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1页
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2页
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3页
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4页
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大附中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考试时间:130分钟 满分:150分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摘自朱光潜谈美书简)1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格律就会变成死板的形式。b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这并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而是人不能活用它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c格律不能束缚天才,天才之作往往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格律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即使他遵循了格律,诗歌也仍然腐滥。d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入手,但后来都达到了脱化格律的境界;是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使他们在整齐之中求变化,避免了单调。 内容来自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它先于理智而产生,但在理智发达之后,它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b艺术是情感的流露,它也有群性和个性之别,讲究寓整齐于变化,但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c诗歌从四言、五言到七言,从古、律、绝到词,体现的是形式的变化,但它们在音节上都讲究格律,体现的又是诗歌的共同特点。d“从心所欲”和“不逾矩”是一对矛盾,艺术家要打破这个矛盾,做到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它一方面有群性,另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由遗传得来,不易变化;个性则成于环境,会随着环境而变化。b作者认为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旨在说明将格律用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时,就可以达到自由的创作境界。c作者认为一味变化也还是单调,所以他不主张从变化入手,认为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d“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德家和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说明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47题。于仲文,字次武,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毗罗恃众来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泗上。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髫龀就学,耽阅不倦 耽:沉迷b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次:驻扎c让谓仲文未能卒至 卒:突然d毗罗恃众来薄官军 薄:轻视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于仲文“英略”的一组是(3分)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 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abc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于仲文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气度超凡。尉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文,但于仲文不为所动,予以拒绝。尉迥对此极为愤怒,派遣宇文威攻打。b于仲文受到贼兵两路合击,被迫率领六十多个骑兵突围而逃,而贼兵穷追不舍,十七八个骑兵为狙击贼兵而战死,最终只有于仲文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c孙子计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于仲文可谓深谙其道,在城武一役中,他在贼兵将士一片松散之时,挑选精锐,火速出击,一举攻占了城武。d在评定尉迥之乱中,于仲文运筹帷幄,历经数战,最终生擒檀让,斩杀席毗罗。有鉴于此,朝廷为他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从此,于仲文功成名就。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5分)答:(2)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5分)答:(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青玉案 曹组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谩:徒然、空自。8上片后四句写景,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说明。(5分)9简要分析“凄凉只恐乡心起”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2)野芳发而幽香, ,风霜高洁, ,山间之四时也。(醉翁亭记)(3) ,忍尤而攘诟; ,固前圣之所厚。(离骚)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百年前的李鸿章 王树增1852年,29岁的李鸿章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名列第二。太平军起义后,李鸿章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京城,回安徽组织地方武装与太平军作战。 当太平军直逼上海时,无人愿意置身事中,因为此举等于要孤军深入到拥有百万之众的太平军后方。但李鸿章愿意去。这一去便让上海人目瞪口呆,这一去便让他组建的淮军名声鹊起,李鸿章也因此被封为一等肃毅伯爵,戴双眼花翎。淮军需要武器,1863年李鸿章买下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李鸿章算过一笔帐:一发英国的普通炮弹在市场上卖到30两银子,一万发铜帽子弹要卖到19两银子。他说,大清国凭什么要把白花花的银子给了洋人?大清中叶以后,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部分改为海路运输,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招商局轮船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它一直运营到1949年。而当洋人要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李鸿章不允许洋人从香港铺设来的海底电缆上岸。时隔不久,由他支持铺设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间开通。作为大清国唯一出访过工业革命后的欧洲的重臣,李鸿章深知电报业蕴藏着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由于他的支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座矿务局、第一所电报局、第一所外国语学校、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李鸿章曾对美国人说,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政府必须邀请欧关资本进入大清国,以建立现代的工业企业,帮助大清国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政府手中。大清国欢迎欧美来华投资,提供资金和技工。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大清国自己控制。他说:“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在中国还处在男人梳长辫、女人裹小脚的时代,李鸿章的这番话可谓石破天惊。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的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之战是李鸿章一生遇到的最大的挫折,他的命运也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海军费绌,设备多不完,惟鸿章知之深。朝野皆不习外事,谓日本国小不足平,故全国主战,独鸿章深知其强盛,逆料中国海陆军皆不可恃,故宁忍之诟言和。朝臣争劾鸿章误国,枢臣日责鸿章,乃不得已而备战。”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廷令李鸿章前去日本议和。李鸿章知道如果采取强硬的立场,只能导致中日战争继续扩大。以大清国实际的军力状况而言,结果只能是中国的东北被全面占领。可如果答应日本人的条件大清国主权和财产的损失也是巨大的,李鸿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当带着马关条约回国时,李鸿章却成了举国的“公敌”。 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与逼迫下在丧权辱国的议和大纲辛丑条约上签字。国人即刻指责道:“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一个巨大的帝国屡战屡败,却每一次都要讨伐李鸿章不能维护国家权益。李鸿章吐血了。一辈子与蛮横的洋人周旋得身心俱憔的李鸿章死前留有遗折一封。他说,大清国如果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不但可以富强自己,而且因为贸易是双边的,等于也就制约了别人,这样的制约甚至强过武力。持有这样的认识,在百年前的中国可谓凤毛麟角。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正如梁启超所言,国人在对其咒骂痛斥之时,万“不可不深自反也”,万“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梁启超还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选自王树增1901,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李鸿章早年便大有作为,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崭露头角,也因此受到朝廷的嘉奖与器重,被派往安徽组织地方武装镇压太平军。b李鸿章购买洋人机器设备并创办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以此维护了国家的经济利益,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大清国的近代化进程。c当国人自上而下固步自封做着天朝美梦时,李鸿章就清醒地看到了外国列强的叵测用心,进而坚决抵制其对大清国主权的干涉。d作者一反以往对李鸿章卖国的常论,客观评价他的才智、远见及其贡献,还李鸿章以公道,李鸿章的是非功过就此盖棺定论。e作者撷取了李鸿章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再现了这位晚清重臣的悲剧人生,其不幸命运实乃所处时代悲剧的真实写照。 (2)百年前的李鸿章对大清国近代化事业做出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3)为什么说中日甲午之战使李鸿章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请简要分析。(6分)(4)在评价国人眼中的“误国者”李鸿章的时候,梁启超曾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你是否认同梁启超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在春节到来之际,公安机关再次提醒市民,外出时一定要锁好门窗,以防不法分子登堂入室行窃。b.光明村委会提出,在旅游淡季积极开展果品销售,将旅游业和果业的开发有效地结合起来,这与专家的意见不谋而合。c.西部大开发既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不可能一挥而就,只有长期努力才能成功。d.对于孩子的毛病,他总是不以为然,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由茅盾先生临终前捐献25万元稿费设立的茅盾文学奖,如今已走过8届29年的光阴,在将近半个甲子里,茅盾文学奖已评选出38部获奖作品,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具有代表性的时代经典。b.该记者没有按照报社领导的要求,如实报道地方政府治理污染不力、影响群众生活质量的问题,受到了停职处分。c.巴以新冲突将成为奥巴马上任后遭遇的首个重大国际危机,这个危机将直接考验奥巴马的外交智慧和危机处理能力。d.真善美是童话的底色,是人类代代相承的灵魂光芒,它能够使孩子养成尊重自然、爱护别人的精神和良好习惯。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早在明朝嘉靖年间,钓鱼岛和黄尾屿就被确认不属于琉球,清初我国地图就已刊载钓鱼诸岛。这里是我国东海靖鱼场。,。,。在这个海峡港湾中,还盛产飞花鱼,台湾省基隆、苏澳两地渔民,常靠此渔区生存。带来了大批鱼群 所以我国浙江、福建和台湾等地的渔民经常到这一带捕鱼在钓鱼岛与东南方的北小岛、南小岛之间 风平浪静,成为渔民的天然避风港湾太平洋黑潮流经这里 有一条宽达l000多米的“蛇岛海峡”abcd15.日常生活中,讲究措辞文雅和形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在下列空白处填上恰当的措辞。(5分)示例:比赛夺了冠军,可以直接说“夺冠”;文雅一点,可以说“折桂”“夺魁”;如用四个字,可以说“成为擂主”“传来捷报”;甚至还可用“雄壮的国歌声响起来了”这样的句子来表达。(1)比赛输了,可以直接说“失利”;文雅一点,可以说“ ”;如用四字短语,可以说“ ” “ ”。 (2)比赛平了,可以直接说“战平”,如用四字短语,可以说“互交白卷”“ ”“ ”。16.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梦想”,时代背景、生活经历不同,梦想的内容也因人而异。请在所给课文中任选两篇,仿照横线前的语句续写两句话,与原句构成排比。(6分)曹操短歌行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痛恨种族歧视的镣铐和枷锁,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是自由和正义,渴盼黑人和白人平等友好相处; 六、写作(60分)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叙利亚战乱后,有一位老妇人每天都举着一支蜡烛到政府门前静坐,抗议政府对平民的镇压。有人对她说:“这没有什么用,你改变不了什么。”老妇人回答说:“我知道我改变不了什么,但我更知道,我不能改变我自己。”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山大附中高三语文9月月考答卷纸题号123456121314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5分)答:(2)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5分)答:8上片后四句写景,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说明。(5分)9简要分析“凄凉只恐乡心起”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2)野芳发而幽香, ,风霜高洁, ,山间之四时也。(醉翁亭记)(3) ,忍尤而攘诟; ,固前圣之所厚。(离骚)11.(25分)(1)(5分) (2)百年前的李鸿章对大清国近代化事业做出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3)为什么说中日甲午之战使李鸿章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请简要分析。(6分)(4)在评价国人眼中的“误国者”李鸿章的时候,梁启超曾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你是否认同梁启超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15. (5分)(1)比赛输了,可以直接说“失利”;文雅一点,可以说“ ”;如用四字短语,可以说“ ” “ ”。 (2)比赛平了,可以直接说“战平”,如用四字短语,可以说“互交白卷”“ ”“ ”。16.(6分)痛恨种族歧视的镣铐和枷锁,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是自由和正义,渴盼黑人和白人平等友好相处; 17(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叙利亚战乱后,有一位老妇人每天都举着一支蜡烛到政府门前静坐,抗议政府对平民的镇压。有人对她说:“这没有什么用,你改变不了什么。”老妇人回答说:“我知道我改变不了什么,但我更知道,我不能改变我自己。”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2012.9月语文月考答案1d(d项,“都从”错误,应是大半从格律入手)2a(“它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错误,应该是“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3d(“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在文中找不到依据)4d(薄:迫近)5d(是交代战况。写于仲文死里逃生。写于仲文乘胜追击,贼兵投水而死的情况)6b(“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中的“十七八”是分数“十之七八”)7(1)檀让全军出动来抵抗,于仲文假装失败逃跑,檀让的军队很骄傲轻敌。(“悉、伪北、颇”各1分,句意2分)(2)席毗罗的军队大败而逃,于仲文乘机追杀,贼兵都投进洙水而被淹死,洙水因此而断流。(“溃、乘、为”各1分,句意2分)8先是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接着写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来的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同时,眼前如画的烟村,也触发了词人一缕思乡之情。(5分,三种情感3分,结合诗句2分。)9这一句既点明了题旨(2分),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片写景,点出旅愁乡思的主题,领起下文,抒写独宿孤馆,乡思盈怀的惆怅之情(4分)。10.(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3)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11. (1)be(e3分,b2分,d1分“盖棺定论”表述绝对化;a李鸿章早年并未得到朝廷的嘉奖与器重,去安徽组织地方武装也不是朝廷的委派;c甲午之战以后,李鸿章没有坚决抵制列强对大清国主权的干涉。) (2)其贡献具体表现在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和具体而有实效的作为。(2分)见解:引进外资以发展本国实业;保护大清国国家主权;打开国门开展双边贸易等。(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作为:平定战乱,使国家恢复安定。亲自独立创办军工、运输、通信等实业。支持并参与洋务派创办铁路及各种工厂、学校。(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意思答对即可。)(3)朝野不知外事及国力之详情却极力主战,李鸿章不得已应战导致战败。奉清廷之令前去日本议和,李鸿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朝廷的腐败无能导致疆土被分割,在慈禧的授意与逼迫下,李鸿章做了替罪羊。(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4)看法一:同意梁启超的观点。李鸿章29岁便显露才识,后又组建淮军并取得平叛的胜利,创办实业并取得一定实效,(2分)故“敬李鸿章之才”。 李鸿章很早就认识到必须保护国家主权,要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却少有人共鸣,(2分)故“惜李鸿章之识”。大清国每当存亡危急时,均要李鸿章承担最难堪之事,屡战屡败又全由李鸿章承担一切罪责,无人体谅李鸿章的处境,理解其良苦用心,(2分)故“悲李鸿章之遇”。 看法二:不同意梁启超的观点。 李鸿章以及洋务派的主张并没有改变贫穷落后的中国,没有起到强国的作用,(2分)故“才不真”。李鸿章没有认清中国帝王统治的弊端,被朝廷支使,(2分)故“识不透”。李鸿章的遭遇,除了朝廷的腐败统治之外,也有其自身屈从朝廷这重要的原因,(2分)故“遇不值得悲”。看法三:要辩证地分析。李鸿章有才识,但是没能冲破时代的束缚,其才识仅服务于朝廷,(2分)故可认同不值得敬仰。李鸿章有关于国家主权等的远见卓识,但这是纸上谈兵,难以实行,(2分)故可钦佩不值得惋惜。李鸿章不是“误国者”,但又不是卫国者,(2分)故其遭遇可同情不值得悲伤。(必须围绕梁启超的三方面评价概括分析,搬用第二题答案不给分。)12.b(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也说“升堂入室”。此处望文生义,该词与入室行窃无关。一挥而就,一动笔就成了,多形容写字、画画、作文熟练敏捷,运笔如飞,应换成“一蹴而就”。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应改为“不以为意”。)13. 答案:c(a成分残缺,暗换主语导致主语残缺。b表意不明,有歧义。d搭配不当。养成与精神不能搭配。)14.b本题考查语言的衔接、连贯能力。这是一段描述性文字。注意对事物进行描述时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解说“这里是我国东海靖鱼场”;解说“海峡港湾”。15.(1)败北(或折戟)饮恨赛场(或铩羽而归屈居亚军)冲击冠军的努力付之东流(2)平局握手言和难分伯仲(或均无建树难决雌雄)16.【示例】(1)感慨如朝露般短暂易逝的人生,曹操的梦想是贤才和功业,渴盼贤才归附建功立业;厌倦黑暗污浊的官场,陶渊明的梦想是田园和山水,渴盼纵情山水乐天安命。(2)遭到权贵排挤而离开朝廷的际遇,李白的梦想是名山和仙境,渴盼寻仙访道笑傲权贵;痛感祖国大好河山沦陷敌手,辛弃疾的梦想是中原和英雄,渴盼北伐抗金收复河山。【参考译文】 于仲文,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