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pan.doc_第1页
15、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pan.doc_第2页
15、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pan.doc_第3页
15、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pan.doc_第4页
15、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pan.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京口区六年级语文15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案 15、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材分析】第五单元是“状物抒情”主题单元,青海高原一株柳为其中一篇,是陈忠实的一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本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柳,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高原之柳没有抱怨与畏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全部身心之力生存下来,在一线希望中成就了一片绿阴。【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2能借助拼音学会本课7个生字,注意区别翘舌音“铸”“卓”“韧”“滞”,平舌音“摧”“诵”“邃”,字形“虐”“摧”。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望而生畏”“艰苦卓绝”“广袤无垠”“寸草不生”“名贯古今”“深邃”“凝滞”等。3.朗读体会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合理想象的写法。体会作者用灞河柳与其作比较的写法及作用。4 .研读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体会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激发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学习重难点】1.读懂“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在全文的内涵。2.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3.体会并学习作者用灞河柳与青海高原一株柳作比较的写法及作用。【资料链接】陈忠实,出生于1942年,西安市灞桥人。他大部分时间都躲在西安市东郊灞桥区西蒋村的老家旧屋里,一求耳根清静,二求读书弥补文学专业上的残缺,三求消化他所拥有的生活资源,创作出数量上越来越多、质量上越来越高的文学作品来,经过28年的漫长努力,直至1993年以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白鹿原而一鸣惊人。白鹿原一出世,评论界欢呼,新闻界惊叹,读者争相购阅,一时“洛阳纸贵”。其畅销和广受海内外读者赞赏欢迎的程度,可谓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所罕见。青海高原:位于世界屋脊东部,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它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高原上常年是冻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几度。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2能借助拼音学会本课7个生字,注意区别翘舌音“铸”“卓”“韧”“滞”,平舌音“摧”“诵”“邃”,字形“虐”“摧”。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望而生畏”“艰苦卓绝”“广袤无垠”“寸草不生”“名贯古今”“深邃”“凝滞”等。3能正确划分文章段落并概括大意。4学习课文15自然段,感知“我”惊见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感受和思索,感知柳树苍郁粗实的样子。【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生词,有疑问的地方注意做记号,检查是否读通顺连贯,并在相应的栏目下做出评价,用“”表示。吐字清晰,课文读正确声音响亮,课文读流利朗读正确、流利,富有感染力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望而生畏 广袤无垠 艰苦卓绝 名贯古今 深邃 凝滞 3青海高原一株柳的作者是 ,我还知道他的作品 。4初读课文,你认识了一株怎样的柳树?试用“ 的一株柳”写一写,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尽量多找) 二、课堂研讨:1导入:(1)展示贺知章的咏柳,说说柳树给你的印象。(2)板书课题,齐读青海高原一株柳。从题目看,这株柳树有什么特别之处?2预习反馈。3整体感知通读全文,课文向我们展现了怎样一株柳树?(1)出示自学要求:通读全文,想一想,作者初见这株生长于青海高原的柳树时有什么感受?他看到了怎样一株柳树?想象柳树经历的磨难后,又感受到其怎样的精神?用“作者看到了一株 的柳树”说一说。(2)自主学习,小组讨论。(3)师生交流评议,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14)初见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感受与思索。(59)青海高原一株柳异于寻常的形态以及触发的想象,赞颂它造就奇迹、显现顽强、勇于抗争的精神品格。4合作探究 为什么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默读15小节,从生长环境和柳树的样子体会柳树的神奇。(1)作者惊见青海高原一株柳后有什么感受?(平常神奇)(2)作者产生这一感受的重要原因是因为这株柳生长在青海高原,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指导朗读课文3、4自然段)(3)作者产生这一感受的另一原因还在于这株柳树在如此环境下表现出的苍郁和粗实,那是一株怎样的柳树?(3)没有树族的寸草不生之地长出了一株常见于平原水边的苍郁粗实的柳树,你会有怎样的思索? 5.教师小结三、当堂训练 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这株柳“极其平常”,第二自然段又说“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这样写矛盾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巩固练习1.有感情朗读课文15自然段,抄写1-2个语段。2. 课文对青海高原的介绍让你想到哪些边塞诗,哪些描写柳树的诗?各写一首。 , 。 , 。 , 。 , 。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2.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激发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3.朗读中丰富语言积淀,体会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合理想象的写法。体会作者用灞河柳与其作比较的写法及作用。【学习过程】一、温故预习:1、听写词语。 二、课堂研讨:合作探究:引发想象,感叹生长中的柳树的神奇。(1)我相信无论是谁,只要站在这株柳树前,就会忍不住去猜想它的生长历程,请大家默读课文的6、7自然段,简要说说青海高原的这株柳为保存生命付出了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体会这株柳树生长过程的神奇。选择最震撼你的句子进行批注,并读一读。(2)组织集体交流,主要抓住下面的关键句子理解: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的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3)作者在介绍这株柳的生长历程时,合理地运用了猜测和想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这是一株充满生命的柳树,一株催人奋进的柳树,当我们再次面对这棵树,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感受!(配乐朗读第6、7自然段)前后联系,对比中感悟柳树的神奇。(1)自学提示:快速浏览课文第8自然段,了解灞河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是怎么样的。(2)指导朗读。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3)同是一种柳树,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和家乡灞河柳树的生活道路和命运的最大差距表现在哪里?(4)这篇课文的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家乡灞河的柳树呢?整体回顾,深刻体会人生哲理(1)这株柳树靠着它顽强的生命力长成了参天大树,也触动着每个人的心弦,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2)理解: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抓词语理解句子,联系前文中的高原风雪、雷轰电击体会,引申到柳树不抱怨、不畏怯、坚持抗争顽强生存的品格,再引申到人的品格。)(3)透过这株柳树你想到了谁?用句式“( )就像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他( )”练习说话。(4)体会写法:这篇课文的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齐读课题。作者是借柳树来赞美这种精神的人呀!(4)指导朗读,练习背诵第9自然段。 提升:没有没有而是三、当堂训练1.“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2.“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这句话仅仅在写柳树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四、巩固练习1.听写课文第9自然段。2.拓展阅读芦苇赞(1)没有到过白洋淀的人,总以为白洋淀就是白茫茫的一片。(2)其实不然,如果站在淀边,根本看不到连成一片的水面,而是一个芦塘连着另一个芦塘,整个白洋淀就是一个莽莽苍苍的芦苇世界。只有摇着船儿进了芦苇荡的深处,才能看到一个个大小不同的淀子,碧蓝碧蓝的,波光潋滟。这许许多多的淀子,还有那纵横交错的壕沟、港汊都隐没在这奇妙浩瀚的芦苇海洋里。(3)看着这千里“绿野”,你会觉得它像南方层层叠叠的甘蔗田,又像北方辽阔的草原;像茂密的丛林,又像蔚蓝的大海。它时而静穆如山岳,那样清幽神秘;时而翻起万顷绿浪,发出阵阵的涛声,那样声势浩大。这浩如烟海的芦苇荡,是绝妙的青纱帐,是曾经威震全国的雁翎队的故乡!(4)古往今来鲜花芳草青松翠竹绿杨垂柳曾得到过多少诗人和画家的青睐用优美的诗句把他们讴歌颂扬而芦苇往往很少被注意和重视常常只被当作某种风景的点缀而出现在图画和诗文里其实这平平凡凡朴实无华的芦苇是很值得人们赞美的(5)盛夏时节,每根芦苇从秆到叶都鲜绿鲜绿的,翠得闪闪发亮,嫩得每片叶子都要滴出水来;临风摇曳,婀娜多姿,显示出一种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一根芦苇,应该说是微不足道的,也是脆弱无力的,只要大风一吹,就很容易折断。也许芦苇深知自身这个弱点吧,它从来不会单独存在,总是集群而生,聚众而长。只要有芦苇的地方,就是一簇簇,一片片,繁繁茂茂,蓬蓬勃勃,成林成海,风吹不断,浪打不倒,在任何情况下也是从容挺立,不折不弯,掀起千重浪,喧腾澎湃。这时候,你一点也不会觉得芦苇弱小,它给人留下的是众志成城、气势磅礴的壮观。(6)芦苇易生易长。每年冬天被全部砍光,第二年春天一阵春风,几场春雨,又长出新的芦苇,一年又一年,总是蓬蓬勃勃。(7)芦苇,虽然不能在高楼大厦中作柱为梁,但在广大乡村,却是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它虽然不稀奇名贵,但人们却用它编织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精美的用具;它虽然不像金石那样坚硬,万古不朽,但它却可以变作纸浆,造出洁白柔美的纸来。就连那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