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博海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第1课时)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博海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第1课时)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博海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第1课时)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博海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第1课时)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 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2、 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3、 了解我军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学习重点1、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学习难点1、 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新闻的有关知识。 2、学习第一则新闻。学习重点:1、 了解何为新闻2、 掌握新闻的结构、要素及特点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高屋建瓴 荻港 溃退 锐不可当 芜湖 歼灭 要塞 切断 古宛县 二十八宿 绥靖区 阻遏 阌乡 潢川 皖西区 宋希濂 杜聿明 2、新词理解高屋建瓴:回肠荡气:锐不可当: 业已:绥靖: 背景链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结果三个月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文体知识(1) 新闻,又称消息,是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做的准确简短的报道。(2)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 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3)新闻结构的5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a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b、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c、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d、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整体把握课文1、请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地点:人物:事件起因:事件经过与结果: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标题:电头:导语: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第一层(从 到 ):第二层(从 到 ):第三层(从 到 ):课堂反馈1、把主体部分的内容列成表格 渡江部队渡江地点渡江时间渡江兵力渡过兵力合作探究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2、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3、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情况都很泄气),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课堂反馈 从括号内选出的词语填在文段中的横线上。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 (消灭 歼灭)及 (击溃 击败 击退)一切抵抗之敌, (占领 占据 拿下)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把握攻下 控制)。我军前锋,业已 (控制 锋锁 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课后反思:答案整体把握课文1、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导语: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主体: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第二层(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合作探究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2、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二层;“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二、三层,第二层的“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与第三层的“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衔接,这些语句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的确十分严密。3、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情况都很泄气),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这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