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语段”历史 传记复习教学案 理(1).doc_第1页
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语段”历史 传记复习教学案 理(1).doc_第2页
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语段”历史 传记复习教学案 理(1).doc_第3页
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语段”历史 传记复习教学案 理(1).doc_第4页
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三语文 文言文“语段”历史 传记复习教学案 理(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响水中学2014届高三语文 文言文“语段”历史 传记复习教学案 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圈出重要词语,文中写了那些事?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也。少峻名节,好人伦,多所赏识。初为郡功曹,太守徐璆甚敬之。府中闻子将为吏,莫不改操饰行。同郡袁绍,公族豪侠,去濮阳令归,车徒甚盛,将入郡界,乃谢遣宾客,曰:“吾舆服岂可使许子将见。”遂以单车归家。劭尝到颍川,多长者之游,唯不候陈寔。又陈蕃丧妻还葬,乡人毕至,而邵独不往。或问其故,劭曰:“太丘道广,广则难周;仲举性峻,峻则少通。故不造也。”其多所裁量若此。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劭从祖敬,敬子训,训子相,并为三公,相以能谄事宦官,故自致台司封侯,数遣请劭。劭恶其薄行,终不候之。劭邑人李逵,壮直有高气,劭初善之,而后为隙,又与从兄靖不睦,时议以此少之。初,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司空杨彪辟,举方正、敦朴,征,皆不就。或劝劭仕,对曰:“方今小人道长,王室将乱,吾欲避地淮海,以全老幼。”乃南到广陵。徐州刺史陶谦礼之甚厚。劭不自安,告其徒曰:“陶恭祖外慕声名,内非真正。待吾虽厚,其势必薄。不如去之。”遂复投扬州刺史刘繇于曲阿。其后陶谦果捕诸寓士。及孙策平吴,劭与繇南奔豫章而卒。时年四十六。兄虔亦知名,汝南人称平舆渊有二龙焉。 (取材于后汉书卷九十八)【注】 陈寔:字仲弓,颍川许昌人,桓帝时曾任太丘县令,以平正闻名乡里。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为人刚正,以气节名世。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圈出重要词语,文中写了那些事?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及为丞相椽,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痰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元史列传六十二张养浩传)【注】楮(ch)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平章:元代官职,职权类似宰相。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第四课时(小传佚事)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圈出重要词语,文中写了那些事?乞者赵生传苏辙高安丐者赵生,敝衣蓬发,未尝沐洗,好饮酒,醉辄殴詈其市人。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故高安之人皆谓之狂人,不敢近也。然其与人遇,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以此,或曰:“此非有道者耶?”元丰三年,予谪居高安,时见之于途,亦畏其狂,不敢问。是岁岁莫,生来见予。予诘之曰:“生未尝求人,今谒我,何也?”生曰:“吾意欲见君耳。”生尝告予:“吾将与君夜宿于此。”予许之。既而不至,问其故,曰:“吾将与君游于他所,度君不能无惊,惊或伤神,故不敢。”予曰:“生游何至?”曰:“吾常至太山下,所见与世说地狱同,君若见此,归当不愿仕矣。”予曰:“何故?”生曰:“彼多僧与官吏。僧逾分,吏暴物故耳。”予曰:“生能至彼,彼人亦知相敬耶?”生曰:“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因叹曰:“此亦邪术,非正道也。君能自养使气与性俱全,则出入之际,将不学而能,然后为正也。”予曰:“养气请从生说为之,至于养性奈何?”生不答。一日,生笑曰:“尝问我养性,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予矍然异其言。自此知生非特挟术,亦知道者也。生两目皆翳,视物不明。然时能脱翳见瞳子,碧色。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家本代州,名吉。事五台僧,不能终,弃之,游四方。少年无行,所为多不法,与扬州蒋君俱学。蒋恶之,以药毒其目,遂翳。生喜禽鸟六畜,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居兴国,畜骏骡,为骡所伤而死。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故德顺时见于外。今余观赵生,鄙拙忿隘,非专自晦者也。而其言时有合于道。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圈出重要词语,文中写了那些事?完白山人传 清包世臣山人,安徽怀宁之集贤关人也。姓邓氏,字石如,其名琰,以敬避今上御名下一字,遂以字行,而更字顽伯。集贤关当皖公山下,故又号完白山人。少眇所闻见,顾独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弱冠,孤露,即以刻石游。性廉而尤介,无所合。山人篆法,以二李为宗,其分书遒丽淳质,变化不可方物,结体极严整而浑融无迹。山人自谓:“吾篆未及阳冰,而分不减梁鹄。“余深信其能择言也。山人客于梅氏八年。学既成,梅氏家益匮,不复能客山人。山人乃复如前,草履担簦,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山人游黄山至歙,鬻篆于贾肆。武进编修张惠言教授歙修撰金榜家,编修故深究秦篆,为修撰所器。编修见山人书于市,归语修撰曰:“今日得见上蔡真迹!”修撰惊问,语以故,遂冒雨偕诣山人于市侧荒寺。修撰即备礼客山人。山人侨居修撰家,编修遂从山人受篆法。一年,修撰称之于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曹文敏公,文敏请山人作四体千文横卷,字大径寸。一日而成,文敏叹绝,具白金五百为山人寿。乾隆庚戌秋,八旬圣节。文敏以六月入都,强山人同往。山人独戴草笠,靸芒鞋,策驴,后文敏三日行。文敏舆从,以山东发水转后,与山人相值于开山。时巡抚以下命吏,郊迎文敏。山人策驴过辕门,门者呵止之。文敏坐堂上,遥见山人,趋出延入,让上座,遍赞于诸公,曰:“此江南高士邓先生也,其四体书,皆为国朝第一!”诸公乃大惊,为具车从。文敏曰:“吾屈先生甚,乃肯来都,卒不肯同行,愿诸公共成先生之志。”遂率诸公,送山人至辕门上驴去,乃入就坐。山人常往来江淮间,鬻书以给旅费。余以嘉庆七年识山人于镇江,过从十余日。明年复于扬州相值,山人作太山之游。至九年秋,山人由山东至常州,过扬不入城。及十一月末,始知余与翰风同客扬州。翰风编修弟也,余始闻山人名自翰风。时山人得家书促归里,乃买舟回扬,访余于天心墩,而余适去东台。山人俟余至十二月初八,乃语翰风曰:“岁尽矣,去家尚千里,吾不及终待慎伯矣。”遂解缆。翌日而余至。山人归里不复出游,遂以明年十月卒于家,年六十有三岁。 (选自艺舟双楫有删减)【注】包世臣:清代学者、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孤露:父母死亡。二李:指秦李斯、唐李阳冰。分书:书法的一种。第三课时(历史传记)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卑辞厚礼辞:言辞。b去濮阳令归 去:前往。c故不造也 造:拜访。d征,皆不就 就:任职。答案bb.离职、卸任。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许劭有知人之明的一组是 ()好人伦,多所赏识府中闻子将为吏,莫不改操饰行劭恶其薄行,终不候之劭初善之,而后为隙举方正、敦朴,征,皆不就遂复投扬州刺史刘繇于曲阿a b c d答案c从侧面说明许劭对人洞察入微,不是“直接表现”。许劭与耿介刚直的李逵产生矛盾,不能说明他善于知人。而是有引人非议之处。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劭认为即便是名垂当世的陈寔和陈蕃也各有其缺点,所以不去主动探望。b袁绍突然改变招摇过市的做法,不是由于品行高洁,而是因为害怕舆论监督。c曹操为了得到许劭的品评,先是卑辞厚礼,继而伺机威胁,可谓用心良苦。d许劭与许靖名望都很高,每月作“月旦评”,汝南人称赞二人“平舆渊有二龙”。答案dd.被称赞“平舆渊有二龙”的是许劭与许虔。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府中闻子将为吏,莫不改操饰行。 (2)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答案(1)府中官员听到许子将做了官,没有人不改变自己的操守,掩饰自己的行为。(2)喜好共同审核评论乡里的人事,每月总是更换他们品评的话题(对象)。【参考译文】许劭字子将,是汝南(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上蔡)郡平舆(故城在今豫州汝阳县东北)人。年轻时严守名誉节操,喜好研究传统礼教所规定的人际关系(品评人物),(对当时的人物)作过许多赞赏的评定。许劭最初担任汝南郡的功曹,太守徐璆很敬重他。府中官员听到许子将做了官,没有人不改变自己的操守,掩饰自己的行为。汝南郡的袁绍,是豪门贵族中任侠的人,他从濮阳令卸任回家的时候,车队当道,随从众多,将进入汝南郡的时候,竟然辞谢宾客,遣散随从,说:“我这样的车队和服饰(排场)怎么能让许子将见到?”于是轻车简从地回到家乡。许劭曾去颍川(颍川郡,辖地在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与很多有德行的人结交,唯独不去造访陈寔。另外陈蕃丧妻后回乡归葬故里,乡人全来(吊丧),却只有许劭不去。有人问许劭这样做的缘故,许劭说:“陈太丘交游太广,难以周全;陈仲举生性太严厉,少有通融。所以我不去拜访他们。”许劭(对时人)所作的多数判断衡量便是如此。曹操尚未出名的时候,常常言辞谦恭,礼物丰厚地(见许劭),求许劭为自己品评。许劭鄙视他的为人,因而不愿意为他品评,曹操就找到可乘之机,胁迫许劭,许劭无可奈何,只得说:“你是太平之世的奸贼,动乱之世的英雄。”曹操听后非常高兴地走了。许劭父亲的伯父是许敬,许敬的儿子是许训,许训的儿子是许相,这三个人都做了朝廷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许相靠着善于谄媚侍奉宦官,所以自己得到了朝廷的封侯,他数次派人请许劭。许劭憎恶他品行不端,始终没有去看他。许劭的邑人李逵,豪迈刚直气节高尚,许劭开始对他亲善,但后来因为与他有了隔阂(结下了仇怨),加上与堂兄许靖不和睦,当时的议论因为这两件事有些看不起他(许劭)。当初,许劭与许靖都有很高的名望,喜好共同审核评论乡里的人事,每月总是更换品评的话题(对象),所以汝南地区民间有“月旦评”的说法。司空杨彪征召他(为属官),地方按照方正、敦朴的科目荐举他,朝廷直接征召他,许劭都不就任。有人劝说许劭做官,许劭回答说:“现今小人道路深长,朝廷将要动乱,我打算到淮海去躲避,保全我的一家老幼。”于是南行至广陵(广陵郡,辖境在今江苏安徽交界处)。徐州刺史陶谦对他以礼相待,待遇优厚。许劭感到自己不安全,告诉他的门徒说:“陶恭祖外在的表现是仰慕有名声的人,并不是真正的正人君子。他招待我虽然优厚,将来势必会变得虚假刻薄。我不如离开他。”于是去曲阿县(今江苏丹阳县)投奔扬州刺史刘繇。此后陶谦果然把众位寄居在徐州的士大夫抓了起来。到了孙策平定东吴的时候,许劭与刘繇向南跑到豫章(豫章郡,辖境在今江西及其南部一带),接着死在那里。时年46岁。许劭的哥哥许虔也很出名,汝南人称平舆的深潭里出了两条龙。5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 游:游学 b.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纳:上交 c.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 昏:模糊不清 d.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窃:盗窃答案d窃:盗窃,后加“读”译不通,应为偷偷地,史记孙膑传中有“窃载(孙膑)与之齐”。注意,“窃”还有“私下”之意,“窃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乐羊之妻。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养浩“为官能为民着想”的一组是( )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a. b. c. d.答案b表现他少年时的高尚品德表现他对生活条件不计较表现百姓对他的铭记感恩。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养浩从小就讲道义,不忽木来看望他,他和家人恭敬地迎接;做县尹时,官舍不好也不计较;对做过盗贼的人和李虎这样的暴戾之人都能用宽容去感化他们。b.张养浩把钱财看得很淡,做御史台时两袖清风;调任陕西时,把家里的所有东西都送给了乡里贫困的人;还常拿自己的钱赈济百姓。c.张养浩往陕西赴任的途中,到华山祷雨,结果“一雨二日”,到官后又求雨,结果大雨如注。这些事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可见他心里装着老百姓。d.张养浩为官清廉,心系百姓,也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戴,他调离堂邑十年之后,当地群众仍为他竖碑颂德;他去世以后,百姓悲哀得如失去父母。答案a文中无“家人恭敬地迎接”意;对李虎这样的为害百姓的土匪头子依法惩办,并不宽容。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2)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答案b(1)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2)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参考译文】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年仅十岁,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这个情况,就推荐张养浩做东平县学正。 后来,张养浩游学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为称奇,因此任命他为礼部令史,并推荐他进入御史台。一天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亲自到他家里探问,当看到张养浩家里四壁空空,什么也没有时,感慨叹息说:“张养浩这种人才是真正的监察御史的好材料啊!”后来他做了宰相的属官,又被选授为堂邑县尹。人们传说堂邑县县官住的房子不吉利,住进去的人没有一个能免除灾难的,但是张养浩还是住了进去。 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为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既然已经处罚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戒说:“不要对不起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天历二年,陕西大旱,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路过华山,就到西岳庙去求雨,哭拜在地上都爬不起来,这时,天空忽然阴云密布,一连下了两天雨。等到张养浩到了官府,又到土地庙里去求雨,结果大雨如注,下了三尺深才停下来,庄稼由此长起来了,陕西的民众十分高兴。当时一斗米值十三贯钱,百姓拿着钞票出去买米,钞票稍有不清或破损就不能用,拿到府库中去调换,那些奸刁之徒营私舞弊,百姓换十贯只给五贯,而且等了好几天还是换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困难。于是张养浩检查府库中那些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清的钞票,得到一千八百五十多万贯,全部在它的背面盖上印记,又刻十贯和五贯的小额钞票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到府库验明数目便可换取银两,于是那些奸商污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张养浩又率领富人家出卖粮食,为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实行纳粮补官的法令。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每想到一件牵挂的事,就按着胸,感到痛苦,于是卧病不起,去世的时候才六十岁。陕西的老百姓,悲哀的程度像失去了父母。第四课时(小传佚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岁莫,生来见予 莫:通“暮”,年末。b僧逾分,吏暴物故耳 暴:糟蹋。c自此知生非特挟术 特:特别。d居兴国,畜骏骡 畜:饲养。答案c特:仅、只。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赵生是率性之人的一组是 ()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吾意欲见君耳此亦邪术,非正道也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a b c d答案b是赵生对“道”、“术”的理解,是赵生对养性的议论,表现不出赵生的率性。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乞丐赵生本名吉,两眼有白膜,年少时品行不端,不太守法,经常蓬头垢面,好饮酒,酒醉就打骂人,让人不敢亲近,因而被人毒伤了眼睛。b赵生夜游太山,见到许多生活在地狱中的僧人和官吏,认为作者见到一定会停止为官之心,怕他心惊神伤,便没有带他一起去游玩。c作者被贬居住在高安,起初不敢接近赵生;赵生主动上门拜访,与之探讨夜游太山、出入阴阳两界的“邪术”与“正道”,使作者接受了他的“养气”之说。d文章描写了赵生各种异于常人的鄙俗、拙劣、愤恨、困窘的言行,指出他虽不善于掩饰自我,但仍然是个持有“术”且懂得“道”的人。答案a因果关系不当。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 (2)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答案(1)即使不曾认识,也都能说出这人多年的疾病和他平生的善恶行径。(2)我听说有道的人讨厌别人了解他,大多用不好的言语、丑恶的行为来隐匿自我,然而也不能全部遮掩住。【参考译文】高安乞丐赵生,衣服破旧,头发蓬乱,不曾沐浴清洗,喜好饮酒,喝醉酒就殴打责骂街市上的人。即使有好事的人有时召请他谈话,赵生也谩骂人家,斥责人家的过错和恶行。所以高安的人都称他是狂人,不敢亲近他。但是他与人交往,即使不曾认识,也都能说出这人多年的疾病和他平生的善恶行径。因为这个,有人说:“这不是得道之人吗?”元丰三年,我被贬居住在高安,有时在路上见到赵生,也害怕他的狂妄,不敢询问。这年年末,赵生前来拜见我。我问他说:“你不曾求过人,如今拜见我,为什么呢?”赵生说:“我心里想见你呀。”赵生曾经告诉我说:“我将和你在这里夜宿。”我答应了他。后来他却没有来,问他原因,赵生说:“我本来打算和你到别的地方游玩,考虑你不可能不受惊吓,惊吓或许会伤了心神,所以不敢喊你。”我问他:“你到哪里游玩的?”赵生说:“我经常到太山下,所见的情况与世上说的地狱相同,你如果见到这些,回来后应当不愿做官了。”我说:“什么缘故?”赵生说:“那里有很多僧人与官吏。是僧人超出本分,官吏糟蹋财物的缘故。”我说:“你能到他们那儿,他们也知道尊敬你吗?”赵生说:“不是这样,我能见到他们,他们却不能见到我。”赵生于是叹息说:“这也是歪门邪术,不是正道啊。你能够修身养性使精气与本性俱全,那么出入生死之间,将不用学就会,这样以后才算是正道。”我回答说:“养气,请允许我按照你的说法去做,至于养性该怎么办呢?”赵生没有回答。一天,赵生笑着说:“你曾经问我如何养性,如果有梦和醒的差异,那么本性就不全了。”我非常吃惊,认为他的话与众不同。从此知道赵生不仅持有方术,也是懂得道的人啊。赵生两眼有白膜,看东西不清楚。但时常能脱开白膜现出瞳孔,瞳孔是青绿色的。他曾经说自己生于甲寅年,至今有一百二十七年了。赵生家本来是代州的,名叫吉。他侍奉五台山的一个僧人,不能坚持到底,离开了僧人,游走四方。赵生少年时期没有品行,所做大多是不合法的事,和扬州的蒋君一同学习。蒋君讨厌他,用药毒伤了他的眼睛,于是两眼就长了白膜。赵生喜欢禽鸟和六畜,经常带着这其中的一样跟随自己,和它一起睡觉吃饭。居住在兴国时,他畜养了一头高大的骡子,被骡子踢伤而死。我听说有道的人讨厌别人了解他,大多用不好的言语、丑恶的行为来隐匿自我,然而也不能全部遮掩住,所以德行和谨慎时常表现在外面。现在我看赵生,他的鄙俗、拙劣、愤恨、困窘,并非专门用来隐匿自我的。而他的言语时常有合于道的。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氏家益匮,不复能客山人匮:空乏 b鬻篆于贾肆鬻:卖c遍赞于诸公赞:介绍d而余适去东台适:到,往答案d适:恰好。6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邓石如深厚的“书法金石造诣”的一组是( )顾独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其分书遒丽淳质,变化不可方物山人篆法,以二李为宗“今日得见上蔡真迹!”山人常往来江淮间,鬻书以给旅费“此江南高士邓先生也,其四体书皆为国朝第一!”abcd答案b表明其篆法宗师,不能说明其造诣;只是表明他常以卖字为生,亦不能代表其造诣。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完白山人,从小喜好篆刻书法。20岁左右父母双亡后就开始了浪迹江湖的生活,常以书法篆刻自给。他性情正直、孤傲,我行我素。b最早发现邓石如书法才华的是对秦篆研究颇深的武进编修张惠言,他在集市上看到邓石如的书法篆刻后说,如同见到了秦代上蔡人李斯的笔墨真迹。c乾隆八十岁生日,曹文敏竭力邀请邓石如一同入都。邓石如戴着草帽,趿拉着草鞋,骑着毛驴,这打扮使他被开山守门士兵拦下,结果未能进入辕门。d包世臣是通过张惠言的弟弟张翰风知道邓石如的。嘉庆七年,包世臣在镇江见到了邓石如,与之交往跟从他学习了十多日。嘉庆十年,邓石如在家中去世。答案c“未能进入辕门”错。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少眇所闻见,顾独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2)修撰惊问,语以故,遂冒雨偕诣山人于市侧荒寺。(3)吾屈先生甚,乃肯来都,卒不肯同行,愿诸公共成先生之志。答案(1)(山人)年少时少有见闻,而独爱好刻石,临摹汉人的印篆非常精致。(2)修撰惊讶地追问(原因),(编修张惠言)把原因告诉了(他),于是冒雨一起到集市旁边废弃的寺庙拜访完白山人。(3)我非常委屈先生(或“竭力恳求先生”),(他)才肯来京都,(但)终究不肯同行,希望诸位(与我)一起成全先生的志愿。【参考译文】山人,是安徽怀宁集贤关人。姓邓,字石如,名琰,因为避当今皇上名的下一个字,就用字来与人交往,改字为顽伯。集贤关在皖公山下,所以又起号完白山人。(山人)年少时少有见闻,而独爱好刻石,临摹汉人的印篆非常精致。成年时,父母双亡,就因刻石游历各地。山人性情正直、孤傲,没有什么合乎心意的朋友。山人写篆书和进行篆刻的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