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山观高级中学高中政治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江苏省江阴市山观高级中学高中政治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江苏省江阴市山观高级中学高中政治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3页
江苏省江阴市山观高级中学高中政治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材分析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第六课第一框题,此框题继第五课理解意识以及意识的能动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引导学生理解认识从实践而来。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理解: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运用:结合生活实例阐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1. 实践的基本特点2.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教学方法多媒体展示法、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前面我们讲了意识能够能动地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那么如何去认识世界呢?我们的认识从何而来呢?首先我们先看两则小故事:故事一西红柿酸甜可口、营养丰富,人们都喜欢吃,然而当初人们却不敢吃它。原来西红柿生长在南美洲茂密的森林里,尽管它很讨人喜爱,但当地人认为它有剧毒,不用说吃,就连碰也不敢碰它,并给它起了个吓人的名字叫“狼桃”。到了16世纪,有一个英国的公爵,在旅行时发现了它,就带回了几株,将它栽种在皇家花园里供观赏。直到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抱着献身的精神,决心要尝试一下。在吃之前,画家作好了牺牲的准备,吃完之后,就躺在床上等待“上帝的召见”。可是时间过了很久,他不但没有死,而且也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请思考:人们对于西红柿的认识从何而来呢?故事二夏天时西瓜我们解暑的好东西,有这样一则故事:夏天的路边有个卖西瓜的小贩在西瓜跟前立了块牌子,上面写着“西瓜特甜,不甜不要钱”的字样,旁边有个路过的人看到这样的标语准备听下来购买西瓜,这时另外一路过的人说了句光写没用,谁知道这西瓜甜不甜,于是刚准备购买的顾客犹豫了。请思考:西瓜甜不甜光靠小贩写可信吗?我们对购买者有怎样的建议呢?教师总结:故事一中的西红柿到底能不能吃需要勇敢的人去尝试,而这尝试属于实践范畴,而故事二中西瓜甜不甜不能光靠宣传,对于购买者而言可以建议他们买前先在西瓜上开个口子尝尝,这也属于实践。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人的认识必须靠实践得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实践的相关内容。1. 讲授新课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就是人们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有二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1)实践的主体是人,动物的本能活动不能称为人的实践活动。(2)实践的对象不是整个世界,而是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3)实践的性质是“活动”:实践是介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4)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改革、国家方针政策制定、法律制度的实施等。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参照实践的含义结合示图我们一起来判断下列哪些活动属于实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 学生在教师听课学习 工人做工、战士打仗、教师上课 城市间高速铁路的建设 讨论问题、学习理论 2、实践的特点(1)客观物质性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如图:实践主体、实践手段和实践对象均是客观的如图:实践活动过程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制约(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2)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人可以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如图:九江长江大桥就是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的杰作【提示】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正确发挥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3)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强调的是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历史性,强调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和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如图:有些工作必须通过群体结协作才得以完成如图:纺织机古今对比(说明实践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人们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获得的。【注意】 “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但不可混淆搭配。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教师举例: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李时珍通过实践使后人对药物的药性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就是实践。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教师举例:有些认识是直接从直接经验得来,比如西瓜等水果甜不甜可以亲身去尝试,但有些认识是从间接经验得来,如硫酸能不能喝,就不能通过亲身去尝试,而是通过其他人的间接经验得出结论硫酸具有强腐蚀性而不能喝。名人名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注意】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注意】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通过实践,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名人名言光说不练假把势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真金不怕火炼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注意】认识的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教师举例有个船夫在激流中驾驶小船,船上坐着一位哲学家。哲学家问船夫:“你学过历史吗?”船夫回答:“没有。”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生命的一半。”哲学家又问:“你学过数学吗?”船夫回答:“没有。”哲学家又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大半生命。”这时一阵狂风把船吹翻了,哲学家和船夫都落入了水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