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甸转龙镇中学李颖婷.doc_第1页
倘甸转龙镇中学李颖婷.doc_第2页
倘甸转龙镇中学李颖婷.doc_第3页
倘甸转龙镇中学李颖婷.doc_第4页
倘甸转龙镇中学李颖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倘甸转龙镇中学 李颖婷摘要:新课标改革下的英语课尤其强调三维目标中的“道德目标”。本文以课改为契机,依托英语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道德情感状况,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促进学生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英语教学;德育;渗透;新课标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1因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的教学目标由过去的二维目标增加到三维目标,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道德目标,即英语教学中的moral education,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中外优秀的品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美好的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所谓德育,是为学生们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空间,使他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把握情感品质的内化力量,使学生受到心灵的感化,从而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知社会的能力的教育。在英语课中,可由教师起到渗透德育教育的主导作用,辅助于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目的。一、重视言传身教,发挥示范作用“教师的世界观,他的言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影响着全体学生。”教育家加里宁的这番话就是强调教师的榜样意义,充分说明了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影响作用。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高尚健全的人格,才能影响感染学生,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中,要以身作则,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形成融洽的情感交流渠道和民主平等、友善、活泼的教学气氛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在英语课堂中的习惯用语应该讲究文明礼貌,不仅应帮助学生养成口语交流的好习惯,也应随时提供给学生礼貌用语的语境示范:如请学生帮忙时要说“Excuse me”;叫学生回答问题时常用“Please”;学生回答完问题,要及时说“Thank you”;老师说错了话或做错了事,说声“Sorry”;老师让学生等待时,可以说“Wait a moment, OK?”等,教师这种言传身教彬彬有礼的态度,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方式。而这些句型也是我们七年级课程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对话用语,平时课堂上的实际操练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句型的理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渗透德育,如老师要经常鼓励学生:“You can do it.”(你能行)“You did a good job.”(你做的很好)“You are the best.”(你是最棒的)等;当学生答错问题或者犹豫时,我们可以鼓励他:“Take it easy, trust yourself!”或者说“Be brave, you can try once again!”教师还可以拍拍他们的肩膀安慰说:“Never mind, you can think again!”学生答不出题目时,说“It doesnt matter, thank you all the same.”等。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时常示范给他们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处理问题,攻克难关。“教育无小事,处处是楷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提出,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的“全人”发展,教师只有随时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楷模形象,才能受到学生的尊敬和喜欢,给学生以良好的道德感染。二、挖掘教材,渗透德育内容新课标初中英语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涵盖面广,融科学文化知识、社会实践知识和思想教育于一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教师,在做到备好课,抓住并领会每节课重难点的同时,还要做个有意识渗透德育的“有心人”。 德育蕴含着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文化意识等诸多方面,因而教师要精心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深处的思想内涵,从而贯注于教学实践,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具体在我们的英语教材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类型的文化、历史、地理、礼仪、习俗等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教材为载体,要在实施教材教学时注意确立明确的德育内容。首先,利用教材内容,注重西方社会礼节的教育。比如,通过对八年级第7单元和九年级第12单元的学习,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到字词语法知识,还可以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饮食起居、生活习惯和文化异同。西方人接受礼物可以当面拆开而中国人则会视之为不礼貌的行为;日本人相互转送生日礼物很普遍,但在中国会被视作为伤害友谊的行为;美国人见面通常为握手日本韩国是相互鞠躬,而热情的法国人则会行贴面礼;中国人比较热衷相互寒暄打听对方的近况,但在西方人们更多谈论的是天气这样的话题,绝不会询问女性年龄和男士收入等隐私问题等等。通过讲解以及对比中外文化的异同,把教学中涉及到的文化知识与每个人身边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得学生学会新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审时度势、崇尚礼节、尊重他人传统美德的文化意识,通过教材鲜活的事实,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中,增强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帮助拓展学生视野。其次,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如讲授“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时,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四人一组表述旅行中的一次难忘经历,以表演的方式完成故事内容,小组成员的水平可以是相当的,也可以让成绩优异的带动成绩较弱的,大家互帮互助,最后从各组分别挑选一名学生进行表演。这样的活动随意性强,既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又增强了学生间的情感交流,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表演,能深刻地领会到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正是任务型教学方式所要达到的目标。又如在八年级上学期第11单元中,学习了不同种类家务的表达方法,课后可要求学生亲自参与干家务,体验劳动的辛苦及喜悦,并将自己的感受写成文章供全班一起分享。在作文课讨论时,多数学生都可以体会到热爱劳动,讲究卫生的意义,最重要的是可以感受到每天承担这些chores的父母的辛劳,期待今后多多帮助和爱护自己的父母。再次,结合教材中的主题,开展讨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读完九年级第15单元“We are trying to save the manatees!”,笔者制作课件向学生们展示地球在哭泣,藏羚羊在火车铁轨上奔跑,一转眼茂密的森林变成了荒山,北极熊从最后一块冰上落入水中,清澈的小溪流淌的是黑色的污水,候鸟飞回后发现家已变成高楼,由于环境的污染导致它们难以生存而濒临灭绝,一幅幅生动形象直观的图片激起了学生们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在激烈的讨论过程中都表现得义愤填膺,纷纷表示为了我们美好的家园、美满的生活,一定要爱护环境,阻止一切破坏环境的行为。学生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了解到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最终在班长的带领下决定全班捐款参与西部种树的公益活动。在九年级第8单元中学习的“Ill help clean up the city park.”中,学生深刻思考自己可以为社会为集体做些什么,充满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德育意识,使学生们的思想境界得以进一步的升华,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三、丰富课外活动,拓展德育空间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一个有效延伸。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又能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优良品质。2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有效地利用课外活动能促进学生德育意识的形成。班级的黑板报设有英语专刊;班级组织“每周一歌”,即轮流请学生当教师教其他同学唱会一首英文歌;每学期组织学生看几部英文电影;号召大家收集英语谚语格言,大多数不仅形式上活泼,琅琅上口,而且富含深刻的哲理,等等。不仅可以起到开启学生心智的效果,而且还可给学生启示或告诫,为学生英语写作提供素材;另外向学生推荐一些名人故事作为课外阅读材料,如八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介绍的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及非常著名的演讲I have a dream,八年级上学期第9单元学习的英雄出少年中介绍的朗朗、莫扎特、老虎伍兹等名人,让学生课后自己查阅更多的资料,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加热爱英语学习,更懂得生活的美好。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往往不懂得如何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对一些传统文化的感情也越来越淡漠,教师可加以引导,让学生得到良好道德情感的熏陶。如学生在学习介绍感恩节(Thanks Giving Day),母亲节(Mothers Day)等节日时,除了教授英语知识点外,还可以联系社会上的一些实际问题拓宽延伸思考,将课文内容与传统美德相结合。如讲述感动中国的敬老孝道故事,评论一些歧视老人遗弃老人的现象,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们开展课后辩论赛,让学生更加深刻感受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优秀传统美德,让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可很好的实现德育教育目的。又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教师节亲手制作贺卡,并写上“Happy Teachers Day !”送给老师;在Mid-autumn Day,可以介绍这一天会组织哪些活动及其文化历史背景;如教授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 重阳节 (Double-Ninth Festival or the Elders Day),龙舟节又叫端午节(Dragon-boat Festival), 灯笼节又叫元霄节(Lantern Festival)等中国节日的英文表达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英语文化想结合。同样,学习英语了解西方的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可在班级组织一些课后活动,如主题为 “中西方节日对比”,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收集关于西方节日的相关信息资料,另一组收集中国的节日,相互介绍其由来和习俗等等。由此学生可以了解到更多的西方文化知识,在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新时代里,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与视野是极其有必要的。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在英语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的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