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屈原的人格美.doc_第1页
论屈原的人格美.doc_第2页
论屈原的人格美.doc_第3页
论屈原的人格美.doc_第4页
论屈原的人格美.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屈原的人格美摘要: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爱国诗人、政治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以个体生命的魅力,成为中华民族的荣耀和精神上的榜样。屈原以其崇高峻洁的性格特点和伟大的思想品质,在人类灵魂的制高点上,展示着不凡的人生境界。他对人格美的崇高追求和身体力行,使他总是显得那么神圣而又凛然不可侵犯,这也是人们尊崇、敬仰和纪念他的缘由。人们在各个时期,各种场合谈论有关他的历史典故,传颂塔吊品格精神,成为历代人们心中一面不朽的旗帜。屈原的人格美不仅表现在他流传下来的不朽伟篇中,还在于他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志趣与爱国情怀、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结合在一起,水乳相融。屈原人格美的形成,不仅出现在他作品中真情的流露,更在于他言行一致的行动表白。关键词:屈原; 人格; 爱国情怀; 批判精神正如恩格斯评价文艺复兴时期一样,战国时代“这是一次人类从产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他们的特征是他们几乎都处在时代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和运动着,站在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进行斗争,一些人用舌和笔,一些人用剑,一些人两者并用,因此就有了使他们成为完人的那种性格上的完整和坚强。郊沫若也认识到了战国时代的特点,他说:“屈原所处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文化灿栏的黄金时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一大批涌现出来,真正是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壮观”。屈原就是在这时代的风霜雨雪中磨炼出来的巨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这个时代就不可能出现屈原及其令人叹服的作品,他有着完美的人格,非凡的才能。他的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开辟了文学创作的新纪元,使楚辞成为一代乞学。两千年来屈原以伟岸的人格和伟大的诗篇,坚定着人们的生活意志,培养着人们高尚的情操。他的人格是我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最可宝贵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的风格也达到了高不可及的范本,两千年来源远流长,沾溉文林。“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引自孟子卷十 万章下关于屈原的人格,历来楚辞的研究者都多加评述,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不一而足.他们就屈原人格诸大端,立身行事,出处进退,去留生死,予以褒贬评判。就以汉代来看,给离骚作传的刘安、给屈原作传的司马迁、注楚辞章句的王逸,他们是持肯定态度的。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引用刘安的观点说“灌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其态,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王逸又在楚辞章句叙里说:“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砒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都予屈原伟岸人格以高一度评价。与此对应,持否定态度如贾谊、扬雄、班固,他们分别在自己的作品吊屈原赋、反离骚、离骚序中阐发自己的观点,在他们看来屈原此人贤则贤矣,未免愚忠.他们也确实看到了屈原生不逢世,他的悲别也是时代的悲剧,所以贾谊说:“遭世周极,逢时不祥”,扬雄说:“惟天轨之不辟兮,何纯菜而离纷。”而他们对屈原的否定也是一脉相承的,贾谊说:“所贵圣人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骥骥可得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又谴责屈原说:“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扬雄说:“君子得时则大行戈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班固也在其离骚序中称屈原“非明智之器”认为“与日月争光”之论“斯论似过其实”他们之所以有这种观点,就因为他们不是屈原,他们毕竟是他们自己,屈原之高于人者,恰于此见.他们都是正统封建文人,他们的见解自然囿于一定时代和思想偏见,他们都从正统儒学思想观照屈原自然会得出此结论,孔子曾讲:“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及天下,”这就是他们的人生价值标准,此诚朝菌不可与语晦朔,坎井之蛙不可与语大海,燕雀莫知鸿鸽之志,无怪乎杨雄发出“如其智,如其智”!的惊叹,无怪乎洪兴祖斥责:“班孟坚、颜之推所云,无异妾妇儿童之见”。朱熹痛骂:“雄固为屈原之罪人”局限是必然的,任何人都无法超越,就连具有远见卓识的史学家司马迁和理学大师朱熹本人也在所难免,发出这样惊叹:“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 引自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但是功过是非,历史会作出公正评判,人民是最权威的评判者,“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引自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屈原英名经久不衰,足见其人格力量。一、高洁之美屈原人格的光辉动人之处,首先就表现在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志趣。司马迁屈原列传中所说的“灌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就是对屈原这种人格的高度概括和形象写照。我们在屈原的作品中随处可以见到这种人格力量的痕迹,首先我们从屈原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来考察,楚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是黑暗腐朽的,社会风气是败坏的,是一个“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的污浊之世。正如离骚中所揭示出来的,“世并举而好朋兮”“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费某施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混浊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旧贵族党人卖国求荣、苟且偷安,骄奢淫逸、贪婪专权、造谣诬陷、嫉贤妒能、无恶不作,“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人兮,各兴心而嫉妒。”“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汤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俩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展现在诗人面前的完全是一个小人当道,恶魔横行,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适之者生存的险恶世界,而屈原这“一位有洁癖的人”生活在这样浊世,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也是有着清醒的认识,但是诗人并没有被强大的黑暗势力压倒,并没有同流合污,而是采取积极态度,“知其不可而为之”,不顾个人安危,怀着坚定决心,百倍的信心,坚持理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正是屈原悲剧产生的原因,也正是诗人的伟大过人之处。屈原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志趣表现在行动上首先在于百折不挠的积极进取精神。当时社会是那样黑暗,楚王又是那样的反复无常,诗人呕心沥血培养的人才也多在强大的现实面前或枯萎或变节了,生逢这样的衰世,按正统的说法“天地闭,贤士隐”“既明耳哲,以保其身”,也是理所当然的,屈原则不然,正如梁启超所评价的,中国人多讲调和,屈原不然,他只有极端。他没有按儒家人生准则“穷则独普其身,达则兼及天下”去行事,而是不管穷达矢志不渝地走上了追求其美政理想的极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引自屈原离骚,对他的一生奋斗做出了高度概括,诗人的一生,就是求索的一生,积极进取的一生,汲汲惶惶唯恐修名之不立,唯恐美人之迟蓦,当黑暗现实使他无法施展他的理想时。他并没有气馁,而是砒砺心志驰骋想象翅膀,以两次升天,三次求女来表现对现实的百折不挠斗争和对理想的积极追求,甚至最后不惜以沉江而死来表达其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与此相联系的屈原“出污沉而不染”高洁情趣也表现在对美的追求。在离骚中诗人明确表示这种态度,“民生各有所乐兮,佘独好修以为常”,于是我们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危江离与薛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追求的是一种内美和外表美的和谐统一,完美的纯洁之美。诗人赋于香花美草以生命和品格,用以装饰自己的内外之美,以香花美草的装饰,寓意追求美好的道德修养,以对美的追求来表示对丑的批判,给人以美的感染,如“揽木根以结造兮,贯薛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级缓”“制菱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而且是贯彻一生的,“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诗人对美的追求不仅表现在佩纷的花美,还表现在饮食的精美,“朝饮木兰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雇以为帐”。他还以“精色内白,纷组宜修”桔树为楷漠取“非梧桐不止,非醛泉不饮”的莺风自比,其高洁不言自明。总之,诗人不苟同流俗的远大志向和高洁坚贞品格,可谓贞骨凌霜、高风跨俗。其仙风道骨,神姿高彻,俨然风尘外物,灌灌如春月柳,朗泪若日月入怀,达到了一种晶莹净洁的美学风范,令人闻风肃然。二、爱国忧民屈原人格光辉动人之处,其次就表现在其阳刚的爱国爱民,忧国忧民。屈原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又是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他执着于现实,又追求理想.他清醒认识战国当时的现实局势,大一统的局面日益成熟,究竟由哪一个国家扮演完成统一历史任务的角色,就在于内政外交的改革和国富民强。此时秦楚已形成倚角之势,正所谓“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 引自左传,作者战国初年鲁国史官左丘明(待考),可见当时秦楚争雄的客观局势,但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楚国在政治上落后于秦国,楚国的弊政不断暴露,外交连连失利,使楚陷于内外交困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及于这种现实,“天生丽质难自弃”的爱国主义者屈原,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一方面是拯救楚国于危亡,另一方面也要使楚强大起来承担统一天下的重任。他积极要改革楚内政“及前王之踵武”,决心投身改革弊政,做楚开明政治的急先锋,大声疾呼:“来吾导夫先路”。诗人有着高寒的理想,但现实是令人痛心的,楚王信谗而膏怒,贵族小人竞进贪婪兴心嫉护,俩规矩背绳墨,诗人昔日词调也变而不芳,诗人虽在楚实行美政,成竹在胸,有信心通过举贤授能,遵循法度,使楚国强大起来,但是整个楚国无一志同道合之人,这是任何人无力改变的现状,面对这样颓势,要么随波逐流,要么独省其身,而屈原坚决不走这两条路,这正是他爱国主义光辉之所在。屈原对乡国,君国,祖国三位一体的楚国是忠心耿耿的,生命以之的,所以他的一生立身行事,出处进退,去留生死,无不体现出对楚国的深厚民族情感。生为楚国生,死为楚国死,不论穷达,这种思想感情贞固不移,无少改易。在必要的关健时刻,他不惜牺牲个人宝贵生命,以死谏君,以身殉国“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感情是强烈的,意志是坚定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侮”“惟郑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二知死之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其爱国之心,优国之志可见一斑。诗人用生命潜写出来的抒情长涛离骚全篇处处荡漾着他爱国的激情,“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冀希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准确地概括出屈原报效祖国不能自已之至意。九幸中除早年述志诗桔顷外,几乎篇篇都是回肠荡气之作,各个侧面,多角度地抒写爱国之志。九歌中国殇更是一首凉心动魄的爱国主义诗歌,诗人借对为国死准将士歌项,寄托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诗中以将士效命出征,义无返顾,追忆他们在战场上宁死不屈,身首异处,血溅沙场,再回到对死者的敬仰和赞颂“一户魂魄兮为鬼雄”生且如此,死当不灭。言已尽而意无穷。屈原伟岸人格的英烈之气,正如鲁迅先生所称道的“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坦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住住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况如屈子,乃千载而一人哉 引自朱熹楚辞集注”。三、寻求探索 屈原人格光辉动人之处,其次就表现在一生之中不断地寻求探索。屈原不仅是一个热情的诗人,还是一个冷静的哲人,是一个理性主义者,许多既成的事实,老辈留下的传统,都要经过他自己的理性加以思考,然后决定取舍扬弃。大胆怀疑,大胆探索,追求真理,热爱真理,是屈原最鲜明的个性特点。 天问一共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涉及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等许多方面,集中地表现了他的怀疑精神与探索精神。关于“天问”二字,历来解释不同。王逸认为“天问”就是“问天”,屈原借着问天“以渫愤懑,舒泻愁思。”洪兴祖说:“天固不可问,聊以寄吾之意耳。楚之兴衰,天邪,人邪?吾之用舍,天邪,人邪?国无人莫我知也,知我者其天乎?此天问所为作也。”他们都以为天问像离骚一样,是寄托忧愤之作。这种解释固然符合屈原作品总的思想感情,但并不完全切合天问的实际内容。天问所提的问题其实包括两类:一类是知识性的,如“何所冬暖,何所夏寒?”“一蛇吞象,厥大如何?”另一类是政治性的,如“彼王纣之躬,孰使乱惑?何恶辅弼,谗谄是服?”那些知识性的问题是很难同屈原的愤懑愁思联系起来的。再从屈原发问的方式来看,也有两种不同的问法。一种属于不明而问,如“增城九重,其高几里?”“东流不溢,孰知其故?”目的在于弄清答案。另一种属于不解而问,如“比干何逆,而抑沉之?雷开阿顺,而赐封之?”明明有现成的答案,屈原对它提出怀疑和质问。那些纯属不明而问的问题,也很难说有什么渫愤的意义。王逸和洪兴祖说天问整首诗是渫愤寄意之作,未免失之笼统了。王夫之楚辞通释的解释比较通达: 原以造化变迁、人事得失,莫非天理之昭著;故举天之不测不爽者,以问憯不畏明之庸主具臣,是为天问,而非问天。抑非徒渫愤舒愁已也。 王夫之认为天问是关于天的问题;天指天理而言,大自然的变化和人事的得失统统属于天理的范围。这是很可取的。在我看来,天问是屈原站在哲学的高度,思考宇宙和社会的规律,所留下的一份记录。按照汉朝人的解释,“天”本有至高无上的意思,说文:“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关于“一”,说文曰:“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屈原天问的“天”字也含有最高、最初、最大的意思。天问就是对于统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最高、最初、最大的规律的疑问。林庚先生说:天问问的是“开天辟地大自然的历史”和“上古各民族的兴亡史”。这是很有见地的。这样理解,我们才能懂得屈原写作天问的真正用心,并从中看出屈原博大深邃的怀疑精神和探索精神。 卜居是不是屈原的作品还有争论。我个人相信王逸的话,是“屈原之所作也”。退一步说,卜居即使不是屈原所作,那作者“离屈原必不甚远,而且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人。这在研究屈原上,不失为很可宝贵的资料。” 卜居也是一篇问题诗。“卜居”二字的意思是通过占卜来决定自己的去从,如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所说:“居,谓所以自处之方。”它以第三者的口吻,写屈原被流放以后心情十分烦乱,不知今后应当怎样为人处世,于是求太卜郑詹尹为他占卜:“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屈原遂即围绕“孰吉孰凶?何去何从”这个中心,提了一大堆问题: 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媮生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 屈原是不是真的不知所从,要靠郑詹尹的占卜得到答案呢?不然。从屈原提问的口吻中,从一正一反的对比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爱憎。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应当走哪一条路,他是十分明确的。所以这是明知故问,是对为善而凶、为恶而吉的世道的抗议。朱熹说:“屈原哀悯当世之人习安邪佞、违背正直,故阳为不知二者之是非可否,而将假蓍龟以决之,遂为此词,发其取舍之端,以警世俗。”王夫之说:“托为问之蓍龟而詹尹不敢决,以旌己志。”蒋骥说:“其谓不知所从,愤激之词也。”他们都说到了屈原的心里。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整首诗就是一个大问号。它是围绕着楚国的出路何在、自己的出路何在这两个重大问题来写的。好像一首乐曲中的两个主旋律,这两个问题反复出现,不断地寻求着合理的答案。 离骚在开始之后不久就指出了楚国前途的危险:“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他希望楚王离开那幽昧险隘的小路,跟随他走上国治民强的大道。但是楚王不能体察他的忠诚,反而听信谗言将他疏远了。接下去他用大段文字陈述自己的忠诚,表达自己的愤懑和忧痛。他曾想放弃政治斗争,但又不能忘怀于国家的前途。女媭劝他与世人同流合污,他更无法接受。于是“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他向帝舜陈述了自己对夏商周三代兴亡规律的认识,并从中找到了楚国的出路: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惟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就重华陈词是全诗的枢纽。此前是往事的痛苦回忆,是激越的内心独白,感情好像一团乱丝一样纠结在一起。此后,对于历史经验和政治现状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他决心以他所得到的“中正”再作一次努力,来挽救祖国的命运。他被一种新的希望鼓舞着,充满信心地开始了漫长的求索。诗歌从此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显得明快而辉煌: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但是无论在天上或是地下,他的求索都没有结果,他的理想仍然得不到实现的机会。于是他请来灵氛和巫咸为他占卜,并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决心离开楚国到别处去实现“美政”。他又兴致勃勃地出发了,一直向西飞去,忽然在晨曦中看到故乡,就连他的仆从和马也因眷恋故乡而感到悲伤,不肯再走了: 陟陞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他自己更是宁可死去,也不肯离开故国了。 屈原并不是一个屈从于命运的弱者,他不断地寻求探索,想要扭转楚国江河日下的局面。他发现了真理,看到了光明,但是既得不到君主的信任,也得不到大臣们的支持。他手中的真理,他指出的光明,都不能用来拯救自己的祖国,而只能眼看着祖国一天天沦亡下去。虽然如此,屈原这种上下求索的精神,以及体现在这种精神之中的人格美,仍然是十分可贵的。四、坚贞批判最后,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和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对于“美政”理想,屈原从来没有停止追求,表现出九死不悔的精神。屈原的出色的政治才能由于遭到旧贵族势力的反对,楚王又不重用屈原,以至他被疏远甚至流放到边远的地方,使他怀才不遇。在这样的境遇中,屈原仍然不放弃他的理想抱负,他仍然在苦苦地追求,他坚持“路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