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罗默建立了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并认为马克思的剥削理论不正确。从罗默理论的内涵看,他的理论与萨缪尔森等人的剥削理论一脉相承。罗默认为剥削是客观存在的,应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来消灭剥削,但这不是折衷了马克思剥削理论或发展了马克思剥削理论。其理论的相关范畴、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及前提,都与马克思剥削理论有本质的不同。罗默的非劳动价值理论的剥削理论在理论基础、理论假设、理论证明方面的逻辑缺陷,使其理论的说服力及逻辑力大打折扣,反衬了马克思剥削理论的正确性。一、罗默的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的模型分析 约翰罗默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之一和主要代表人物,他运用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的剥削理论进行了大量的修正,并提出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本文将通过罗默的6个模型来论述他的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文中把模型标注为A、B、C、D、E、F以方便理解。 1.模型A微观经济均衡模型 假设1.一个由1000个成员组成的社会; 假设2.只存在一种商品玉米,所有成员都喜欢消费它; 假设3.生产玉米需要投入劳动和玉米种子; 假设4.每一社会的所有成员都拥有同样的技能和生产能力,而且都掌握现有的生产玉米的技术知识; 假设5.每一个人都具有生存偏好:每人每周需要消费1单位玉米(让我们假定这是生存的需要);在满足了这一需要以后,他宁愿选择闲暇而不愿选择继续工作并消费更多的玉米。 假设6.每个成员都要求再生产出他一开始拥有的玉米种子储备,如果他拥有的话,而玉米种子是这一模型中惟一的资本。 假设7.总的初始的有形资本为500单位的玉米储备; 假设8.这一社会中存在两种生产玉米的方式,或两种生产技术,它们被称为农场技术和工厂技术: 农场技术和工厂技术的生产周期均为1周(7天),生产量却不一样; 假设9.假设存在对有形资本的平等主义的分配,即每个成员都拥有1/2单位玉米总的有形资本在全体成员中平等分配; 假设10.这一社会是自给自足的,即不存在交易; 通过这一均衡解,罗默提出了这一社会再生产自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概念。也就是,在技术、作为资本的玉米种子和消费需要既定的情况下,个人生产1单位玉米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2天。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出发,罗默对剥削的技术性定义是:“在既定的经济中,如果某些成员必须从事超过社会必要时间的劳动才能挣得他们所需的消费品集,而其他人以少于社会必要时间的劳动就能挣得他们的消费品集,那就可以说剥削将会存在。”1前者是被剥削者,后者是剥削者。根据这一定义,模型A中不存在剥削,因为每个人的劳动时间都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资本的稀缺和对有形资本的不平等所有权引出后两个微观经济均衡模型。 2.模型B“劳动市场孤岛”模型 在模型A的基础上“假设9”换为,有10个人是富人,他们每人拥有50单位玉米,另外990人是穷人,他们不拥有任何玉米种子,而只拥有劳动力。“假设5”增加一些内容,模型B里每一个人的效用函数是玉米的严格意义上的增长。换句话说,如果他不付出额外的劳动就能获得玉米,那他将希望如此。“假设10”改为存在劳动力的交换,也就是可以选择出卖劳动和雇用劳动。可以其他都与模型A相同。 这时候要实现均衡(富人和穷人的最优选择),就要利用劳动市场,让富人成为资本家雇佣穷人。罗默提出,实现均衡的关键在于工资率要维持在每天1/3单位玉米,也就是穷人在农场劳动的生产率,因为这样每个穷人都不会在意在农场工作还是在工厂工作,因为实际收入是一样的(工作3天,得到1单位玉米)。每个富人工作0天,被雇佣的穷人在工厂利用50单位玉米种子为他生产100单位的玉米,其中50单位玉米用来补偿原有的玉米种子的资本,50/3单位玉米用来支付工资,剩下2/35033.33单位玉米为每个富人的利润。 依据罗默为技术性意义的剥削下的定义,可以得出在模型B中存在剥削。因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有变,依然是2天,但是穷人劳动3天,富人劳动0天。所以,罗默认为用他的微观均衡模型同样可以描述马克思讲的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工人付出的劳动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而受到剥削;资本家付出的劳动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而是剥削者。3.模型C“资本市场孤岛”模型 这里其他条件与模型B相同,只是“假设10”改为没有劳动市场,但是允许资本的借贷。也就是说,人们可以相互借贷玉米种子,但是只能为自己工作。 这时候10个富人愿意把玉米种子借给穷人,利率是每周662/3%,在这个利率下穷人向富人借3单位玉米,在工厂劳动3天生产6单位玉米,偿还3单位玉米的本金及2单位玉米的利息,留下1单位玉米供自己消费。这种安排与在农场工作没有差别,因此穷人对在工厂工作或者农场工作持无所谓的态度。此时,富人劳动0天,可以收回50单位玉米的储备,并得到50662/3%=33.33单位玉米的利息。可见,资本市场的模型在均衡状态下也存在剥削。模型C是为了表明劳动市场上的劳动力和工资的交换不是剥削理论必不可少的部分,因为剥削也能在不存在劳动力与工资交换的资本市场上出现。 通过这3个模型,罗默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是从技术意义上论证资本主义剥削的唯一途径,因为他用西方经济学的微观均衡模型同样可以表明这种剥削。同时他认为技术意义上对剥削的论证很难从道德上批判资本主义。因而,他提出了两个从技术意义上是剥削但很难认为是不公正的模型。 4.模型D 与模型A只有“假设10”不同,就是社会成员将自己分为两个阶级H和S,前者是雇佣者阶级,后者是劳动出卖者阶级。 S先在工厂花1/2天用自己的1/2单位玉米生产出1/2单位玉米净产品,然后他以每天1/3单位玉米的工资价格(相当于在农场工作的收入)向3个劳动雇佣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花1?天加工他们总共为1?单位的玉米种子,生产出的1?单位玉米的净产品中,1/2单位玉米是他的工资,剩下的1单位玉米每个劳动雇佣者得到1/3单位玉米的净利润。在这里,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来看,S每周为H劳动1?天生产1?单位玉米净产品,却只得到1/2单位玉米,他的剩余劳动价值被劳动雇佣者H剥夺了,也就是存在剥削。但是,H并不是完全不劳动,而是还需要的农场工作2天挣得他另外2/3单位玉米。从结果来看,H在农场工作2天,消费1单位玉米,S在工厂工作2天,消费1单位玉米。因而,罗默在这里提出从道德的角度看剥削是不存在的。 于是在模型E中罗默通过一个更直接的例子说明在技术意义上存在的剥削,在道德意义上并不一定被认为是剥削,因此通过技术意义的定义论证出的剥削,不一定在道德上具有说服力。 5.模型E 模型A中的“假设2、3、4、6、8”不变,但是初始分配是不平等的,卡尔1单位玉米,亚当3单位玉米,消费偏好也不一样,卡尔偏好消费2/3单位玉米而不劳动,亚当偏好消费3 1/3单位玉米,和劳动4天。如下表格所示: 这是对他们来说最好的安排就是,假设卡尔提出以每天1/3单位玉米的工资雇佣亚当。亚当用工厂技术为卡尔工作1天生产1单位玉米净产品,得到1/3单位玉米的工资。卡尔得到2/3单位玉米作为利润供他消费,而且不用劳动。亚当需要用自己的3单位玉米用工厂技术劳动3天生产3单位玉米净产品,加上为卡尔工作1天的1/3单位玉米的工资,最后得到供他消费需要的3 1/3单位玉米。这一结果令双方都满意,也就是实现了均衡,但是出现了剥削。卡尔不劳动,是靠剥削亚当的劳动生活。然而,卡尔是个穷人,亚当是个富人。因此罗默提出,在这种情况下,道德上的同情心应该给谁呢?显然不会给亚当。 通过模型D和E,罗默认为从技术意义上讲的剥削并不是一个道德的概念。也就是认为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来说明剥削的存在很难从道德上具有说服力。而由初始分配不均导致的剥削才被认为是非正义的。如罗默所说的,“当剥削是一种不公正时,这不是因为剥削本身就是不公正的,而是因为在一个剥削的环境中所花费的劳动和所得到的收入是不公正的财产初始分配的结果。”2 毕业论文搜集整理:毕业论文网 因此,罗默提出剥削应直接以财产关系来定义。为了通过径直归结为初始财富的不平等来重新定义剥削,罗默又提出了一个模型。 二、对罗默的剥削理论的评析 1.坚持了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价值取向罗默对马克思关于剥削的思想进行了重构,主张从道德上向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提出挑战,谴责资本主义的不平等、不公正,对于坚定社会主义社会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信念是有意义的。 2.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有失偏颇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公认的分析资本主义剥削的科学理论,罗默通过个例的模型批判劳动价值论,不具有科学性。比如在对模型D的分析中罗默指出用劳动价值论分析是存在剥削的,而道德上却不存在剥削。实质上是断章取义,因为用劳动价值论分析存在剥削的部分,用罗默的技术意义上的剥削来分析也是存在剥削的。因此,只能说明技术意义上的剥削和道德上的剥削的概念是存在差异的。 3.忽视了马克思的剥削理论的真正价值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剥削的理论其重大价值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的特殊运动规律,是从阶级角度分析问题的,而罗默对于剥削的分析是相对微观的。 参考文献 1增枝盛主编.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若干问题的最新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美约翰E罗默.在自由中丧失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马克思与罗默剥削理论的比较马克思与美国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约翰罗默都在资本主义经济的框架内分析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问题。二者均认为在资本主义所倡导的“自由”、“平等”体系内,剥削是存在的,但二者对于剥削的根源和内在动因的分析却存在很大不同。一、定义与根源马克思定义的剥削是资本家对超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上的工人劳动创造出的价值的占有,即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而这种剥削的起因是工人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劳动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力,可以创造出超出自身价值的价值。罗默认为剥削是社会成员得到相同数量的产品,但付出的劳动却不同,有些人甚至不付出劳动。“如果某些人从事劳动的时间超过他所得商品中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另一些人的劳动时间少于他所得商品中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称前者受到了后者的剥削。罗默指出所谓“剥削”,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成员之间的不平等,即付出的劳动与所得之间的不对等关系。其背后的根源是社会成员初始拥有的物质资料不平等。拥有生产资料比较多的成员可以选择资本密集型的生产,从而节约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劳动,而拥有生产资料较少的成员只能采用劳动密集型的技术,用劳动来弥补资本的不足。罗默认为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上就是劳动时间与成果不对等,可以归结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因素,而不需要利用劳动价值理论。二、无产阶级接受剥削的原因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之所以要接受资本家的剥削是因为工人拥有人身自由,即劳动力的自我所有权的同时,经济上也是自由的,即除劳动力外没有任何生产资料。表面上看,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的部分使用权是完全自愿的。但实际上由于劳动者要生存,就必须获得一定的生活必需品,而仅拥有劳动力是不能够生产出生活必需品的,所以工人出卖劳动力是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有超经济力量的作用,即生存压力。而产业后备军的存在又使得工人在与资本家谈判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争取不到合法的权利,所以只能接受剥削。 在罗默看来,接受剥削是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理性选择的结果。他在自己拥有的生产资料和可以出卖的劳动力这个预算约束下,做出符合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决定。工人不是因为没有生产资料迫于生计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即使工人用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他也可能愿意接受剥削;即使工人还有其他的生存手段,他也可能乐于选择被剥削,只要接受剥削能够带给他更大的收益。也就是说工人选择被剥削并不缘于任何外界的力量,而是内在的个人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结果。“在私有制经济中人们的阶级结构作为利己的经济行为的结果而出现。一个人的阶级归属不应被看作是在他从事经济活动之前就已既定的某种东西,这种阶级归属是一种产生于市场行为的经济特征。一个人成为某一阶级的成员,是由于他的理性行为,是由于他在面对约束的情况下所能做出的最有选择,而这些都是由他所拥有的财富决定的。” 罗默认为用劳动价值论分析剥削问题,对某些现象不能够做出合理的解释。在罗默的模型中,假定两个人生产资料数量不同,且两个人对财富的偏好不同:,财富对拥有生产资料多的人的边际效用大于拥有生产资料少的人。则生产资料少的人除了维持生存的必要劳动外不愿意付出额外的劳动,而生产资料多的人为了追求财富愿意向穷人出卖他的劳动力。按照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在这里穷人雇佣了富人也就是剥削了富人。形成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剥削理论的悖论。 但是罗默的理论建立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前提下:个人是理性经济人,追求效用最大化。个人在判断事物的价值时要出于主观的评价来决定是否值得。而马克思的理论体系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二者考虑问题的基础就是不同的。所以罗默对劳动价值论在分析剥削问题中是不必要的论断就是不准确的。三、阶级的流动按照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剥削理论,资本家占有了全部的剩余价值,工人得到的是以工资形式计算的劳动力价格。工资是维持工人劳动力的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也就是说工人在劳动中得到的只够维持他的生计。“马克思无疑认为,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实际工资率和群众的生活水平,在较高工资阶层会下降,在最低工资阶层无法改善。”“马克思主要结论的前提是:劳动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的绝对人均份额必将下降,或者说,至少不增加。”也就是说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只会越来越贫困,没有能力积累起财富从而改变自己的境遇。可以说资本家压榨工人到他们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即使工人拥有财富也不能转化为资本。“或者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资本只有在明新的资本家阶级手中才是资本,如果在工人手中,同样的东西就不是资本。”在这里马克思就否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之间流动的可能性,资本家只能是资本家,而工人也只能是工人,资本家变成工人或工人转变成资本家都只是偶然的事件,且是人力不可控制的因素推动的。这样两个阶级之间的对立就是资本主义的永恒的特征,工人在生活的压迫下必然反抗,阶级之间的斗争必然发生,最终推动资本主义的崩溃。在罗默的剥削理论中,个人选择被剥削或不被剥削,完全是主观根据自己的生产资料约束和劳动约束做出的。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是使他的效用最大化的选择。在罗默的模型中,每个社会成员都根据的财富数量进行选择,最后在整个经济中社会成员有五种不同的经济地位:只雇佣工人,自己不参加劳动;既雇佣工人,自己也从事劳动;既不雇用工人,也不出卖劳动力;既加工自己资本,也出卖劳动力;没有任何财产,只出卖劳动力。但成员的这种社会经济地位不是不可改变的。因为个人的选择完全出于个人的主观判断,只要是在预算约束下做出的选择。如果某个成员对财富的偏好很强烈,无论他目前拥有多少财富,只要他向社会其他成员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超出维持其生存所必需。财富的积累会使其成为可以只雇佣工人,而自己不参加劳动的人。也就说在罗默的剥削体系中,尽管剥削是存在的,但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社会地位。尽管社会初始财富分配存在不平等的问题,但个人可以改变这种不平等的程度。也就是说阶级之间的流动是可能的,而且这种流动不是偶然的、个人不能控制的。而是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到的。在这样的社会中,阶级矛盾并不会激化,因为无产阶级的悲惨处境不是不可改变的,他们的生活总是充满希望的,只要努力就可以跨越到另一个阶级。所以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尽管有矛盾,却不会激化到阶级斗争的程度,整个社会是可以平稳运行的。四、剥削的结果马克思的剥削理论与罗默的剥削理论是有一定的共同之处的。罗默认为剥削关系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造成的,“当剥削是一种不公正时,只不是因为剥削本身就是不公正的,而是因为在一个剥削的环境中所花费的劳动和所得到的收入是财产出事分配不公正的结果”,剥削关系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固有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也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产生剥削的根源。剩余价值实际上在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中都是存在的,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之所以资本家对于剩余价值拥有索取权,不是因为资本家对管理劳动拥有权威,而是源于他们是资本的所有者,是资本家。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社会拥有资本家阶级就必然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目标企业咨询方案
- 住宅建筑概念室内方案设计
- 彩色建筑竞赛方案设计模板
- 衬板工技能比武考核试卷及答案
- 夏日婚礼活动策划方案模板
- 东莞从事入户咨询方案
- 地面岩棉施工方案及工艺
- 石家庄管道施工方案范本
- 智能建筑利用方案设计
- 商丘建筑消防方案设计公司
- 幕墙玻璃更换施工安全技术方案
- 焊工岗位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国内知名企业数据分析师岗位招聘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地方病防治科地方病防控策略考核试卷答案及解析
- 型钢混凝土剪力墙剪力刚度精细评估与设计优化
- 《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课件 2025-2026学年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苏教版
- 2025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招聘4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山西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考试真题库(带答案)
- 2025年高考语文全国一卷试题真题及答案详解(精校打印)
- 船舶与海上设备设施起重2008年4月1日生效
- 公司收购协议书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