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教案.doc_第1页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doc_第2页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doc_第3页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doc_第4页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 篇一:初中物理教案全册(优秀) 初中物理教案全册(优秀) 【试讲或讲课高分原则】 1.作为老师,信心和责任心是第一位的。记住一点,你担心的别人也担心,所以不需要有压力。相信自己,别人才能相信你。 2.打动那些对你有好动感的评委!没有好感的自然也就感染了。用你的眼光告诉所有人,我来了,我能教好学生。 3.讲课要有激情,如果抑扬不足,起码声音要大。普通话标准一点。讲话语速不要太快,如果拿捏不好,可以多多演练。这是关键!讲话要掷地有声,不要半推半就,在讲台上要有台风。语文教师要求更高,咬字清晰,语音悦耳,抑扬顿挫。 4.一定要着装合体,不要穿着太前卫,毕竟教师这个职位还是要讲究矜持的,但是一定要整洁得体端庄大方,给人感觉气质非凡。 5.在见到面试官时要表现的大方,不要太拘禁,也不要太嚣张,给人留下稳重的印象。注意肢体语言,不要僵直地站在讲台上,运用好肢体语言。 6.要在试讲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把要讲的内容的相关背景等知识了解到位,并把课的内容和这些背景结合起来,让背景知识在吸引人的同时把人引导到课本的内容上来。 7.不用花费时间讲得过于仔细,只要在你讲的时候提到就可以了,让听课的评委知道你有这个环节就可以了。 8.要注意跟台下评委的眼神配合,眼睛的视线不要一直停留在讲稿上,要使台下的每一个评委都以为你在看他们,注视着他们。要面带微笑,不要太严肃。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人耳感知声音传播的基本过程。 2.了解骨传导。 3.知道什么是“双耳效应”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社会生活,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 2.通过动手动脑中的两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搜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2.通过贝多芬耳聋后继续进行创作等例子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意志。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骨传声。 难点:骨传声。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靠哪种形式? 声波进入人耳后,经过哪条途径,最后感觉到声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人耳的构造 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听觉神经大脑在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 2.骨传声 “想想做做”: (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听音叉的声音。 (2)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 (3)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听音叉的声音。 分析得出:骨头能传声。 失去听觉的人能靠骨传导来听到声音。 介绍贝多芬的故事。 3.双耳效应 由学生自习完成。 利用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来确定声音的位置。 四、作业布置 教材第18-1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师要作充分的准备,多做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全探究过程。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噪声的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闹钟、纸盒 四、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一)噪声的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 (2)分组讨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 (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 (3)认真阅读P26的噪声分类表。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三)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学生活动 (1)观察书本P26图1.4-4,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 (2)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3)观看录像。加深对噪声的了解。 (四)课堂小结 噪声的和危害有哪些? 怎样防治噪声? (五)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六、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光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5.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四)教学难点 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五)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六)教学媒体 激光手电、玻璃砖、白纸板、盛水的小烧杯、空烧杯、激光演示器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展示光现象(收集一些光现象图片) 教师: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 (二)进行新课 1.光源 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思考、讨论列举例子 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 (板书):太阳、萤火虫、恒星、水母 篇二:()全册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套) 引言一、奇妙的物理现象 【课前预习】 1课本图0-2的实验中,你猜想一下小金鱼会_,请你就你的猜想提出一个问题_。 2动手做一做课本图0-3的实验,你能看到_,你想到的问题是_。 3动手做一做:将一个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食盐并使其溶解,你观察的现象是_,由此你提出一个问题_。学习过程出示一张照片,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点燃蜡烛,问有什么办法可以熄灭火焰。由此引入新课。 (一)物理研究对象力、声、热、光、电等现象。 (二)有趣的物理现象实验1:点燃的蜡烛如何熄灭? 学生回答:吹、搧、罩 如用容器罩起来,可能会有什么现象? 问:蜡烛有燃烧到熄灭的条件是什么?此实验研究什么问题? (三)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2作出猜想3设计实验4实验验证 5得出结论6交流合作7提出新猜想 能否提出一个与容器有关的更深一步的问题?如:容器的长短和粗细对蜡烛的燃烧是否有影响? 用实验验证:将蜡烛放入直筒与量筒内燃烧,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 实验2:两支蜡烛燃烧,罩上后,哪支蜡烛先灭? 结论:当实验条件改变时,实验结果会发生变化。 实验3:用磁铁吸引回形针,分别将一些物体放入磁铁与回形针之间,观察回形针的下落情况。实验4:学生自行实验,用一装水的子对着课本,观察课本上的字有哪些变化。 要点归纳 在探究物理现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勤于观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联系实际。当堂反馈P3W.W.W.第1题调查一下,你周围有哪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和问题? 【课后巩固】学生回家做:用纸条快、慢抽动,观察纸条上面瓶的运动情况。P3第2题(2)。 二、体验科学探究 【课前预习】 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有_、_、_、_、_、_、等。 2取一只杯子,在杯中倒满水后将一只回形针轻轻放入水中,水_(会/不会)溢出。由此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_。 学习过程一、提问上节课布置完成的实验 1检查学生做惯性实验的结果。 2蜡烛在水与油的混合液中,会处于什么状况?葡萄呢? 二、教学内容 1学生阅读P3-5,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故事。 发现的现象实验过程实验研究实验结果 2活动: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 提出问题: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 提出猜想:能装10100根等等(水是否会溢出) 设计实验:杯子、水、回形针 实验验证:向装满水的杯内放回形针 结论:放入的回形针的根数与容器有关 新的猜想:玻璃与纸杯对放入的针的多少有影响吗?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一定会感到有趣。同时也会感到吃惊猜想和实验的结果竟会 有很大的差别。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实验进行探究的一个重要原因。 要点归纳 科学探究经历的环节:当堂反馈 【课后巩固】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是什么 【课前预习】 1、用手摸一摸家里正在发声的电视机的喇叭或音箱,你可以感觉到喇叭在_。 2、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_。 3、通过课本活动1.2,你可以得出,声音可以在_、_、_中传播,但不能在_中传播。 4、声音在空气中是以波动的形态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_。声音还具有能量,叫做_。 5、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在水中传播要比空气中要_,在钢铁中传播比水中还要_。 【课堂重点】 学习过程 一、活动1.1探究声音的产生: 通过使一张报纸、一根橡皮筋、一杯水、一个笔帽发出声音,归纳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的不同,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二、活动1.2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吗 1平时人们听到的声音是通过_传播的。 2通过实验探究声音是否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3实验探究真空是否能够传播声音。 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正在抽出空气的玻璃瓶内,声音会_。通过推理,我们可知,声音_(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三、声音是一种波 通过演示实验及观察水波知道声音也是波,叫声波。 四、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速) 阅读课本P10内容知道,通常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_m/s,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_m/s,声音在钢铁中传播速度_m/s。 阅读“生活物理社会”,了解声能。 要点归纳 1、声音是由于物体_产生的。 2、我们把_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3、声音可以在、中传播。但不能在_传播 4、声音也是一种波,叫做_,是一种疏、密相间的波。 5、声波能使物体振动,能粉碎小石头,这表明声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_。当堂反馈 1、由实验可知: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通常我们称发声的物体为。 2、吹笛子时能发出优美的乐曲,其中声音() A.手指的振动B.嘴唇的振动C.笛子的振动D笛子内空气柱的振动 3.金鱼缸边的小明与小红发现每当他们击掌时,缸中的鱼就游开了,此现象表明空气、能传声。 4.如图所示,玻璃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用抽气机将空气抽出,铃声变弱最后消失,这说明声音要依靠来传播。 第3题第4题第5题 5、如右上图所示,当敲击右边音叉时,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靠在左边音叉的小球能弹起,说明,这是由于将右边音叉的震动传给了左边音叉的缘故。 6、在一根正在输水的长水管的一端用力敲一下,在远处的另一端会听到次声音,最先听到的声音从中传来,最后听到声音从传来。 【课后巩固】 1、“雨打芭蕉”发出声音,这里主要发声振动的物体是() A.雨点B.空气C.芭蕉D以上都是 2、声音在空气中以的方式传播,当它传入人耳,使鼓膜振动,就产生声音的感觉,所以我们把它叫。 3、将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蜡烛在晃动,这说明和。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不振动,仍然可能发声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声音要靠介质传播,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传播声音的介质D以上说法都不对 5、玻璃鱼缸中盛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课桌时,金鱼立即受惊,其中传播声音迅速,使金鱼立即作出反应的传声途径是() A、桌子空气水金鱼B、细棍空气水金鱼 C、桌子鱼缸水金鱼D、细棍鱼缸水金鱼 6、小明和小刚找2个一次性纸杯,在杯底穿一个小孔,将细线固定在火柴棒上,然后绷紧细线,这样就制成了“土电话”,如下图: 他们用“土电话”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_。 相距同样远,讲话的人用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 属丝制成“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 _。 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 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 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_(能/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 篇三:初中物理备课教案大全 目录 第一章、声现象.2 第二章、光现象.4 第三章物态变化.7 第四章电流和电路.10 第五章电阻及欧姆定律.16 第六章电功率.22 第七章电与磁.24 第八章信息传递.26 第九章多彩的物质世界.29 第十章熟悉而陌生的力.35 第十一章力与运动.38 第十二章机械与人.40 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43 第十四章功和机械能.48 第十五章小粒子与大宇宙.52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 第一章、声现象 【教学目标】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声音的传播 3声速及有关计算 4乐音的三要素 5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6、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呈现形式】上述考点常以填空和选择题型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规律的记 忆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授课形式】实验教学;实例教学;识记教学;例题教学;教材展示教学等 【知识结构】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产生原因:振动(举例:讲话时喉咙的振动;吉他) 2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以波的形式传播。(举例:敲击桌子能听到声音) 3声速:340m/s(没有特别提示的情况下都视为该速度,作为常识识记) 4回声现象及其利用:(1)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的声音;(2) 回声的区分与加强;(3)回声测距离及其它应用。 二、乐音的三要素 1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快慢)决定。(举例:吉他或翻书)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与声源的振幅有关。(一个人的声音大小) 3音色: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两个人声音不同) 三、乐音和噪声 1区别:(1)从物理学角度看(有规律或无规律;好听悦耳或难听刺耳);(2) 从环境保护角度看(是否污染环境)。 2减小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消声(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减 弱吸声;(3)在耳朵处减弱隔声(戴耳机) 四、超声与次声 通常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低于20Hz 的声音称为次声(人耳不能听到)。 【真题大练兵】(xx年)1下列数据中最符合实际的是() A一节新干电池的电压为15V B今天教室内的气温约为60 c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D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为不高于220V 2遇到大风的天气,路旁架设的电线会“嗡嗡”地响,这种声音是由于电线而产生的。 3乐音有三个特征,音调是反映声音响度是反映声音的, 我们通过声音区分不同乐器是靠。 4将手表放在枕头下面,隔着枕头能够清楚第听到手表“滴答”声,这说明枕 头的传声能力比空气。 5拿一张硬纸片,让它从一木梳上很快地划过去,再让它慢一点从同一木梳上 划过去,两次用力大小一样,则两次发出的声音A 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D.前三项都不同 6医生用听诊器可以清晰地听见患者心跳的声音,这是由于B A听诊器能自动收集有用的声音B.听诊器减少了声音的分散,增大了响度 C.听诊器减少了噪声的干扰D.听诊器靠固体传声效果好 第二章、光现象 【教学目标】 1光的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光的反射定律,会完成反射光路图 4平面镜成像及其特点 5、光的折射定律,会完成折射光路图 6、光的色散 7、透镜成像及应用 8、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9、通过习题的练习,掌握光现象的相关知识。 【呈现形式】常以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实验题的形式出现,例如:对反射定律以及折射定律的实验验证可以通过实验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对反射(折射)现象和反射(折射)光路可以通过作图题进行考查。平面镜的成像的特点可以通过实验或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透镜的应用通过填空或选择题德形式考查。 【授课形式】实验教学;实例教学;识记教学;例题教学;教材展示教学等 【知识结构】 一、光的产生:光源 二、光的直线传播 1条件: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现象:(1)小孔成像;(2)影子的形成;(3)日、月食的形成;(4)三点一线。 3真空中的光速:c3108m/s 三、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