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直指三维目标 烹制语文真味课程改革与新教材实验带来了新理念、新方法,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也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进一步发展的契机。五年后,我们可以避免课程改革初期的狂热和迷茫,进行冷静的反思和探索,但是面对各种新的教育理念思想、观点纷至沓来,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方法、技术手段不断涌进课堂,我们会发现课改使每一个语文老师对语文课程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同时也在某些方面偏离了初衷,造成了语文课不象语文课的尴尬局面。于是,一批有责任感和敏锐性的语文同仁开始不断地叩问:什么是语文?如何才能使语文课堂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年月,广东深圳教研室程少堂副教授在我国学术界首次提出提出“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并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这一理论得到了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并对“语文味”理论做了大量的补充和具体实践。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学习和研究教学目标,树立语文教学目标意识,是语文教学研究的灵魂。要想上出有语文味的课,就要从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入手,规划好一堂有语文味的课。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重在一个“净化”净化知识与能力目标, 把不是语文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也是发展智力的重要因素。语文课程需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语文知识仍有其不可动摇的基础地位。但一堂语文课的知识内容并不是包罗万象,多多益善。 语文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呢?叶圣陶先生精辟地回答:“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配合的。”“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阅读课的基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即书面语言)的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文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此其一。郭沫若说过“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也是说,先掌握一定的词汇,学生表情达意才能流畅。那些词汇贫乏、词不达意、言不逮意、言不尽意等“语文痛苦”的现象,就是因为掌握的词汇量太少,基本的语法知识没有学好。第二,要教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学习语言表达技巧。古人云:“读者,抽也”,“抽释其义蕴至于无穷”。就是说,阅读要抽出读物的意义,才算读懂了读物。在语言交际中,听和读是接收语言信息,以理解意义为中心。听,把语音意义结合起来;读,把文字符号按组合顺序同意义结合起来,把语言文字承载的信息意义揭示出来。语文阅读课就是指导学生反课文的意义抽释出来,否则就没有理解课文,就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等)。“语文课不是政治课,语文课不是德育课,语文课不是审美教育课,语文课不是思维训练课,语文课不是天文地理课或其他自然知识课,语文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或文学课。”语文课不能成为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比如上月亮上的足迹,应该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魅力,而不能大量地讲授宇航和月球知识。上竹影一课,也不能成为中国画和西洋画的比较欣赏课。只有净化了语文课的知识能力目标,才能是语文课真正具备独立价值,有它独立的目标,对学生的发展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样的纯净独立的语文课也才能有浓浓的语文味。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重在一个“深化”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所关注的不单是关注学习的结果,而且应该同时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要求能使学生更加主动和有效的学习,并为他们的全面发展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杜威将传统学习方式称为“静听”课程。在以前的教育中,只是体系因其学术的权威性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处于被动的静听状态,他们几乎没有自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实际上成为课堂和教材的奴隶。学生基本上处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态。新课程改革以来,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少了,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但随之而来的是五花八门的课堂教学方法如大潮涌来,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降低。比如,课堂讨论泛滥,教师动辄就是小组讨论。一些不必要讨论就可以解答的问题也要四人小组集体思考,以此来渲染热闹的课堂气氛。其实是降低了课堂效率,弱化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多媒体课件的大量运用,上成一堂五光十色的语文课,甚至没有多媒体课件就不能上公开课。有些展示一闪而过,纯粹是炫耀电脑技术,而不能给学生深入的思考空间。教师从至高无上的讲坛走下来之后,又成为了没有主见的“主导者”。课堂上充斥着类似“你真棒”这样的表扬声,似乎只有这样一味的表扬才能叫做“尊重学生个体生命”。语文教学过程需要能促成学生再思考的课堂评价。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不能光重形式,任何教学手段的运用都不能以炫技为目标,不能走过场。要让学生深入情感,走进文本。要让语文课的教学过程散发出语文味,从当前的语文教学来看,最重要的还是要深化一个“读”字。多读多思多感悟。“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我们知道,文学是诉诸形象和情感的。阅读文学作品总是从感性到理性,先入情入境体验,尔后才有所感悟。学生学习课文也一样,总是从理解语言文字开始,再到对思想内容的把握。课文打动人、教育人的各种形象和情感是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显现出来的。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吟诵的时候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法理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就是有所悟,有所得了。如纪伯伦的组歌,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向我们展示了浪和雨的多情多姿,文章语言婉丽清新,耐人寻味。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引领学生来到充满生机的大 自然,面对蓝天大海轻轻地吟诵“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此时此刻,无需我多作讲解,学生定会将文中的语言和眼前的画面融为一体。经常看到语文老师变着花样让学生读书,指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热闹非凡,但这种读 是教师指令性的读。要想让学生走进文本,必须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从容不迫地阅读:或反复咀嚼,或跳读浏览,或低语吟哦, 或高声诵读,让学生在品读、悟读、美读中直接与文本对话,与作者沟通,从而领略阅读的快乐。这样的读也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也是在时间过程中的学习。最终会使学生内化积累,积累语言、美文、深刻的思想,力求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信手拈来皆文章”。语文教学教无定法。有很多教学方法应该综合运用,大力提倡的。只是现行的语文教育在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中偏离了其本位,要寻回语文教学之本,品出语文教学之味,吟悟、背诵本应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这些都是语文教育中应该找回并强调的.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重在一个“美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学生被广博的文化浸染,涵盖了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生命意识、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国际理解和语文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然而,传统语文教育一方面过于重视语文的思想性,乃至政治思想性常常超过工具性的倾向,这个环节的美感也就无从谈起。例如文革期间,把学校办成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语文课成了思想政治课。另一方面,又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即使有这一方面的教育内容,在实践中也是标签式的硬贴。现在,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方面又有了新的误区。有的是偏离文本的对话,脱离文本、脱离了语言的本位,生成非“语文味”的人文意义;有的是借助所谓的“文学批评”,生成脱离语境的“反叛”文化。它不“注重文学事实的产生和原因(包括作者的生活,以文字记录的作者的意图,作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等)”,不“力图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却进行所谓的叛逆式的文学批评。这样生成的“叛逆”文化是脱离语境、违背文学批评的原理的。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提出了一个叛逆性的问题:“如何重新评价愚公?为什么中国人对愚公事迹津津乐道?”同时,课前又让学生采访了两位外国的学者,让他们谈谈对“愚公移山”的看法。一位英国学者认为:“这是一个关于一个愚蠢的老头的故事,他有一个荒谬愚蠢的想法移山。首先我想说的是,如果在西方,我们不会想到移山,我们会绕道而行。”另一位加拿大学者认为:“也许我可以认为他是一个疯狂的老头,他有一个梦想,而且他会去说服他的家人追随他的梦想。我很想问的是,为什么他不在年轻力壮的时候做这件事。”教师以此作为评判的标准对愚公移山的行为和价值进行了批判。这样,必然把本有些偏激的一代,引向了更偏激。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它在这个环节上应该是“美”的,应该注重启迪学生的思想和生存智慧。语文课文中的情趣、智趣和理趣,特别是哲理性的课文或课文中的哲理,以及课文中的人生智慧,对启迪学生思想、丰富学生生存智慧有重要作用。但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要学生学习的生存智慧,是人类生存智慧中的精华。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给学生的人生建立一种精神底子。有语文味的语文课通过这个环节可以是学生的人生境界得到美的升华。正像冯友兰先生所说的人生境界划分为从低到高的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人是万物的灵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安全防护管理方案
- 工业污水处理厂项目风险评估报告
- 办公设备进出口合同
- Unit1 Reading plus教学设计-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下册
- 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下的电池管理系统研究报告
- 2025年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报告
- 新年好说课稿-2025-2026学年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人音版(主编:曹理)
- 第十三课 正当情窦初开时说课稿初中心理健康北师大版河南专版八年级全一册-北师大版河南专版
- 汽车内饰材料耐热性能2025年市场分析及技术创新报告
- 墙体危险应急预案
- 2025年浙江省能源集团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带答案详解)
- 项目课程的概念原理与设计
- 小儿腹股沟疝麻醉
- 公司与劳务派遣公司合同范本
- 经络腧穴学-课件
- 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
- 中州国信特殊资产管理断供保房服务相关问题解答
- 烟草评级员业务报告范文
- 2025年三基三严考试题题库(含答案)
- 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物理试题(解析版)
- 2024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