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密市第三中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课 孝文帝改革学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山东省高密市第三中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课 孝文帝改革学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山东省高密市第三中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课 孝文帝改革学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山东省高密市第三中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课 孝文帝改革学案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高密市第三中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课 孝文帝改革学案 新人教版【考情分析】考纲课标孝文帝改革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课前预习*基础自测】1、知道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分析改革的目的?性质?2、熟记孝文帝改革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等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及影响。485年,推行均田制、租调制(均田制:前提条件、目的、内容、性质、作用)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职责、作用整顿吏治:原因、内容、作用迁都洛阳;原因、目的、作用移风易俗与实行汉制:内容、作用3、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课堂探究】材料一 北魏文明太后、孝文帝改革的最大特点在于,把胡人的汉化进程纳入政治体制,使之法制化、常规化,使北方地区的胡人与汉人的差别日趋缩小,以至于融为一体,这是北魏改革最为了不起的成就。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1) 北魏为推进“胡人的汉化进程”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材料二 “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赵翼廿二史札记(2) 依据材料指出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6分)【有效训练】1、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 )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先进文化的吸引 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对百姓巧取豪夺,民族矛盾尖锐 ab c d2、新全球史写道:“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材料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a井田制b均田制c地主土地私有制 d农民土地私有制3、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4、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移风易俗 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 d迁都洛阳 5、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说:“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6、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被孝文帝喻为:“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的是()a均田制 b俸禄制 c三长制 d迁都洛阳7、右图是出土的北魏文官陶俑,你从中获取哪些历史信息?()任用汉族地主推行三长制胡汉服装融合接受汉族文化a b c d8、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材料主要反映了()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 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5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9、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迁居中原的鲜卑族劳动者陆续成为农民b鲜卑贵族占领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c汉族人民学习了鲜卑族的畜牧业经验d“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结果 10、下列各项对下图所示迁都的影响理解准确的是 a. 推动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b. 促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 促进了民族间的大交融 d. 利于削弱士族门阀特权 11、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实际是()a、内迁的过程 b、汉化过程c、农业化过程d、封建化过程 12、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与民族融合无关的是()a“诏断北语,一从正音” b制定官员的俸禄制 c颁布均田令 d迁都洛阳1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 b c d14、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风。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 )a.均田制 b.三长制 c.整顿吏治 d.汉化政策15、国史十六讲评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之一在于“原先胡人与汉人的差别,逐渐转化为士人与庶人(庶人:无官爵的平民)的差别”。以下直接推动此现象出现的措施是 a. 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 b. 学说汉话,穿汉服,移风易俗 c. 采用官吏俸禄制度,整顿吏治 d. 改汉姓,确定鲜卑贵族门第高下 16、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牛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 )a.封建化的过程 b.农业化的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 17、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 18、“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 ) 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 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19、【错题反思】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思考: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分)20(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限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旧时残酷剥削自己同胞的方法,已经弃而不用,如今主要是剥削奴隶和雅典以外的买主了。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材料二 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魏主善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齐纪二(1)对比材料一、二,指出当时雅典和北魏面临的共同问题。为此,梭伦和孝文帝各自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梭伦和孝文帝改革在政治上所起的不同作用。(6分) 【课后拓展*能力提高】21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ks*5u.c#o% 摘自江统徙戎论)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杨衔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6分)(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9分)第5课 参考答案:【问题探究】【选择】abdad/cdadc dbddd/bbd19【错题反思】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20(1)问题: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措施:梭伦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4分)(2)梭伦改革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形成了民主政治所必需的公民群体。孝文帝改革使更多的农民成为政府直接控制的编户。(6分) 【课后拓展】(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