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运输大巷贯通测量设计书(改).doc_第1页
-180运输大巷贯通测量设计书(改).doc_第2页
-180运输大巷贯通测量设计书(改).doc_第3页
-180运输大巷贯通测量设计书(改).doc_第4页
-180运输大巷贯通测量设计书(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裴沟矿-180运输大巷 贯通测量设计书一、贯通工程概况:-180运输大巷位于油房沟断层以南约260m,-300轨道巷以北约370m,东西两端分别与三一采区上山和三二采区下山相连接。该工程设计工程量2356m(包括三一回风上山及联巷566m),主要服务三一采区运输、通风、及-180水平以上排水等。西端由开拓一队于2006年9月从三二轨道下山开口掘进-180车场,车场工程结束后以76方位沿L7-8灰岩掘进-180运输大巷,该运输大巷西端现已掘进1390m。东端于2006年10月由建井二处破土动工凿掘三一风井,2007年10月三一风井凿至218 m深(达设计位置后),开口掘码头门并反做三一回风上山。2008年6月从三一回风上山开口掘进-180运输大巷联巷,联巷已掘至-180运输大巷设计位置,现东西两头分别以76及256方位相向掘进。截止2008年7月10日剩余工程量400余米。预计2008年9月底贯通。该工程属两井间贯通工程,为确保该工程贯通精度,依据1989年颁发煤矿测量规程,特对-180运输大巷编制贯通测量设计书。二、贯通施测方案及测量方法确定工程要求水平重要方向上允许偏差0.8m,竖直方向上允许偏差0.5m。(一)地面施测方案1、平面控制测量起算数据采用2007年中煤测绘公司在裴沟矿区布设D级GPS控制成果。该控制测量以1986年由郑州矿务局地测处在本矿区布设四等三角控制网“虎子岭()”、“老虎岭()”、“马脊岭()”三个三角点,为D级GPS控制测量的起算数据,并对三点进行精度匹配检核,经检核其点位差值都不大。本次D级GPS控制网对8个(其中重合旧三角点5个,新增点2个)控制点进行了二维约束平差,同时又对三个已知点进行了固定。该测量成果精度可靠,使用合理,其精度满足规范要求。地面连测地面连测以郑煤集团裴沟煤矿D级GPS控制测量成果,磨洞王裴沟矿边长方位角为已知方位角,以裴沟矿、磨洞王两点坐标为已知点,在两端布设5级支导线,导线总长2274.33m,5个测站。2003年6月深部立井贯通定向时,由郑煤集团公司地测处对井上下进行了控制测量,并对副井和深副井井下起始进行了陀螺定向,地面在采煤一队楼顶测设了支1近井点,该点按5级导线测设,点位保护完好。这次-180运输大巷贯通地面连测以郑煤集团裴沟煤矿D级GPS控制测量成果,磨洞王裴沟矿边长方位角为已知方位角,以裴沟矿点坐标为已知点,按5级支导线对支1点进行了再次测量检核。同时由以四二风井(布设5级近井点)近A点为起始点,朱家岗(新点)近A点边长为已知边进行检核。两次测得裴沟矿支1边长方位角互差,坐标互差,。本次测得支1点坐标与2003年6月深部副井贯通时所测该点坐标相比较,其坐标互差为,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1/29000,达5级导线测量精度。三一风井以磨洞王点为已知点,以裴沟矿磨洞王边长方位角为已知边,按5级支导线在三一风井院内布设了近1、近2两个近井点。施测方法和技术要求采用索佳SET22D全站仪测角、测距。水平角用测回法观测6测回,(均以奇数测回和偶数测回各半)观测导线前进方向左角和右角,一测回内2C互差不大于13,测回间互差不大于9,方位角最大闭合差为(n为测站数)。边长测量采用同上仪器测距,往返测量各3测回,一测回内最大互差不大于5mm,往返测回间互差不大于(5+5D)mm(D为距离以km为单位),测距相对中误差1/30000,测距时注记温度、气压并输入仪器自动计算出气象改正。2、高程控制测量高程测量采用三角高程测量同导线测量同步进行,以裴沟矿、磨洞王两点高程为高程基点,采用中丝法对向观测4测回,倾角互差不大于15,指标差互差不大于15,对向观测高差较差100s(S为边长以km为单位),往返观测高差互差不大于S/10000(S为测边斜距)。(二)联系测量主副井联系测量主副井在1970年+50西大巷与张庄风井贯通时,在主副井独立进行两次两井定向测量,其两次测得井下AB边方位角互差。1996年34采区运输大巷贯通测量时,对井底GF边进行了陀螺定向,2003年6月深部副井贯通时,在副井单丝投点导入标高,并对井下GF边再次进行陀螺定向,其两次陀螺定向方位角互差。F点坐标互差,。根据两次几何定向和两次陀螺定向结果看,GF边长方位角及坐标互差都不大,同时地面联测对深部副井贯通测量时地面支1点检核其互差都不大(祥看-300深部副井贯通设计-300深部副井贯通总结及上述副井地面联测情况)。本次-180运输大巷贯通井下导线测量,对起始边GF再次检核,其检验角不符值4。因此,-180运输大巷贯通测量不再从副井进行投点,对井下起始边GF边再次进行陀螺定向即可。三一风井联系测量三一风井井深218m,井下起始边CD定向两次。第一次定向采用一井几何定向,井上下连接测量地面使用索佳SET22D全站仪,井下使用蔡司010A经纬仪测角,采用经过比长的长城牌50m钢尺进行量边。(1)投点:在三一风井地面下放钢丝采用标尺法进行单重摆动投点,两钢丝间距3.8m。每根钢丝标尺按煤矿测量规程要求,用经纬仪连续读数13次,取左右读数中数做为稳定位置。照此法连续2次,其结果互差不超过1mm,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2)定向测量:地面连接以近1近2边长为起算边,在近2点架设仪器与井口两根钢丝连接,水平角观测6个测回,各项限差要求与地面5级支导线测角精度相同,边长丈量用经过比长50m长城牌钢尺,以比长时拉力丈量2测回,每测回以不同起点读数六次,读至0.1mm,各次观测值互差不大于2mm,每尺段长度测回互差应不大于3mm,并注记量边时温度。井下连接时测角、量边与地面要求相同。第二次定向由郑煤集团地测部以张兴堂科长为主几名测量人员对井下起始边进行陀螺定向。井上下连接采用尼康DTM523C全站仪测角,采用经过比长50m鼓测牌钢尺量边。单丝投点,井下起始边采用陀螺仪定向。井上下连接钢丝其测角、量边各项限差要求与一井几何定向相同。陀螺定向地面以磨洞王近1点边长测定仪器常数,在井下基2基3、基2基4边上测定陀螺方位角。(三)高程导入副井地面用D级GPS控制点裴沟矿为基准点,对2003年6月-300深部副井贯通时,在采煤一队楼顶布设的支1点进行检核,高程互差。互差较大原因是2007年D级GPS控制测量时,对采用起算数据“虎子岭”高程进行检核存在着粗差。该点其高程互差。若支1点去掉起始点“虎子岭”高程粗差这个常数,则支1点高程两次测得互差为。因此井下起始点(F点)上的高程也去掉此常数()。本次-180运输大巷贯通测量,副井井上下不需进行高程导入,只把地面近井点和井下起始点高程改算与D级GPS控制成果相统一既可,使起算数据更为合理、精度更为可靠。三一风井高程导入三一风井采用长钢丝法导入高程,在定向投点工作结束后,井上下高程基点与钢丝上相应标志间的高差,用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连接,倾角观测采用变动两次仪器高,每次观测两测回,指标差互差不大于12,测回间互差不大于15,以两次变动仪器高不得小于0.1m,测得两次高差互差不大于4mm,仪器高在观测前后各丈量一次,其两次互差不大于2mm,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钢尺丈量边长与井上下连接测量同步进行,其各项限差上已叙述)。丈量钢丝时,可将钢丝伸直放在平坦地面上,并对其施加投点时所用锤陀相同拉力,用全站仪测距方法测量钢丝长度,并进行往返观测,其互差不大于L/8000(L为井上下两标志间的长度)(四)井下导线测量及高程测量1、井下导线测量井下导线测量由副井(+50)井底车场至-180运输大巷西端,三一风井底至-180运输大巷东端,分别布设7级支导线,采用索佳SET22D全站仪测角、测边。副井井下导线测量线路:以GF边为起始边,F点坐标为起始点,由副井(+50)井底车场中央轨下山-110西大巷32轨道石门32轨道下山-180运输大巷(西端)。三一风井井下导线测量线路:基1基2边为起始边,基2点坐标为起始点,由三一风井井底车场三一回风上山-180皮回联巷-180运输大巷(东端)。导线测量有关技术要求:水平角观测测回数按导线边长分为15m以下对中3次,测3测回;1530m对中两次,测两测回,30m以上对中一次测两测回(左、右角各一测回),同一测回中半测回互差不大于20,两测回间互差不大于12,两次对中测回间互差不大于20。边长测量采用全站仪往返观测两测回、一测回内读数互差不大于5mm,测回间互差不大于(5+5D)mm(D为导线边长),化算为水平边长后互差不大于1/6000。2、井下高程测量井下高程测量采用三角高程测量与导线测量同时施测,观测方法:采用中丝法对向观测各两测回,其同向观测测回间垂直角互差大于150,指标差互差不大于150。每条导线边两端点往返测高差的互差不大于10mm+0.3mm(为导线水平边长,以m为单位),每段三角高程导线的高差往返测互差不应大于(L为导线长度,以km为单位)。三角高程导线长度3.074km。副井(+50)井底车场,以F点高程为起算点,沿导线测量线路测至-180运输大巷(西端),三一风井以码头门C点高程为起始点,沿导线测量线路测至-180运输大巷(东端)。三、贯通误差预计(一)误差预计所需基本误差参数选择确定1、地面导线测量测角中误差2、地面量边误差根据索佳SET22D全站仪测距标称精度(5+5D)mm,求得平均边长D=0.21km的中误差。3、定向测量误差:(参考其它矿求得中误差)副井两井定向中误差三一风井一井定向中误差4、井下导线测角中误差根据61个测站两次测角较差求得两测回平均值测角中误差5、井下导线量边中误差根据索佳SET22D型全站仪标称精度(5+5D)mm,按井下平均边长50m,求得。6、地面三角高程测量中误差(n测站数),求得5个测站。7、导入高程误差:根据主、副井两井定向时导入高程及三一风井两次导入高差值求得一次导入高程中误差。8、井下水准测量,。9、井下三角高程测量误差千米高差中误差。(二)贯通误差预计(计算所用、见后附表)1、贯通相遇点K在水平重要方向x上的误差预计(1)地面导线测量误差引起K点在x方向上的误差测角误差引起的测边误差引起的(2)定向测量引起贯通点K在x方向上的误差主副两井独立两次定向平均值的误差所引起的三一风井独立定向两次平均值的误差引起(3)井下导线测量误差引起预计贯通点K在x方向上的误差副井(+50)井底车场到-180运输大巷两端支导线测角、量边引起的误差测角引起测边引起的三一风井井底到-180运输大巷支导线由测角、量边引起的误差测角引起的由量边引起的(4)贯通点K在水平重要方向x上的误差为: = =(5)贯通相遇点在水平重要方向上的预计误差贯通相遇点在y方向上的横向误差不影响巷道贯通质量,这里对贯通横向误差不作预计。2、贯通相遇点在高程上的误差预计(1)地面高程测量误差引起k点高程误差(2)导入高程引起的k点高程误差()井下三角高程测量引起的k点高程误差()贯通点k在高程上的总中误差为 = =()贯通点在高程上误差预计四、结论-180运输大巷在贯通相遇点水平重要方向上和高程上误差预计结果,均未超过容许的贯通偏差值,说明所选定的测量方案和测量方法能够满足贯通精度要求,通过误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