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走出开发拓展阅读资源的误区.doc_第1页
小学语文论文:走出开发拓展阅读资源的误区.doc_第2页
小学语文论文:走出开发拓展阅读资源的误区.doc_第3页
小学语文论文:走出开发拓展阅读资源的误区.doc_第4页
小学语文论文:走出开发拓展阅读资源的误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走出开发拓展阅读资源的误区“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要拓宽语文课程的资源”随着课标精神的深入人心,在语文课堂中拓展阅读资源也越来越受语文教师的关注。所谓拓展阅读资源就是语文阅读教学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整理与阅读,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或者拓展对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它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打开了通向大千世界的一扇扇天窗。但在开发与利用拓展阅读资源的过程中,我们许多老师由于对于开发拓展阅读资源的意义与作用认识不清,导致对拓展阅读资源的选择和运用出现不少问题,有些甚至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下面我就从教学实践中捕捉到的一些课例来加以探讨与分析。误区一:无味-先入为主,束缚了思维【案例】在教学天鹅的故事导入新课时:1、 老师送你们几句话: 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 拉封丹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难的环境,都会向我们投降。毛泽东只要千百万劳动者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跟随着优秀的人物前进,胜利也就有了保证。 列宁2、 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但是,等你学完天鹅的故事之后,你们会发现这几句话在文中有着更深刻的演绎!【教学反思】 我们姑且不说该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对目标的定位是否正确,就以这样的导入形式展开教学是值得斟酌的。教师不是让学生首先接触语言文字,不是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中想象情境,而是“先入为主”将文字资料过早呈现,出示的文字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正因为这样,所以后面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仅仅停留在“团结力量大”,既没有个性化的理解,更无创新,甚是无味。如果先让学生进入到文本中阅读、感悟,然后出示文字资料,教学效果必然不一样。语文课是学生学“语”习“文”的课,资源的运用是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感悟语言的魅力,切忌“以拓展阅读资源代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语文课运用拓展阅读资源要始终坚持一条,即“因时因需而用”。误区二:无序-程度失当,序列不清【案例1】一位教师在教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江南时,提供的拓展阅读是采莲曲和江南春;另一位教师在教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池上时,提供的拓展阅读是采莲曲和江南春。【案例2】一位教师在教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燕子一课时,提供的拓展阅读是高尔基的海燕,并要求去背诵。【教学反思】 目前,开发拓展阅读资源实践中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无序现象。如案例一中的无序表现在一年级上学期和四年级下学期拓展的阅读内容是一样的,更糟糕的是一年级的阅读要求和四年级的阅读要求几乎一样,都是读背这首古诗,想象古诗描写的情境,使得教学出现了低水平的重复。而案例二中的无序则表现为课堂上随时可见的以深解浅的行为,海燕这篇散文是必须结合特定的写作背景才能理解的,如文中的“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在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像这样的句子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拔苗助长”,要求学生去背诵,大部分学生只能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可以说无序的拓展,既消耗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又销蚀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教学行为。拓展阅读资源的选择应该从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这些实际情况出发,尽可能地选择与所选用教材程度相当的甚至略比教材浅显的内容,让学生基本上能读懂。如果内容略深,那么就要考虑其篇幅必须短小,而且要有一定的阅读指导。如学了触摸春天补充学习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部分段落,就需要教师作适当的指导,才能使学生读得懂、记得牢。为了改变拓展阅读资源的无序现象,教师还应该加强计划性。可以在每学期初制订拓展阅读的计划,而后根据具体的操作情况及时作出调整。误区三:无度喧宾夺主,弱化了体验【案例】一教师在教学黄山奇松的过程是这样展现的:(一) 导入(二) 学习第二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主要写了什么。(板书 三大名松)(2)快速读,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名松的句子来。用符号标出。分别指名读。(3) 细读课文,体会每棵松的动人姿态。A 、学习迎客松 “迎客松”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出示迎客松的图片及有关迎客松的文字资料介绍朗读有关迎客松的句子 指读、齐读B、学习“陪客松”你觉得“陪客松”又有怎样的特点?出示陪客松的图片及有关陪客松的文字资料介绍朗读有关陪客松的句子 指读、齐读C、学习“送客松”“送客松”和“迎客松”、“陪客松”比较,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出示送客松的图片及有关送客松的文字资料介绍朗读有关送客松的句子 指读、齐读D、齐读描写黄山松的精彩语句,再一次感受黄山松的神奇魅力。E、这么神奇的黄山松,在哪里观看最好呢?指名回答。(当然是玉屏楼了)教师简介:徐霞客是明代旅游家,地理学家,著有“徐霞客游记”,玉屏楼是黄山的中心。(三) 学习第三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千资百态”来理解: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各种有关黄山奇松的其他资料,教师出示黄山各种松树的图片。齐读第四自然段(四) 总结(五)拓展阅读我喜爱的中国名胜【教学反思】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精神,作课老师极力抓住短短的40分钟,尽可能多地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文字资料的拓展上,似乎不这样就无法显示自己对新“课标”的领悟,正是受此误导,教师过多过滥地使用文字资料拓展,多而杂乱,语文课成了“资料的展示厅”。在课堂教学中,拓展过量,课文感悟就成了蜻蜓点水,探究品读也是匆匆走马。这样的拓展,非但没有起到反哺文本、夯实课堂之功效,反而显得喧宾夺主,学生学起来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沟通、交流,使学生在对文本的感知过程中受到启发与顿悟,“读书”,“读书”,就是让学生与书本尽可能多地接触。课外文字资料的拓展只是辅助手段,终究代替不了文本。课堂里过多地拓展课外阅读资源,喧宾夺主,势必减少与文本接触、对话的时间,弱化学生对文本的体验,也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书本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拓展有“度”,首先要扎扎实实地教好每篇课文,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开放教学的时间,适当地推荐介绍一些课文相关内容让学生补充阅读,增加积累。要坚持语文姓“语”,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始终坚持拓展阅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好地学习语文,以本为本,扣本拓展,为本服务。误区四:无效-画蛇添足,冲淡了主题【案例】一教师在教学天鹅的故事引导学生感悟“众天鹅团结破冰”是这样设计的:1、 这真是一只伟大的天鹅,作者送给他一个美称“破冰勇士”,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只天鹅,目睹了“破冰勇士”的壮举之后,你会怎么想?怎么做?2、 是呀!这群天鹅正是这么做的,他们在老天鹅的感召下,正齐心协力,集体破冰呢!投影出示:有几只天鹅来帮忙了,很快整群天鹅。师:读着这段文字,你明白了什么?明白了这么多,还能读不好?齐读!3、 学着这篇课文,老师的脑子里认过了几篇类似的文章,你想到了吗?老师还找到了几个例子!“阿波罗登月”这项伟大的工程,从设计、生产、试验到成功地登上月球,它与42万科学家的团结合作是分不开的。这里面的每一个数据,每一颗小小的螺丝钉都需要万分的精确,只有这样,飞船才得以顺利的发射、返航。 人民日报2003年春天,令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不寒而栗、终生难忘当SARS病毒席卷神州大地的时候,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全体医务工作者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筑起了一道战胜了非典的新长城。 关心下一代周报大家都知道从神舟1号到神舟5号,每一次成功地发射,它不仅是我国科学家数年来不断探求、不断创新,呕心沥血的结晶。更是这无数航天人精诚团结、紧密合作的体现,才实现了中华儿女数千年来的飞天梦想!中国航空报4、 同学们,老师经常对你们说“团结就是力量!”(还有哪些吗?)真好!这个世界没有爬不过的高山,没有越不过的险滩。只要我们团结合作,顽强拼搏,就一定会战胜困难!【教学反思】该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不够准确,甚至有偏差,只从形式上去把握扩展阅读材料和课文的相关性,而没有真正从内容及主题上去把握。众天鹅的团结拼搏是在老天鹅那种勇敢奉献精神的感召下的行为,是一种为了生存而作出的智慧、勇敢的举动。它和我们平时生活中的“团结力量大”的概念有所区别。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中平易的但与主题息息相关的词语去理解这种行为,感悟这份精神。而以上案例中教师对文本的处理是囫囵吞枣,把大量时间放在于文本主题无关的课外资料的拓展上,大大冲淡了文本的主题。这种丢了根本去追求浮华,为了拓展而淹没了文本,这样的行为是“画蛇添足”,拓展阅读的资料也失去了效果。可见拓展阅读资源的运用并非多多益善,它的确“是一柄双刃剑”,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明确文本和拓展的关系是拓展的应为文本的主题服务,如果与主题相去甚远,无论多好,宁可舍去!让资料有效服务于教学,使之“恰到好处”。 误区五:无趣-生搬硬套,丢失真实 【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天鹅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老天鹅的勇敢:同学们,你知道冰层有多厚吗?据有关资料介绍,冬天贝加尔湖的冰层有1米多高,比画比画,有多高,有多厚。起飞的一刹那积聚的力量很大,下落的一瞬间释放的力量更大,可纵然老天鹅使尽了浑身的力气,那厚厚的冰面也只是被震得颤动了一下,想想,此时此刻,老天鹅已经是怎么样的状况了?冰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学反思】教师引进这段资料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老天鹅为了破冰用力之大,像石头似的,即使撞得遍体鳞伤也再所不惜,从而来感受老天鹅的勇敢。可我们细细想想这段文字资源的合理性,假设内加尔湖的冰层真的1米多高,试想1米多高足足有一个小孩那么高,这么厚的冰层就是我们人借助锤子撞击也是一件难事,更别说是天鹅用身体去撞击那简直就是无稽之谈;是教参上提供的资料不真实吗?不是,我们再去好好读读课文的开头,不难发现故事开头是这样描述的:“那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一些候鸟从南方飞来。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突然寒潮降临,北风呼啸,湖面有上冻了。”而教参上的资料明明写着“冬天贝加尔湖的冰层有1米多高。”教师如此生搬硬套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使文本失去真实性,反而障碍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在引进资料拓展之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