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鹿邑伯阳双语学校七年级语文下期末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河南省鹿邑伯阳双语学校七年级语文下期末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河南省鹿邑伯阳双语学校七年级语文下期末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河南省鹿邑伯阳双语学校七年级语文下期末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河南省鹿邑伯阳双语学校七年级语文下期末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2013学年度下期 伯阳双语学校七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试卷满分:120分 答题时间:120分钟)题号一二三四 总分(一)(二)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9分)1.选出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2分)a. 威慑(sh) 吮吸(shn) 忍俊不禁(jn) 姹紫嫣红(ch)b. 休憩(q) 嘈杂(co) 刁奸猥鄙(wi) 怒不可遏()c. 剽悍(pio) 贻误(di) 引吭高歌(kng) 溪水淙淙(zng)d. 恫吓(h) 颠簸(b) 踽踽独行(j) 络绎不绝(y)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a.层峦叠障 食不裹腹 引经据典 高瞻远瞩b.争妍斗艳 瘦骨嶙峋 鲜为人知 山清水秀c.走投无路 首曲一指 迫不及待 宵衣旰食d.一筹莫展 望洋兴叹 豁然开朗 错手不及3.下列各项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2分)a.“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就借“莲”抒发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情操。b.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陋室铭就借“陋室不漏”,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c. 说明文中采用自述的方式的好处是语言生动活泼,内容通俗易懂,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d.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因此,在文中不能使用如“大约”“可能”、“也许”之类的表示推测和估计的词语。4古诗文默写(8分)。(1)无丝竹之乱耳, 。(2)横眉冷对千夫指, 。(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 , ”是岑参写的以花咏雪、以春景写冬景的千古名句。(4)诗人有意,则花草含情。白居易小草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讴歌了小草顽强的生命;杜甫春望中“ , ”化无情之物为有情,抒发了作者的感时伤事之情;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 , ”渲染了边塞的苦寒。5.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在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与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所产名瓷相比,产于禹州的钧瓷最大的特色就是“善变”。别的瓷,描云是云,画竹是竹。而钧瓷不然,你想让它是什么,它 ;你不想让它是什么,它 。a偏是什么 往往就是什么 b偏不是什么 往往就不是什么c偏是什么 往往就不是什么 d偏不是什么 往往就是什么6.名著阅读:根据你读名著的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内容。(4分)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充实我们的生活。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读繁星春水, ;读巨人三传, 。7阅读语段,修改画线句子的语病.(4分)有关医学人士认为,青少年长期迷恋网络,会患上一种病“网络成瘾症”。这种病的主要症状有:精神依赖、茶饭不思、焦躁不安、记忆力减退等。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病,而(a)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阻止孩子不上网。为此,专家建议,我们在强化网络监管的同时,也(b)要有效地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修改意见:a: (2分)b: (2分)8.大自然是美丽的。请选取一个你认为最美的季节,仿照示例,以“夏(秋、冬)天最美”为开头,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写一段话,再现你心中的自然美景。(5分)【示例】:春天最美。大地经过一冬的沉睡,在春风的呼唤下渐渐苏醒了。山头披上了绿装,枝头缀满了鲜花,春姑娘用她的妙笔把人间绘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100字二现代文阅读 (共27分)(一)阅读苏州园林节选,完成916题。(16分)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 ”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脚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 ”,又是入画的一景。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9选文第段横线上应填写的句子分别是 和 。(1分) 10说明事物应抓住特征。选文第段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是“ ”,句中“ ”二字,贯穿全篇,全文紧扣这两个字分项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2分)11.从内容上看,作者处处注意了前后的照应,选文第段和第段的内容分别照应了第段中的“ ”和“ ”两句话。(2分)12. 选文第段可以分为两层,先说假山的堆叠,文中“ ”一句从游览者的感受的角度突出了假山堆叠的艺术效果。次说池沼的特点,并用“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都成一幅画的效果”一句评述池沼与其他景致配合的艺术效果。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是“ ”。 (2分)13根据审美感受,你认为第段说明对象的特点是 ;“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一句中的“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是 ;句中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是“ ”。(3分)14.第自然段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中,“不隔”指的是 ,“未界”指的是 。(2分)15.从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作用?(2分)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16.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二)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721题。(11分)“能吞能吐”的森林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它除了为人类提供木材及许多种生产生活的原料之外,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是功劳卓著,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因为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也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大约在四亿年前,海里的先进植物登陆,陆地才产生了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的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才最终有了人类。所以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机”。 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目前,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近200年间,地球上的森林已有1/3以上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此消彼涨,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 为了使地球的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康,以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大力植树造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绿起来。17阅读全文,简洁地写出森林的两大功劳。(2分)(1)吞水吐雨器:(2)吞碳吐氧机:18阅读第段,概括说明“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的两个原因。(2分)(1)(2)19第段画线句中的“近200年间”强调了 ,(1分) “1/3以上”强调了_。(1分)“此消彼涨”中的“此”指 ,“彼”指 。 (1分)20.从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作用?(2分) 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的氧气,调节气温。21.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三文言诗文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5题。(10分)爱 莲 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濯清涟而不妖 濯:(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2分)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4理解填空。(2分) 第一段中最能表现莲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 ”。25爱莲说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请说说“菊”和“牡丹”在表达文章主旨上起了什么作用?作者对莲的赞美寄寓了怎样的生活态度?(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627题。(4分)饮酒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26请从练字的角度,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望”字的妙用。 (2分) 27“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此”和“真意”在诗中指的分别是什么?(2分)四作文 (50分)28.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回首即将过去的七年级,身背行囊,我们行走在成长的路上,这行囊里有父母的叮咛,有师长的教导,有朋友的关爱,还有一路上储备起来的勇气、乐观、坚强请以“我的行囊”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诗歌除外,文体不限。(2)600字左右。(3)文中不得出现透露考生本人信息的人名、地名、班名等。题目: 500字600字温馨提示:只有写到上面一行,你的作文才符合字数要求 660字760字 20122013学年度下期 伯阳双语学校七年级期末考试语 文 试 题 参 考 答 案一、积累与运用(共29分)1. c 2 b 3. d 4(1) 无案牍之劳形 (2)俯首甘为孺子牛。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4)国破山河在 , 城春草木深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5. d 6. 我们能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童真的可贵(自然的美好);我们能够感受到贝多芬扼住命运咽喉的顽强不屈(或:我们能够感受到三位巨人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7.a: 去掉“不” (2分) b:要寻找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2分)8.(略) - 记忆中_生命如歌_新浪博客 二现代文阅读 (共27分)9如在画图中 鱼戏莲叶间。(1分) 10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图画11.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2分)12. 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石头,或者种些花草(2分)13着眼在画意;讲究自然之趣;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3分)14.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 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2分)15. “大多”一词起限制作用,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池沼都引用活水,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6. 举例子: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里的树木着眼在画意的特点。【或: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里的树木着眼在画意的特点】17(1)雨水多了,森林能贮水;雨水少了,森林能涵养水源。(2)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新鲜氧气18 (1)地球上的森林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掉。(2)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19了时间之短(1分) _破坏范围之大和数量之多。(1分) 森林, 二氧化碳。 (1分)20. “慢慢”一词说明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1.列数字:列举具体数字,准确说明了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