知细读品味创境表达”的设计思路。第一步,谈话导入选择文中学生感兴趣的“铜钱”作为谈话主题,布置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导入新课时,首先出示铜钱图片,激发学生交流自己所知的积极性,然后小组交流资料,加深学生对铜钱这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货币的了解。在学生有了初步认识之后,教师也参与交流,引导学生关注铜钱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价值,为后面的细读中,理解“毽子的铜钱”所蕴涵的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做好铺垫。第二步,初读感悟本文篇幅较长,需要有一个初读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通顺的环节。同时,让学生想一想文章围绕毽子里的铜钱讲了一件什么事,培养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在学生初读后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在概括时要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事件,渗透方法的指导。第三步,细读品味(一)初步感受老人的形象对一个人的印象来源于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描写老人语言、动作、神态的那些语句,说说老人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二)深入理解老人的言行在学生概括老人给自己留下印象的时候,如果提到老人的外貌特点,就引导学生读一读文中相关的语句,感受老人的“栉风沐雨”,为后面的深入理解做铺垫。如果提到老人的性格特点,就随机质疑:“这位卖烤山薯的老人是不是有一点小气?”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细致地读书、深入地思考。进而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老人的“小气”主要体现在对待“二婶”的态度上,通过分析“小气”的原因,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和老人小贩的身份,体会到老人做的是小本生意,这样“少一个铜板也不行”是生活所迫。老人的不小气,则体现在对待小作者“我”的态度上。细读描写老人两次送给“我”烤山薯的语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老人对“我”的关爱和“我”带给老人的感动。尤其是老人的神态描写,是品读的重点。“一声不响”、“笑呵呵”,体现出老人对“我”这个小孩子的喜爱;“马上”“摸摸我的头”“永远不会忘记”,体现出老人的善良。在品词酌句的同时进行创境朗读,感受老人的那份善良。“老人说:永远不会忘记,小作者究竟做了什么,让老人永远不会忘记呢?”引导学生关注小姑娘的言行,感受她对于老人的同情和体谅。(三)联系背景深刻体会再读描写老人第二次给小姑娘山薯的语句。老人没有想到“我”会把喜欢的毽子拆了付给他两个铜钱,他被“我”的做法所感动,感受到了我给他的体谅。“他又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山薯给我”,这一举动既表示了他对“我”的感谢,也又一次体现了他善良。联系老人当时的生活处境,这么大年纪风里来雨里去地在街头卖烤山薯,勉强养家糊口,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能拿出两个烤山薯来送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进而深刻体会他拥有一颗多么善良的心。此时,学生对“铜钱”的价值又会有一个从新的认识。第四步,创境表达本课通过对语句的品味,让学生感受到了陌生的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温暖而又感人,加上课堂上情境的创设,老人和小作者真诚善良的人物形象在学生们的心中树立起来。尤其是老人,“栉风沐雨”的艰辛,无私赠予的慈祥都让人久久难忘。此时,为学生创造一个表达的空间,让学生以“老人,我想对你说”为主题,说心中所想,抒心中所感。让情感得到升华,让每一个孩子的心得到洗礼。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的语言质朴,在品读时要抓住一些看似普通实则蕴涵深意的词句,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激发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三、学情分析本文是风格隽永的散文,文章结构较为复杂,作者的写作风格唯美、富于个性,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文所表达的情感是一种富于人性光辉的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体谅,由于蕴涵在质朴的文字中,学生悟情也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课文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要用具有思考深度的问题激起学生深入地思考;同时也要抓住理解的重点,运用形式多样的读来品味词句,进而突破难点。四、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大声地把课文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认准字型;同时想一想文章围绕毽子里的铜钱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概括。(课文回忆了几十年前一位卖烤山薯的老人送两个烤山薯给“我”吃,却不要我毽子里的铜钱,我很感激。)根据学生回答及时小结:你概括的这件事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板书:老人、我)、有事件,非常完整。过渡:那么,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刚才我们读过课文了,谁来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二)细读感知感受老人形象1.学生谈印象。板书:善良、辛勤、小气2.提出质疑:那么这是不是一个小气的老人呢?(学生细读课文,结合文中的语句谈自己的看法。)3.小组交流。深入理解老人的言行1.全班交流。(1)老人的“小气”主要体现在对待“二婶”的态度上。学生读相关的语句。老人为什么会连一个铜板也那么在乎呢?(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和老人小贩的身份,体会到老人做的是小本生意,这样“少一个铜板也不行”是生活所迫。)(2)老人的不小气,则体现在对待小作者“我”的态度上。细读描写老人两次送给“我”烤山薯的语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老人对“我”的关爱和“我”带给老人的感动。老人一声不响,却笑呵呵地伸手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小的烤山薯,往我手里一放说:“给你吃。”A、谁能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体会?B、“笑呵呵”体现了老人的慈祥和友好,他并不认识“我”却送给“我”一个山薯,体现出他对我的喜欢。老人“一声不响”地给了我一个烤山薯,说明老人很善良。(板书:善良。)C、你能读一读,让我们感受一下他对孩子的喜爱(善良)吗?(你能把自己的感受用朗读表达出来吗?)老人半天才明白我的意思,马上把铜钱放回我的口袋里,摸摸我的头说:“小姑娘,我怎么会拿你的钱呢?不过你的好心肠,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他又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山薯给我说:“再给你一个。”A.老人说:“永远不会忘记”,小作者究竟做了什么,让老人永远不会忘记呢?我们一起来读读书。(学生概括说:小作者看到二婶没有给足钱心里也感到不安,把自己毽子里的铜钱也剥出来给老人。)B.看到这样一个小姑娘,老人的心里很不平静。指句子于是,他就这么做,这么说了。谁想再来读读这段话?让我们边听边体会,看看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联系背景深刻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