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洪业的杜注构想看《杜甫全集校注》.doc_第1页
从洪业的杜注构想看《杜甫全集校注》.doc_第2页
从洪业的杜注构想看《杜甫全集校注》.doc_第3页
从洪业的杜注构想看《杜甫全集校注》.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洪业的杜注构想看杜甫全集校注李俊洪业(18931980),名正继,字鹿岑,号煨莲,福建侯官(今闽侯)人。曾任燕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图书馆馆长、教务长等职务,在燕大期间,推动成立燕京学社,主持编纂便于检索古籍的引得系列丛书,所著有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论文结集为洪业论学集。洪氏在1940年发布的杜诗引得序是一篇堪称经典的杜集版本论文。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历代杜集版本和各家笺注之优劣,最后提出“今尚宜有杜诗校注一书”的愿望,并对“杜诗校注”内容框架做了一番构想。其详如下:(一)曰校者,当以今尚孤存之王琪原刻而裴煜补刻之杜工部集为底本,而以次校勘九家注本、伪王状元本、分门集注本、宋版黄鹤补注本、宋板及黎刻草堂诗笺本,并及元版高崇兰本,而标录其异文焉;更遍辑唐宋总集、类书、诗话、笔记,及别集注文中所引载之杜诗细校焉,标其书名篇第,而注出其底本之异同焉;再后亦可以钱本校之,录异文而冠以“钱曰”,以示分明;校及钱本者,以清人引杜多从钱读也。(二)曰注者,当就宋人各注,及后来胡、钱、朱、卢、黄、仇、浦、杨各注,采其精当者,各覆校原书,标明出处卷第焉;覆检而不能得其文者,冠某注曰于其书名上以示分别,书或已佚,而昔人之本或今本不同也;月露风云,字句自明,无烦以典故为注解者,阙焉;其有昔人旧注所未及而宜为补注者,能补则补之,冠以“新注”二字,不敢以其余为我有也;其宜补而不能补者,别细列一表,附于书后,以待后人也。(三)录诗,宜依王、裴原本次第,续添逸诗,宜从所见本之先后次焉;每诗各为编号,以便校注案语引证之用也。(四)校文、注文,当分二段,分列诗后,校文以字母、注文以号码编次;诗正文相当之处,仅注字母、号码,以便前后照检也。(五)凡考本事以明全诗之笺解,如其说当,而本诗必有之而后明者,更录注文之后。凡典故不实之注、批评赞赏之语、章法格调之论、弥缝敷衍之辞,概从删芟不录可也。有杜诗校注一书如此,庶可以上对古人、下诏来学,丝毫无遗憾矣。今天读来,文字行间裹挟的亢奋情愫扑面而来,激动似乎未曾消退。然而,时隔七十四年,一部全新的杜甫全集校注(下文简称校注)才迟迟面世。古人说:“学如积薪,后来居上。”经过四分之三世纪的变迁,我们不禁想问,这部由萧涤非先生主编的全新校注比之洪氏当年的设想变化了多少?较而言之,二者不同之处主要是:一、参校本有变化;二、注文的丰简与旧注的取舍安排有所不同;三、校注的体例的类例和附录更加丰富。第一方面的不同是因为学术研究有了新的发现,后两项的不同则体现了撰著者立意上的差异。下面不妨循着洪业先生的构想,逐一检看这些变动。先来说第一项。底本是笺注的基础,在古籍整理领域,学界就有“底本选对,事半功倍”之说。在洪氏的构想里,底本应选用“今尚孤存之王琪原刻而裴煜补刻之杜工部集为底本”,至于具体是哪个本子没作说明,可能是指潘氏滂喜斋藏的宋本,该本于1957年12月由张元济借出交商务印书馆影印,题名宋本杜工部集。洪氏当时未得目验,但据滂喜斋藏书记而悬拟而已,真正读到宋本杜工部集已是发表序文十几年后了。检阅之后,他说:这是非常重要之本。书后有当时九十一岁老儒张元济菊生先生的长跋一篇。考订六册实合二本而成。其一是南宋初年浙江覆刻嘉祐四年(1059)王琪增刻宝元二年(1039)王洙编订原本。其二是用以配补此本者,乃即钱谦益所谓绍兴三年(1133)建康府学所刻吴若校本。凡所审定,皆不易之论。我于1959年在星洲买得六册;归后取与钱注本细校,更易昔年所举十疑,逐条比勘。结果:昔所疑,而今焕然冰释者,有:因影印本中实有这些,可见并非钱谦益所妄加、妄改。昔所疑,而今其疑转剧者,也有:因现今影印本所可用以对校只有五卷,已经钱氏七凿混沌以死,其余十五卷,究竟如何,好像奇痒,急待爬搔。又昔疑樊晃之序,吴若之记,恐皆钱氏所伪撰。今既不见此六册中,自更要问:此二篇者,全是钱氏所作乎?抑仅钱氏奋笔窜改以虞山变换庐山面目乎?(我怎么写杜甫)后又在再说杜甫一文中提到此事,意思大体相同。所谓的“十疑”是指杜诗引得序中质疑钱谦益注杜诗以吴若本杜集为底本一事。钱谦益声称自己用的是宋吴若本,可是该本按他自己的说法,在藏书楼绛云楼大火中焚毁,此后再无一见,而各大藏书家所宝藏宋代珍本秘笈不乏各种杜集,但却没有一部类似的吴若本,故不能不疑,于是枚举十条加以论列。吴若本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它刊刻于南宋初年,直承宋代考订最为严谨的王洙编定、王琪刻的杜工部集。宋本杜工部集为潘氏旧藏,该书由两个宋本拼合而成的,据张元济先生研究,其中半部的确为吴若本的孑遗。洪氏阅览之后,虽然声称困惑未能全部冰释,但基本上还是认可这部宋本杜工部集是当下最佳的杜集版本,因此也应是全新杜集校注的理想底本。校注即以此作为底本应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估计也会得到洪氏的许可。正是有了这个本子,所以“杜诗校注”构想在校记中“校及钱本”一项也就没有必要了。清代注杜诸家,钱谦益声称以吴若本为底本,朱鹤龄以蔡梦弼草堂诗笺为底本外,其他几家没有明确交待,但都说参校种种版本,可能底本选择不甚讲究。吴若本原书不存、草堂诗笺目前尚有数种存世,由此而言,清人所编之集的版本可以一同黜免,不必作为主要的参校本。这样一来,对参校本的选择也就自然要往前推,以明代以前的版本为主。洪氏开示的参校本为九家注本、伪王状元本等七个版本,以元代之前的版本为主。洪氏提出此构想时还在慨叹,“其半尚在秘藏,安得有人影印而传布之”,而到杜甫全集校注工作组开展时,条件真的比以前好多了,他们能够函请国内各大图书馆提供便利,复印珍本,所以版本更加丰富,其主要的参校本是:1清初钱遵王述古堂影宋钞本杜工部集(钱钞本)、2宋阙名编南宋刊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仅存六卷,南宋残本)、3宋刻郭知达编新刊校定集注杜诗(宋九家本)、4贵池刘世珩玉海堂影宋丛书本覆刻王状元集百家注编年杜陵诗史(宋百家本,苏州图书馆有藏宋刊原本)、5宋刻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宋千家本)、6宋刻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宋分门本)、7门类增广十注杜工部诗(宋十注本,仅存六卷)、宋刻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三种(8蔡甲本、9蔡乙本、10蔡丙本)、11元刊黄氏补千家注纪年杜工部诗史(元千家本)、12元刊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元分类本)、13明钞赵次公注新定杜工部古诗近体诗先后并解(残本,赵本)、14元明间刊刻,元范梈批选杜工部诗范德机批选(范本),共十四个版本,是洪氏的两倍。除一元明间刊本和一明钞本外,其余皆为宋本。可见校注在参校本选用方面,踵事增华,更为精密。其二,关于注文的组织,二者的精神比较一致,即积极利用旧注,甄别优劣,撮其菁华,然后再补其不足。宋人旧注侧重义理旨趣的探求,其缺点是有时不免臆说。黄庭坚批评当时笺杜弊病时说,“彼喜穿凿者,弃其大旨,取其发兴于所遇林泉、人物、草木、鱼虫,以为物物皆有所托,如世间商度隐语者,则子美之诗委地矣”(大雅堂记)。清人要好一些,他们对名物掌故、地理沿革、典章制度、交游形迹等,做了很多精密的考证,有此基础自然也就更加精审了,但有时也不免杜诗“无一字无来处”的贻害,犯起穿凿而不得要领的毛病。如仇兆鳌注佳人“兄弟遭杀戮”引诗经鄘风蝃蝀“远父母兄弟”,又呈吴郎“无食无儿一妇人”注引贾谊新书“民无食也,则我弗能使也”、晋书“皇天无知,邓伯道无儿”、宋玉神女赋“见一妇人”。这两个例子仅仅找出了字词的用例,对理解本诗没有什么作用,其实这些词也没有深刻之意,可以不注。不仅如此,有时甚至适得其反,如月夜忆舍弟“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引诗经陈风隰有苌楚“乐子之无家”,原诗悲叹流离分散,例证表达的却因“子”之无家而悦喜。洪氏说“月露风云,字句自明,无烦以典故为注解者,阙焉”,可能就是对此而发的。从这一点看,洪氏的志趣似乎更加贴近清人杨伦。杨伦说:“注家繁称远引,惟取务博矜奇,至近时仇注,月露风云,一一俱烦疏解,尤为可笑。兹所采各注,或典故必须疏证,或足发明言外之意,否则俱从芟汰。其易晓者,亦不复赘词。”对于众说纷纭的则“择其善者定归一解”云云(杜诗镜铨凡例)。校注注释原则是“务使词语明而诗义彰”,对歧异之见,“则择其言之有据,于领会诗旨较有助益之说,兼取而并存之,以供裁取。如有必要,则参伍己见”。“参伍己见”跟洪氏“新注”的意思是一致的。至于洪氏提出的“其宜补而不能补者,别细列一表,附于书后,以待后人也”,校注没有明确的涉及,一则有学术上的尴尬,二则是因为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其三,洪氏说:“录诗,宜依王、裴原本次第”,这种处理方式应是版本学家保持版本特点的作风,但是这样做的缺点是旧版本中的编次错误无法得到纠正。原本是按年编定的,有些诗的编年并不准确,仇兆鳌、杨伦注杜时根据自己的考订重新做了编次。今校注即以杨伦杜诗镜铨为基础,再参考学术研究成果对部分诗作加以调整,次序已非原本面目。关于准确编年的好处,清人赵殿成说:“叙事之法,编年为上,别体次之,分类又其次也。”(王右丞集笺注例略)冯浩谓:“年谱乃笺释之根干,非是无可提挈也。”(玉溪生诗笺注发凡)杨伦也说:“诗以编年为善,可以考年力之老壮,交游之聚散,世道之兴衰。使编次得则诗意易明。”(杜诗镜铨凡例)诗集编年追求准确是清儒的共识。其四,“校文、注文,当分二段”,这是当今普遍行用的方式,不必赘言。其五,对评析文字的处理,洪氏认为,“剖章句、标对偶、玩灵巧、赏玄妙、论格调,以示诗法者,则人人幸会不同,领悟各别,自可后生不让前贤,但仅可选诗而论之,后载诸诗话焉,不必列入全集也”(杜诗引得序)。“概从删芟”,未免有点严苛,因为即使以简约著称的镜铨也择要存录,以便金针度人。由此可见,洪氏期望得到的是一部简约可靠的杜集文本,功能较为纯粹。校注则力求内容丰富,为此除沿用了详注的“集评”一目外,又创设“备考”一项,前者“列举前人有关全诗或全文旨意、艺术技法、风格异同等等具有参考价值之评论,以及有代表性之异解,可备一说者”;后者辑录涉及诗文编年、写作地点之别解,以及相关人事资料、赠答赓和之作等内容。配合题解、注释,征引旁及稗史、杂记、诗话、小说,资料之广博,几乎囊括了历代有关杜诗各种问题的资料,即仇兆鳌所谓的“凡与杜为敌者,概削不存”的也一并胪列,以备参考。此外,再加上上承详注而后出转精的附录杜甫年谱简编、传记序跋选录、诸家咏杜、诸家论杜、重要杜集评注本简介。这些内容使得本书几乎可作为杜诗笺注史的工具书来利用。附录没有出现在洪氏的构想表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