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高考小说阅读探究题探究.doc_第1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高考小说阅读探究题探究.doc_第2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高考小说阅读探究题探究.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高考小说阅读探究题探究内容提要:高考小说阅读探究题是一种新题型,这种题型考得比较灵活,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做这样的题并不是无规律可寻,本文就小说阅读探究题涉及到的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题目作了总结归纳。关键词:小说阅读 探究题 探究角度探究题作为体现新课标、新高考的一种新题型,是现代文阅读语言表述题中的亮点之一,它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中蕴藏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结合高考特点及往年试题分析,我们会发现,考纲作为一种纲领性文件,是在宏观上作了规定,其实在考试实践中还是有一些不好落实的内容的,比如探究范围问题,定的太死则失去了探究的意义,定的太活则不好评判,探究空间太大,没有边际。同时,由于选文的关系,可能导致首先难以有共识,答题与预设答案可能大相径庭,区分度不好把握。所以,探究题并不是无迹可寻,在可考的范围内找到答题方法是完全可能的。命题特点题干有标志,一般出现“探究”字样,有时出现“你的理解”“你的看法”等字样;思考有依据,要求依据文本做一定程度的探究;答题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思考。主要题型大体可分为:正反对比类、深层剖析类、拓展启示类。探究角度 (一)探究人物探究小说的主人公 设问: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主要人物)应该是谁?思路:要点明塑造人物角色所用到的描写手法,如正面、侧面描写,语言、动作描写,对比、衬托等手法;要分析对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出场与性格的展示起的作用。如:雪地上盛开的鲜花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金娃,也有人认为于山和金娃都是主人公。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观点一:主人公是金娃。小说的矛盾冲突是于山与金娃之间的对台戏,金娃情感的变化和发展推动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金娃在其中占主体地位;小说的标题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思想,而这主要是通过金娃这个人物表现的;小说细致地刻画金娃这个人物形象,金娃的性格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观点二:于山和金娃都是主人公。小说的矛盾冲突表面上看是于山与金娃之间的冲突,实质上却是于山、金娃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于山、金娃两人情感的变化和发展共同推动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的标题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思想,虽然标题涉及的情节与金娃直接关联,但这个主题却是通过于山、金娃两个人物相互映衬才得以表现的;小说刻画的于山和金娃这两个人物形象都很细致,他们的性格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2.探究人物的塑造意图(1)设问:小说这样写某某人物,有人认为有人认为你的看法呢?思路:探究的焦点在于人物形象的“写法”问题,其实就是要探究作者笔下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形象的问题。如: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马裤先生 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答案示例】观点一: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我”对马裤先生的讽刺过于夸张,且语言近于刻薄;“我”对自己缺乏反思精神。观点二:不同意,“我”没有人性弱点。“我”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不是性格人物;“我”在事件中言行很少,性格特征不明显;“我”在小说中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 (2)设问:小说塑造这一人物形象,其用意何在? 思路:探究的是人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可以从以下方面去思考:从内容上看,丰富小说的内容;从手法上看,衬托某某形象;从人物形象塑造看,塑造了某某形象;从情节看,推动情节发展;从表现主旨看,表现了某某主题。3.探究人物的个性品质设问:主人公的某某品质,对你有何启示?思路:主人公身上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这种品质对现实(我)有什么好的引导作用。(二)探究情节结尾的合理性设问:这篇小说这样结尾是否合理?思路:这个结尾水到渠成;这个结尾升华了某某主题;这个结尾很好地展现了人物的某某形象。要特别注意空白式结尾及出乎意料式结尾的作用。如:爱的契约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一段是画蛇添足,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6分) 观点一:是画蛇添足。从情节结构来看,倒数第二段已经照应了妻子的“油煎饼,想尝尝吗?”问话,结构严谨;同时借“我”吃油煎饼的“味道”委婉地写出了他对爱情真谛的领悟,至此情节已很完整。删去最后一段会使小说更加简洁。(3分)从内容来看,小说夫妻之间的对话已完成,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已蕴含其中。删去最后一段无损于主题的表达。(3分)(6分。每点3分) 观点二:不是画蛇添足。从情节来看,最后一段中“我也从包里拿出两只油煎饼”的举动出人意料之外,再次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3分)从内容来看,最后一段写出了“我”对妻子的态度和行动的转变,进一步深化了主题。(3分)(6分。情节结构分析3分,内容分析3分,情节的合理性设问:有人认为应该把某某情节删去,你认为呢?/作者在这里设置某某情节,有何意图?思路:这情节能很好的表现人物的某某形象;为下文某某情节做铺垫;突出了某某主题。如:姥姥的端午这篇散文回忆姥姥,姥姥应该有很多事情可写,但只选取了过端午、包粽子一件事来写,请探究作者这样选材的好处。(6分)使文章笔墨更为集中,能在有限的篇幅内生动细致地刻画出姥姥的可敬形象。使文章的线索更为明晰,通过不同时期过端午、包粽子的事情,形象地展示了姥姥勤劳的一生。使姥姥这个人物更具有鲜明的个性,姥姥的勤劳、善良、智慧、慈爱,全都融合在端午这个特殊的节日氛围里,化为清清的粽香,萦绕在儿孙的记忆里。使作品更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文气息。明确传达出“端午”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普通民众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影响。(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三)探究主题探究主题的丰富意蕴设问:对于文章主题,你怎么看?/文章意蕴丰富,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思路: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如:2012福建卷双琴祭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6分)答案要点:惋惜双琴一毁一废;同情两位演奏家一死一疯;哀叹美好的事物被世人的“古怪心理”毁灭;悲悯世人毁灭了美好事物而始终不自知。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个探究性的,很开放的题目,理解可以是多元性的。答题时可从琴、演奏家、世人、社会等角度挖掘和思考,透过文学性的语言,发掘作者隐含在句里行间的深层含义,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结合文本,表达自己的观点。2.探究主题的启示设问:文章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文中的某个观点你是否认同?/学习文本后你有什么新认识?思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文章中是如何叙述的。这句话让我产生感触。 (四)探究题目设问:你觉得这个题目好吗?/这个题目能否用某某题目来代替,为什么?/文章以某某为题有多重考虑,请结合文本谈谈。思路:赏析风格(简洁明了、含蓄隽永、直指主旨);特点手法(双关、象征、比喻、反问、反语、悬念);作用(突出主人公、线索、悬念、情感出发点、主旨)。如:2009年高考浙江卷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看法一:以“魔盒”为题更合适。理由:制造悬念,吸引读者;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形象生动,具有象征意味。看法二:以“贝格斯太太”为题更合适。理由:贝格斯太太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以此为题,更能紧扣中心;外国经典作品常以人物姓名为题。答题技巧观点要鲜明正确;内容要有理有据;形式要层次井然。 考试和备考有关联,但也有重要区别。考试是迸发能量,展示能力,以获取优秀成绩为唯一目的;备考是积蓄能量,强化意识,为获取优秀成绩作充分准备,尤其是答题思路、答题规范的准备。认识这种区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