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散文阅读(二十)(全国)(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被时间决定的讲述张锐锋我来到一个古老的村庄,帝舜耕作过的地方。从早上开始,我亲眼目睹了村民们一天的生活。鸡叫声是一天生活的起点。不到早上六点钟,鸡鸣响起,几千年来,这样的永不毁坏的大自然的钟表,精确无比。它总是将人的生活正点代入一个不朽的方程式,只是得出的答案日日常新。林一家人开始起床,林的老父亲年过古稀,照常起来做第一件事情:劈柴。锋利的斧头,在暗淡的天光里发出黑蓝的光,一个还未来得及被完全照亮的人的轮廓,用有点笨拙的姿势,预备一天的炊火之薪。斧头上下挥动,从高过头顶的地方,借取了这一高度上的自然能量,猛烈地越过空间。这一动作,这一被压缩了的短暂时间,以及啪的一声闷响,劈木开裂,舜的以前或舜的以后,从未改变。 林的妻子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鸡栅,一群鸡涌到院子里。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漱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然后她开始拿起扫帚打扫庭院,就像每天洗脸一样,对生活的敬畏含于其中。村庄的独特声息渐渐大了起来,那种类似于琴瑟的音乐之声,优雅,古老,节奏鲜明。这与城市庞大、庞杂的噪音能量不同,它代表着清淡、恬淡、恬静的基本秩序。林和大儿子一起,到院外的柿树上采摘柿子。邻居们做各自的事情,狭窄街道旁边的一块空地上,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一切劳动几乎没有语言的参与,似乎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交谈。然而,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 秋天就要过去,天气仍很暖和。地里的活儿已经做完,再有一场雨,就可以把冬小麦种好,那时的庄稼人就可以享受一年中最安逸的季节了。林这些天的习惯性动作,就是仰望天空,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趁着这样的间隙,邻居开始盖房,林和妻儿前去帮工。他的老父亲则挑着柿子到河边的石头上晾晒,顺手用小刀将柿子皮削掉,以利于它的水分很快蒸发,以便在冬天贮存。河边的大石头献出了自己的平面,供老人坐下,他眯起眼睛发呆地望着远方。他在想什么?我们谁也不可能猜到。也许他所想的仅仅是眼前的一片蓝,天边的蓝。天很快就黑了下来。一天的光阴就像几千年的光阴,简单而迅忽。林的一家人陆续回到家中,林对着墙壁上挂着的日历,沉思了好久,好像想起了什么,又好像忘掉了什么,总之,他犹豫了一会儿,然后用老茧坚硬的大手,粗暴地撕下了一页。用大大的黑体字标着阿拉伯数字的日历,和造币厂刚刚印制的崭新纸币一样,挺括,坚韧,在黑夜到来前的最后时刻闪着光,它用每一个唯一的日子作为自己的防伪标志,一个日子根本不会与另一个日子混淆,只是在撕下它的一瞬,发出嗤的一声,尖锐,迅疾,刺激,不容置疑。一天的终结,多少年的终结,嗤的一声嘶裂。 晚饭后才开了灯,一盏15瓦的灯泡,将并不明亮的光射向每一个角落,人们的脸庞现出明暗的分界,夸张的塑像都坐在小板凳上,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屏幕,在一片雪花斑点里推出了清晰度很差的人影,繁忙喧嚣的城市场景,豪华汽车和别墅,高架公路和人行天桥奢华的生活只露出冰山一角,已经足够让人震惊。对于林一家人来说,电视剧中讲述的不过是一个传说,一个神话,和远去的舜的故事几无区别,甚至他们更相信后者。 这个古老村落里的人们,几千年来恪守自己的寂静生活,按部就班,连步履也是那样从容、谨慎、不慌不忙,完全符合自然地悠悠节奏。但是其中仍然藏着神奇,平凡比非平凡可能更有价值,或者说,平凡乃是非平凡的极限。(节选自被时间决定的讲述,有删改)19.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4分)【答案】顺叙(以时间为线索)。与标题相呼应,使文章条理更加清晰(或“能更好地展现农村一天的生活场景”),暗示了千百年来农村的生活节奏。20.如何理解文中画线部分的含意?(4分)【答案】从劈柴的细节可以看出,农村劳动简单自然、平凡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生活千百年来一直不变。21.以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4分)【答案】形象生动。如“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漱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在精致的细节描写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鲜明生动。优美抒情。如“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运用多个抒情性意象,给人诗情画意之感。含蓄蕴藉。如“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语言含意丰富,从而具有了多重思想情感。简洁而细腻。如“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语言简洁凝练,描写细腻。(答出两点或类似意思,并分析得当,即可)22.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答案】对生生不息的乡土文明和从容恬淡的劳作生活的敬重(或“赞叹”)。对奢华、喧嚣的城市文明的排斥和反感。对城市文明冲击乡村生活的现状深表担忧。对贫困落后的农村生活的同情。(答出或类似意思,分析得当,可给满分;答出或类似意思,酌情给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汉子精神李国文有一次,画家韩美林告诉我,他正要做一件大作品,计划为项羽塑一尊顶天立地的雕像。我为他这壮举的构思,不由得击节赞赏。他说地点定在这位英雄愧对故里无颜见江东父老的自刎处。就这处江边,项羽“令骑者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忽然,项王见重重包围着的汉军中,有一张熟悉的面孔,便指而问:“若非吾故人乎?”汉骑司马吕马童一惊,马上也认出了对方,赶紧告诉身边的另一汉军将领王翳:“此项王也!”项羽对这两个人说:“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于是,自刎死。成则为王,败则为寇,这是历史的必然,因为胜利者总是有理。所以,历朝历代的失败者,总是会被胜利者缚在耻辱柱上。但韩美林说:我就是要为失败的英雄立像!中国最有名的女诗人李清照,就为这位失败者写过一首流传千古的强者之歌,题曰绝句,只二十个字,给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好汉,作出了最高的褒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中国最有名的史学家司马迁,是最早为项羽唱赞歌者。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将项羽的传记,放在前为秦始皇,后为汉高祖的帝王本纪里,在那个动辄得咎的封建社会里,这种有胆有识的勇气,也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时代良知。要知道他在写作史记时,已经是身陷缧绁的罪人,看来项羽的挺直腰杆的汉子精神,也是使他能够秉笔直书的力量。李清照也是一位失败者,爱情,婚姻,家庭,事业,无不使这位具有高超才华的女子抱憾终生;司马迁也是一位失败者,受诬,冤狱,蚕室,幽闭,连做人的资格都丧失殆尽,唯有埋首在竹简中著书立说,苦度残年。所以,这两位文学大师来写项羽这位历史上的大失败者,是再合适不过了。美林对西楚霸王投注进去这么大的感情,也许和他本人也是一个经常失败的汉子有关。几十年来,他饱尝或被席卷,或被高压,或被责难,或被修理的种种滋味,所以,他刀砍斧凿下雕刻出来的项王形象,不光是情态上的维妙维肖,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贴合,心灵上的呼应。试想一下,这位头戴盔甲,身披战袍,横刀马上,面江而立的西楚霸王,有数百米高,几乎等于一座山,兀立于滔滔长江之滨,那英雄末路的悲壮感,那虎死不倒架、虽败而不失尊严的英武感,这该是怎样一种磅礴的气势啊!我觉得,汉子精神,在当今中国,尤须张扬。也许,近年来,读多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柔媚,而较少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刚健,所以,每当看到美林的雕塑绘画等大作品,马上就会涌上来此人真不愧为一条“汉子”的感喟,而且,他作品中所充满的那种“汉子精神”,也使我受到启发,得到鼓舞,因之激动不已。翻开中国史,凡盛世,总是政治上产生大作为的时代,也是文化上产生大作品的时代。乐山大佛,始建于盛唐的开元元年,而洛阳龙门石刻,也是到了盛唐,达到巅峰状态。因此,我在想,当我们跨入21世纪,国家一天天富强起来,这尊西楚霸王的巨大雕像,在长江之滨矗立起来,这对走过百年耻辱之路的中国人来说,是很有一点象征意味的。1文中的“汉子精神”指的是怎样一种精神?作者为什么认为“汉子精神,在当今中国,尤须张扬”?(6分)(1) (2) 2韩美林为什么偏要为失败的英雄立像?请说出两点理由。(4分) 3文中提到李清照和司马迁,有什么作用?请作分析。(4分) 4你认为在中国的古代和现代,还有哪些人堪称“汉子”?请举两例加以说明。 (6分) 答案:1、(1)是一种站得稳、立得直、不屈不挠、无惧无畏的精神,是一种虎死不倒架、虽败而不失尊严的男子汉大丈夫气概。(两点各占1分)(2)作者认为,当今中国多了些“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柔媚,少了些“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刚健。在强手如林的世界,当今中国要是没有这种汉子精神,怎么能在21世纪雪洗上一个百年里所蒙受的耻辱,重振中华雄风?(每点占2分)2、(1)韩美林本身是一个经常失败的汉子,为失败的英雄立像,是精神上的贴合,心灵上的呼应。(2)韩美林通过为失败英雄项羽立像,用项羽的精神和气概鼓舞和启发走过百年耻辱之路的中国人。(每点2分) 3、衬托的作用。用李清照和司马迁两位文学大师受项羽精神的感召,败而不气馁,败而有骨气,从而留下千古绝唱,来衬托项羽挺直腰干、顶天立地、败而不倒的英雄形象。(每点占2分)4、所举例子能体现败而不馁,败而不失尊严,败不失骨气,不但列举出名子,还要简要写出“汉子”的事迹。(每点3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故乡的孩子们淡 墨久违了,故乡的孩子们。乍一见到他们,竟然会让我感觉到既熟悉又有点陌生。看看他们那不太富裕的衣着和生活,我不禁有些心疼。他们住的地方,山高坡陡,红土筑成的房子,在大山的压抑下显得低矮得很,简陋得关不住高原上流浪的风。他们一出门,不是引着一窝鸡,就是领着一群山羊太阳落山了,才见他们从崎岖的山路上放学归来,跟随他们那有些蹒跚的步履,只有奢侈的金色夕阳在他们的书包上不断地摇晃。山里的孩子懂事早,他们已经知道为父母分忧了。下学回家后,不是砍猪草就是往牛厩里添料,有的还要熬汤药侍奉因风湿而卧床不起的父亲早春的寒意像切入肌骨的贫苦,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冷。一阵风,把柴门前的竹林吹成狂草!真的,那天我独自一个人在山旮旯里蹲了很久很久,不为别的,就为了那个跟在牛屁股后头的孩子。读故乡的孩子,就像读一本思想深奥的书,我细细地品味这人生。故乡的孩子,憨憨的,像他们身后的大山。故乡的孩子,实实在在的,像他们脚下的土地。他们是还没有被现代文明的矫情打扮过的花朵,你看,那红朴朴的脸蛋上,仍然留有山里孩子特有的、未能洗去的垢尘。他们的生,他们的长,随意得很,粗放得很,用不着他们的妈妈每月花2500元的高薪去雇“月嫂”,也不吃牛初乳和多美滋、雅士利婴幼儿配方奶粉。说真的,或许他们的妈妈正在地里劳作的时候,那羊水就来了。他们的生长倒有点像一粒随风落地的松籽,毅然决然地就从大地上长出一棵小苗苗来了。他们一旦站起来,就会像高山上的松树一样站成一种独特的风景,要去迎接风雨,去经历磨难,去品尝艰辛。山里的人生,大山一样陡峭,生命只有在石缝的挤压中顽强的生长,一年又一年他们在石缝里长出盘紧生存的根。故乡的攀枝花啊,年年都要烧红他们的希望!城里的孩子,那是在糖水里泡大的。故乡的孩子却节俭得很,那枚一圆钱的硬币(那是妈妈用鸡蛋换来的),在他们的手中都捏得发烫了,还舍不得用它去换点糖果吃。渴了,就顺手在自家地里拔个萝卜,用手抹抹泥,嘎嘣就是一口,那劲头,真比吃进口的红富士还要脆!那些苞谷苦荞啊,在生命里默默地升华钙质,顽强地塑造他们不会弯曲的脊梁!节假日,那是城里的孩子玩电子游戏、上网、逛公园游乐场的时候,而故乡的孩子啊,他们却被一根绳子将他们和一头老黄牛拴在一起。乡下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相比,他们的肩膀上似乎多了一份责任。挎在他们手腕上的竹篮里,装着故乡比苦马菜还要苦涩和朴素的春天。深夜,孩子们睡了。只有他们的梦,像月光下一闪一闪的,那被红土磨亮了的铧尖。故乡的孩子,他们的前面,山路弯弯的,人生坑坑坎坎的在大都市的孩子家里,堆满了电玩,堆满了芭比娃娃,堆满了看图识字还有奥特曼陪伴他们。而我故乡的孩子,只要有一个用铁丝圈成的铁环,那就算是他们玩具中的奢侈品了。当然,大自然也会赐给他们喜悦,也会赐给他们欢欣,他们有树丫叉上的鸟窝,有秧田里的泥鳅,有和他们一起进山的牧羊犬,有松林里的蘑菇他们的童真和欢乐啊,大山知道,小河沟知道。在人生这本书上,有些问题你是查不到答案的。在故乡的孩子前面,那有名的、无名的大山总是很高。他们的书包里装着课本和妈妈煮熟了的洋芋,到学校去得走十好几里路哩。听一个故乡的孩子说,他们就读的希望小学里也有电脑,也上英语课了。是啊,无论生活环境有多么困苦,太阳天天都要从大山上升起;不管生活环境有多么艰难,孩子们的脸上总有一抹不会消失的、甚至于有点执拗的、憨憨的微笑。像沿袭这土地古老的血脉,故乡的孩子是这土地上新的梦境!回到昆明有好些日子了,故乡的孩子们那黑黑噌噌的、长得像小牛犊一样的身影还时时出现在我的眼前。想起他们那活泼聪明而又带有点憨厚的性格,想起他们那艰苦而又坎坷的人生环境,我有些兴奋,也有些忧伤。在故乡那棵苦楝树下,似乎总站着一个忧郁的少年! (节选自2008年第8期散文)1第6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5分)答: 2文中说:“那些苞谷苦荞啊,在生命里默默地升华钙质,顽强地塑造他们不会弯曲的脊梁!”这句话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表达效果?(6分)答: 3作者说“读故乡的孩子,就好像读一本思想深奥的书”,请你联系全文,说说作者读出了故乡孩子的什么?(6分)答: 4文章题为“故乡的孩子”,作者却用了许多笔墨写城里孩子的生活,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答: 答案:1承上启下(1分)。主要是引出下文对故乡孩子苦难而艰辛的生活的深沉思索(2分)。表达了作者对孩子们的无限爱怜之情(2分)。2这句话运用了议论和抒情(2分),化抽象的感情为具体可感的形象(2分),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孩子在艰难条件下具有顽强生命力和勃勃生机的由衷赞赏(2分)。 3憨厚,实在,质朴;很早懂事,为父母分忧;贫苦艰辛,生活节俭;生命力顽强;聪明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与希望;富有责任感。(答对其中六点得全分)4作者如此安排旨在对比与衬托(2分)。用城里的孩子优越而丰富的童年生活来衬托故乡孩子艰辛而单调的生活(2分),从而表达作者对故乡的孩子们深切的同情和忧虑(2分)。3.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4题老村与老屋王兆胜每个从山村走向都市的人,大概都有一个如梦如幻的村庄记忆,也有一个关于“老屋”的深深的情结。因为它不仅仅包裹着我们的童年、少年甚至青年时光,还成为我们这些远走天涯的游子生命的根系。每次回到生养自己的村庄,都有一种莫名的酸楚和愧疚涌上心头。原来记忆中的村庄和老屋渐渐被新房代替,所剩下的也多颓败与凋零,一如秋后的残荷与落叶,在风中悲壮地摇曳。我已找不到自己的根脉,也挽不住逝去的岁月!上小学时必经的一条转弯抹角的胡同虽在,但已面目全非,颓败、肮脏一览无余,永远失去了原来的严整、净洁、古朴和神秘,现在连一个神奇的故事也隐藏不住了。还有童年的井、童年的河、童年的树、童年的鹅、童年的麦田和童年的菜园,现在都已失去了踪影。记得村边曾有一个大河湾,这是全村的鸭与鹅的天堂。每当清晨阳光洒满村庄,可爱的鸡、鸭、鹅、狗蜂拥而出,鸡们寻找自己的玩伴或飞上草垛引吭高歌,狗们追逐友伴或吠天叫日,鸭与鹅们纷纷迈着骄傲的步伐向池湾奔去。鸭子左右摇晃,步态憨厚拙笨,常因急切弄翻了自己;而鹅们则大为不同,它们头颈高昂、步履轻盈、声音清扬,是动物中的君子,真有气宇轩昂、国色天香和超凡脱俗之姿,令人叹为观止!如今村庄中的河湾枯了,鸭与鹅也看不到了,只剩下了日夜的鸡犬不宁与鸡飞狗跳。我家的老屋早已拆除,并盖上了新房,现在再也找不到原来的形象。由于缺乏先见之明,当时就连一张照片也没能留下,这令我一直耿耿于怀和惴惴不安,因为老屋寄托着我的童年、少年、青年生活,也包裹着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以及兄弟姐姐共同生活的岁月,我唯恐一不小心将这些记忆丢失,以后就再也找不回老屋了。我曾想自己为“老屋”画一幅画,但因画技不佳迟迟没有动笔;我曾寄望于儿子,让他好好学画,将来有一天让他将我的记忆画下来,但那又是遥遥无期和不能指望的事情,因为儿子画技再高,他能画出我记忆的海水情深吗?于是,我决定用文章将老屋描绘出来,哪怕是一个简单的轮廓也好!母亲曾告诉我们兄弟姐妹说:“以后你们可别忘了小舅,是他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用小驴驮料,帮咱家盖起南屋的。”母亲和小舅早已离世,但母亲的话、小舅的身影却活在我的心中。1979年至1982年高考这四年,假期期间我一个人曾住过这个南屋。当时整个房间虽杂乱无章,但我用白纸将土炕上的破席糊好,坐在一只盛草的高大的竹笼之上,伏在一张大高桌上,面对南窗复习课程,虽然诵书的声音有几分悲情,但南来的风与窗外菜园里散发的清香沁人心脾!在三次高考名落孙山后,第四年我能够成功,这个南屋所给予我的不仅是宁静的时空,还有忍受孤独和寂寞的心性与决心,更有南来的和煦之风与花之芬芳!至今,我手中没有一个老村与老屋的物件,所有的只是发黄的记忆!而且,近些年老村、老家的老旧之物越来越少,这是令人懊丧之事!好在心灵的底片上,许多记忆犹新,仿佛雨过天晴菜园里沾满露水的花朵,我要早些用笔将它们留住,尤其是那些感动过我、对我的成长和心灵有益的人与事! 随着时光的流逝,老村和老屋像凋零的花瓣一样纷纷剥落,而我却像清明时节忆起已故的亲人般将它想起,并给予它以热烈而平淡、激动而冷静、亲近而遥远的祭奠,用我这个远方游子的一片素心和一夜清梦。1第二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作者为什么“有一种莫名的酸楚和愧疚”?(5分) 2请分析第三段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3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作者对村庄、老屋的深深情结,其中有哪些复杂的情感?(6分) 4第段中作者说“许多记忆犹新,仿佛雨过天晴菜园里沾满露水的花朵” ,而在第段中作者又说“随着时光的流逝,老村和老屋像凋零的花瓣一样纷纷剥落”,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答案:1、作用;承上起下。承上文“每个从山村走向都市的人,大概都有一个如梦如幻的村庄记忆”,(1分)引起下文,引出下面对村庄的回忆和感伤。(1分)因为:原来记忆中的村庄景象已经颓败与凋零,甚至面目全非,记忆与现实形成巨大的反差。(1分)而我甚至连已经拆除的老屋的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手中没有一个老村与老屋的对象,只有发黄的记忆。(1分)我已找不到自己的根脉,也挽不住逝去的岁月!所以“有一种莫名的酸楚和愧疚”(1分)2、(1)拟人。如“鸡们寻找自己的玩伴或飞上草垛引吭高歌”、“鸭与鹅则纷纷迈着骄傲的步伐向池湾奔去”。这样写将家禽的形象人格化,使之更加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童年记忆中家禽家畜的美好印象和怀念之情。(2)对比。作者将鸭与鹅的形象进行对比,突出了二者各自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记忆中的村庄与如今的村庄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对童年村庄的怀念。(3)排比。“鸡们狗们鸭与鹅们”,运用排比很有气势地写出了家禽家畜蜂拥而出的景象,表现了当年村庄的勃勃生机。(4)短句。如“童年的井、童年的河、童年的树、童年的鹅、童年的麦田和童年的菜园”和“它们头颈高昂、步履轻盈、声音清扬,是动物中的君子,真有气宇轩昂、国色天香和超凡脱俗之姿,令人叹为观止!”富有气势和节奏,生动地写出了往昔记忆中的美景。(4点,只要说出2点,手法1分,解说2分。)3、(1)对村庄怀有一种莫名的酸楚和愧疚。(2)对老屋没有留下照片耿耿于怀和惴惴不安。 (3)对老屋中的人(小舅、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4)对一同与我度过四年高考复习课程的老屋的怀念与感激之情。(5)近些年老村、老家的老旧之物越来越少,令人懊丧。(6)对老村与老屋的怀念是热烈而平淡、激动而冷静、亲近而遥远。(1点1分)4、并不矛盾。(1分)前者是说作者虽然没有一个老村与老屋的物件,但心中对老村与老屋的某些记忆却是越来越清晰,难以忘怀,就像雨过天晴后沾满露水般清新。(1分)后者是说随着时间的流逝,老村与老屋离我渐渐远去,甚至会消失,这是改变不了的事实,就如同花瓣凋零一样无可挽回。(1分)即在客观事实上,老村与老屋会逐渐消失,但我心中却努力记住老村与老屋中那些感动过我、对我的成长和心灵有益的人与事!(1分)表达了作者作为游子对老村与老屋的难以忘怀的感情,是自己远走天涯的生命的根系。(2分)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河声如梦来 匡立文从小习惯了身边伴着这样一条河流,习惯每天出门都看得见它,每个晚上枕边都听得见它。太习惯的事务常常会熟视无睹,对于这条河,你却不会。黄河这条河,自来有一种冲击心神的力量,不管你是不是在意它那些历史性的内容,你都不可能面对黄河而无动于衷。在我们那个城市,黄河的走势并不峭拔,河面也不宽阔,没有危岩裂石惊涛拍岸,也没有细腻的沙滩和柔媚的垂柳。一览无余的河床上,波涛是浑黄湍急的,有些热切和率性,又有些心不在焉,仿佛不想成为一道完整成熟的风景,只是由着内心蓬勃的冲动,由着无需理由的情绪,倾泻出毫无城府又让你把握不定的什么。对于黄河,“母亲”是一个最为普通的说法,但我熟悉的那段黄河,令人无论如何联想不起“母亲”,它太散漫自在也太生涩骄矜了些,怎么看都完全是阳刚气质、少年心性的。你远远听到的涛声不同。尤其在静夜,那涛声在什么地方若有若无喧响着,不停地喧响着,渐渐地越来越强烈和宏大,也越来越沉着和专心致志。你在梦里听着,不能不深深惊奇并激动起来。“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入海流”,最沛然的诗意和哲理对黄河而言,都显得自作聪明了。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问得笨拙幼稚,答得不着边际。“河五百年一清,圣人作”。你不会知道,古人这个庄严的宣言,是有根有梢的经验之谈,是自有玄机的预测,还是一个天真而夸张的期盼?河清与圣人出世,又是谁感应着谁?专注着人世的风声雨声,“圣人作”会让我们心跳;俯仰厚地高天,却还是“河清”更让我们不能不心跳。送水人拉着一辆板车,夏天“吱吱呀呀”碾过黄土飞扬的街道,冬天“吱吱呀呀”碾过冰雪覆盖的街道。夏天和冬天,板车永远如期而至,停在每个院落的门前,送水人抽掉大水桶的木塞,浑黄的河水便注入小水桶,这水担进院子,倒进一只只水缸,这里的人们吃的用的便全是它了。那是一个大有深意,值得人遐想不尽的场景。送水人的车辙,牵着活生生的黄河,直接湿润了黄土高原上每个干燥的日子。车辙这一端,持家的女人把叫作“明矾”的东西投进水缸,搅动几下,就眼看着泥汤似的水一点点透明,到完全清澈了,缸底便沉淀下厚厚的泥沙。你要是愿意,可以相信这简直就是盘古开天地的具体而微,盘古假如没有一把明矾,他又是拿什么分离开了混沌?车辙另一端,啊,可就是“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的旷古黄河了。黄水奔流向东方,几千年一如既往。千年的木制水车如同巨大的轮盘,半浸在水半悬在空,地老天荒慢吞吞转动,水车的背景上,千年的羊皮筏子让千年的筏子客绷紧肌肉深躬腰背,一步步走过卵石遍布的河滩。童年的黄河,只有梦里的河声永远真切,永远动情如故。也许在黄河的梦里,昨天的水车和筏子注定消逝,正如今天,烟囱之上的火炬注定在“退还一片蓝天”的新世风中悄然引退。一切都是瞬息,黄河和它的水声,穿越海升陆沉的思虑,也穿越人间有对有错的历史,只是奔流而去,后面是清清浊浊的亘古记忆,前面是永不止息的时间与希望。1在第一段中,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写黄河的魅力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2作者认为,他所在的“那个城市”,黄河具有什么样的“个性”?(6分) 3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1)最沛然的诗意和哲理对黄河而言,都显得自作聪明了。 (2)河清与圣人出世,又是谁感应着谁? 4作者认为送水的场景具有什么样的“深意”?又是经过怎样的“遐想”来阐述这一“深意”的?(6分) 答案:1(5分)第一问(3分): 从熟悉程度方面:即使再熟悉,也不会对黄河熟视无睹;从自然力量方面:即使不考虑它的历史内容,也会被黄河感动。第二问(2分):强调黄河自身的伟大;确立了全篇叙事的基调。2(6分)具有少年心性,热情率真;具有阳刚气质,雄浑壮美。3(6分)(l)(3分)在阅尽沧桑的黄河面前,人类的想象和哲思终究还是渺小的,不足以解读这条大河。(2)(3分)对“河清”与“圣人作”的关系提出疑问,对“河五百年一清,圣人作”这一古老的传说提出质疑。4(6分)第一问(3分): 送水车的车辙连接了黄河与黄土高原上的百姓生活,“活生生的黄河”滋养了黄土高原上的人民;今天黄土高原上“持家的女人”用“明矾”净化黄河之水,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是实现了“河清”的梦想,说不定当初盘古分离天地用的也是这种方法。第二问(3分):从空间上展开联想;从时间上展开想象。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骆驼刺胡杨树红柳木王祖远 汽车窗外那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难觅生命的迹象,只有偶尔出现的一蓬蓬骆驼刺、一株株胡杨树和一丛丛红柳木。我心血来潮,给他们封了个绰号,叫抗旱防沙的“戈壁三杰”。 为了揭开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若羌县以东120公里的米兰故城之谜,我从天山南麓的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首府库尔勒起身,沿一路沙尘,把自己交给了一辆全身散了架似的陈旧的老爷汽车。 九月的南疆,天地间干焦欲灼,或许一根火柴足可以把大自然烧为灰烬。这里年降雨量不足3毫米,但蒸发量却超过3000毫米。在这样一种人类难以想象的环境里,我所敬慕的“戈壁三杰”却依然生存,是它们在我来回1200里的行程中,不时地在路边闪现,安慰和鼓励着我这位自南国入疆的远游人。 “戈壁三杰”个个可称为大西北的英雄好汉,它们给了大西北一身豪气与阳刚,顽强地表现着高原上的力量和希望,世世代代向人类传递着大自然内心的激情与信息。 别看那些骆驼刺矮趴趴的,但每枝每叶都坚挺地刺向天空,在飞沙走石的狂风之夜也从不低头屈服。骆驼刺遍布大漠戈壁,若是没有这些小生命的存在,缺少了这一抹抹绿色的点缀,大西北会增加更多的一片片的和尚头和招来更多伤感的泪水。汽车在南疆一段死寂寂的沙地上行驶。车行的左方闪过了上千亩的胡杨林,但早已全部死亡而干枯。高矮错落,几乎望不透哪里是林子的尽头。其中一株高挺伟岸,顶尖微微后仰,两根一样粗细的枝丫分别向左右前方伸出,形成了历史的定格。它在仰天长啸,倾吐悲愤与不平。显而易见,数百千年以前,这里一定进行过一场自然界与历史岁月之间惨烈的旷日持久的大搏斗,最终,在“适者生存”的历史进行曲中,这片胡杨悲壮地倒下了,给大自然留下了一片珍贵的遗迹。站着的,仍然那么英武;即便倒下,依旧保留着自己的尊严。人类从这里看到的是“死亦为鬼雄”的豪迈。遥想若干年前,这片胡杨林曾给无边的沙漠戈壁带来多大一片绿荫!它们头上的枝叶呼唤着云雾,脚下的根系滋生出清泉,紧紧傍在古丝路的一侧。西行的驼队在此歇脚,东进的商旅树下炊饮,凡是跋涉丝路在此受过荫护的人谁能忘记那大漠中的绿荫之梦!然而,我的这次西行考察,印象最深的还数红柳木。 这些红柳,有的一丛只有巴掌那么大,零散地趴伏在平坦的沙地上,如镶嵌在黄褐色古老大漠身上的绿斑,为干焦焦的大地带来一丝生气。稍大一点的,细枝底下便有一堆 沙。我远近细看了一下,发现哪里有沙堆,那上面必有一丛红柳,二者之间有着这样一种不可分割的缘分。在有些区域,二者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凝聚与表现。沙向红柳聚 拢,红柳又依沙堆成长增高。路经一片望不到边际的沙包,个个圆溜溜的,高一二十米,周长三四十米,上面均有一丛挺直腰杆儿、成了气候的红柳木,二者都是日积月累、点点 滴滴长大成型的。它们这种自然而默契的配合,也正是人类在艰苦的生存条件下挣扎奋斗的写照。为了生存,地球上还有许许多多令人感叹的奇妙现象。红柳能在沙漠里繁衍生存,当然也依靠自己的本能与特性。我特意留神了一下:若朝着西南方向望去,沙海里全是蓬蓬松松的绿堆;倘若再掉头向东北方向看,那些沙丘全是秃秃的半边光头。红柳避开了沙丘承受烈日的西南面,牢牢地占据着稍稍背阴的东北侧。向下,拼命地把根扎向深处,这是存活的根本;向上,勇敢地与烈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瓶车保险相关知识培训课件
- 北京五年级考试数学题及答案
- 电焊工职业健康知识培训课件
- 高温防护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Ethyl-ss-ketobutiryl-SCoA-2-Ethyl-ss-ketobutiryl-coenzyme-A-生命科学试剂-MCE
- 新解读《GB-T 25122.1-2018轨道交通 机车车辆用电力变流器 第1部分:特性和试验方法》
- 会考物理考试题及答案
- 电焊学徒基础知识培训总结
- 保定动力技校考试题目及答案
- 蚌埠四中近期考试试卷及答案
- 校服专业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2025年全国质量月数智驱动筑基强链创新质量生态宣传
- 2025海航航空食品(北京)有限公司招聘26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电路维修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至2030中国压力袜(弹性袜)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2026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 2025年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长会
- 房屋抵押的合同(标准版)
- 征兵体检面试全攻略:面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小学语文教师新课程标准考试题目(含答案)
- GA/T 2160-2024法庭科学资金数据检验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