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宁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广东省普宁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广东省普宁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广东省普宁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广东省普宁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二级历史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1.5分,共45分)1史载:公元前546年,在宋国的斡旋下,举行了有楚、晋两大诸侯国和宋、郑等十余小国参加的弭兵会议,达成“晋、楚之从(注:从国)交相见”的决议;此后,宋、郑等国“仆仆于晋、楚之廷”。这段记载反映出a周王室已经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b当时分封制度遭到较大破坏c战国初年诸侯争霸极为激烈d大小诸侯与周王室的宗法关系不同 2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b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心理c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3右图描绘的是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反映出当时 a懂得休耕轮作 b开始推广牛耕c注重精耕细作 d铁犁尚未出现4战国时期,各国官营手工业中都有一定数量的雇佣工匠,而秦朝建立后,官营手工业中的劳动者主要是服役的工匠、刑徒和奴婢。这反映了a战国手工业水平相对领先于秦朝 b秦朝经济政策阻碍了手工业进步c大一统国家加强了对人口的控制 d秦朝建立后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5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a郡县制的实行 b察举制的实行 c科举制的实行 d行省制的实行 6“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沿袭c分封制的巩固 d中央集权的加强7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影响的角度分析,“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建立统一的封建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b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 c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d“焚书坑儒”,统一思想 8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c“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9东汉前期,郡县工官除制作器物外,还兼向当地私人手工业征税物。右图为当时设置工官的城市。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当时黄河下游地区手工业较发达b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被官府控制c官营手工业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d东汉利用经济手段巩固专制集权10“三省执掌的划分,十分有趣,却也十分无聊,它只不过是皇权一权的琐碎分配。实质上中书省只是皇帝私人的秘书室,门下省只是皇帝私人的收发室。看它们的官署,无论官称和职务,几乎完全相同,只好勉强用左右予以区分。”这段话最适合解释三省六部制的a基本性质b. 职权划分c. 主要目的d. 内在缺陷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12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正确的是 经济地位优越 政治地位低下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a b. c. d.13隋唐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a铁犁牛耕的出现 b曲辕犁的出现及推广c耦犁技术的普及d高转筒车的发明14“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说明了a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15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 b农业技术进步 c土地集中加剧 d海外贸易拓展16据宋吏职官制记载:官吏的俸禄计有正俸、职钱、职田和杂役之费。正俸有钱、绫、绢、绵禄米之给。此外还有茶、酒、厨料乃至马料之给,因公出外别有出差费等等。每年官俸支出,大约有钱1696万贯(千文),金14872两,银62万两。这种情况a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b暴露科举制录取的弊端c埋下国家积贫积弱的祸根 d起到了高薪养廉的作用17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a向各省宣达政令 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c掌管边缘民族地区事务 d管理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事务 18在“军机处”景点的说明上有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19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核心的理念,那就是a强化君主专制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b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20中国古代对监察官任职资格有严格要求,不仅要求监察官有刚正不阿的品质、丰富的为官经验和优异的政绩,还要求监察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宋代就曾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充任御史,明代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定御史必得科举出身,否则不选。这些规定的直接意义是a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和管理b保证监察官的素质能担当重任c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有利于强化皇权、巩固统治21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22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23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认为:“第一帝国”(秦汉)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而“第二帝国”(隋唐宋)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第二帝国”与“第一帝国”相比主要的区别是a官僚政治形成与否b选官制度形成与否c政治结构和经济格局的变化 d经济重心南移与否24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25英国牛津大学鲍德林图书馆收藏一幅中国明朝中叶的彩色航海地图。该图绘制的地域北起西伯利亚,南至今印尼爪哇岛和马鲁古群岛(香料群岛),东达北部的日本列岛和南部的菲律宾群岛,西抵缅甸和南印度。航海图上清楚地绘制出了明朝中叶中国帆船经常使用的6条东洋航路和12条西洋航路,研究明清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据此得出的认识是a朝贡贸易始终是明朝对外贸易的唯一形式b明朝对外贸易一度活跃c外贸的政治目的服从于经济目的d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重要来源26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人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a激化中日矛盾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c加剧内忧外患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27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国家“重商”政策确立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28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a. 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c. 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29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从经济角度分析,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之廛”c“借间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d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30伊恩莫里斯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写道:“大多数中国皇帝担心的,不是自己如何获得更多财富,而是外贸可能使不受欢迎的商人阶层致富。”为此明清皇帝采取的政策是a海禁和闭关锁国 b工商皆本 c重农抑商 d断绝中西贸易二、非选择题(31题20分,32题20分,33题15分)31(2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战国时期富商大贾成为社会上最活跃的一种人。孟子主张对工商业什一而税,去关市之征。他的主张没有一个国君采用大商贾所使用的人,一种是伙计,如洛阳贫民到富商家学商业,替富商贸易走遍天下,各都市更多的一种是大商贾凭借财势压迫穷人做奴隶,从事商业、农业、手工业劳动,吕不韦为秦国相国,封河南洛阳十万户并不满足于十万户的封建性地租,他占有奴隶一万人,驱使他们从事各种劳动,垄断洛阳的工商业。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材料二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各关税吏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材料三 重农抑商政策是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短期看,应该如此。由于重农抑商,资本积累速度会放慢。但是,从长期看,则恰好相反。资本积累周期越长,积累规模将变得更加巨大。经济史料支持这种逻辑分析。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的伍秉槛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当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伍秉槛的财富并非鹤立鸡群,同期的一位宁波商人拥有2000万两白银,一晋商、徽商拥资千万两白银的亦不鲜见,至于拥有百万两白银者则不计其数了。 引自重新认识中国历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大商人采用的生产方式特点和反映的时代特征。(8分)(2)材料二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4分)(3)根据三则材料,分析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 (8分)3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二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 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以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四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名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论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8分)(2)根据材料二、三,比较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6分)(3)根据材料四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6分)33(15分)在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与政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 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材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百官志 材料四 研究制度,不该专从制度本身看,而该会通着与此制度相关之一切史实来研究。这有两点原因:一因制度必针对当时实际政治而设立而运用。单研究制度本身而不贯通之于当时之史事,便看不出该项制度在当时之实际影响。一因每一制度自其开始到其终了,在其过程中也不断有变动,有修改。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推行郡县制的历史背景。(分)材料二中“郡县政治”的主要政治绩效是什么?(2分)(2)概括材料四的观点(分)。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以元朝行省制度为例加以说明此观点。(分) 高二期中历史试卷答题卷姓名_ 班级_ 学号_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1.5分,共45分)二、非选择题(31题20分,32题20分,33题15分)31(20分)(1)(8分)(2)(4分)(3)(8分)32(20分)(1)(8分)(2)(6分)(3)(6分) 33(15分)(1)(5分) (2)(10分)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二级 历史参考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