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六单元.doc_第1页
八下第六单元.doc_第2页
八下第六单元.doc_第3页
八下第六单元.doc_第4页
八下第六单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铁初中“诱思导学互赏同成课堂”讲学案学习内容:22、三峡第 1 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识记常见的文言词语。 2、学习赏析抒情小品文的方法。 3、了解三峡的相关知识。主备人:彭建华学习重点:通过反复吟诵、体味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个人再备学习难点:理解作者安排本文的顺序的方法学习过程:教学要点:理解字词,疏通字词,熟读成诵,把握全文的整体布局,感受三峡的自然美。布置预习1、读准字音,揣摩朗读节奏。2、用“”符号标记出需要重锤敲打的词语。3、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布置课前搜集有关描写三峡的诗句。一、导学探究 我国当代散文家余秋雨曾经说过:“在国外,曾经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三峡!”是啊!长江三峡以它雄峻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的游人,更有众多的文人墨客被三峡的奇山异水所打动,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篇佳句,今天我们将在郦道元的带领下饱览三峡风光,感受三峡自然之美。二、合作释疑电脑播放课件(内容包括:三峡风光图片、音乐)教师范读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你看后的感受。(目的是让学生对三峡之风景有一感性认识,感受其自然之美,并让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和重音。)三、展评互赏交流预习情况,采用竞赛的形式。第一轮:朗读比赛。(投影出示评判要求)音准 句读的停顿 语气、语调的处理1、学生自由试读。2、男女生各选一名代表,其他学生从以上三方面给予点评。3、师作小结。4、师生齐读文章。(目的是让学生能准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此基础上感悟文章所写的景物。体味文章语言的美。)第二轮:擂台赛。(以个人为单位)情境假设:假如你是一个导游,你该怎样带领游人欣赏三峡的美?1、电脑播放所提供的三峡图片,学生准备。2、学生上台带领学生去欣赏三峡的风光,感受三峡自然之美。反馈交流:如果现在你有一个去三峡的机会,你最想在哪个季节去?请说明理由。(目的是让学生在深入理解三峡四季景致的不同,要求学生选择其一加以介绍,锻炼学生想像能力、再创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四、小组讨论:1、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为什么夏季江水暴涨,航道深了,行船反而被迫停止?3、作者写了三峡春冬季节的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4、在写三峡秋季景色时,作者抓住了哪几样景物来写?各有何特点?(目的是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意,体会作者抓住特征来写三峡四时景色的方法。)四、诱思启导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学法,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和建议,寻求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帮助,能当堂解决的可以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可留作下堂课探究内容 (提倡学生有发问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五、自主反馈拓展延伸比较阅读(投影出示李白早发白帝城)早发白帝城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思考:找出三峡中与此诗中相对应的句子。搜集交流:你能说出其他描写三峡的诗句。(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积累习惯,并能将所学内容加以比较阅读,体会其中联系。)布置作业:三峡的四季景致固然美不胜收,但我们暂时没机会去,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写一篇文章:我梦中的三峡。 板书设计: 山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水大、流急 春冬: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秋:林树林寒清凉涧山涧肃寂静学习内容:22、三峡第 2 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锤炼语言,细心观察,写作时抓住景物特征形象描写,提高描写能力。 2、领略三峡的美,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能力。 3、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从而培养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主备人:彭建华学习重点:深入体会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个人再备学习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内容,探究文章在材料安排、语言的运用等方面的特色。体会景中之情。一、导学探究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是什么?我们已经整体感知了课文,疏通了大意,扫清了字词理解的障碍。有哪位同学能够大胆的站起来背诵全文吗?好的,你最先举起手来,你来背,其他同学请认真听。从刚才同学们自发的掌声中可以看出你背得非常准确响亮。那么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适当把握语气和语调。“自三峡七百里中”预备起,同学们读得非常顺畅响亮,富有节奏感。二、合作释疑 深入文本,理解感悟 我们都说“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才能更好地把握事物的属性。那么,请同学们概括一下,文章各段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征?有请各小组代表发言。1、 山山高岭连 (地貌特征) 夏水水涨迅疾 春冬清荣俊茂 (四季景致) 秋水枯谷凄2、本文的结尾为什么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引用渔歌,既是对秋景的总结,又引起缠绵的愁思,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征,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在行文过程中,如果能够恰当的引用古人诗词佳句,不仅可以准确表现文章的中心,还可以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可读性,使文章具有音韵美)合作探究 如此雄伟壮丽的景色,郦道元只用150余字描绘。那么,他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描写三峡的呢?在字词的锤炼上又有什么精妙之处呢?请同学们分组朗读课文,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三峡的美。请小组讨论三分钟,寻找你们觉得可以欣赏品味的字词,等一下派小组代表发言。我们品味文章可以从语言结构和描写角度(动静、远近、粗细)等着手。三、展评互赏揣摩语言,品味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多媒体显示下列文句:、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学生涵咏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明确:、正面写山“连”的特点,粗笔勾勒,轮廓分明。“隐天蔽日”,山隐于天空,遮住太阳,侧面烘托山“高”。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既从正面摹声,又从侧面引用,以渔歌的凄凉来写猿鸣,手法多变,摇曳多姿。学生齐读这三句话,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四、诱思启导如果说山塑造了三峡的形,那么水便是三峡的魂了。文章中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写呢?而是先写夏,再将春冬合并,最后才写秋呢?明确:因为三峡的水最具特色,而水又以夏天最盛,长江在三峡地段迅疾凶险的特征体现得尤为突出,所以先写“夏水”,相对而言,春冬的长江都有“清荣俊茂”的盎然情趣,最后才写三峡的悲凉气氛。五、自主反馈背读尝试单堂背诵(可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延伸阅读培养热爱祖国的激情三峡工程:(多媒体演示三峡的今天:“高峡出平湖”照片)请同学说说三峡大坝竣工后景色会有什么变化?如:大坝建成以后,在一定流域内水位会有所升高,“两岸连山,略无阕处”这一景观会有所变化,三峡上游会出现又一个秀丽的千岛湖。大坝建成以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情况就不会出现了,有大坝来控制水量,就可以保证水道的畅通,无论是丰水还是枯水的季节,航运都不受影响。大坝建成以后,“回清倒影”的美景就看不到了,因为大坝蓄水会导致污染。大坝建成之后,游客可以到达以前难以到达的山林深处,会吓走猿猴,“高猿常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景象就会消失了。问:三峡即将发生许多变化,那么,这个新的三峡和郦道元笔下的三峡相比较,是不是就不美了呢?。结语:其实,它们各有各的美。远去了的,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巨人;走近了的,是一个现代而又更加壮美的三峡。虽然,美丽不会永远,但文明总要进步,当眷恋之手告别千年的风彩,留下的依然是永恒的赞美。但愿同学们能多学一些知识,能有机会直接参与到对三峡的建设和管理中去,将三峡打扮得更美丽。布置作业:背诵并书面翻译课文。教学后记:学习内容:23与朱元思书第 1 课时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主备人:彭建华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领略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学习课文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个人再备学习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学习过程:一、导学探究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美丽的山光水色能陶冶人的性情,现在就让我们跟散文家吴均一起到富春江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儿的奇山异水。 吴均是南北朝时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据南史吴均传记载:吴均出身寒贱,自幼好学而有超群的才华,所作诗文,深受当时行家称赏,其文章风格清拔而有古气,时人效之,称为“吴均体”。由于梁武帝萧衍喜欢他的诗文,后官至奉朝请。吴均为人耿直,因私下撰写齐春秋,并如实地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萧衍“恶其实录”,便焚其书稿,免其官职。不久又奉诏撰写通史,未成而卒。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文书札见长,表现出沉湎山水的情趣。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文体知识(略)二、合作释疑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飘荡(dng) 缥碧(pio) 急湍(tun) 轩(xun)邈泠泠(lng) 经纶(ln) 横柯(k) 鸢( yun) 2.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学生朗读或范读课文。(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本文作者在文中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铜庐一段沿途百里的无数景物,请同学们用波浪线将文中的景物划出来。(学生回答:风烟、天山、水流、小舟、游鱼、细石、急湍、孟浪、夹岸、寒树、清泉、小鸟、鸣蝉、哀猿、横柯、疏条)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或请老师回答。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三、展评互赏反馈交流1.按要求写出句子。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2.翻译句子。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四、诱思启导理清结构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山异水”;第二段:先写“异水“部分,再写“奇山”部分。五、自主反馈课堂总结 文章的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写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文章的第二段先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从水色、水清、水深、水急方面突出了“异”之特点;然后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学习内容:23与朱元思书第 2 课时学习目标:1.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2.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3.背诵课文。主备人:彭建华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领略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个人再备学习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学习过程:一、导学探究 我国幅员辽阔,风光优美,到处都有让人留连忘返的山山水水。上节课我们已对与朱元思书进行了整体感知,能理解文意,说出重点词语的意思。课后要求大家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说说吴筠是如何向好友朱元思介绍富春江山水的。下面请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二、合作释疑、展评互赏(一)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板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二)第二段接下来应该围绕“奇山异水”来分别来写,山之奇,水之异。1.哪里语句写“异水”;哪里语句写“奇山”呢?明确: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的是“异水”。从“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写的是“奇山”。2.读“异水“部分。(1)作者怎样写“异水”,从哪几方面来写?明确:写水,突出“异”。写水色、水清、水急。(2)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明确:没有,“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了。(3)“甚箭”,“若奔”,分别是什么意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甚箭”,是甚于箭,比箭还快速,“于”字在这里省了。“若奔”,像奔马一样。夸张和比喻。(4)大家看看以上写异水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明确:前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一句是间接描写。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最后一句是动态描写。动静两两结合,直接间接描写两两结合,所以,才如此美妙。3.分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4.再写“奇山”部分。(1)作者怎样写“奇山”?启发:大家知道,山是静态的,生长时也是默默的,可是,这里24个字,就写出了夹岸高山昂扬的生命力。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化静为动。(2)通过听觉来写了哪几种景物?明确:泉水、鸟、蝉、猿,四种。通过听觉来写的,有泠泠作响的水声,有嘤嘤成韵的鸟鸣声,有千转不穷的蝉叫,有百叫无绝的猿啼。请大家再仔细品一品,这些声音组合在一起,是否让人觉得喧闹、嘈杂呢?这里表面上喧闹、嘈杂,实际上,却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谐的声音,没有社会上、官场里、商场里,那种人声鼎沸。教师明确:这里的声音,都是安静的,“洁净”的。所以这是以闹来写静,或者是,以表面的繁杂来写单纯。(3)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明确: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教师小结:写山,突出“奇“。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4)本文抒写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你是从文中哪一句话中看出作者崇尚清高隐逸、鄙视世俗官场的思想感情的?(学生可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自由探讨在当时一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会,避世退隐的积极性及消极性。)教师点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能理解吗?教师引导小结:具有高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5)作者是南朝的著名的文学家,博学多才,对史学有研究。他也曾经做过闲散的朝官。他曾经撰写齐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遇了焚书免官的惩处。正因为有这样的遭遇和经历,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自然产生对大自然的留恋、向往之情。可是,这里“望峰息心”、“窥谷忘反”说的不是作者自已,而是那些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那些在官司场乃至商场中人,那些如日中天的人,他们如果见到这样的美景,一定会放弃自我的事业,迷途知返,陶醉在这富春江的美妙之中。大家考虑考虑,这是写人呢,还是写山水呀?明确:写山水之美(6)这是一种什么写法?明确: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主要突出富春江景色的奇异、独绝。文末点题(7)怎样理解“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作者留下这两句的原因是什么?教师明确:作者乘着船,在刚刚发出那番感慨后,船继续前进,江面上又出现了一种景观:两岸高大繁茂的树木,把整个江面遮蔽了,好像一个大帐篷,船就在这种笼罩中慢慢前进、慢慢游弋,一会又到了江面稍宽的地段,“横柯”变成了“疏条”。短小精悍,诗中有画,这就有名的“吴均体”。四、诱思启导1.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教师提问: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学生自由发言。如:“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2.赏析文章的语言美。教师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明确:“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明确:“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明确: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明确:“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明确:“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两岸,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明确: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个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力,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明确:因此可以说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响,又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而又简洁。五、自主反馈1.同学们,说起古文就不能不提写山水的文章。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留恋于大川名胜,寄情于小桥幽径,写下了无数动人的篇章和优美的佳句。你还记得哪些描写山水的诗句或古文片断?参考: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山随平野尽,江如大荒流。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2.探究活动:补写一封结构完整的书信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无头无尾的文章,但与晋宋时期简牍体的比较分析来看,其风格极为合拍。当时的书信体大都信笔拈来,随兴而止。为此,可要求学生用现代书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语气,语调,补出全文的开头和结尾,写成一封结构完整的现代书信。元思兄台鉴:当阳一别,忽忽数月,不甚思之。前日余自富阳沿江而下,观两岸之景甚美,笔录之,与君共享。惜时光匆匆,美景不再,望兄珍重。弟叔庠敬上3.布置作业 1比较阅读本文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等文章。再次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和文章主旨。练习:运用不同描写方法及通过不同描写角度,表现一处景色。如:家乡的东湖。 2. 结合课文,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富春江的山水美景。提示:描写时,要抓住文中主要描写句的大体意思,但绝不可照抄翻译,语言要简洁而生动。板书设计:教学后记:学习内容:23与朱元思书第 3 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熟练地背诵课文。 主备人:彭建华学习重点: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疏通文意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个人再备学习难点: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疏通文意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一、导学探究 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一定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吧?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大家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看看两篇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板书课题。二、合作释疑检查预习,识记生字 缥(pio) 湍(tun) 轩(xun) 邈(mio) 泠(lng) 嘤(yng) 鸢(yun) 窥(ku) 柯(k)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理解、认记,可以让学生大声读一读,动手写一写。 三、展评互赏1朗读课文 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2疏通文意 a先自主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难懂的词语,由教师提问或者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解答。 补充注释:(略) b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弄懂全篇。 c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 d继续朗读课文,以至成诵。 四、诱思启导(教师导学)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若要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还应怎样做呢?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问题,供大家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集中归纳到以下几点,通过合作探究,做出解答,最后统一认识)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2划分本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3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目的是什么? 4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 5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1本文主要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奇山异水。中心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第一段总领全篇,点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三段分写,紧承上文,具体而细致地分别描写异水和奇山。 3主要采用了描写的手法,表现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一百许里)水之清澈和两岸夹山之高峻。 4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以看得出来。 5本文是一篇骈体文,语言优美,采用以骈为主,骈散结合的写法,且讲究对和声律。 (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主讲,结合学过的课文陋室铭,指导学生能分辨课文中的骈句和散句即可,不必细究) 五、自主反馈请学生谈谈本文在景物描写上的特点,并用同样的方法,做口语片断练习。 教师提示: 1抓住了景物的特点,突出了“奇山异水”。 2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3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夸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对偶);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拟人);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 4详写山,略写水。疏密有分,轻重有度。 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教师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熟悉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鼓励学生放开谈,随意谈。学生边谈,教师边归纳,写在黑板上。 1相同之处: 都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突出描写了山水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欣赏和热爱之情。 写水都提到了水大浪急。 都侧重写山,突出了山势高峻。其中也都提到了密林,泉水,猿啼 2不同之处: 写作目的不同:三峡主要是为了客观地介绍地理知识,而与朱元思书则突出了对大自然的赞赏,而且写出作者的内心感触。 在描写上:三峡在写景色方面突出了四时的变化;写山时,还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 在形式上:三峡是散文,而与朱元思书是骈文。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游览当地的山川等名胜,写一篇游记。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总叙:景色奇特秀丽 爱慕自然 分叙:奇山异水独绝 志趣高洁教学后记:学习内容:24、小石潭记第 1 课时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主备人:彭建华学习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个人再备学习难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学习过程:一、导学探究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二、合作释疑1、试读A、 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B、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参差cenci寂寥j lio摇yo zhu隶l 篁竹hun zh清冽qn li为坻wi d为屿wi y为嵁wi kn佁然y rn俶尔ch r翕忽x h差互cjhu悄怆qio chun幽邃yu su2、悟情 探究:通过试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确后继续试读,尽可能把感情韵味读出来。) 3、范读 放录音4、仿读 探究:如果给朗诵配上音乐,你认为选择怎样的音乐? 配古筝音乐,很缓很低的古筝乐曲 比较古典,有欢乐,但并不欢快。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地流淌出抑郁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三、展评互赏1、小组交流(四人),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落实字音、词义;教师巡视,师生交流。2、 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 古今异义。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翻译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闻水声,如鸣佩环。()皆若空游无所依。() 似与游者相乐。() 天涯若比邻。() 四、诱思启导本文是怎样逼真、生动、传神地描写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试以第二段描写潭中的游鱼为例。在这里,作者不是单纯地写游鱼,而是既写鱼,又写水,最后还落笔于“其境过清”的意境。五、自主反馈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反馈练习: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课文。学习内容:24、小石潭记第 2 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2、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主备人:彭建华学习重点: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个人再备学习难点:理解文中的乐与忧学习过程:一、导学探究 齐读课文,让学生复述课文,体会景物蕴涵的作者感情。二、合作释疑1、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三、展评互赏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5、作者抒写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第4段描写了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6、 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7、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凄苦抑郁的心情。小石潭景美却人迹罕至,与作者对政治改革满腔热情却遭贬很相似;暂时的欢乐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8、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四、诱思启导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五、自主反馈学生活动 有人认为书上课文插图不能足以反映出小石潭的美景,请你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你的理解为课文再创作一幅你满意的插图。反馈练习:翻译下列句子 (1)如鸣佩环,心乐之。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其岸势犬牙差互。布置作业 探究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你熟悉的(或三门峡的)旅游景点,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学习内容:24、小石潭记第 3 课时学习目标:1、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的特征。 2、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写作特点 。 3、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主备人:彭建华学习重点: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写作特点个人再备学习难点: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写作特点学习过程:一、导学探究 检查背诵,导入新课 学生个体背诵、集体齐诵。 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心情的呢?让我们一起探讨。 二、合作释疑赏读课文。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 “闻水声,如鸣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2、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3、 文中的“动”与“静” 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 文中的“景”与“情”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 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三、展评互赏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写景用了什么写法?围绕小石潭周边,作者描写了篁竹、青树、藤蔓;围绕小石潭本身,作者描写了水声、潭水、游鱼、溪身、气氛。第1段描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明小石潭人迹罕至,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这一段写景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第2段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潭水的特点是清澈见底,游鱼的特点是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整段话无一处写水,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就像在空中浮游,写出了水的清;阳光下,鱼儿的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更显出了水的清,这种方法叫侧面描写。作者先写鱼儿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这是静态描写;忽然,鱼飞快地窜往远处,非常活跃,好像跟游人逗乐,这是动态描写。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渗透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感到快乐。 第3段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写小溪,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态;溪水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动态。一静一动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小溪曲折延伸,望过去,看得见的一段水面映着天光云影,亮光闪闪,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精确地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