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第27课 项脊轩志 学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1页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第27课 项脊轩志 学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2页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第27课 项脊轩志 学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3页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第27课 项脊轩志 学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4页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第27课 项脊轩志 学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7课项脊轩志学习目标1.掌握“顾、稍、置、去、归”等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及用法。2.背诵并理解全文,培养文言语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理解并学习融情于清淡琐事叙述之中的写作技巧。【诗海拾贝】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赏析词意:重新走过苏州城的西门已经是处处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能和你同来为什么不能和你同归呢?失去你后,我就像那遭了霜打的梧桐半死半生,失去了以往的活力。失去你后,我就像那失去伴侣的老鸳鸯,只有自己孤单悲伤地飞行,不知所归了。人就像那在草原上挂在草叶上的露珠,须臾之间就干掉,消失不见了。我的思念在你的旧居新坟两处不断地徘徊。自己的心空空的,只有孤单无助地坐在床上听着外面的雨声;如今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给我缝补衣裳呢?贺铸晚年退居苏州,本来就心情抑郁,又加上不幸失去陪伴自己多年的妻子,写的这首词就难免显得悲观沉重。【文本卡片】一、作者简介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县)人,明代古文家。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多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他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提倡“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情感,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因此被人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可谓“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二、背景简介归有光原居昆山,“项脊轩”是他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他35岁中举后,徙居嘉定安亭江上,授徒讲学,不复回故里。由此可以推知,他18岁写此文,35岁左右,可能在迁居前由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引起了对亡妻的深深的怀念,因而补写了附记,其间相距十六七年,妻死年手植的枇杷树也生长了约五六年。这样,不仅枇杷树“亭亭如盖”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且“多在外,不常居”之语也有了着落。三、文体知识关于“志”这种文体“志”为文体的一种,与“记”有相似之处,但二者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记”通常用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等。“志”则大都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等。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内容则以记“人物事迹”为主,故以“志”为名。【基础荟萃】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渗漉()修葺()栏楯()偃仰() 异爨() 先妣()呱呱而泣() 以手阖门() 长号()扃牖() 枇杷()2辨形组词。 3词语释义。(1)雨泽:_(2)修葺:_(3)增胜:_(4)瞻顾:_(5)归宁:_(6)亭亭如盖:_4文学文化知识。(1)归有光,_代古文家,被称为_先生。在散文方面强调真情实感,被人称为“_”。项脊轩志是其代表作品。(2)名句填空借书满架,_,冥然兀坐,_。三五之夜,_,_,风移影动,_。【要点突破】1通假字。而母立于兹通_,_2古今异义。(1)先大母婢也古义:_今义:_(2)室仅方丈古义:_今义:_(3)往往而是古义:_今义:_3一词多义。(1)顾(2)稍(3)置(4)去(5)归4词类活用。(1)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_(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_(3)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_(4)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_(5)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_5文言句式。(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_(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_(3)余自束发读书轩中:_(4)轩凡四遭火,得不焚:_6翻译下列句子。(1)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译文:_(2)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译文:_7本文从写作的时间来看,可分为哪两部分?就全篇结构来看,哪部分是主体?答:_8文章前后两部分虽然写于不同时期,时间跨度大,但形散而神不散。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这是由于作者善于用线索将生活琐事串连起来。本文有哪两条线索?答:_【感悟总结】一、中心主旨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美散文。它通过记述“百年老屋”的几经兴衰、回忆家庭琐事,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厚感情。二、写作特色1叙事、抒情的线索。文中叙事,有两条主线。一是沿叙写小轩展开,一是沿叙写故人展开。叙写小轩,写其规模,写其方位,写其简陋,重在写其变迁。一是为己进学而修葺,一是因诸父分家而间隔,最后是念妻不修到因病无聊而修。叙写故人,侧写母亲,正写祖母,重写妻子。写妻子问古,写妻子学书,写妻子归宁归来,写妻亡、室坏、自己久卧病,先不修后又修均为妻亡之故;写妻子所种枇杷,人去树成,时时令生者思念不已。文中抒情,也可见两条主线。一是喜,一是悲。轩明院谧,正宜学问;轩屡遭火险,但均幸存;母亲、祖母、老妪,善良、慈祥。妻子贤惠,通达事理。作者深以为喜。处处门墙,东犬西吠,鸡栖于厅,人穿堂厨,一变再变;先慈逝去,遗迹仅存;贤妻中道,惟枇杷玉立。作者深以为悲。2景物传神。文章景物描写的文字不多,但加浓了作品原有的氛围,烘托出作者的心情。如叙写项脊轩修葺后庭院的环境:“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幽雅静谧的气氛,反衬出今日的孤寂与凄凉。尤堪称道的是写怀念亡妻的文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融进了作者一颗拳拳之心。它犹如一个富有诗意的抒情镜头,意味隽永,寄托着作者对亡妻久远的缅怀和眷念。三、结构思路小屋环境暗示家道的衰败;修葺小屋反映自己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自己的不得志;诸父异爨直接描写家道的衰败,抒发怀念往昔思念亲人的感情;四次遭火以往都有神护,现在呢?反而破败不保。反衬家庭现在的不幸;妻至轩中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文白对照】漏下。雨泽:雨水。下注:往下流。下,名词作状语,往下。注,流。案:书桌。顾视:环视。者:助词,与动词“置”构成名词性这里显示豪放自若。啸,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着。万簌(li):各种声音。籁,孔穴中发出【素材积累】名人评价(1)明人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说,归有光的散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之思溢于言语之外”。(2)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称赞归有光:“风行水上,涣为文章;风定波息,与水相忘。千载有公,继韩、欧阳。”(3)明末黄宗羲说归有光写的妇女志传“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美文珍藏】有爱的人生有一个老人,临终前把家里的土地和财产平均分给了两个儿子。老人过世后,小儿子想:“我独自一人过日子容易打发,可哥哥拉家带口的,生活会比较艰难,我应该把自己的那一份,再分一半给哥哥才对。”他怕哥哥不肯接受,趁着夜黑风高,把自己分得的苹果和玉米,搬了一半偷偷送到哥哥的仓库里。住在另一边的大儿子心里也想:“我已成家立业,只要一家人齐心协力,生活不会成问题,可弟弟是孤身一人,应当为他以后的日子多做打算。”怕弟弟不肯接受,于是也趁着星月无光,将自己的苹果和玉米搬了一半偷偷送到弟弟的仓库里。第二天早上,当他们走到仓库的时候,都吓了一跳,苹果和玉米丝毫未减,两兄弟都以为是自己做了一个非常真实的梦。晚上,两兄弟再一次搬苹果和玉米到对方仓库时,竟然相遇了。兄弟俩同时扔下手中的东西,紧紧地抱在一起痛哭起来。他们决定不分家了,共同经营父母留下来的土地。这是一个在以色列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这两兄弟抱在一起哭泣的地方,后来成为耶路撒冷的圣地,也成为后人朝圣的地方。原来,人们对爱的向往要远远大于对财富占有的欲望。其实,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单单为自己活着,人与人之间只有互相关心、互相给予,爱与真情才会释放出绵绵不断的能量,才会焕发出勃勃的生机。有爱的人生是丰盈的,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都可以在生命中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美好。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偃仰啸歌(yn)迨诸父异爨(y)B先妣(p) 余扃牖而居(jin)C前辟四窗(p) 垣墙周庭(yun)D先大母婢也(bi) 东犬西吠(fi)2下列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三五:农历每月十五B妪,先大母婢也 先大母:死去的祖母C吾妻归宁 归宁:回来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束发:十五岁,男孩成年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B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C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D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4下列句中加点词不是第二人称的一项是()A而母立于兹 B久不见若影C汝姊在吾怀 D先妣抚之甚厚5下列句中的“顾”字,作“反而”用的一项是()A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B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C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D失时不雨,民且狼顾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选段,完成69题。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楚人一炬四海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用心一也 庭中通南北为一 先妣尝一至一室之中 初一交战A/B/C/D/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比去,以手阖门 比:等到B大类女郎也 类:像C大母过余曰 大母:祖母D往往而是 往往:时常存在8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这段文字写了诸父分灶前后的庭院,分灶后庭院变化了两次,家境日趋衰落。既表现了作者的喜,又表现了作者的悲。B这段文字通过老妪的话叙述了母亲的逸事。C这段文字通过自己的回忆叙述了祖母的逸事。D作者既能把自己的感情与所叙的事情融为一体,又能在叙事后直接倾吐自己的感受。9把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译文:_(2)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译文:_三、课堂延伸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1013题。先妣事略(节选)归有光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纟卢;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曝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童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有删节)10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孺人中夜觉寝(醒)无一字龃龉(上下牙齿不合,这里喻错漏)B殇一人(死亡)喑不能言(沉默不语)C延画工画(请)敦尚简实(诚恳)D纫缀不辍(用针线等使连接起来)从兄辄留(堂兄)11下列语句中,“以”字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B.C. D.12下列各组中全都表现母亲勤于操劳的品德的一项是()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遇童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入城,则缉纟卢 室靡弃物,家无闲人户内洒然率人人得食A BC D13下列说法与先妣事略、项脊轩志两文不相符的一项是()A两篇文章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借助写生活中的琐事,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文中没有一处直抒感情的笔墨。B项文通过记叙“百年老屋”的几经兴衰,回忆家庭琐事,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厚感情。C项文中既写了可喜之事,也写了可悲之事。先文中则无可喜之事,只写可赞之事。D项、先两文,内容互为照应,都描述了亡母生前对仆人的宽厚。14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十 二 年 有 光 补 学 官 弟 子 十 六 年 而 有 妇 孺 人 所 聘 者 也 期 而 抱 女 抚 爱 之 益 念 孺 人 中 夜 与 其 妇 泣 追 惟 一 二 仿 佛 如 昨 馀 则 茫 然 矣。1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译文:_(2)遇童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译文:_游沙湖一、名句积累“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白居易醉歌中写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诗借“黄鸡催晓”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苏轼却高歌“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反其意而用之,这是一种多么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二、中心主旨苏轼结识了一位医术高明、聪明绝顶的聋大夫。他们通过以手代口、以眼当耳的特殊交流方式,形成了真正无声的默契。本文明快地记叙了他们日常交往的特点,以及同游清泉寺的经历,情趣盎然,表现了一种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三、写作特色从艺术上看,作者以极其朴素、自然、清淡的语言写出了非常丰富复杂的感情,并且有层次地表现了感情的发展变化由寓慨于谐,发展到开朗、积极、乐观,由萧疏简淡的叙述到朗声高唱,思想感情的抒发越来越浓烈,读时令人情不自禁地也要伴随作者歌唱起来。文章的另一特点是用笔经济,全文只有一百七十二字。写游览所见景物,只简略点出逸少洗笔泉、兰溪水西流。而对兰溪景物的具体、生动、形象的描写,则留到歌词中表现。歌词把静谧幽雅的景色、积极乐观的情绪和精警深刻的人生哲理,浑然无痕地融合起来。在短小的篇幅中,有人物,有事件,有自然景色,有诗情哲理,这一切又似乎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充分体现了苏轼随笔小品文的艺术特色。第三个特点是作者善于用深邃的眼光观察自然景物,并赋予丰富的想像,把思想性和哲理性高度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这种高度的艺术技巧,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四、文白对照苦斋记一、名句积累“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品味了“苦乐人生”,才能感悟出生命的真谛。二、中心主旨本文是书斋主人章溢请刘基写的一篇记。作者围绕苦斋的“苦”字,借景抒情,缘景说理,极其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苦之为乐”和“苦生于乐”的道理,给人以启迪。三、写作特色1角度新颖,引人入胜。写一般名山胜水的游记,有雄奇瑰丽之观可以描绘,如“巴陵胜状”之“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泰山奇观之“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鼐登泰山记),皆足以使人心驰神往。而这里所写的“苦斋”,非有林壑之美,台榭之观,往古之胜迹,可以引人入胜,供人凭吊;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至,无往而非“苦”也。作者巧妙地抓住一个“苦”字,作为贯串全文的脉络,化景为趣,化趣为理,使人从中领略出无穷的佳趣与妙谛。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来看待艰苦的环境、坎坷的人生,这便是“化趣为理”。本来是极其寻常的景色,一经作者点染,便成奇观,这是“化景为趣”的艺术手段。2叙议有度,情理毕现。“记”这种文学样式,往往由两个大的部件构成。前一个部件,或记人,或记事,或记游,以叙事写景为主;后一个部件,或发感慨,或说道理,以抒情议论为主。没有前一部分的事和景,则后一部分的情和理便无所附丽;没有后一部分的情和理,则前一部分的事和景便没有概括成理论,没有概括出主题。所以两者是有机的结合,是统一的整体。苦斋记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四、文白对照子,常绿灌木。果实可入药,味苦。黄蘖(b):又名黄柏,落叶乔木,可作染料,又可供药用,味苦寒。苦楝:又名黄楝,落叶乔木,可入药,味苦。侧柏:常绿乔木,可供药用,树叶味苦涩。苦杕(d):不详。亭历:也作“葶苈”,草本药用植物,子可入药,味苦。苦参: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实可入药,味苦。夭:又名芺、苦芺,菊科宿根草,味苦。地黄: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可入药,味苦。游冬:菊科植物,一种苦菜。葴(zhn):即酸浆草,也叫“苦葴”。芑(q):一种苦菜。楛竹之笋:即苦竹笋。“楛”,这里通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夫差:春秋时吴国国君,阖闾之子,为报父仇,曾大败越兵。后沉湎酒色,为越王勾践所灭。勾践以尝胆兴:春秋时, 答案解析基础荟萃1shnqshnyncunb hhojin yup p2渗漉、牙碜垣墙、盘桓斑驳、班级栏楯、循环3(1)雨水。(2)修补。(3)增加光彩。(4)泛指看,有瞻仰回忆之意。(5)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6)高高直立着,(枝叶)像伞一样。亭亭,直立的样子。4(1)明震川唐宋派(2)偃仰啸歌万籁有声 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珊珊可爱课堂学案1“尔”你2(1)古义:去世。今义:时间或次序在前的(跟“后”相对)。(2)古义:一丈见方。今义:寺院的主持。(3)古义:到处。今义:常常。3(1)看/拜访/难道,反而(2)公家给的粮食/逐渐,渐渐/稍微(3)安放/设置/放弃,丢下(4)距离/离开/除掉,去掉 (5)女子出嫁/回来/归附/归聚,汇聚/归还4(1)名词作状语,“向下”。(2)名词作状语,“从上面”。(3)名词作状语,“向西”。(4)名词作动词,“喂养”。(5)名词作状语,“亲手”。5(1)判断句(,也)(2)状语后置句(3)省略句(读书于轩中)(4)被动句6(1)每到十五晚上,月亮照过半墙,桂树影子映到墙上,随风晃动,美好可爱。(2)于是让人重修南阁子,修葺后的格局和以前稍有不同。7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殆有神护者”),是在十八岁时写的,围绕项脊轩的兴废,写年轻时代在这里的生活、家庭的变迁以及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抒发了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第二部分(后两段),是而立之年写的,补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了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的感情。就全篇来看,前半部分为主体,后半部分的内容是对前面的充实和补充。8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或喜或悲)。自主练习1CA.“迨”读di;B.“妣”读b,“扃”读jing;D.“婢”读b。2C归宁:妻子回娘家省亲。3D乳:名词用作动词,用乳汁喂养。4D第三人称代词。5A6A是数量词;统一,动词;把看作一样,全,动词;整体,一体,名词;专一,形容词;才、刚,副词。7D往往:到处。8A没有“表现了作者的喜”。9(1)庭院中开始是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砌成了墙,总共变了两次。(2)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收到功效,这孩子取得成就,就可以有指望了呀!10B喑:声音变哑,不能说话。11BA项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B都是“因为”之意。C项连词,表位置;连词,表目的,“来”。D项介词,“凭着”;介词,“用”。12C是说母亲为控制生育服用偏方变成哑巴,属不幸遭遇。是说母亲宽厚。13AA项两文都有直抒感情之处。项:“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令人长号不禁”。先:“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14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15(1)外祖父隔不了两天就派人送东西来。家里不缺衣食,先母却整日劳苦,好像生计艰难,朝不虑夕。(2)(她)待佣人有恩惠,佣仆即使被责打了,也不忍心背后责怪她。参考译文先母周孺人(孺人:大夫的妻。天子之妃曰后,诸侯之妻曰夫,大夫之妻曰孺人,士之妻曰好人,庶人之妻曰妻。宋代用作通直郎以官员之母或妻的封号,明清为七品官之母或妻的封号。归有光曾为县令,故尊称母为“周孺人”),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二月二十一出生。她十六岁嫁到我家。第二年,生下女儿淑静。淑静,就是我的大姐。过了一年(期:j,一周年),生下我。又一年生下一男一女,一个生下就死了,另一个也只活了一年。又过了一年,生下有尚,怀孕十二个月。第二年,生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