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件 岳麓版必修2.ppt_第1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件 岳麓版必修2.ppt_第2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件 岳麓版必修2.ppt_第3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件 岳麓版必修2.ppt_第4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件 岳麓版必修2.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目标导航 内容索引 自主学习基础知识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 史料实证深化探究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 反馈训练随堂巩固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 自主学习基础知识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 1 背景 国家的出现 阶级的分化 使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 2 出现 时期 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 井田制出现 3 内容 1 所有权上 名义上为公有 由周王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 2 公田 占有 由村社成员集体耕种 3 私田 村社成员的份田 只有使用权 一 废井田 开阡陌 商周 国家 贵族 4 瓦解 1 时间 时期开始崩溃 战国时期被废除 2 表现 公田 被抛荒 私田 逐渐成为使用者的 公田 与 私田 界限打破 一律按土地的好坏收税 3 标志 战国时期 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 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春秋 私有土地 商鞅变法 易混易错 井田制不同于今天的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实质上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这里的 国有 实际上是各级贵族私有 而今天的土地公有制是一种真正的公有制 这与井田制有着本质的区别 1 出现 1 时间 时期 2 标志 从法律上全面肯定了土地私有制 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 2 形式 1 私有土地 由宫廷有关部门掌管的土地 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2 自耕农私有土地 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 3 地主私有土地 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二 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战国 商鞅变法 君主 土地兼并 3 发展 1 宋初 田制不立 两极分化加剧 2 明清时期 商品货币经济繁荣 推动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4 后果 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1 地主和自耕农都是国家的编户齐民 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2 国家采取 均田 限田 措施 如北魏至唐初实行 保护自耕农经济 不抑兼并 均田制 易混易错 思维点拨 井田制瓦解 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原因 1 根本原因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 生产力水平提高 2 直接原因 各国的税制改革 1 均田制分配的不是地主的土地 而是国家手中掌握的无主土地和荒地 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 2 古代中国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封建国家不可能从根本上去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 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三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 概念 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 收取地租作为收益 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 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 2 发展历程 1 产生 早在时代 租佃方式就已产生 到汉代 已比较普遍 2 发展 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3 进一步发展 时期 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 租佃关系 战国 宋代 明清 3 影响 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关系相对减弱 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 这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人身依附 图解识记 租佃关系的演变 史料实证深化探究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 主题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1 土地制度的变化材料 史料解读图一 围剿公田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的瓦解 图二 废井田开阡陌 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之一 说明了井田制的废除 图一 图二 问题思考材料反映出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变化 井田制被废除 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得以确认 影响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造成土地兼并 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收入 农民失去土地 生活困难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提示 2 土地兼并材料 金宝庐舍 转瞬灰烬 惟有田者 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 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 赢十百金 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 租核 推原 史料解读由划线部分 中的 惟有田者 岿然而独无恙 和 中 志在良田 得出土地观念 问题思考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的观念 结合所学分析此观念的影响 提示观念 以土地为根本 热衷于买田置地 影响 加剧了土地兼并 资本用于购置田地 不再扩大再生产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提示 3 中国古代租佃制材料一战国时期 新兴的地主阶级改变旧的剥削方式 招来逃亡奴隶和破产平民作为自己的 私属徒 把土地分给他们耕种 从中收取地租 材料二苏轼曾说 民庶之家 置庄田 招佃农 本望租课 非行仁义 然犹至水旱之岁 必须放免欠负 贷借种粮者 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 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史料解读 1 抓住材料一划线部分 剥削方式 地租 等关键词理解地主与佃农的关系 2 通过材料二划线句子 诚恐客散而田荒 等信息理解佃户与佃主的关系 问题思考 1 材料一反映了地主土地怎样的经营方式 提示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 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的租佃经营方式 提示 2 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提示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史论总结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一 封建社会不能彻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原因1 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从而使土地占有关系很不固定 土地买卖盛行 这就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 2 土地兼并的主要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地主往往将剥削来的钱财用于购买土地 以末致富 以本守之 这些都使土地兼并日趋严重 3 是由封建国家的性质决定的 封建国家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 因此 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土地兼并 而无法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深化提升 二 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核心的土地制度及租佃关系1 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开始出现私田 2 战国以来 存在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包括国有土地所有制 如均田制等 地主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 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总体趋势 战国以来 总的趋势是国有土地逐渐减少 私有土地逐渐增加 地主阶级通过政治特权或经济实力 占有大量土地 而农民只有少量土地或没有土地 他们被迫租种 并将收获物的大半奉献给地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反抗 地主同劳动者的依附关系日益松弛 租佃制逐渐占据主要地位 农耕经济更加成熟 反馈训练随堂巩固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 1 左传 记载 宣公十五年 公元前594年 秋七月 初税亩 规定不论 公田 私田 都按田亩实数收税 这反映了当时a 齐国首先发生税制改革b 井田制得到加强c 商鞅变法依军功行田宅d 土地私有合法化 1 2 3 4 答案 解析 5 6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鲁国的 初税亩 故排除a c两项 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都按田亩的实有数目缴纳赋税 这就实际上承认了土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瓦解了井田制 故排除b项 答案 解析 2 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 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1 2 3 4 5 6 解析注意关键词 汉代 从图片信息可看出有多个人在农田中集中从事农耕 因此这属于汉代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故选d项 答案 解析 3 据史料记载 北魏初年 州郡之民 或因年俭流移 弃卖田宅 漂居异乡 事涉数世 后来却纷纷 返旧墟 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统治者实行了a 编户制b 均田制c 租庸调制d 征役制 1 2 3 4 5 6 解析均田制的实行能给无地的农民以土地 故吸引了大量的流民纷纷 返旧墟 故选b项 4 南宋辛弃疾在 最高楼 一词中曾哀叹 千年田换八百主 一人口插几张匙 便休休 更说甚 是和非 这一哀叹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a 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 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变迁c 自然经济渐趋瓦解d 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土地易主频繁 这说明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从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 故选d项 5 明朝时 田中事 田主一切不问 皆佃农任之 地主与佃农之间 交租之外 两不相问 此种现象反映出当时a 地主与佃农间存在雇佣关系b 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c 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d 租佃制抑制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田中事 田主一切不问 皆佃农任之 交租之外 两不相问 可知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 故c项正确 6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来土地多归有力之家 非乡绅 则富民 若夫穷民 本无立锥之地 材料二先代有限田之议 均田之制 口分世业之法 宜仿其制而乘除之 亦因时救弊之政也 材料三徒党不下数千 始则占耕民田 后遂攻打郡县 王文成公全书 1 2 3 4 5 6 1 材料一反映了明朝末年怎样的社会问题 答案 答案土地兼并严重 或土地高度集中 1 2 3 4 5 6 解析 解析根据材料中 土地多归有力之家 若夫穷民 本无立锥之地 等信息判断即可作答 答案 1 2 3 4 5 6 解析 2 为解决这一问题 材料二提出了什么方案 能解决问题吗 为什么 答案借鉴先代的限田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