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文学常识.docx_第1页
中国文化文学常识.docx_第2页
中国文化文学常识.docx_第3页
中国文化文学常识.docx_第4页
中国文化文学常识.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诗经。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也就是前1100年到前600年,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但是,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首。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 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风”包括了十五个诸候国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160篇。占了诗经的一半以上。与雅、颂相比,风显得活泼,生活气息更浓,如开篇关雎写初涉爱河的青年。氓写被丈夫抛弃的女子的哀怨。静女写恋爱时的微妙心理。“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2孔子(公元前551年(庚戌年)9月28日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1-2贵族。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特点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愿望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3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4通常法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申不害、商鞅、韩非子、李斯等。主张法制,反对礼治。另外,法家在古时候是指明法度的大臣。首次出自韩翃的赠别崔司直赴江东兼简常州独弧使君诗:“官重法家流,名高墨曹吏。”法家在古代与“方家”同义,都是指对书法家、画家等的尊称。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在法律界及法理学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而闻名,并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制定各项政策提供了相当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且卓有成效。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悝(ku)、慎到、商鞅、申不害、李斯、韩非子等。商鞅:原名卫鞅,也叫公孙鞅,战国时期魏国人。商鞅早年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孙痤病死后,魏王并没有重用商鞅。后来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者,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商鞅得到了施展他变法理想的舞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为:建立新型的军功爵制,激励士兵奋勇杀敌;奖励耕织,保证了秦国后方粮草充足;制定新法,使得百姓各司其职,安分守己。秦国自商鞅变法后,迅速成为一个强大的诸侯国,为后世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韩非子:韩非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本是韩国的王族贵人,但是,他的理论不被当时的韩王所采纳。在悲愤之下,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后来这些著作传到了秦国,秦王政看完后,发出了“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但韩非在出使秦国时,没有得到秦王政的信任,更被李斯、姚贾陷害,最后自杀于秦狱中。韩非虽然一生都没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却著成了流传千古的韩非子。李斯:战国末年楚国人。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5佛者,心也,空性是也,本质本心是也,能觉一切之本体,万物之源,亦名太极是也,何为太极?无极而太极,即没有极性、没有属性、没有色相、无生无灭的本质,故名为佛性,名为法身,名为真如,名为摩尼珠,名为如来藏,此佛身,非色身,非因缘身,非有漏之身,若是如此,谁人学佛?如大佛顶首楞严经所言:七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清净本然,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妙明真心,本非因缘,亦非自然性,无生,故不灭,我非虚无,此心非得,无从得处,故然不失,是本然存在。有者当有,无者当无,初有终有,初无终无,无中生有,有灭成无,皆是戏论,是动静法。金刚经:离一切相,名为诸佛,即名为诸佛。离于外相,求证真心,才能成佛,离于形体。佛同虚空,不生不灭,本质是也,故人信服,有法可依,有理可遁,有行可修,有佛可成,不着相状,不着于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若着于相,即是非佛,着相即为所缚,何可名佛?何名生死解脱?何能让人信服?离相证心,如如不动,不生不灭,乃名成佛。大宝积经卷八七:“无生者,非先有生,后说无生,本自不生,故名无生。因此,故【坛经】言:即心即佛,见性成佛,一切万法以心为本,离于本质本心,一切言说与取着,烦恼及生死,悉皆无所安立之处,如楼无基,如树无根,无有是处,此同虚无论、断灭见。如来的智慧,就是妙明真心本来的清净,并因此而能够圆照整个宇宙一切。所以,真正的绝对唯心主义,其实就是唯质,而一切主观与客观的谈论,都是着著本质运动所产生的虚假表相,如同戏论,没有绝对定义可言,徙有其表。 是故,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成佛后的第一句话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本有真心,因不见着,妄取外物,终不可得,抱揽诸尘,攀缘成身,亦不得久,头外安头,终不可得。虚空实无增减,世人之烦恼与生死,皆因颠倒取相妄想而有,如人在梦中,不死言死,不见自心,若见地狱,何名为死?此假相终不常不实不久,何以能取当为真?以为常法?乱立定义? 是故,金刚经中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识一切相无人无我,亦无我所有,即能明心见性,名为见如来,见心根本,见心本质,常而不坏,一切苦乐生死,皆唯自心所现,心却不坏。又引楞伽经,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随时着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汝受吾教,听吾偈曰:“心地随时说,菩提俱亦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所以,佛并不是指某人,人是本质所暂时依住的现象,见到不生不灭的本质,并能回归的人,才叫佛,本质即为佛,本质若不是佛,佛的法力与智慧又从何得来?妄想所得?终不实际,佛就因有法力,才得以在乱世中称雄,而不像耶稣那样被人陷害。若实无此心此质此体,一切人物,即同虚无,若从虚无中生,何觉何受?何乐何苦?何动何静?本质虽有,不以色见,本质虽小,不等于无。因心自迷,不见自心,故有妄动,因有妄动,故有现象,因有现象,故有世界,若能归心,得还本质,名为得佛,法力亦得,故佛说虚空,不说虚无,无有是处,天堂地狱,唯心所现,离心则无地狱,亦无能苦能受能得者,故创世论,即同虚无论,无中生有,此为外道戏论,戏不见心者。认识自心的本质,才能真正认识全宇宙太空,空而不空,只是其本性没有妄动造作,暂无形相现象而已,空间本质,本来无相,如同空气,如同于水,即没有色相,乃至人相、我相、寿众相,寿者相,一切相,都是运动现象,现象无常,人即非常,非常者,即为不实,不实者,即非真实。,所以,依止于自心本质,才名为依住于真实,依住于佛、法、僧,名为成佛,离于虚妄攀缘之性,则能离身。本质本身就是绝对的实在,所以世界会有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定律,若是如此,虚无即不存在,无中生有则是戏论,一切事物都只是本质的动静之相而已。所以,离于本质这个实在之外,怎么可能还有另一个真实的存在?水怎么可能容得下浪成为真实?水因会动,浪即不实,本质亦然,本质一动,万物不实,物尚不实,人亦不实,一切人与物皆非真实常在,所以无神,一切都基于本质,基于空间本身平等分散的结构。整个宇宙空间,如同本质之海,星球万物,悉皆依止于空间本质而能运动、漂浮、承载,若太空是无,则人怎能呼吸?怎能在太空运动?是故,本质即是空间,空间即是本质,本质运动,名为时间,所以,时间与空间,不可分割,世界万物,都只是本质运动所暂时形成的现象而已,而不是真实,本质无色,一切色相都是运动所产生的虚幻影像,故把星球或物质看当宇宙,即为颠倒,如人只见云,而见不到整个天空,则如井蛙,目光狭隘,执迷表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