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随笔”的思考(朝阳小学----李燕).doc_第1页
关于“随笔”的思考(朝阳小学----李燕).doc_第2页
关于“随笔”的思考(朝阳小学----李燕).doc_第3页
关于“随笔”的思考(朝阳小学----李燕).doc_第4页
关于“随笔”的思考(朝阳小学----李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随笔”的思考朝阳小学 李燕著名作家张抗抗曾经谈到小学生写作文:“总是担心孩子讲大人的话,按照大人的喜好和要求去说话(应)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写作,本色、自然的(而不是故作天真或故作老练)表达出自己在生活中真实的感受。无论如何,真实是最宝贵的。”笔者也在思考,作为孩子的写作启蒙者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怎样保护好孩子的童心,让他们敢说真话,说好真话,并且在讲真话中享受写作的乐趣,是我们最值得思考和去做的事。“生本教育”理论的创始人郭思乐教授更是提倡:作文乃是人的内心活动的一种表述。但长期以来,作文就被认为是外加之物,人们总是把作文当作学问来教。事实上,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最需要表达的,又最能表达的地方开始,形成自己的(书面或口头)语言表述的内核,并从这一内核出发,发展自己语言的方式。它本身就是具有活力的,具有效率的和具有享受性。一旦感受到了它,学生的学习就完全改观,就会形成积极的、自由的、甚至渴望的作文心态。本文意在通过“随笔”引发的思考,引起更多的同仁来探究如何努力使孩子们的作文都变得通透晶亮,让人们都能看到童心在轻盈地飞翔。 精 彩 回 放翻看孩子们的一篇篇随笔,我总会被扑面而来的儿童气息所感染,“随笔”成了孩子们童心飞扬的舞台。在这里,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无病呻吟,只有孩子们内心展示出来的各具个性的最真、最实、最可贵的东西。让我们走进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中去吧!“今天老师居然是这样一副打扮,还自以为自己非常的帅气,在我们看来,嘻嘻,太奇怪了。”“我拉着妈妈,四处乱跑。突然,我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一幅精美的画,只见画上有三个手持利刃的大汉,正在森林里行进。我低头看着解说,大声念道:“有三个猪人在森林里。”妈妈立刻捂住我的嘴巴,对我说:“人家写的是猎人,不是猪人,你怎么认一半的字啊?” “来到餐厅,我学着大侠的样子把脚往凳子上一扔,头发一扬,手使劲往桌子上一拍,哎哟!没想却一脚踩滑摔了一个标准的360度的跤”“今天早上,我打开窗户,明明看见有太阳,可是西边的天上居然还挂着月亮,真奇怪!不会是月亮婆婆还没下班吧?”自从开始写随笔,孩子们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前一些对写作十分畏惧的孩子如今也喜欢上了习作,尤其是写随笔。他们在没有任何羁绊的练笔中尽情地抒发情感,挥洒个性,并在老师真诚的鼓励中找回了自信。 表 象 分 析 正如前文中所举的例子表现的那样,与课堂作文、考试命题作文相比,“随笔”更具活力。这种活力是怎么产生的?我想,这与教师在批改与评价中的引导是分不开的。1、拓展学生习作视野。练笔之初,我就向学生说明:什么都可以写。但是一周下来,学生就开始抱怨:老师,真的没什么可写的,全都写完了。我想:真的没有什么可写吗?也许吧,他们的生活比较单调,课复一课,日复一日,就连双休日也被各种兴趣班剥夺了。但也不完全是呀,校园里的黄桷树长得那么茂盛,没有人写;昨天有两位同学吵架了,没有人写不是真的没什么可写,而是没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景、物、事。那就指导学生去观察吧!于是做操时,有人注意到鸽群飞过蓝天;下雨时有人观察了乌云的翻腾变化;有人觉得今天上课时,老师好象特别开心;有人看到放学时,门口几个老奶奶好像在争执什么“随笔”的内容马上有了新意。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又开始抱怨:“今天实在没发生什么新鲜事呀!”“真的没有吗?” 我又引导学生去观察那些平常的事物,他们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呢?“没有啊哦,好象有。”于是随笔里又出现了诸如此类的事物:上完体育课,大家回到教室猛喝水,那场面就像一个在沙漠里迷路的人看到了绿洲;某同学下课讲笑话,笑得大家前伏后仰.常中有变的题材给随笔带来新的生命力。写着写着,有的同学就不满足于只做“生活的摄像员”,而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了。“晚上回家的小路是多么恐怖!”“某同学的个性真是古怪。”“如果我长了翅膀该多好。”能写出自己独特的看法,真有个性,马上表扬。渐渐的,学生的随笔里又开始“流行”议论与抒情了。随着练笔时间的不断积累,学生也逐渐“开窍”了:什么都可以写,首先要什么都去观察,什么都去体验。只有仔细的观察和充分的体验,同学们的“笔”才能越练越溜。2、鼓励学生写真实体验。“随笔”不仅在写作题材上“无拘无束”,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更是不给学生任何束缚,不给学生任何顾虑,有时我甚至“怂恿”学生去写不敢写的。比如写老师,以往的作文中一定是“认真负责,有爱心”的正面形象。然而我却告诉学生:“老师也是人,也应该有个性,有缺点,才显真实。”有同学“第一个吃螃蟹”写下这样一段话: “谁又忘了带作业?给我站起来!”只听李老师一声“狮子吼”,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我立马吓得呆若木鸡:天啊,我没带,这这可怎么.办呢?我战战兢兢地站起来,李老师看了气愤地说:“扣掉一颗五星,大组扣两分!”我只好灰溜溜地照做这段描写活灵活现地刻画了一位“麻辣教师”的言行,同学见了开始还挺疑惑:“这样都行吗?我也会!”于是,一篇篇“胆大妄为”的随笔就来了。观看木偶戏写的是节目乏味,令人昏昏欲睡;还我周末写的是希望自己的周末不要再在父母的安排下学这,上那 理 性 思 考透过“随笔”的做法的表象,常常引发我的思索:到底是什么使学生童心闪现?创造怎样的外部条件才能挽留住这种童心?才能使得学生在闪耀的童心中轻松品尝写作的乐趣?我试着从学生的角度做一些归纳。、“没要求”激发了自我要求美国的巴巴拉.麦库姆斯在所著的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一书中提出:在新型的学习中,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随笔”正是不自觉地形成了这样的一个良性过程。“随笔”看似什么要求也没有:写什么没要求,写多少没要求,怎么写没要求。但是有每日的反馈、评价,有多重的激励措施:加五星、当众朗读、大组加分等等。在这些评价、激励之后,学生不由自主地要求自己要写得更好,写得比别人好。学生的写话热情被激发了之后,就会主动地去做许多事情。 投入地观察把随笔内容进行纵向的对比,就可以发现,随着写话热情地提高,学生对身边的事物从“熟视无睹”到开始有意观察;从粗略的观察到深入的观察,学生对观察的投入可谓循序渐进。 积极地构思在不断更新的自我要求下,学生很自然地开始提早构思。有一次,快要放学时,我说:“今天作业有点多,就不写随笔了吧。”学生却说:“这怎么能行?我们早就想好了。”我作了统计,发现过半数人已经提早构思了当天随笔的内容。 不断地创新对于作文优秀生来说,教师很头疼的一个问题是他们“写作水平停滞不前”。但是在写随笔时,这些学生却主动地形成了“明争暗斗”的局面,互相较劲。“随笔”每天都会涌现优秀的片段,这些片段的朗读对习作尖子生构成不断的新的刺激,促使他们吸取他人所长,寻求自身水平的改进。这样就造成班级整体习作创新的可能。2、在写话中学会写话“随笔”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写前指导。完全不讲修辞方法,表达方式,文章结构。只讲写得通不通顺。通顺了之后,再讲写得好不好。“好”字感性地归纳了作文的一切优点。怎样才能写好?靠学生在写中琢磨,在写中总结。 (1) 阅读交流中主动模仿随笔中的每次进步与学生的大量课外阅读是密不可分的,班级同学们的读书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我在课堂教学中、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反复引导学生主动去模仿。在随笔的每日交流中,也对积极模仿的同学不断鼓励。记得一次指导看新一期学语文时,我随口说了一句“月光朗朗,竹影斑驳这句真不错,很少看见这样描写月色的。”第二天的随笔里,就看见了这样的话:“夜晚走进小区的公园,月光朗朗,树影斑驳” (2) 在欣赏中自我修改“随笔”完成后,要求学生默读、朗读各一遍。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读自己的作文,很能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大声朗读还能帮助学生较容易发现自己的笔误。3、“讲真话”找回了童心真趣(1) 真除去了畏惧真实地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对于学生来说本不难。但是许多人为的因素却使之变得艰难。孩子学会说套话,说成人的话。说得熟溜的,老气横秋。说得半生不熟,就更是闹笑话。反过来,真正在写作中解除清规戒律,把“要点、必须”抛在脑后时,孩子们才会象他们小的时候所做的那样:赤条条跳入水中嬉戏,畅快得无所顾忌。他们才会放下对写作的畏惧,把它当作是一种轻松的“文字游戏”,另一种的涂鸦,轻松中才会有乐趣。(2) 真张扬个性A、“真”让学生写出个性化的感受例:今天是个神圣的日子,不知为什么,我今天特别幸运。早上一到教室,老师就表扬了我,我心中的幸福指数上升到了3级。虽然数学考试没考好,但一点也没影响我的好心情。语文课开始了,好运又飞到了我头上,同学说我单元测查得了优加,我大叫一声,幸福指数立马达到了5级。接下去会怎么样呢?幸福指数会不会继续上升呢?上文中的这位学生平时不太有机会受表扬,这次由于“幸运”数度不期而至,所以感情的潮水澎湃在胸间,真实地记录下来,就很有感染力。B、“真”让学生使用个性化的表达例:(捉迷藏)突然,我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混进人群。那么多人,我很容易就混了进去。这招还真灵,好几次他们从我身边走过都没有发现。这时,我班的陈乐健向我走来,还不小心踩到我的脚,我“啊!”的叫了起来。陈乐健向我说一声:“对不起。”抬头一看叫了起来:“快快快,易金沅在这儿!”同学们闻声都跑了过来,把我捉回“大本营”。 “陈乐健”踩到“我”之后,先是懵懂中本能地道歉,然后发现是“敌人”后立即惊叫的顺序处理得很绝。我想这并不是作者的有意为之,而是因为在真实的再现生活过程中,“随笔”挖掘出了孩子语言表达的天赋。C、“真”让学生的语言回归了纯真教育应当尊重儿童发展的自然速率。皮亚杰的婴幼儿实验就证明:“儿童发展的较慢速度也许有利于最后更大的进展。”在写作教学中也是如此。实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