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的特点分析.doc_第1页
左传的特点分析.doc_第2页
左传的特点分析.doc_第3页
左传的特点分析.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的特点进行分析。首先,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待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但是叙述手法多样性也是其特点。如殽之战中蹇叔对战争结果的预测:“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就是运用预叙手法。其次,左传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是一言以蔽之,粗略描写,不作细致仔细的叙述,反而着重战争的完整性,深入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同时其描写又极具戏剧性。左传对战争描写的完整性有极高的价值。左传对战争的结果在文中会做详尽的铺垫,使得战争双方的成功或失败都有理有据,毫不突兀。左传会对战争双方状况进行表现,即通过人物对话或人物行为表现出来。而且通过多方面表现。如殽之战中王孙满对秦军“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的评价。这些都足见左传对战争过程描写的细致。同时还描写了战争的余波。如城濮之战中子玉羞愤自杀,晋文公称霸中原且大喜。使得这场战争如故事般被完整讲诉。左传描写战争具有戏剧性,左传对战争的描写不仅仅是记述,而是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任人物行为来表现的,这种写作方法使左传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成为一部有血有肉的文学精品。这样的叙述让文章很具有戏剧性,使得人物形象深动,更好地描写了战争。又如殽之战中描写因释秦囚先轸发怒是通过语言及行动描写的如“不顾而唾”。又称襄公之母为妇人,使得这一形象跃然纸上。对后世史传文学,小说等都有影响。第三,则是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常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叙述中常常有神秘因素,通过一些神谕或卜示来预测事件的结局,解释事件的因果关系。这也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知水平。如殽之战中借柩有声如牛而发动战争。另一点是道德因素,即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很注重“礼”。看战争双方是否有礼,人心向背。这些在这两次战争的描写中体现的很明显。如“师直为壮,曲为老。”最后是语言特色,左传的语言很具有艺术特色,运用了许多辞格。如秦穆公骂蹇叔说,“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史记十分重视对战争的描写。善于描写战争,是左传记事上的最大特点,它的一些战争描写手法,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史记在战争描写上,积极吸取左传的成功经验,广泛采用其手法,把战争写得完整、全面、深刻。首先,史记继承了左传并不孤立写军事行动,而是常常把军事行动视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来加以全面叙写的战争描写手法。左传所记大小军事行动有三四百次之多,其中较著名的大规模战争有十几次。作者对这些战争的描写,真正写双方战场交锋的文字不多,而是把重点放在与战争相联的其它方面,诸如战前形势、君臣关系、战略战术的拟定、战争结果等。在左传作者看来,这些方方面面的事情,都与战争密切相联,是战争全部内容的不同组成部分,要写好战争,就应把这些写清楚。左传这种详于写战前、战后,略于写拼杀的方法,使人容易看清战争全貌,便于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史记所记大小军事行动有五百次之多,其中较大战役有七八十次。作者对许多大规模的战争描写,都采用了左传中的这种手法。如周本纪中对武王灭商牧野大战的描写,写了武王即位后“师修文王绪业”,盟津会师演习、纣王的昏乱暴虐、大战前的誓师动员、正面战场交锋、战争结果、武王分封等等。项羽本纪中对钜鹿之战的描写也是如此,写了反秦战争的总形势、项梁军的失败、章邯围赵、楚王遣将、宋义救赵、项羽夺权、秦楚军厮杀、章邯降楚等等。这些战前、战后方方面面之事,史记均把其写得淋漓尽致。其次,史记继承了左传注重写战略战术运用的战争描写手法。左传中齐鲁长勺之战,鲁用的是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秦晋淆之战,晋用的是伏击战术;晋楚城濮之站,晋战略上采用退避三舍,先让一步,后发制人,战术上采用避强击弱的方法。对城濮之战晋方战术的运用,左传有一段相当精彩细致的描写:“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陈蔡奔;楚右师溃。狐毛设二旆而退之,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楚师驰之。原轸、隙溱以中军公族横击之,狐毛、狐偃以上军夹击子西,楚左师溃。楚师败绩。”两军交战,晋军先进攻楚方薄弱的右军陈国、蔡国联军,避开子玉中军,以佯败为掩护,集中力量夹击子西左军。楚左右两军被击溃,子玉的中军变得孤立,这样整个楚军的失败就不可避免了。左传这样写战争,不仅增强了战争本身的生动性,而且从中告诉人们,指挥者运用怎样的战略技术,决定着一场战争胜负的道理。史记中,像这样对战略战术的描写多处可见。白起王翦列传中的秦赵长平之战,赵国先是老将廉颇用坚壁以待的战略战术,使强秦无机可乘,后赵括为将,一改廉颇的既定方略,采用以攻为主的战略方针,轻易出击,结果不仅使自己命丧疆场,而且造成了赵国45万大军覆灭的严重恶果。淮阴侯列传中所写的汉魏临晋之战,韩信取胜,用的是声东击西的战术:“魏王盛兵薄板,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晋阳以木缶渡军,袭安邑”,“隧虏豹”。井陉之战,写韩信用背水阵的战术,使未经训练的士兵拼死作战,终于战胜强大的赵国军队。高祖本纪中有一段对刘邦军队所用战术的描写,更是极为简洁精当:“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战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楚汉两军决战,汉军先让韩信进攻,不利,乘败退却,引诱楚军追赶,这时汉军左右对楚军拦腰进攻,楚军不利,韩信又掉头反击楚军。楚军在汉军包围打击之下,最终彻底失败。明代的杨慎说:“叙高祖与项羽决胜垓下,仅六十字,而阵法战法之奇皆具。柴将军在皇帝后以上,阵法也;淮阴侯先合不利以下,战法也。曰不利用奇也。既却而左右兵纵,因其不利而乘之,此战法奇正相生也。”(史记评林引)。再次,史记继承了左传注意对战争成败原因分析总结的战争描写手法。左传对战争成败原因的分析较多,像齐鲁长勺之战,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强大的齐国,这是为什么?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文中借曹刿之口,分析总结了齐败鲁胜的原因,说明战争的指挥者,一定要懂得作战的道理,不仅要知道打仗靠的是士兵的勇气,还要能正确地利用士兵的勇气,更要做到知己知彼。鲁国的指挥者在战争中做到了这一点,胜利也就是自然之事了。在史记中也有类似情况的体现。楚汉战争打了4年,起初屡战屡败的刘邦,最终战胜了强大的项羽,其原因何在?高祖本纪中,通过刘邦之口,给予了总结分析:“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的总结分析极为中肯、深刻,指出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认识人才,并能正确地运用了这些,这是他最终夺取胜利的根本原因。淮阴侯列传写韩信的精兵被刘邦收走后,刘邦又让其引兵击赵,当时韩信只有未经训练的士卒数万,赵有精兵二十几万,此战怎么打,对韩信来说却是一件难事。但韩信运用奇兵突袭赵营,拔赵旗,树汉帜,又在正面战场采用背水阵战术,一举打败赵军并擒获赵王。诸将对韩信的用兵、取胜大惑不解,韩信分析解释说:“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根据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活用兵法,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是韩信取胜的主要原因。史记像左传一样,在战争描写中,往往通过书中人物,对战争胜败原因给予分析总结。这样用笔,能使人清楚地了解到,一场战争的胜者胜在哪里,败者败在何处,以便从中吸取经验或教训二史记之所以成为伟大的不朽之作,不只是它继承了前人的优秀成果,更重要的是它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与发展。就战争描写而言,由于史记没有拘泥于左传的一些手法,而是在其基础上有所创新与发展,使史记的战争描写更加具体生动,形象鲜明。首先,注重具体战况描写。左传写战争,描写战前、战后诸事详,描写具体战况少。像晋楚城濮之战这样的大战,叙写具体战斗不过80字,秦晋淆之战,根本就没有正面战场的具体战况描写。这样就使左传在战争描写上,完整有余,而生动不足。史记写战争,注重了对具体战况的描写,情节曲折生动。如田单列传中,对田单用“火牛阵”法打败燕军的战斗描写:“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更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 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之逐北。”在漆黑的夜晚,千余头牛,身披龙文绛衣,角束闪闪利刃,尾部炬火通明,这本已十分神奇;再加上五千壮士紧随其后,杀声震天,又有城中老弱击器为声,鼓噪呐喊,更增添了战斗的紧张激烈的气氛;这样使得本来疑神疑鬼的燕军,惊恐万分,纷纷抱头鼠窜。由于史记对田单“火牛阵”描写得具体、生动,使其成为妇孺皆知的中国古代著名的战争故事之一。项羽本纪中的“钜鹿之战”,也被作者写得紧张激烈,精心动魄:“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这里写了楚破釜沉舟的决心,写了楚军连战连捷的战况,写了诸侯将士的怯懦,写了楚军将士的以一当十、奋勇杀敌。我们读此段文字,就好像置身于当时的战场中,耳边一片兵器的撞击声和惊天动地的喊杀声。钱钟书在评此段时说:“数语有如火如荼之观。”(管锥编)日人有井范平评此段时说:“史公书至此,笔头恐生万丈杀气。”(史记评林补标)由于史记对此战的精彩描写,不仅使钜鹿之战成为古代著名的军事战例,而且其中的一些语言以成为流传人们口头上的成语。其次,重视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一场战争的胜负,天时、地利、人和是重要条件。天时指的就是自然环境。左传描写战争,对自然环境不够重视。史记注意对战争中自然环境的描写。李将军列传中的右北平之战,就有战斗时刻的交待。卫将军骠骑列传霍去病击匈奴的战斗,文中也有“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的环境描写。对战争影响巨大的自然环境,史记要进行重点描写渲染。项羽本纪中的彭城大战,本来刘邦带领56万诸侯军民被项羽3千精兵打得大败,几乎全军覆灭,而刘邦又是怎样逃脱的呢?原来是“老天”的帮忙。作者对当时的自然环境作了这样出色的描写:“于是大风从西北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这是作者对大风进行了夸张渲染的描述,“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本来千军万马的大战就够激烈的了,再加之大风相伴,不见天日的环境,这样就使战斗更加紧张激烈,战斗场面扣人心弦。史记对战争环境的描写渲染,不仅使战斗更加紧张激烈,增强了其变化莫测的一面,而且从中也告诉人们,自然环境虽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但它也是一个重要条件。再次,注重对战争中人物的刻画。左传以叙事为主,又是编年体史著,因此,尽管它写了许多战争,许多确实写得相当不错,但却没有写出多少给人印象深刻的军事家形象。史记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司马迁写战争的着眼点是记写、刻画从事战争的不同人物,因此,史记刻画了一系列军事家形象。项羽本纪中的“钜鹿之战”,通过对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斗描写,表现了项羽勇猛善战,叱咤风云的指挥者的英雄形象。“垓下之战”,通过对项羽“东城快战”的描写,表现了项羽的英勇无敌,末路英雄的本色。淮阴侯列传中的“井陉之战“,通过对汉军背水一战的描写,表现了韩信别出心裁,变化莫测的韬略,刻画了无与伦比的军事奇才形象。李将军列传中的“上郡之战”,“雁门之战”,“右北平之战”,通过对李广带领的汉军与匈奴军一次次战斗的描写,刻画了武艺高超、作战英勇、胆略过人的李将军形象。在史记中,司马迁用生花妙笔,刻画了一系列军事人物。如刻画了周武王姬发、晋公子重耳、陈涉、项羽、刘邦等最高军事统帅;刻画克司马穰苴、孙武、吴起、孙膑、庞涓、伍子胥、白起、五翦、乐毅、赵奢、赵括、李牧、田单、蒙恬、韩信、彭越、周勃、樊哙、曹参、季布、栾布、周亚夫、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军事大将;还刻画了张良、范增、陈平等坐而运策的高级军事参谋。史记中不仅刻画的军事人物众多,而且皆具个性。同样是最高统帅,刘邦是机智果断,坚忍不拔,善于将将;项羽则是武艺高强,刚愎自用,暴躁鲁莽。同样是大将,赵括死背兵法,纸上谈兵,初战即亡;韩信是活用兵法,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同样是军事参谋,张良遇事沉稳,一计不成再生一计;范增容易急躁,一计不成就无计可施。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