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1页
《伊索寓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2页
《伊索寓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3页
《伊索寓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伊索寓言(第二课时)丹阳新区实验小学 执教:夏玲红教学目标1、 理解生词,联系语境选择“够”的义项;辨析“谎”和“慌”的字形。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讲述一两则寓言故事。 3、 读懂三则寓言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4、 读懂一则课外的寓言故事,并学习仿写寓意。教学重难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一、复习导入1课文有三个小故事,谁来讲一讲?看图讲述三则故事。(随机板书小课题)二、精读课文(一)异中求同,提出话题1这三个故事非常有趣,你们看,故事中的狐狸、牧羊孩子走出来说话了(出示课文人物的语言)谁来读一读评价:这么酸的葡萄不吃也罢评价:读出惊慌失措的语气评价:你读书的声音多么美妙这三句话,说话的人不一样,表达的意思不一样,但有一个相同的地方,你发现了没有?比较是思考的一个办法,比较能产生新的智慧。2板书“谎”。说谎的时候心会发慌,板书“慌”,书中有一个词:“惊慌失措”什么意思?区别两个字的写法。3你能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说他们说的都是谎言?(相机学习相关句子,指导读)A葡萄酸吗?B说这话时,真的有狼吗?C蝉的声音?4过渡:现在请同学们把三句话放到故事中去读读,思考那两只狐狸和那个放羊的孩子,为什么都要撒谎呢?带着这个问题,选择其中的一个故事读一读,找到具体的词句,可以用笔写一写你的感悟。(二)同中求异,细读课文(1)细读“酸葡萄”学生交流想法:为了吃到这葡萄,它 “够”在本文中的用法(字典里解释:数量上可以满足需要;达到某一点或某一程度;用手等伸向不易达到的地方去接触或拿来。)抓住“直流口水”、“想尽”、“回过头”想吃抓住“白费劲”、“只好”吃不到指导读那些葡萄晶莹剔透、非常诱人,馋得狐狸牙齿格格地响,可是它眼睛看的到,嘴巴吃不到,想一想,这里的酸是什么意思呢?心里酸溜溜的,就把甜的说成( ),把好的说成( )把美的说成( )。这个酸溜溜的话该这么读呢?指名读,评价,再读所以狐狸说这个话是“安慰自己”用一个成语来说“自欺欺人”(板书) 现在,“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狐狸先生这句话,已经成了世界性的俗语了。出示,指名读:学校要举行书法比赛,好多同学都在努力练习,唯独张兵不认真。比赛结果一出来,张兵自然是名落孙山。看见获奖同学上台领奖,张兵说:“在学校拿个奖有啥稀罕的!”狐狸和葡萄中的这个狐狸说的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人,无能为力出示: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没有成熟。齐读(2)细读“狼来了”学生交流想法:抓住“好几次”“看到他们惊慌失措的样子,不禁哈哈大笑”“狼来了!”在课文中出现了两次,体会牧童两次大叫的不同情感:A看来,虽然它嘴里大叫“狼来了,狼来了!”心里却是很( )(表情,等着看好戏)B抓住“吓坏了”“慌忙”大叫指导朗读。(引读)后来,狼真的来了。牧童吓坏了,他慌忙大叫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评价:真的很着急。感觉表情皱眉、哭相。非常好,读牧童第二次喊“狼来了”把牧童的紧张求救的语气读得非常到位。(引读)可是没有人来帮忙,他继续大喊 (齐读)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牧童这次说的是真话,却没有人来帮忙。书中用一个转折词告诉我们这个结果,哪个词?换哪个词?齐读这句话。揭示寓意:你能告诉牧童这是为什么吗?出示: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我们生活中听到过类似的例子吗?这个故事告诫我们(板书:要讲诚信)(3)细读“奉承话”抓住“圈套”换词理解,美丽的谎言后面有个“圈套、陷阱、阴谋”狐狸是怎么精心编织这个美丽的谎言的?嘴上真是抹了蜜般的甜。指导朗读。用同样的办法,狐狸又骗了谁?为什么乌鸦会受骗?而蝉没有受骗?这是一只( )的蝉?让我们再从语言中认识这只狡猾的狐狸和聪明的蝉。分角色朗读。多么聪明的蝉啊!它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出示: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吃一堑,长一智;前车可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老师这里还有两句话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和大家共勉: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是教育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英国哲学家罗素 善于吸取教训会使一个人迅速成长起来。在你听过的故事中或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些人的错误或失败能给我们提供教训?如果兔子再和乌龟赛跑,它一定不会拔苗助长的农夫再次种一块田时,一定不会只要我们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我们就算是个聪明人。(吸取教训)这句话是从蝉的角度来说的,如果从这只经常编织谎言达到自己阴谋的狐狸的角度来说呢?你想对狐狸说什么? “一个居心不良的人,不管用多少花言巧语来掩饰自己的阴谋,总有一天会被人识破的。”(三)异中求同,整体建构看来,3篇课文都与这个“谎”字有关。葡萄架下狐狸的谎言,是为了安慰自己;牧羊孩子的谎言,是为了捉弄别人;大树下的狐狸的谎言背后,是设下的圈套。下面默读课文,看看这3篇课文之间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三则寓言故事的结尾都有一个道理。出示三句话:我们把这三句话来读一读。伊索寓言就是通过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故事得出道理的,在故事的最后用精练的话点明大道理。这一句话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三则寓言故事都是用拟人的手法写的。生动有趣。我们还读过类似的故事吗? 想想为什么这些故事会流传下来呢?“有道理”“有说服力”“耐人寻味”“有趣”(四)迁移方法,尝试概括寓意让我们也来做个小伊索,为下面这个故事添个有说服力、耐人寻味的结尾。1、为从蚂蚁与屎壳郎写寓意。2、交流、评比优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