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doc_第1页
自然辨证法.doc_第2页
自然辨证法.doc_第3页
自然辨证法.doc_第4页
自然辨证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辨证法?这取决于自然辩证法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兼备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可以这样说,自然辩证法既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性质,又具有现代自然科学认识论的性质,且这二者是联系的、统一的。第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自然辩证法主要是通过研究自然科学、科学认识来研究自然界的辩证发展问题。那么在它很强的哲学味里面,又带有很强的科学味。2、科学探索与哲学探索的同一性方面科学探索与哲学探索同根同源;历史上的伟大科学家在探索外部世界时总是同时使用着科学探索和哲学探索这两种方式;在对当代科学最前沿领域的诸多问题的科学探索中,离不开对问题的哲学思索。科学探索和哲学探索是人类理解外部世界时所使用的两种不同的探索问题的方式;科学探索和哲学探索具有同一性的一面;在科学研究中,对问题的哲学思考与探索亦不可偏废;作为自然科学研究者,通过对诸多科学问题的哲学思考与探索来锻练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是培养自身学养的重要方面。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及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方法的科学。自然辨证法有两个明确的研究对象:自然界(直接对象)和自然科学(间接对象)。4、自然辨证法的内容和体系(1)、自然观(自然界的辩证法):物质系统的客观存在性、层次结构性,层次结构的特点;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性质:自然界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产生和消逝之中,自然演化中既有进化的分支也有退化的分支,及进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的关系。(2)、科学观(科学技术的辩证法):科学技术的性质,体系结构,从整体上把握科学技术的全局;社会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教育等诸因素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内部矛盾运动,发展模式,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状态和趋势;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3)、方法论(科学技术研究(认识)的辩证法):科学问题:产生、分类、选题原则;科学事实:地位、作用、收集科学事实的方法;科学思维:逻辑方法、非逻辑方法、模型方法、数学方法等等方法的内容、意义和作用;科学假说,科学理论,假说的检验,假说向理论的转化;理论的物化技术方法;现代横断科学理论与方法。5、科学研究的起点两种回答:(1)、始于观察。亚里士多德的“归纳-演绎”程序理论以及牛顿的“分析-综合”程序观。(2)、始于问题。波普尔的观点。原因:伦琴发现X-ray的过程,以及生活经验。结论:问题是科学的真正起点,观察只能发现事实,问题引导人们探索。意义:(1)、科学研究始于观察:自发的、消极被动的活动。(2)、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积极主动的探索活动。6、 问题与怀疑精神问题的来源:(1)、从实践活动中来;(2)、从实践与理论的矛盾中来;(3)、从对同一事物或现象的不同理论解释的矛盾中来;(4)、理论自身的矛盾:A、由某个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而提出问题,B、由不同理论体系之间的矛盾而提出问题,C、由理论结构上不符合简单性与普遍性的要求而提出问题;(5)、各个知识领域之间的空白区。发现问题的基本素质:(1)、创新思想与科学的思维方法;(2)、丰富和广博的科学技术知识储备;(3)、要善于独立思考和有丰富的想象力;(4)、掌握科技情报,作好预测;(5)、怀疑精神与求真精神。7、 科研选题方法选题的一般程序:课题调研-课题选择-可行性研究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需要性、科学性、创造性、可行性以及经济效益。选题技法:搜索矛盾法、追踪开拓法、需求分析法及专利分析法。8、科学假说和理论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人们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感性的事实材料,然后进行理性思维的加工和概括,对所观察的对象提出带假定性的解释和说明即科学假说,再经过观察和实验的验证,就上升为科学理论。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都是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形式。科学理论是科学活动认识阶段的最终目的,也是认识的成果。而科学假说是达到这一目的,结出这一认识果实的重要途径。换句话说,假说是通往科学理论的必由之路。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因之,掌握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建立方法,对于自然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9、科学假说假说的概念: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出的一种假定性说明。假说的特点:(1)、科学性:假说以一定的科学事实和已知科学知识为依据,具有科学性。假说是按照科学逻辑方法推理出来的,其立论根据和内容具有一定的真实性,科学性。所以,科学假说既区别于毫无事实根据的荒诞迷信和虚伪妄说,也不同于缺乏逻辑基础的简单猜测或随意幻想。(2)、假定性:假说带有一定的想象、推测的成分,具有假定性。提出科学假说受到有限的少量的事实的局限,总是在不完全、不充分的经验事实基础上推导出来的,允许一定成分的想象和猜测。因此它在内容上不能不具有或然性,是未经实践检验的,结论尚成疑问的思想形态。 这是假说与经过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相区别的一个基本特点。 科学假说的作用:(1)、先导作用:作为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假说在科学观察和实验中具有先导作用。(2)、桥梁作用:作为整个自然科学发展的基本形式,假说在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建立假说的方法:(1)、解释性原则:指假说和已知事实的关系。提出假说不能和研究对象范围内经过检验的事实相冲突,要能够说明和解释已知的全部事实,即包括科学事实的全部总和。如果有一个事实与假说矛盾,那么这个假说原则上就应该修正或者摈弃。(2)、对应性原则:指假说与已知的科学规律或理论的关系。提出新的假说一般说来总是同原有理论相冲突的,但是假说不应当同原有理论中经过检验的真理成分相矛盾。新假说要包容或解释原有理论无法解释的事实;同时它把原有理论作为新假说的一个特殊包含在其中。即新假说以渐近线的形式在原有理论被证明是适用的范围内与原有理论相一致。 应当指出,对应原则只规定了新假说在量的方面以原有理论适用的范围为极限,而与原有理论呈对应关系;而不是说新假说与原有理论在基本概念上没有质的差别。(3)、简单性原则:这条原则要求一个好的假说要尽可能具有逻辑上的简单性。假说应以尽可能少的初始假定或公理,而又尽可能好地符合客观对象。(4)、可检验性原则:这是保证假说的科学性的一个基本条件。提出假说必须在观察、实验或经验上是可以加以检验的,从而能够判别其是否具有真理性。不可检验的假说一般说来是不可取的。 检验假说的方法:(1)、理论检验:首要环节是评价假说的可检验性(包括原则上和技术上的),假说的逻辑完备性,假说的逻辑简单性,假说的解释与预见性能;(2)、实践检验:A、直接检验法;B、间接检验法:许多假说尤其是关于普遍规律的假说,其内容往往是全称肯定判断所陈述的命题。不可能由单个观察和实验得到个别事实的单称判断直接给出。因此只能采用间接验证法,即用观察和实验观测来检验假说基本例题所推演出来的结论或预言。这种间接验证通常运用逻辑推演与实践证明相结合的方式。间接检验的程序:(1)、由假说的基本命题通过演绎方法引出关于事实的结论;(2)、通过实践检验由假说的基本命题推演出关于事实的结论;(3)、从被实践证实的关于事实的结论反推假说命题的真理性。如果实践判明假说关于已知事实的解释和未知事实的预见,都得到证实,无一反例,那么就证明假说是可靠的,显然假说引伸出来的结论数量越多并被证实,那么假说的可靠性越大,从而逐渐达到真理性的证明而上升为理论。假说过渡到理论的形式:假说因逐渐纯化而发为理论;假说因部分修正和补充而发展为理论;假说因全部推翻而为新假说或新理论所取代;假说本身错误但引出了正确的理论。 对待假说的态度:胡适“大胆假说,小心求证”;李四光“顽固的保守主义可以意味着不理会任何新的概念,不管它如何有启发性。另一方面,轻易地发明假说,特别容易导致混乱。在知识发展的意义上说,后者似乎害处较少,因为无论一个假说如何粗糙也逃脱不过事实的最终裁判。”由此看来,有些错误的假说在历史上曾有过积极作用的一面。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认为,宁可提出将来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假说也比根本不提出假说为好。10、科学理论科学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是对某种自然现象的系统说明,是由科学概念、科学原理及其理论谁论所组成的知识体系。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内容上的客观真理性、结构上的逻辑完备性、功能上的科学预见性。科学理论的结构及要素:“理论结构”这一述评包括两种含义:即把理论中各种概念、原理,推论联系起来形成概念体系的逻辑结构和理论用来描述现实对象的各种方式、手段或工具及其关系的方法结构。(1)、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由三个逻辑要素组成:A、基本概念,B、联系这些概念的判断即基本原理或定律,C、由这些概念和原理推演的逻辑结论,即各种具体的特殊规律和预见。(2)、科学理论的方法结构:它由三个要素构成:抽象模型工具,概念语言工具,数学工具。11、科学事实与搜集科学事实的方法什么是科学事实:在科学认识中,人们通常在两种不同的含义上使用“事实”这一概念。(1)、“事实1”或称为“客观事实”:第一种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中客观存在的,被观察到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它指的是客观事件、现象和过程本身,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事实。(2)、“事实2”或称为经验事实:第二种是指用某种语言描述被观察到的客观事件,现象和过程所得出的经验陈述或观察判断,是通过经验的、实践的途径确立了的真实判断。这种事实是一种知识形态的事实,即关于事物的比较直接的,比较确实的知识。(3)、事实1与事实2的区别:“事实1”是在观察和实验中被观察到的,但又不依赖于观察者而存在的客观事件,是第一性的。“事实2”则是观察者对“客观事实”的观察描述,是对记录到的“事实1”所作的陈述和判断。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指的是事实而不是事。事实在科学归纳过程中无法直接使用。只有转化为事实才能被科学认识所利用。所以,科学事实是指事实意义上的事实。但是,并不是一切观察陈述都是科学事实,只有为经验或实践所检验过的,正确反映客观事实的观察陈述,即真实判断,其内容才具有客观性,才称得上科学事实。由于人的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在观察陈述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主观因素的“污染”,从而带来易谬性,在经验事实中掺杂着虚假的事实描述。因此,在科学研究中,不仅要把“事实”和“事实”,即客观事实和经验事实相区别,而且要将经验事实中反复多次被经验确定了的真实事实与未经检验的“事实”相区别,要随时注意从观察陈述中清除主观因素的“污染”,从中把握住不依赖于认识主体的客观内容,如此方能确立真正的科学事实。 科学事实的基本特征:作为科学事实,是指人们对在观察和实验等实践中所观察到的客观存在的事件、现象和过程的真实描述。它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其一,它描述的对象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客观存在的事件、现象、过程;其二,它描述的是已经成为人们科学探索的对象,被人们在科学观察和实验中观察到了的那些客观事件、现象和过程;其三,它是由经验检验过的人们对客观事件、现象和过程的正确反映。那些不正确地反映客观事件、现象和过程的描述则不能称之和“科学事实”。科学事实在科学研究中作用:科学事实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在科学研究中,科学事实是进行科学抽象和开拓新研究领域的实践基础,是形成检验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评价的主要依据;是补充和发展科学理论的重要途径。搜集科学事实的方法:(1)、科学观察方法:科学观察方法是指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利用感觉器官或借助于科学仪器对自然现象进行考察和描述的一种方法,是获取科学事实的重要途径之一。(2)、科学实验方法:实验方法是认识主体有目的地通过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变革、控制或模拟认识客体,获得有关认识客体的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3)、调查方法(4)、模拟方法(5)、文献资料情报方法科学观察方法的特点:A、科学观察方法的第一个特点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即人们对观察对象不加变革和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一点是观察方法和实验方法的主要区别。因为,在实验中也必须运用观察方法,但从科学方法来说,它已经包容在实验方法之内,并非单纯的观察方法了。观察方法虽然不具有实验方法那种变革和控制研究对象的优点,但由此却使它具有比实验方法更为广泛的研究领域。除了在实验中必须运用观察方法之外,在那些还不可能或不宜运用实验方法来变革和控制研究对象的领域,观察方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B、观察方法第二个特点是它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观察并不是凭借人的感官盲目地看。观察作为自然科学研究所运用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是积极能动的。人们正是根据所要解决的课题,制定观察的计划,确定观察的对象,观察的角度,观察的方法、步骤,等等。这一特点,使之区别于一般感性认识活动。科学观察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领域:第一,当无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变革或干预时,要获取科学事实只能采用观察方法,如天文学观察;第二,当研究课题的性质不允许对研究对象加以干扰或变革时,如临床观察,物候学研究等也必须采用观察方法;第三,以直接记录或描述自然事物或现象为基本前提,或仍处于描述阶段的那些新兴科学,观察方法仍然是主要的研究方法,如动、植物形态学,昆虫分类学,植物分类学,自然界地理学,地貌学、仿生学等。 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1)、可观察性原则:可观察性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所确立的一个方法论原则。所谓可观察性,是指科学研究的范围应该是原则上可观察到的物质客体,也就是说,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可以被人们的感官直接感知到或者借助观察仪器最终被感官间接感知到。这一原理承认观察对象是不依赖于观察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同进又承认这些客观对象能够同观察仪器和观察者发生相互作用,因而客观对象的信息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被观察者所反映,所把握。(2)、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就是要使观察所获得的事实材料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运用观察方法进行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认识过程。科学观察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取对象的事实材料,因此为了提高观察效率和保证观察材料可靠,必须坚持观察的客观性这一根本原则。 坚持可观察性原则的意义:第一,这条原理意味着科学技术研究必须将那些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不和其他物体发生作用的,因而也不能传递任何住处的各种臆想客体(如神灵、上帝之类)坚决排除在外,科学观察只能在原则上可观察的领域内进行。第二,可观察性原则要求构思和设计观察仪器,以及选择观察场合和条件,必须充分注意观察手段和观察对象的能见度,即能够把对象的信息显露出来。这对于微观和宇观客体尤为重要。观察手段和条件应当在最大限度内使微观象和宇观现象达到宏观范围内被感官所接受。第三,这条原则还要求观察者辩证地把握观察对象同手段和观察者本身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本身具有客观性,既不是主观随意加上的,也不是随意可去掉的,而在于如何正确地把握这种相互影响的客观性。这一点和后面专门讲到的观察的客观性原则是一致的。第四,可观察性原则对于假说的观察检验具有重大价值,它实质上同后面讲的假说的可检验性问题是一致的。即假说推演出来的关于事实的结论,应当是原则上可以通过观察到的科学事实加以检验的,否则假说是不可取的。当然,这和技术上的可观察性密切相关,在理论层次上假说的可检验性,归根到底取决于经验层次上的可观察性。怎样才能保证和实现观察的客观性:(1)、要以正确理论为指导,避免主观偏见;(2)、要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动态的观察,防止片面性。(3)、要注意选择典型的观察对象和观察条件,避免次要因素的干扰。 以正确理论为指导,避免主观偏见:作为有目的的科学观察总是以某种科学理论为背景,因此观察中必然渗透着理论因素,美国科学科学哲学家汉森于是1958年明确提出了“观察渗透理论”的重要命题。他指出:“由于各人具有不同的经验,认识和理论,具有不同的背景和知识,所以不同的人可能从同一对象中观察到不同的东西;进行观察陈述必须运用某种语言,作出具有某种理性结构的判断。这样,就会导致两种可能: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来指导观察,将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当不完备的甚至错误的理论和观点渗透到观察之中,就会导致观察的主观性和易谬性。”在观察中,导致观察主观性的因素有先入之见,无意过失,假象和错觉等。先入之见主要由假说的错误或过分相信自己的假说所造成。(举例:荆人失斧)如果假说是错误的,观察者把它作为“有色眼镜”,只观察到某些似乎能证明自己假说的现象,对大量同假说不符合的现象则视而不见,或者用假说去歪曲观察结果等,都会陷入观察的主观性。无意过失主要指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无意识地渗入了某种主观因素,使观察者用自己过去的经验、知识,去填补观察中的空白,从而作出错误的观察陈述。假象也是事物本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但却给人一种同事实真相不同的错误感觉。假象往往和人们观察事物的直观角度有关。当人们站在地球上观察太阳运行的现象时,看致电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似乎太阳在围绕地球运行,这就是一种直观的假象。错觉的产生则和人的感官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把左手放进热水而把右手放进冷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把两手同时放进温水中,这时,左手感觉到水是冷的,而右手感到水是热的。这是由感官的温差而引起的错觉。导致观察主观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必须随时注意防止和克服。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采取重复观察和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下观察等,对于防止和克服观察的主观性,达到观察的客观性,都是很重要的。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动态的观察,防止片面性:列宁在谈到辩证法要素时着重指出:“应当从事物的关系和它的发展去观察事物本身。”这就是说应当从事物的空间分布上,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事物的全体;从事物本身的关系以及一事物与它事物的相互联系上,观察事物的整体特征和事物在环境中或更大系统中的表现;从事物的演化上,系统观察事物变化发展的各个阶段和事物发展的全过程,等等。选择典型的观察对象和观察条件,避免次要因素的干扰:由于客观事物常常相当复杂,其过程往往不那么纯粹和单一,本质很容易为纷繁的现象所掩盖。要使观察材料反映事物的客观本质,就必须暂时撇开与当前观察无关的内容,撇开次要的过程和干扰因素,使事物的自然状态即具体复杂的表象形态变成比较纯粹的形态,让其主要过程充分暴露出来。为此就必须选择典型的观察对象,并且选择那些干扰比较小的环境去进行观察。例如,伽利略最早提出了测量光速但却未能解决它。在当时的条件下,对地面上光源发射的光进行观测来决定光速是不可能的。1676年丹麦天文学家雷默采用天文观察的方法,选择木星卫星的星蚀作为观察对象,在地球运行到太阳与木星之间时和在地球再运行到太阳另一边时,分别测星蚀出现的周期,发现后者要比前者长一千多秒,由此推算出光速为每秒225000公里。虽然精确度很差,但却第一次通过观测的方法肯定了光速是有限的。雷默的初步成功可以说是与他选择典型的观测对象和观测条件密切相关的。科学实验方法的独特功能:(1)、实验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2)、实验可以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3)、实验可以使被观察的对象重复和再现。实验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任何一个自然事物和生产过程都有是非常复杂的,不仅自身表现出各种各样相互交织的现象,而且还同周围环境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在这种状态下,单靠观察方法难于提示各种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因此,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家力求用实验再现出最纯粹的自然现象。”实验可以通过特制的仪器和设备,根据研究的目的,突出某些主要因素,排除其他次要的、偶然的因素的干扰。使研究对象中为我们所需要的某些属性或关系在简化的,纯粹的形态下暴露出来,从而准确地认识它。如,1799年英国科学家亨弗利戴维否定“热素说”的实验。他在真空中用一只钟表机件使两块冰相互磨擦,并把整个实验仪器都保持在水的冰点,这样就排除了实验物和周围环境的热交换,使实验在较纯粹的条件下进行,在这样纯化了的条件下把两块冰互相摩擦,结果冰融化了。实验结果证明冰融化所需要的热,只能来源于摩擦,有力地驳斥了“热素说”。在医学实践中,也有诸多这种例子。如,我们要测一个病人的甲状腺功能,做一个放射性试验,就要求病人测试前不要食用含碘食物,如海带之类。这也是由实验控制在较为纯粹的状态下测试。 实验可以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在实验中,人们不仅能够严密控制和纯化所需要研究的自然对象及过程而且还可以利用各种实验手段,凭借科学仪器和设备,使某些自然条件在人为的控制下得到定向强化,创造出在自然状态下难以出现的特殊条件,如超高温、超高压、超低温、超真空、超导电性、超流动性以及超强磁场等等。在这种强化了的特殊条件下,人们可以看到在自然状态下不能或不易出现的新现象,发现具有重大意义的新事实。例如,人们通过一定的实验手段,可以造成接近绝对零度(摄氏零下27316度)的超低温,从而能把几乎所有的气体液化,并且在这种超低温条件下,某些材料具有特殊优良的导电性能,具有无电阻,抗磁等超导态我。又如,在地面仅为“一个大气压”。即使在世界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中,深达一万米海底,也仅有一千个大气压。而目前在实验中可达到200万至300万个大气压(表态气压),动态气压可达1000万个大气压。超高压能引起物质的性质发生突变。如在高压下配合以高温可以使松软的石墨变成坚硬的金刚石;在高压下可以使不导电的黄磷,变成导电的黑磷,可以造出烫手的冰块。目前,能达到的超高真空为几十亿分之一的大气压。此外,还能造出几千亿电子伏特的高能加速器等。这些优越的条件,使实验能够获得在自然过程和生产过程中不可能获得的重大发现。案例:1957年,由吴健雄所做的验证李政道和杨振宁关于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钴60 衰变实验就是明显一例。用这个实验验证宇称是否守恒,就必须测定钴60衰变出来的电子的运动方向与钴60原子核的自旋方向相同和相反的机率是否一致,在自然条件下许许多多钴60原子核的自旋方向是杂乱无章的,无法判定衰变产生的电子的方向与核自旋方向的一致性。吴健雄用实验手段首先造成一个强磁场,把核自旋磁体整齐地排列起来,使所有的钴60原子核的自旋方向同一;其次,她又造成一个超低温环境,借以消除由于钴60原子核热振动对其自旋方向可能引起的畸效应。这样,才出色地完成了这个实验。实验可以使被观察的对象重复和再现:实验的条件是人为的,受控的,所以,它可以按照主体的需要重复再现。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再现研究客体,可以增大我们认识的可靠性,准确性。要使我们的认识能正确地反映客体实在,则往往需要对被认识的事物,对象和过程进行重复的观察。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观察,有时也可以重复进行,但往往会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有时还必须等很长时间,另外,有些自然现象在地球上往往是时过境迁的,一去不复返的。而采用模拟实验方法,则可模拟再现这些自然现象产生的条件。进行追溯研究。例如,1953个美国科学家米勒进行的原始大气及闪电模拟再现这些自然现象产生的条件,进行追溯研究。例如,1953年美国科学家米勒进行的原始大所及闪电模拟实验,在实验中形成了五种氨基酸,还全盛了某些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为生命的化学起源学说提供了新的证据。作为一项新的科学发现,有一个基本条件是观察、实验的结果必须可以重复出现。这就是说,任何一项发现至少也应该被另外一位研究者在相同条件下的重复所证实。否则,不能算一项发现。实验的可重复功能保证了这一点的实现。实验方法的一般程序和要求:实验的构思、实验的设计、实验的实施、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果的理论解释。12、当代世界三大危机、五大全球性问题和七个环境问题三大危机:人口问题、自然资源、环境问题。五大全球性问题: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不可再生资源问题、工业化问题。七个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破坏、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破坏、水资源危机和海洋资源破坏、酸雨污染。人口、资源和环境危机互相交织在一起,构成当代世界政治纷争、动荡不安的基本根源。人们常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政治,不过是经济利益在人们思想中的反映。面对违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的严重情况,国际上曾出现三种议论:一是悲观论:认为环境问题是由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人口爆炸等造成的,并预言这种情况如果继续下去,势必导致地球毁灭、世界末日。因而提出了原点主义,主张停止工业、经济、技术等的发展,甚至主张回到原始的自然状态中去;二是无关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认为,环境问题是发达国家的事,自己的问题是贫穷、饥饿和疾病,对环境的关切可能妨碍自己发展的努力;三是现实论:这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一种观点。它认为,应该正视环境问题,认清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只有环境健全的经济发展,才会持久有效,同时避免无益的副作用。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当人类还在陶醉在工业革命的伟大胜利时,生态破坏和污染问题已经加速发展,特别是污染问题,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而急剧蔓延,终于形成了大面积乃至全球性公害。西方国家首先步入工业化进程,最早享受到工业化带来的繁荣,也最早品尝到工业化带来的苦果。在工业发达国家,本世纪5060年代开始,“公害事件”层出不穷,导致成千上万人生病,甚至有不少人在“公害事件”中丧生。其中,有八起事件引人注目,被称为“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工业革命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这八起公害事件是:1、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1930年)2、美国多诺拉事件(1948年)3、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4、洛杉矾光化学烟雾事件(1943年)5、日本水俣事件(1950年)6、日本富山事件(1967年)7、日本四日事件(1963年)8、日本米糠油事件(1968年)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1日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的气温发生逆转,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和煤烟粉尘,在近地大气层中积聚。3天后,开始有人发病,一周内,60多人死亡,还有许多家畜死亡。这次事件主要是由于几种有害气体和煤烟粉尘污染的综合作用所致,当时的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高达25 100毫克立方米。美国多诺拉事件:1948年10月26日31日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多诺拉小镇,大部分地区持续有雾,致使全镇43的人口(5911人)相继发病,其中17人死亡。这次事件是由二氧化硫与金属元素、金属儿合物相互作用所致,当时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高达0.51062.0l0-6毫克立方米,并发现有尘粒。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日8日,素有“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突然有许多人患起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