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未来走向——以《高等教育研究》刊发论文为样本.pdf_第1页
与未来走向——以《高等教育研究》刊发论文为样本.pdf_第2页
与未来走向——以《高等教育研究》刊发论文为样本.pdf_第3页
与未来走向——以《高等教育研究》刊发论文为样本.pdf_第4页
与未来走向——以《高等教育研究》刊发论文为样本.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学学科建设 近10 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未来走向 以5高等教育研究6刊发论文为样本 别敦荣 彭阳红 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 近 10年既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期 也是高等教育研究取得显著成就的 时期 高等教育基本理论0 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0 课程与教学0 高等学校内部管理0和 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0等是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比较集中的领域 理论思辨法是作者们尤为青 睐的研究方法 专职研究人员的比例有了显著的增加 获教育学博士学位作者的比例呈不断增 加的趋势 高等教育研究主题紧扣时代脉搏 研究规范不断增强 研究视野愈益宽阔 中国特 色日益彰显 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还将有更大的发展 高等教育学科将日臻完善 关键词 5高等教育研究6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 高等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 G40 0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4203 2008 04 0065 08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study in China in recent 10 years and its future trends Take the papers published by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as sample BIE Dun rong PENG Yang hong School of Education H 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has made great advancement in recent ten years while high er education study has also achieved significant progress Among the fields of higher educa tion study fundamentals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nd struc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cur riculum and instruction oper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higher education have represented the majority of publications dialectical reasoning is the method most of the authors have preferred there is an important increase in the percentage of professional researcher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among them the percentage of authors with Ph D has been enlarged continually A favorable trend can be predicted on the basis of development in recent ten years for higher education study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apers on higher education pedagogy of high er education 65 2008 年 4 月 第 29 卷 第 4 期 高 等 教 育 研 究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Apr 2008 Vol 29 No 4 收稿日期 2008 02 27 作者简介 别敦荣 1963 男 湖北洪湖人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 副院长 博士生导师 从事高等教育管 理 大学战略与规划 高校教学与评估等研究 彭阳红 1975 男 湖南岳阳人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 生 从事高等教育原理研究 近 10 年 1997 2006年 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 发展的时期 普通高校数从 1020 所增加到 1867所 在校学生人数从 317 万多人增加到 1738 万多人 1 分别增长 83 和 447 8 与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发 展相对应的是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 步 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常言道 一叶知秋 本 文将以近 10 年5高等教育研究6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为样本 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对我国高等教育研究 的发展状况进行回顾和总结 并探讨其未来走向 一 近 10 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 的一般情况 5高等教育研究6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刊 全 国中文核心期刊 由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高等教育 学会共同主办 在高教研究界有着重要影响 我们 认为 以该刊所发表学术论文为样本 总结高等教育 研究的特点 探讨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向 具有较 强的可信度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有关问题 我们对 前 10 年 1987 1996 年 该刊所发表的学术论文情 况也进行了统计 鉴于篇幅 没有列出统计表 并进 行了相关比较分析 以便更好地认识我国高等教育 研究的发展脉络 当然 我们也知道 仅以一份刊物 所发表的学术论文来推断高等教育研究的状况 可 能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 因此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本研究所得出的结论 只在所选刊物范畴内具有充 分的效度 若在更大范围内谈论相关问题 可以之作 为参考 近 10 年5高等教育研究6共出版了 72 期 剔除 教育思想研究专刊0 会议综述0 中国高校巡 礼0 博士论文提要0 书评0及一些带有 纪念0性 质的文章外 纳入统计样本的学术论文共计 1567 篇 在统计中 我们将全部论文根据 研究领域0 研究方法0和 作者0进行了分类 并在每一个方面 又做了更详细的分类统计 1 研究领域 高等教育学是一个复杂的多领域学科 经过近 30 年的恢复发展 各领域的学术积累越来越丰厚 有的已经成为相对独立的子学科 本研究选取 高 等教育基本理论0 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0 课程与 教学0 高等学校内部管理0 国际与比较高等教 育0等 15 个领域展开统计分析 具体统计结果见表 1 表 1 1997 2006 年5高等教育研究6刊发论文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 研究领域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合计百分比 高等教育基本理论1943305021222023383630219 3 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1324142331282421464827217 4 课程与教学1537241619241519253022414 3 高等学校内部管理1624131715101812352218211 6 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161416131491112322115810 1 高等学校德育1110111011854105855 4 高等教育史64118117771511875 6 高等教育学科建设51337510878573 6 考试 招生与就业2215133434281 8 高等职业教育0062112453241 5 民办高等教育01171071355402 5 高等教育经济与财政021115221210362 3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3213452563342 2 高等教育法律0023213236221 4 其 他0114304102161 0 合 计1061651511591411351271272422141567100 66 近 10 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未来走向 从统计结果来看 近 10 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在 高等教育基本理论0 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0 课 程与教学0 高等学校内部管理0和 国际与比较高 等教育0等领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其分布比例 均超过了 10 五大领域发文数占到全部论文总数 的 72 6 由此可见 这五大领域既是学者们高度 重视的学科领域 又是高等教育研究成果高度集中 的领域 足见其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而 从前 10 年的统计结果来看 情况大致也是如此 只 是各领域所涉及的问题有较大的变化 出现这种情 况的原因 一方面可能与刊物选题的原则有关 另一 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具有较 强的传承性 关于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论文所占比例最 大 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受到了学者们的 高度重视 在前 10 年的研究中 学者们主要围绕高 等教育培养目标 教育观 人才观 功能观以及教育 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高等教育如 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比较热烈的讨论 近 10 年 来 这一领域的研究仍然十分活跃 发文的平均比例 为 19 3 但与前 10 年相比 高等教育基本理论 研究的重点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学者们主要针对人 文素质教育 大学理念与大学精神 高等教育大众 化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 了比较充分的研究 在所统计的 20 年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中 高等教 育体制与结构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领域 随 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 学者们探讨高等 教育系统的结构和体制改革问题的兴趣持续高涨 近 10 年在该领域发表研究论文的平均比例达到 17 4 从选题来看 近 10 年来 人们对高等教育 宏观结构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科类结构 层次结构 布 局结构和管理结构等问题上 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的研究相对集中在高校办学自主权 现代大学制度 建设 高校定位等问题上 课程与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 因此 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具有十分重 要的地位 但客观地讲 研究课程与教学问题的难 度是比较大的 尽管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教师长期从 事具体教学工作 但若要对其进行理论研究 并不是 一件容易的事 而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往往又难以深 入到教学过程中去 因为具体的教学工作总是与各 门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 不从事具体学科教学工作 的人是很难了解其中的奥妙的 所以 该领域研究 论文的平均比例达到 14 3 实属不易 该领域的 研究焦点集中在教育教学理念的发展 教育教学模 式和方法的转变 专业建设及创新型人才培养 新技 术的运用等方面 高校内部管理研究的发文比例达到 11 6 说 明学者们在关注高等教育宏观领域问题的同时 并 没有忽视对微观领域问题的重视 从已发表的论文 来看 与前 10 年相比 对高校内部管理的研究已经 走出了强调宏大叙事研究的套路 人们越来越多地 从关注学校整体改革出发 向重视对各管理层面问 题的探讨转变 显示出研究正趋向于不断地深化 近年来对高校管理的研究以研究具体问题为主 如 在微观组织变革 教学管理 科研管理 教师管理 学 生事务管理 后勤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容忽视的 研究成果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历来注重对国外先进经验的 推介和吸收 这一点在统计上也得到了体现 有关 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研究的发文比例达到 10 1 成为发文量排名前五位的领域之一 与前 10 年相 比 该领域的研究除国别研究范围在逐渐扩大外 所 涉及的问题也在不断拓宽 从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到管理权限的探讨 从学科专业建设到收费贷款制 度及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等 都有涉及 且研究逐步 向纵深发展 如果把上述五大领域作为近 10 年来我国高等 教育研究的第一梯级的话 那么 高等学校德育0 高等教育史0以及 高等教育学科建设0研究便构成 了第二梯级领域 从统计结果来看 高等职业教 育0 民办高等教育0 高等教育经济与财政0 高 等教育法律0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0 考试 招生与 就业0等领域的研究只能列入第三级 但我们也注 意到 在这些领域的研究中 不仅所涉及的问题与前 10 年的研究有了新变化 而且有的领域的研究工作 呈不断增强的趋势 比如 关于高等学校德育 前 10 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市 场经济与高校道德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上 但近 10 年 的研究的视野则逐步拓宽 有关文化与德育 心理健 康教育 网络对德育影响等方面的问题引起了人们 越来越多的关注 再如 在前 10 年的研究论文中 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论文只有 1 篇 而近年来 相关的研究论文在不断增加 关于民办高等教育在 前 10 年也曾有学者进行过探讨 但主要是从政府决 策角度阐发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近 10 年来 该领域的研究论文不断增多 且研究内 容渐趋深入 已经涉及基本理论 发展策略 法律保 67 近 10 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未来走向 障 课程设置 管理体制 产权关系 师资管理等诸多 方面 2 研究方法 任何一项研究都有其方法 每一篇论文所反映 的研究结论都与相应的研究方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 系 当然 关于研究方法也是学术界争议不断的话 题 尤其是对于高等教育研究是否有其特定的研究 方法的问题 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 我们无意参 与这种争论 但我们相信 严谨 科学的方法是高等 教育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的重要保证 也是高等 教育学走向繁荣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由于学术界 对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种类尚未形成共识 我们主 要根据文章所反映出来的具体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 析 在统计过程中 我们选取了 理论思辨0 经验 总结0 历史研究0 调查研究0 比较研究0 数学 分析0 质的研究0 个案研究0等八种方法 每篇文 章以其使用的最主要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 统计结 果如表 2 和表 3所示 表 2 1997 2006 年5高等教育研究6刊发论文中各研究方法的篇数分布情况 研究方法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合计 理论思辨法7411811313111912097901771591198 经验总结法1727191083861110119 历史研究法21556389141265 调查研究法91295479132420112 数学分析法010121216317 质的研究法11100000205 比较研究法211200245421 个案研究法143521143630 合 计1061651511591411351271272422141567 表 3 1997 2006 年5高等教育研究6刊发论文中各研究方法的百分比分布情况 研究方法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平均比例 理论思辨法69 871 574 882 484 488 976 470 973 174 376 5 经验总结法16 016 412 66 35 72 26 34 74 54 77 6 历史研究法1 90 63 33 14 32 26 37 15 85 64 1 调查研究法8 57 36 03 12 85 27 110 29 99 37 1 数学分析法00 600 61 40 71 60 82 51 41 1 质的研究法0 90 60 7000000 800 3 比较研究法1 90 60 71 3001 63 12 11 91 3 个案研究法0 92 42 03 11 40 70 83 11 22 81 9 合 计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 由表 3 可知 理论思辨法是作者们尤为青睐的 研究方法 在各类研究方法中 其平均使用比例为 76 5 有的年份甚至接近 90 这一现象值得我 们重视 为什么学者们如此偏好理论思辨法 究其 原因 可能是多方面的 尽管在缺乏对学者们的调 查的情况下 我们不可能真正了解其中的深层原因 但可以预料 过于倚重某一种研究方法对于高等教 育研究的发展并不是十分有利的 高等教育是一种 复杂的社会现象 是众多学科研究的对象 不同学科 的研究方法对高等教育研究都有其适应性 因此 有学者倡导多学科的高等教育研究 开展多学科的 高等教育研究 不仅使高等教育研究具有多学科基 础的意义 可能更重要的是 它有助于高等教育研究 发展多学科的方法论 68 近 10 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未来走向 在其他 7 种研究方法中 经验总结法的使用所 占比例较大 年均达到 7 6 这表明该方法在高 等教育研究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但若与前 10 年该方法的年均使用比例为 17 相比 该方法的使 用次数有大幅度的下降 下降幅度达到近 10 个百分 点 反映学者们正在不断超越经验总结 进入理性研 究层面 不仅如此 统计数据还表明 近 10年间 经 验总结法的使用者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所占比例从 1997 年的 16 下降到 2006 年的 4 7 而 2002 年 仅为 2 2 与经验总结法的使用情况不同的是 调查研究等实证方法的使用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这 类方法在前 10 年的平均使用比例为 4 7 而在近 10 年达到了 7 1 这一变化表明 高等教育研究 者已经比较注重使用定量的研究方法 其他研究方 法 包括 历史研究法0 比较研究法0 个案研究 法0 质的研究法0等在统计中所占比例还比较小 说明这些方法的使用尚未引起学者们广泛的重视 3 作者 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作者往往集高等教育研究 者 论文撰写者等多重身份于一身 是高等教育研究 队伍的中坚力量 统计分析作者队伍的状况有助于 我们把握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情况 在本研究中 我们主要从作者的专兼职情况 获教育学博士学 位情况 及作者单位分布情况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统 计 其中合作的文章均以第一作者计 统计结果如 表 4 表 5 表 6 所示 从表 4 的统计可以看出 我国拥有了一支专兼 职相结合的高等教育研究队伍 两类人员都分别占 有一定的比例 其中 专职研究人员占绝大多数 平 均比例为 70 6 兼职研究人员所占比例不到三 成 只占 29 4 若与前 10 年相比 专职研究人员 有了显著的增加 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高等教育研究 队伍实力增强 在前 10 年 专 兼职研究人员的比 例分别为 54 6 和 45 4 专职研究人员的数量虽 然占多数 但优势并不十分明显 另外值得注意的 是专兼职研究人员的比例关系在近 10 年的变化趋 势 自 2000 年以来 专职研究人员的比例超过 70 以后 总体上仍呈增加趋势 而兼职研究人员自 2000 年下降到 30 以下后 再没有超过这一比例 且总体上呈降低的趋势 这一状况总体上表明我国 高等教育研究越来越依靠专职研究人员 也可以说 专职研究人员队伍在不断增强 影响在不断扩大 对 高等教育研究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研究人员拥有何种学科的学位以及学位的层次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研究的专业化水平 表 5 显示 作者队伍中获教育学博士学位者的比例呈不断增加 的趋势 5高等教育研究6所发论文作者中获教育学 博士学位人数由 1997 年的 12 3 增加到 2005 年 的 56 2 这一进步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 专业人员队伍已经成长起来 这一状况与近年来我 国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点逐步增加 高等教育学博 士生的培养能力不断增强的现状是相吻合的 具有 博士学位研究人员数量的增加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之 一就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尽管他们中的多数人参与高等教育研究队伍的时间 还不长 但他们的加入无疑预示着我国高等教育研 究将不断走向繁荣 表 4 1997 2006 年5高等教育研究6刊发论文中专 兼职作者人数分布情况 作者类型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合计 专职研究人员 数量5996901121059897941881671106 百分比55 758 259 670 474 572 676 474 077 778 070 6 兼职研究人员 数量47696147363730335447461 百分比44 341 840 429 625 527 423 626 022 322 029 4 表 5 1997 2006 年5高等教育研究6发文作者中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的分布情况 作者属性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 获教育学博士 学位研究人员 数量133835535447445513699 百分比12 323 023 233 338 334 834 643 356 246 3 69 近 10 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未来走向 表 6 的统计数字表明 近 10 年来 华中科技大 学 厦门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 学 浙江大学等六所大学作者发文数量最多 六所大 学作者发文总数占到全部文章数量的 41 8 这 一状况反映了这些大学的高等教育研究工作活跃 研究力量雄厚 研究水平居于领先水平 在高等教育 研究中有着重要地位 另外 从作者所属单位看 高 校作者所发文章的比例占 94 9 非高校作者发表 的文章只有 80 篇次 仅占总数的 5 1 说明绝大 多数高等教育研究人员集中在高校 高校是高等教 育研究的主要阵地 表 6 1997 2006 年在5高等教育研究6发表论文数量居前六位的高校 高校名称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 发表论文篇数30210669645856 百分比19 36 84 44 13 73 6 二 近 10 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 的主要特点 在有关教育学科的期刊排名中 5高等教育研 究6一直名列前茅 很多重点大学将其定为核心或权 威期刊 并将在5高等教育研究6发表文章作为教师 职称评定和工作考核的评价标准之一 由此可见 该刊物发表文章的代表性是不容置疑的 从对该刊 物近 10 年所发表的 1500 多篇学术论文进行的研究 来看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 第一 紧扣时代脉搏 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指 引方向 理论的先进性不但表现在理论本身是否产生于 学术研究的前沿 而且还表现在它是否能够引领实 践的方向 近 10 年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取 得巨大成就的时期 学者们紧扣时代脉搏 围绕实践 中的重大课题 探寻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的可能策略 对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促进高等教育 快速 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例如 高等 教育大众化是近 10 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标志 性成就 学者们对大众化问题的研究比以往任何时 候都要多 不仅研究范围不断拓展 而且研究深度不 断增强 最初学者们的研究比较重视国外高等教育 大众化经验的介绍以及论证我国推进大众化的必要 性 为我国大众化政策的形成及付诸实践起到了舆 论引导作用 在大众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 学者们 又针对大众化与精英化的差别 尤其是在质量标准 上的差异 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提出了大众化教育的 质量标准 为高校持续大扩招做了理论上的铺垫 与此同时 学者们又对高校定位 高校分类办学等问 题展开了探讨 为进入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发展 提供前瞻性的办学方向指导 再如 高等教育体制 改革是近 10 年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重点 由探讨 院校合并 多校区办学 独立学院发展 民办高校建 设 到研究高校自主办学 大学发展战略 现代大学 制度等问题 无不显示出高等教育研究在体制改革 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 其研究成果对相关实践 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二 研究规范不断增强 学科建设步入新的发 展阶段 一门学科的成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研 究工作的规范性 因为只有规范的研究 其结论才是 可信的 其成果才可能丰富学科体系 自恢复发展 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规范逐步增强 尤其 是近 10 年来 由于相关专业教育的发展 专业研究 人员不断增加 研究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日益提高 在相关定性研究中 以行政领导和行政权威发表议 论 提要求的文章数量较以往大幅度减少 取而代之 的是 越来越多的文章秉承事实依据 遵循学理逻 辑 心平气和地表达学术研究的结论 这样的文章 不只表现在有关理论问题的研究上 而且表现在对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政策问题的研究上 比 如 在关于政府与大学关系 研究型大学建设 世界 一流大学建设 国家助学贷款问题等方面的研究中 少了过去常见的 政府必须如何0 大学必须如何0 的议论文 现在作者们更多地是根据学理分析逻辑 运用充分的事实材料 进行相关问题的说理论证 探 求令人信服的科学结论 在定量研究方面 不仅发 文量增长很快 而且研究所涉及的选题范围逐步拓 宽 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方法趋于多样化和严谨化 比如 定量研究不仅有关于大学财务 办学规模 毕 业生就业 学费等问题的研究 而且有大学分类标 准 大学学科费用 教师职业满意度等问题的研究 毫无疑问 规范的研究 不论是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研 70 近 10 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未来走向 究 对丰富高等教育学科理论 增强高等教育学科的 内在底蕴 促进高等教育学科发展步入成熟阶段都 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 研究视野愈益宽阔 研究选题不断更新 一门学科的生命力既体现在对已有选题的研究 不断创新上 又体现在不断发现新的研究选题 并对 其展开深入的研究 近 10 年来 高等教育研究不但 在一些传统的选题上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 而且选 题范围不断拓展 越来越多的新选题成为学者们的 研究对象 比如 关于高等教育教学过程 教学的特 殊性 高等教育理念 大学与政府的关系等问题 是 高等教育研究长期关注的选题 近 10 年来有关这些 选题的研究仍在不断发展 相关论文占有不小的比 例 与 10 年前相比 在这些 老问题0的研究上 作 者们的视野越来越宽 见解也越来越深邃 与此同 时 一些新的高等教育研究选题不断出现 大大拓展 了高等教育研究的边界 比如 近年来 关于信息技 术与高等教育 全球化与高等教育 大学治理 大学 经营 学术职业 创业教育 大学生弱势群体等方面 问题的探讨 为高等教育研究开辟了诸多新的研究 范畴 为拓展学科领域奠定了新的基础 第四 借鉴学习 以我为主 中国特色日益彰显 借鉴国外研究成果一直是我国学者发展和建设 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重要途径 在近 10 年的研究 中 不论是在有关实际问题的研究上还是在有关理 论问题的研究上 这一点都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在 有关国外高等教育理念的研究中 不论是对传统理 念还是对现代理念的研究 学者们都从我国高等教 育理念建设出发 探寻国外高等教育理念的可取之 处 在有关国外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中 学者们着 重探讨国外研究型大学的特点与建设历程 为我国 研究型大学建设提供参考 在有关国外大学教学 大学评估和质量保证 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等问题的 研究中 学者们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 需要 总结国外大学的相关经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这些研究不仅开阔了我国高教研究界的学术视野 而且由于它们大都紧密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 展的实际需要 因而避免了无的放矢 空发议论 对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者们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中 坚持以我为主 为 我服务 凸显主体意识 不但使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具 有更强的国际理解性 而且有助于强化高等教育研 究的中国特色 使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避免陷入 西方 中心主义0或 美国中心主义0的倾向 成为一种附庸 学科 三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 的未来走向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刚刚跨过 而立之年0 处于 旺盛的发展时期 从近 10 年5高等教育研究6所刊 发的论文来看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显示出无穷的活 力 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我们相信 未来我国高 等教育研究还将有更大的发展 高等教育学科将日 臻完善 第一 学理探究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其研究成果 将铸就高等教育研究的生命之魂 学理是学科的灵魂 任何一门学科的存在都离 不开学理研究 高等教育学也不能例外 高等教育 研究在其恢复之初 学理和学理研究的贫乏曾经使 人们对其作为学科存在的基础产生了怀疑 但近 10 年来 学理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高等教育 研究的学科地位也越来越巩固 学理研究不只出现 在有关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一般问题的研究中 而且 还出现在对各种具体问题的研究中 现在 在5高等 教育研究6所刊发的论文中 单纯的工作经验归纳 空泛的现象描述 缺乏依据或依据不足的 应然0要 求等研究倾向越来越少见 学者们的研究越来越多 地深入到有关问题的内在机理 探求对问题的科学 解释与分析 因而出现了许多不求对现实有用 但求 能丰富关于高等教育的认识 使高等教育工作者更 富有智慧的学理探究 学者们的 求真0意识觉醒 且成为一种信念 这是高等教育研究获得永恒生命 力的前提 学者们主动 执著地探究高等教育学理 无疑将使高等教育研究焕发出旺盛的生命活力 第二 院校研究将走向科学化 在高校改革与发 展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如果将学理研究与院校研究看作是高等教育研 究两极的话 那么 学理研究是抽象的原理研究 而 院校研究则是具体的行动研究 近年来 5高等教育 研究6将 院校研究0作为一个重要的栏目 发表有关 院校研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论文 刊发了一些院校 研究个案 对推动院校研究更广泛 更深入的开展发 挥了重要作用 当然 院校研究不以产出一般理论 为目的 其主要目的在于为高校改革与发展提供决 策咨询 使高校办学更有效率 更有质量 因此 院 校研究的成果主要不是体现在期刊发表的论文上 而是体现在学校办学的绩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