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椋鸟》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灰椋鸟》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灰椋鸟》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灰椋鸟》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灰椋鸟》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灰椋鸟教学设计目录一、 背景分析3二、 教学目标4三、 教学重点、难点4四、 教学方法4五、 教学准备4六、 教学过程4七、 作业布置8 八、板书设计8 9、 教学反思8十、参考文献9灰椋鸟教学设计 一、背景分析 (一)设计理念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能采用说教的方式,而是应该精心选择阅读、表达的内容,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予以学生正确的引导和能力强化,做到语言的积累和熟练运用。强调了阅读对于小学儿童的重要性,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教师要做的是结合课标要求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经验并且让其通过小组讨论,加强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本课教学设计中,我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结合现代课标倡导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的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讨论、合作、想象等走进文本,走进情景,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思想和情感的融合。 (二)教材分析 灰椋鸟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艺性散文,并非一般的常识性文章。该单元的主题侧重于“人与自然”。该文的作者徐秀娟是盐城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她为了寻找一只失散的丹顶鹤,不幸陷入沼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艺术家为她谱写的歌曲。本文紧扣“人与自然”的单元主题,通过作者之笔将自然与人类之间和谐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且文章在语言积累,阅读理解方面都能围绕着五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编写,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情感的发展很有帮助。 (三)学生分析 本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其理解能力已经达到相应水平。学生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具体的语言文字,借助想象初步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但对于未亲眼目睹切身感受群鸟归林的学生来说,单单是课文中表达感受的词句还是缺乏感染力,再加上部分学生对于非趣味故事性文章的阅读理解力不足,无法真切的唤起内心深处爱鸟护鸟的情结,体会作者真实的心灵感受。因此,我借助多媒体结合教学给学生提供图文,渲染意境,再现情景,让孩子们置身于美的情境之中,挖掘潜伏在文章语言深处的韵味,让学生体味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自觉爱护一切生灵。 (四)条件分析 首先,我所施教的学校重视小学生的课堂教学效果,各项教学设施较为完善;其次,学生在条件相对优越的课堂上初步形成了愉快学习、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最后基于我对本篇课文对学生情感、认知各方面能力的训练设计了较符合条件及要求的教学设计。 (五)小结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生及条件等各方面的分析,我做出了较为精细的,紧扣语文学习的教学设计,其中力图以“美”为关键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发现,不断推进,透过作者细腻而生动的描述,在语词的深处,挖掘文本鲜活的内涵,使之成为学生内心呼之欲出的情思与感动。 这节课我打算采用“引导入境 自我感知”的导入模式,立足文本,着重于自主学习。紧扣重点段落,通过生动活泼的图片、适时的问题引导等,创设出可感可触的情境,有效引导学生阅读感悟,吟读品味,达到语言的积累和心灵的熏陶。 本课共分为两个课时来完成,这次主要针对第二课时进行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学习重点段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情感线索; 2.通过品味重点词句、自主学习、话题讨论、合作探究等,指导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情感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形成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敬仰之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正确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从课文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归林后情景的语句中,充分发挥想象,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完成一定的语言积累。 2.教学难点:领悟“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爱鸟、护鸟以及对美好自然的热爱之情。四、教学方法 1.教法:基于本篇课文文艺性散文的特性和五年级学生自身学习的特点,主要以“激发兴趣法”、“引导体验法”、“反复揣摩法”和“总结延伸法”这一系列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合理掌握、运用语言,带领他们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2.学法:学生学习该类寓情于景的散文,最重要的是通过感受景物的外在魅力进而感悟到真正蕴含其中的感情。所以主要以“圈点勾画法”、“小组合作法”、“品读感悟法”、“交流讨论法”等进行学习。 五、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提前复习第一课时生字词、预习课文 2.教师准备:搜集灰椋鸟的相关常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言说“美” 1.同学们你们觉得小鸟可爱么?你们喜欢它们吗?一起聊聊鸟儿:你见过哪些鸟?什么颜色?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当时是什么情形? 2.鸟有这么多种,同学们见过灰椋鸟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看看灰椋鸟。(板书:“灰椋鸟” 注意“椋”的字形和读音 生齐读课题) 3.多媒体出示灰椋鸟的图片,谁能来描绘一下灰椋鸟?(学生自愿举手发言)从对灰椋鸟的介绍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什么叫其貌不扬? 【设计理念:教学的第一环节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进入课文,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还让他们有自由发言的机会,便于切入课文的学习。】(二)朗读感知,发现“美” 1.复习词语,注意读准字音。(出示词语): (1)水杉 地毯 栖息 扑棱棱 深涧 翘首 应和 盛大 过渡:上节课还学习了有趣的四字成语,能在课文中找到它们吗? (2)排空而至整群整群 浩浩荡荡百鸟争鸣 呼朋引伴 叽叽啾啾指名读。知道这些词语写什么的吗?(写灰椋鸟归林的场面)还记得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了哪些关于灰椋鸟的信息? 学生填空:灰椋鸟()的嘴 ()的背 远远看去() 有什么好看的呢?2.过渡:在作者看来灰椋鸟没什么好看的,可是怎么又突然决定去看了呢?(学生回顾: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我”和同伴一起去林场观察灰椋鸟的经过/等候、观赏、感想) 【设计理念:通过复习第一课时的字词再到课文,让学生连接之前对词语的理解便于带入课文带上感情加深理解和学会于具体语境中运用。】 (三)精读入境,感受“美” 1.齐读重点段落4、5自然段。 2.你觉得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哪里?指名读,谈体会。 3.(开始,作者对这么普通的鸟儿一点都不在乎。但当她看了一部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才决定亲自去看一看。于是一天下午,她和同伴来到了林场,静候灰椋鸟的归来。)过渡:(作者在林场看到了什么景象呢?) 4.学习灰椋鸟归林的内容,感受灰椋鸟的壮观和温馨。 (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看看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圈出关键词。读完之后说出你的感受?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交流: (1)那些词能让你感受到鸟儿归林的画面?(排空而至、浩浩荡荡.) (2)谁能把这“壮观”的气势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指名读) (3)读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从“整群整群”、“数百米长”、“巨大”、“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词语,感受灰椋鸟归林的恢宏气势。) 【设计理念:通过阅读学生能感知语句的语意,但是缺乏对语句感情的理解。通过连贯的提问,更利于明确学生对于课文的情感了解。】 (4)此时作者不仅看到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情景,耳畔还响起了他们活泼欢快的叫声。他听到了什么? “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5)鸟儿会说话吗?这里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鸟当作人来写了?你会用这样拟人的修辞手法吗?试着说一说,写一写。 这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使语言更生动,更活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自己是只归林的鸟会说些什么? (6)什么是“倾诉”?你一般会跟谁倾诉心里话? (7)“呼唤”和“应和” (情境对话,师扮演灰椋鸟的父或者母,呼唤儿女,或者师扮演先回来的灰椋鸟,呼唤同伴,生扮演儿女或者朋友“应和”,借此理解“呼唤”和“应和”的意思,体会“呼唤”和“应和”中的情趣。)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体现了构建和谐课堂的要求,通过生动活泼的角色互换,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个性。】 (8)引导注意句子中分号的用法。设疑:分号处能不能用句号? (9)作者这样写鸟,给你什么感觉?作者竟然能知道鸟儿在说话,是不是有特殊的本领呢? (小结:只有人们心中有爱的存在,眼里的这些生命才有了灵性。鸟儿归林时的温馨场面,让人感受到一种美,一种和谐美。) 3.学习鸟儿闹林的内容,引导品读,感受作者的喜爱之情。 (1)读课文第五节,找出自己喜爱的词句,说说理由。 (2)出示要求: 读: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画:画出自己喜欢的写鸟的句子; 品:说说自己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也可以在空白处写写批注。 (3)读课文,不想早安眠的灰椋鸟都在干什么? (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4)还记得文章一开始灰椋鸟的样子吗?引读: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此时的灰椋鸟怎么变成了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好好读读这一句。 (把灰椋鸟比作少女,“女子”为“好”,少女又是女子最美妙的年龄,“少女”合之即为“妙”。这少女穿着节日的盛装,翩翩起舞,是言鸟之“好看”。) “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5)自由读,谈谈感受。 (6) 这句话是怎么写灰椋鸟的叫声的?(打比方;句式整齐,又错落有致。出示诗歌排列的句子,一齐读。) (7)什么是“俱乐部”?作者用这个词,说明她感受到了鸟儿怎样的心情? (小结:灰椋鸟如此快乐而活泼,这小小的鸟的身上竟有如此蓬勃的活力,作者在它们的身上,看到了一种美,一种活力的美。因为晚霞映红了天空,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也映红了灰椋鸟。灰椋鸟成了金红色的了;因为灰椋鸟这边的刚刚落在枝头上,那边的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很像跳舞;所以此时作者已经深深爱上了灰椋鸟,晚霞的美丽是大自然赋予了它的外观美,而作者的喜爱却赋予了灰椋鸟美丽的生命力。) 【设计理念:这一课文重点段落,要求学生写一写、划一划无疑是将其感情和个性充分展现的最好方法。生动有趣的问题激起学生思考、想象的欲望,感受鸟儿归林时、归林后的热闹壮观之景。】 (四)注重勾连,创生“美”。 “在回来的路上,我想: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1)你被文章的画面感染了吗?说说你的感受,段落空白处写出你的感受; (2)作者也被这幅画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她说什么了?而这壮观的场面是怎么来的呢?这个句子是赞美谁的? (3)出示句子: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小组相互讨论。 (4)把这个句子改为陈述句。 (5)朗读句子,说说人、鸟、林有着怎样的关系.(小结:人造林,林养鸟,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家园,这就是一种大美,和谐之美。)作者为什么能写出灰椋鸟这样的文章来?简介作者徐秀娟: 徐秀娟(19641987),出身于养鹤世家。17岁开始在扎龙国家自然保护区跟随父母驯养丹顶鹤。1986年,徐秀娟在东北林业大学进修结束后应聘来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她爱鹤如命,整天为鹤避暑、降温、驱蚊而忙碌,并成功地进行了越冬丹顶鹤孵化、饲养、驯养试验。1987年9月16日,饲养场里的一只丹顶鹤飞散,徐秀娟为寻找这只飞散的丹顶鹤,不顾自然环境的恶劣,在夜色笼罩的茫茫滩涂上寻找失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年仅23岁的年轻生命 (6)学完了这么美的一篇文章,认识了善良勇敢的作者,你想对鸟儿们说点什么?对作者说什么?对林场工人说什么?写下你的话,小组交流。 【设计理念:学生在课文最后,已经产生了对于鸟儿、自然、作者以及林场工人的属于自己的一份情感。运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和小组交流讨论,利于抒发学生内心的情怀。】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灰椋鸟归林时、归林后的壮观场面,让我们感受到灰椋鸟在这儿生活得非常愉快,非常快乐。文章的作者徐秀娟就是一个爱鸟的人。大学毕业后她从事了饲养丹顶鹤的事业。有一天为了寻找一只飞散的丹顶鹤,她陷入了沼泽地,献出了年仅23岁的生命。正因为有像徐秀娟这样护鸟护大自然的人,我们的大自然才会更和谐。今天我们也应该加入到爱鸟,保护鸟的队伍当中。 过渡:作为地球的主人的我们该怎样保护环境保护鸟类呢?请同学们写一写。 【设计理念:情感达到一定程度后,将作者的生平事迹和感人的精神品质展现给学生,促成情感的高度更深一层。】七、作业布置 1.写一写文中你喜爱的词句,用精彩的词语造句; 2.今后,你打算如何保护鸟类,保护大自然? 3.写一个爱鸟、护鸟的宣传标语。 【设计理念:作业的布置是课文教学的最后一步,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步。我围绕关爱自然,爱鸟护鸟的主题设计此次作业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八、板书设计 归林壮观25.灰椋鸟 (爱鸟) 护鸟 敬仰工人 闹林 热闹 9、 设计反思 这节课主要从三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1.扣文本,引导学生抓住核心理解。 比如: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归林后的热闹情景等。还通过反复诵读“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