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名医验案精选.xls_第1页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xls_第2页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xls_第3页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xls_第4页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xls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方藥醫案著者中醫病名西醫病名脈 桂枝湯 桂枝9克 白芍9克 生薑9克 炙甘草6克 大棗 12枚 2劑 劉渡舟營衛不和緩軟無力 桂枝湯3劑岳美中浮緩 桂枝場 桂枝9克 白芍9克 生薑9克 大棗l 2枚 炙甘 草6克 3劑 劉渡舟汗出偏沮緩而略浮 桂枝湯 桂枝5克 白芍5克 甘草5克 生薑3片 大棗5 枚 水煎5劑 孫百善無汗 植物神經 功能紊亂 浮數 桂枝湯 桂枝15克 白芍15 克 炙甘草6克 生薑6克 大 棗10枚 5劑 繼服上方加懷 山藥15克 炒白朮12克 雞內 金10克 以培補後天 並加服 桂附八味丸以補腎氣 半月愈 劉渡舟重症虛勞沉細而弱 桂枝湯 桂枝15克 白芍15 克 炙甘草I o克 生薑3片 大棗4枚 3劑後減少 僅於早 晚5 7點 卯 酉 發作 卯酉 乃是陰陽相接之時 效不更方 續服3劑而愈 金樹武厥證 排尿性暈 厥 弦緩 桂枝湯 桂枝9克 白芍9克 炙甘草6克 生薑9克 大棗 12枚 厚朴 10克烏藥10克 沉香10克 水煎服 服藥4劑 症狀改善 吞咽順利 繼服 20餘劑 諸症皆除 俞世偉噎膈 彌漫性食 管痙攣 緩 桂枝湯 桂枝9克 白芍9克 生薑9克 大棗12枚 炙甘 草6克 3劑 劉渡舟風隱疹蕁麻疹浮緩 桂枝湯 桂枝 白芍 生薑 各10克 大棗12枚 甘草6克 3劑 藥止癢消 囑下次月 經來潮前一周續服上方2劑 其疹未發 張伯華月經疹浮弱 桂枝湯 桂枝10克 杭芍10 克 甘草6克 生薑10克 小 棗7枚 加粳米一小撮同煎 囑服後溫覆而臥 使得微汗 一劑盡 即熟寐 汗出熱退 次日霍然 吳佩衡小兒驚風 浮緩 指 紋赤而浮 桂枝湯 桂枝4克 白芍6克 生薑3克 甘草4克 大棗3 枚 服16劑而愈 程衛東小兒尿頻沉細 桂枝湯 桂枝 白芍各9克 生薑3片 炙甘草3克 大棗5 枚 蟬衣6克 服11劑 魏承樸聚星障 單皰病毒 性角膜炎 浮緩 桂枝加葛根湯 桂枝15克 白芍15克 葛根16克 生薑12 克 炙甘草l0克 大棗12枚 連服7劑 諸症霍然 劉渡舟項背拘急浮 桂枝加葛根湯 粉葛根6克 桂枝3克 白芍3克 炙甘草3 克 生薑2片 大棗2枚 上藥 用文火煎取180毫升 每4小時 服30毫升 藥後另服荷葉 炒 粳米煎湯 藥後當夜汗出 但 小腿至足無汗 體溫漸降 四 肢轉溫 今晨無寒 但仍有膿 血便及裏急後重 前方去桂枝 白芍 加健脾化濕之品調理 一周而愈 蒲輔周痢疾 急性中毒 性痢疾 左脈弦大 而急 右脈 沉滯 桂枝加葛根湯 桂枝15克 白 芍15克 甘草10克 生薑3片 大棗4枚 葛根50克 6劑 後勞復 複投21劑 諸症痊癒 金樹武面肌顫動 面神經麻 痹 周圍 型 弦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桂枝10 克 白芍10克 生薑lo克 炙 首草6克 大棗12克 杏仁lo 克 厚樸15克 服藥7劑 咳 喘緩解 仍有汗出惡風 晨起 吐稀白痰 桂枝 白芍 生薑 增至12克 又服7劑 咳喘得 平 諳症悉除醫院復查 肺炎 完全消除 劉渡舟咳喘 感冒併發 肺炎 浮弦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桂枝 白芍 酸棗仁 研吞 各15克 制厚朴12克 大棗6枚 檀香 後下 6克 杏仁9克 炙甘草 4 5克 生薑3片 3劑後 奔 豚即止 夜寐轉安 唯少腹脹 滿不好 原方去檀香加烏藥15 克 又3劑後告愈 孫志遠奔豚弦滑 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9克 炙 甘草7克 赤芍12克 熟附片 15克 生薑4克 大棗10枚 余無言陽虛漏汗 桂枝加附子湯 因久瀉中氣 不足 酌加黃耆 並以炮薑易 生薑兩劑見效 秦伯未汗出畏寒沉細無力 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10克 甘草6克 白芍10克 附子10 克 生薑1片 大棗3枚 當即 配藥煎服 服1劑汗止而愈 于鴣枕大汗亡陽沉微而數 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18克 附子12克 白芍9克 大棗7枚 生薑9克 炙甘草6克 木瓜 9克 獨活6克 服藥2劑後 痛止腿伸而愈 劉渡舟房後傷風弦遲 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9克 白 芍15克 熟附片6克 龍骨 牡蠣各18克 生麥芽20克 大 棗10枚 生薑4克 服6劑 乳 漏減少大半 覺口渴欲飲 去 薑龍骨桂枝 附子減半 加麥 冬9克 白人參3克 9劑 乳 漏停止 精神漸振 以十全大 補丸善後 月經來潮 諸症悉 愈 戴建林乳漏沉緩 桂枝加附子湯 炮附子 先煎 白芍 桂枝 炙甘草 生薑 各30克 黃芪60克 大棗12克 12劑 兼服 當歸120克 生薑250克 羊肉l000克上方 服後 陽回痛止 參加工作 周連三寒疝沉弦 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 白芍 附子 炙黨參 生薑各3克 炙甘草2克 大棗2枚 日進 一劑 水煎服 翌日四肢溫 疹出稍暢 三日後疹出透 後 以溫陽益氣之品而癒 李長厚 麻疹出不 透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桂枝10 克 生薑l0克 大棗12枚 炙 甘草6克 2劑後證減 原方加 附子6克 再服3劑後除 劉渡舟胸悶弦緩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桂枝9 克 生薑9克 炙甘草6克 大 棗7枚 附子9克 服5劑 胸 滿 氣短諳症皆愈 劉渡舟胸滿痛弦緩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桂枝 尖3克 黑附子3克 炙甘草 1 5克 生薑3克 大棗2個 去 核 服藥後 未及10分鐘 即大瀉2次 惡寒腹脹痛均除 而痊 劉榮年傷寒陰結浮大而緩 頭眼耳鼻 鼻燥 面萎神衰 近兩個月來排尿時經常昏倒 不省人事 暈厥3 5分鐘 醒 後頭暈 倦怠乏力 休息片刻 後 無明顯不適 頭昏 目上視 右眼乾澀兩周 有感冒史 曾在他院治療無效 球結膜混 合充血 角膜中央見點狀灰白 色浸潤 鼻塞流 涕 女 45歲 由於汗出傷風而後 突右側面部肌肉顫動 且有麻 木感 口眼歪斜一年 面色微 黃 兩目有神 伴頭痛 頭不痛 面色不華 流眼淚 耳前可 見淡白色 疹子 而 分佈不均 耳冷 耳後有紅 絲 噴嚏 咽喉口渴語 音及唇 舌苔肩頸胸肺心腹背 舌淡苔 白 渴不多 飲 舌淡苔 黃 舌苔薄 白 口乾 舌淡紅 苔薄白 呼吸氣 粗 語聲低 微 舌質紅 嫩 苔少 無叫聲 無吐涎 舌淡紅 苔薄白 情志不 舒漸感吞 咽乾燥食 物困難 咽食哽噎 納呆苔薄白 腹脹 食後胃中 嘈雜 呃 氣數聲 甚時氣從 鼻出 鼻 嗚乾嘔 舌苔薄 白而潤 舌淡 苔白 唇赤舌淡白 舌淡 苔薄白 舌淡紅 苔白滑 舌苔白 潤 項背強 緊 顧盼 俯仰不能 自如 唇色淡 紅 舌淡 苔薄白而 膩 呼吸促 迫 突噁心 嘔吐 急 救後腹滿 不硬 舌淡紅 苔薄白 舌苔薄 白 但乾咳 少痰 氣 促作喘 胸悶 背部發 涼 陰囊 濕冷 舌偏暗 苔白膩 胸悶窒 塞 氣息 短促 一 日發作數 次 少腹脹 痛 氣上 衝胸 舌苔薄 白而滑 不咳嗽 舌苔水 滑 舌淡紅 苔薄白 舌白多 津 睪丸腫 硬 劇烈 疼痛 牽 引少腹 左睪丸偏 大 腫硬 下垂 少 腹常冷 陰囊汗多 舌質淡 苔薄白咳嗽 舌淡苔 白 入夜則 胸中憋悶 難忍 氣 短不足以 息 必須 靠吸氧氣 才能得以 緩解 舌苔色 白 胸中發 滿 有時 憋悶難忍 甚或疼 痛 每逢 冬季則發 作更甚 兼見咳嗽 氣短 腹脹滿 痛 四肢睡眠及 情緒 寒熱 陣發性發熱汗出一 年餘 每天發作二到 三次 陰虛發熱服藥 無效 發熱半年余 體溫 高達40 發熱惡風 時煩躁 婚後半年見腰酸腿軟 醒後手足欠溫 肢體汗出 休息片刻後 無明顯不適 失眠多 夢 角弓反張 手足抽搐 寐醒抱 出 冒風 而驚 發熱 畏寒 惡風 惡風 4小時內抽風2次 突發熱 急救後午 前寒戰 午後高熱 時有手足麻木時有惡風 周身骨節酸痛 身熱雖退 惡風 伴失眠 煩躁 素有此疾 常因情 緒刺激而 誘發 四肢不酸楚 但覺疲軟無 力 多汗形寒不退 四肢拘急 坐臥不 寧 惡風 左腿疼痛 左小腿拘孿而 屈伸不利 針 藥屢治不效 肢軟畏寒喜溫 倦怠 精神不振 嗜睡懶 言 安然 入睡 四肢厥冷 喜暖畏寒 四肢不溫 精神萎 靡 嗜唾 四肢不溫 畏惡風寒 惡寒 汗 皮膚月經二便 汗出二便自調 時有汗出二便自調 左半身經常出汗 而右半身則 反無汗 未有汗出 每至暑月則全身皮 膚發紅 乾燥 瘙癢 經常抓 破皮膚結血痂 痛苦難忍 肢體汗出 排尿時經常昏倒 不省人事 自汗 搔癢鑽心 數月不愈 汗出惡 風 l 6歲初潮後全身漫起疹子 經 用抗過敏西藥翌日消失 自汗 自汗 尿頻 近一月逐漸 加重 每小時達 3 5次 有尿床史 汗出 自汗出 大便稀搪 每日二 三次 伴有脫肛與 後重 大便呈膿血樣 有 裏急後重 時有自汗 汗出 感冒發熱後 因多汗形寒不退 前來診 大便不實 已有十 餘年 大汗不止尿急而無尿液 經減少 近2月 末潮 發作則小便帶白 不大便二日 其他 早婚 素體氣怯 一歲半 半年前尿路感染 4歲半 感冒併發肺炎 口服先鋒4號 肌注青黴素後 慢性骨髓炎住院二月餘 一日下午感怕冷 頭 痛 醫者給予非那西汀o 2克 匹拉米洞o 2克 一次服下 約半小時許 大汗不止 夏季同房後 置兩腿於窗戶之上 幾天後 女 38歲 半年前雙乳乳汁自溢 點滴不斷 量少色清 白天 需更衣l一2次 至夜乳溢自停 乳房不脹不痛 治療無效 寒冬涉水兼房事不節 誘發睪丸劇痛 3歲 麻疹已7日 咳嗽 噴嚏 流眼淚 若加 耳冷 耳後有紅絲 中診未出疹前五大症狀 疹出不暢 前醫曾用宣肺透疹之品 而療效不佳 女 46歲 因患心肌炎而住院治療 男 30歲 患傷寒陰結 因冬月傷寒 誤服寒 瀉藥而成 按語 發熱汗出見舌不紅而淡 苔不少而白 脈不細而緩 則非陰虛發熱之證 發熱雖高 但渴不多飲 二便自調 自無裏證 素問 生氣通天論 所謂 汗出偏沮 使人偏枯 無惡寒脈浮緊之見 知非營衛鬱滯之風寒表實證 榮 氣內弱 汗孔閉塞 則見無汗 衛氣 外強 郁於 腠理 而見皮膚發紅 搔癢 甚則滲血結痂 煩躁 脈浮數一派熱象 夏天裹裘 動則汗出 舌質紅嫩 脈象沉弱 乃陽虛 之征 又腰酸腿軟 頭暈耳鳴 夜寐夢多 舌紅少苔 為陰虛之象 陰陽不調 則營衛難和 法當調和陰 陽為治 1 前醫給服安定 穀維素 維生素B1 靜點刺五加 參附湯 四昧回陽飲等藥不效 2 陰陽之氣不相順接 便為厥 桂枝湯調和陰陽 順 接上下 通達內外 故能治厥 吞咽困難見汗出脈緩 鼻嗚乾嘔者 病本在於陰陽失 調 氣機不利 由胃氣本虛 又加情志所傷形成 月經來潮 陰血虧虛 陽氣浮動 致營衛不和 皮腠 氣血鬱滯而發癢疹 風寒阻遏太陽經氣運行之機 加以小兒營衛未充 臟 腑柔軟 不耐風寒 以致卒然抽搐而成急驚風狀 1 查尿常規陰性 治以補腎因澀 投縮泉九加味 服 藥3劑罔效 大便溏薄 肛腸下墜後重 則為陽明受邪升清不利之 象 為 太陽陽明合病 後世用本方治療外感不解 又有下利之證 每獲效驗 劉老認為 本方用於治療風寒背部痹痛 以及下頜 關節炎等 亦有較好療效 蒲輔周 證由暑濕內伏 新涼外加 表鬱裏結 以致 升降阻滯 營衛不通 若單治其裏則伏邪不得外越 內結必然更甚 病為正虛邪實 幸胃氣尚存 津液末 竭 急宜升陽明 和營衛 開玄府之閉 達邪外出而 解裏急 本為中毒痢疾 高熱 膿血便 但面白 肢涼 惡寒 戰慄較為明顯 據此 蒲者不以苦寒清熱解毒治痢 反用辛溫之劑開表達邪 服西藥 不詳 及中藥鎮肝熄風場 牽正散等不效 劉老經驗 本方用於風寒表不解 而見發熱 汗出 咳喘 屢屢獲效 證屬肝鬱心虛 衝氣上逆 治宜養心柔肝降逆 辨證抓住了胸悶氣喘等肺氣逆亂之重點 用桂枝加厚 朴杏子湯斡旋胸中大氣 胸中大氣一轉 則其氣乃散 有人因自訴感冒 且有形寒現象 擬用參蘇飲 我認 為參蘇飲乃治體虛而有外邪兼挾疾飲的方劑 今無外 感證狀 尤其是發熱後多汗形寒 屬衛氣虛弱 再予 紫蘇溫散 勢必汗更不止而惡寒加劇 改用桂枝加附 子湯 因久瀉中氣不足 酌加黃茂 並以炮姜易生薑 兩劑見效 入房汗出中風 則為內風 脈弦遲而舌苔水滑 則陽 氣內虛 外有風邪 內有陽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