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9A(浙江专版).doc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9A(浙江专版).doc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9A(浙江专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浙江专版)9a课时作业(九)a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一时间:45分钟分值:1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书画同源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术语,意为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对于书画同源这一中国艺术史的基本理论,其关注焦点在于书画同源的“源”字作何理解。从文明产生之日起,人们便不可避免的产生对事物记载的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从最初的结绳记事,逐步发展为以图记事,并最终导致了文字的产生。作为最古老的文字种类,甲骨文无疑是从最原始的图画发展成的一种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记事符号,而这些字除包括象形与指事两种功能,更具有一定的绘画因素,这些图画文字随着人们对自身和客观事物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发展,逐渐由图案化的形象符号演变为由线条构成的文字,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神奇瑰丽的书法艺术。而作为文字先祖的图画自是毫无疑问地成为兴起于书法艺术之后的独具东方气韵的中国绘画艺术的基石了。对书画同源的“源”字,除最初的起源一解外,还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就很难言中国画,从而,中国画本身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国画的线条、墨韵,处处都透露出抽象之美,流露出其独立的审美价值。中国书法与绘画艺术的追求,不仅在于其形式的美,更在于其蕴含的抒情的艺术意境,也就是说,书画同源之“源”不是仅停留于表面的表现形式、笔墨运用上的同源性,而是深入到书法与绘画艺术的神髓之中,具有相同的神髓、意境之源。传统中国画从“以形写神”“遗貌取神”而成为表现“意象”的造型艺术,其追求重点并不在形、在貌,而在神韵之上,苏东坡就曾诗云:“论画贵形似,见与儿童邻。”故而绘画艺术中最具东方含蕴表现特色的写意画,无论写意山水也好,还是写意花鸟也罢,就是以贵在得其神髓而为世人所推崇;若画不能现其神韵,那就只不过是一纸水墨、淡彩而已,不能称之为画了。而书法艺术在创作时也往往要借物象以创意,并最终以文字本身抽象的形笔画、间架、章法来表达意境,必须“得意而忘象”,方可谓佳作。随着文明的发展进步,文字、图画都不再仅仅是记录的工具了,而是成为了人们表达思想、直抒胸臆的桥梁,成为人们宣泄感情的工具。而书法与绘画艺术更是因为其作者的感情投入具有了更高层次的艺术价值,它们不再是死的作品,而成为其作者活的人生写照,成为了有“心”之物。 以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为例,其画竹,除了尽现竹清冷含蕴的神髓之美,也赋予其笔下的竹一颗心,将自己的品性与竹子重叠在了一起;其写字,也是同样将人生之感悟融入其中,所以“难得糊涂”才成为其书法的名篇。字如其人,画如其人,人的品性皆会融入其书画作品之中,书法与绘画艺术也因其作者而有了其各自品格。故此可得,书画同源,源自人心。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a中国书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作为记录的工具性特点将会越来越淡化。b. 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它使中国画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c. 中国书画追求抒情艺术意境,只有抛弃物象,才能达到“遗貌取神”“得意而忘象”的佳境。d.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艺术史的基本理论,意为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相辅相成。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甲骨文是最古老的文字种类,它除了具有象形和指事功能外,也具有一定的绘画因素,是属于图画文字。b中国的绘画艺术兴起于书法艺术之后,故中国画具有强烈的书法趣味,国画的线条、墨韵具有抽象之美。c中国写意山水和写意花鸟最具东方含蕴表现特色,它借助水墨、淡彩等来表现绘画内容的神韵而为世人所推崇。d. 中国的书法艺术也借助文字抽象的形来表达意境,郑板桥据此书写的“难得糊涂”,才成为书法中的名篇。3“书画同源”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作出概括。(每条不超过12个字)(3分)答: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谁需要影评?”这个本来不成问题的问题,现在却成了电影界必须探讨并加以厘清的一大命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基于电影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势头的加剧,影片公映需要营销性质的推广,而原为艺术评论的专业影评渐显不适应。随着媒体功能扩大和互联网优势发展,出现了媒体影评和博客影评,在它们的竞争和排挤之下,传统的专业影评渐显刻板乏力。再者,观众审美水平的提升,也乐于拥有自己的话语权。诸如此类种种原因,促使电影的评论同文学一样也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变成由专业影评、媒体影评和网络影评“三足鼎立”的格局。综观国际影评界,近20年来有许多电影评论家都已经放弃或中止了原先的工作。据统计,目前全美国仅有31位知名评论家仍在写影评文章。在专业影评人众多且写影评历史悠久的英国,如今影片发行商都无视影评人,常常绕过他们而直接请媒体发表对新片的“佳评”。其他一些电影大国的情况也不妙,许多影评人封笔或改行,许多影评杂志发行量剧减。大概只有英国电影学会主办的画面与音响还有“新片必评”栏目。专业影评何以如此消退、如此缺失?上个世纪50年代,法国的电影手册在安德烈巴赞的带头掌舵之下,特吕弗、侯麦、里维特等年轻编辑们撰写了那么多的影评文章,为四百下喘息等摇旗呐喊,进而催生了20世纪最伟大的电影运动之一法国新浪潮运动。上个世纪6070年代,善辩又善评的宝琳凯尔在纽约客信徒评论等期刊上,“先发制人”或“隔夜评论”,为许多“新好莱坞”作品“保驾护航”,其犀利而激情的评论“一锤定音”,让该学派的许多影片未映先轰动或者起死回生。这位早先在影院整理影迷观后感、中年才从事影评的才女曾力捧罗奥特曼的电影为“美国自有声电影以来一部最出色的战争喜剧片”,帮助后者奠定了多角色、多线索“复式叙事大师”的地位。同一时期,身兼理论家的安德鲁萨里斯在乡村之声杂志以及美国电影:导演和导演创作一书中极力推荐“作者论”,借以提升导演在好莱坞制作体系中的地位。再看罗艾伯特,从芝加哥太阳报到电视专题节目,一直大力推荐介绍艺术上乘的经典影片和“被遗忘的影片”,所写的影评文章(每篇约3000字)居然荣获“普利策奖”,并引发许多年轻影迷争看“旧片”。他的评论集伟大的电影连出了两版。那么,专业影评今天是否还需要,是否还能派上用场?赞成者认为,之所以需要,是因为它有助于总结电影制作的普遍规律和发展趋向,让电影健康地发展下去;反对者则认为,专业影评已经失去市场价值,“谁在乎它”,理应淘汰。当前世界电影在进入高速发展期的同时也在经受变革,遇到各种“瓶颈”问题。比如影片制作高度商业化和娱乐化,压得艺术电影的空间越来越小,其观众大量流失;3d诚然将大批观众拉回电影院,但过于泛滥而忽视了“好影片”的其他要素;许多电影大打明星牌,每片必由明星担纲,甚至上百位明星联袂演出一片,致使拍摄成本猛涨,等等。这些情况需要专业影评人从电影艺术专业层面进行深入冷静客观的研究。因此,笔者认为,专业影评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选自文汇报)4下列关于需要探讨“谁需要影评”这个命题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随着电影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势头的加剧,影片公映注重的是营销,原先为艺术评论的专业影评已经渐显不适应。b随着媒体功能扩大和互联网优势发展,在媒体影评和博客影评的竞争和排挤之下,传统的专业影评渐显刻板乏力。c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提升,他们也乐于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媒体影评和博客影评对传统的专业影评产生了冲击。d当今电影的评论同文学一样也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形成了专业影评、媒体影评和网络影评“三足鼎立”的格局。5下列关于对专业影评的消退和缺失这一现象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a上个世纪50年代,法国出现了20世纪最伟大的电影运动之一法国新浪潮运动。b上个世纪6070年代,美国宝琳凯尔的影评,让许多影片未映先轰动或者起死回生。c近20年来有许多电影评论家都已经放弃或中止了原先的工作。据统计,目前全美国仅有31位知名评论家仍在写影评文章。d在英国,如今影片发行商都无视影评人,常常绕过他们而直接请媒体发表对新片的“佳评”。6说说作者对专业影评持有什么样的态度。(3分)答:_课时作业(九)a1c解析 c项,说法太绝对,主观臆断。2d解析 张冠李戴,错解原因,不是因为“中国的书法艺术也借助文字抽象的形来表达意境”,而是书写融入了人生感悟。故而郑板桥书写的“难得糊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