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含义,及由要素禀赋理论推论而来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和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实证分析里昂惕夫之谜。无论是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学派在解释国际贸易基础,揭示决定生产和贸易模式的因素,以及衡量国际贸易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和贸易所得等方面都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当今的许多重要理论与政策仍然得益于古典贸易理论的启示。但是,古典贸易理论的基础是古典经济学。作为整个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贸易理论也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的,即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和造成生产成本差异的唯一要素。因此,在他们的分析中,只要生产技术不变,只有一种要素(劳动)投入。而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投入的情况下,许多分析过程和结论不再有效。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以及工业革命的发生,资本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产品生产不再由单一要素决定,研究投入产出关系的有关经济学理论也随之发展。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瓦尔拉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3.1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与古典经济学不同,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生产中起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要素投入。我们知道,在一种要素投入的情况下,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通常可以假定为不变的,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都是不变的。但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投入时,每一种要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要受到其他要素投入量的影响,在其他要素的投入量不变时,随着某一要素投入量的不断增长,由此新增的产出(即“边际产出”或“边际收益”)会逐渐减少。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收益递减”的原理。当然,从“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古典经济学过渡到新古典经济学不仅仅只是要素投入数量上的变动,基本分析框架也从单一要素投入发展为一个多种产品多种要素的总体均衡体系。这一新的理论发展也为国际贸易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下,许多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被运用于对国际商品贸易和要素流动的分析,并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与古典贸易理论相比,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的框架下分析产品的生产成本在只有一种要素投入的模型中,厂商在要素方面没有选择,产品成本完全由该要素的生产率(投入产出率)和价格决定。要素的生产率及其价格都是给定的,都是由产品产量以外的因素决定的。对产品的成本来说,这些都是外生变量。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中,甚至连一国要素供给的绝对量都无关紧要了。但在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的模型中,不同的商品生产使用要素比例不同,生产同种同量的产品,也可以有不同的要素组合,要素的生产率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取决于产品生产中对要素比例的选择和要素供给的约束。产品生产中要素的使用比例(要素需求)和一国的资源储备比例(要素供给)决定要素价格从而影响产品成本,成为决定比较优势和生产贸易模式的重要因素。生产要素价格已不再是外生变量,而是与产品价格相互决定相互影响的内生变量。2.运用总体均衡的方法分析国际贸易与要素变动的相互影响国际贸易不仅影响贸易双方的产品市场价格,而且造成各国要素市场价格的变动。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的变动也不仅仅影响一国的生产和消费,还会引起各要素之间收入的再分配。而要素在国内各部门之间的流动或要素储备比例的变动也会反过来影响生产和贸易模式。在建立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体系方面的主要贡献者有埃利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伯尔蒂尔俄林(Bertil Ohlin)和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等。还有许多经济学家在拓展、应用或检验新古典贸易理论方面亦作出重要贡献。这些学者包括杰罗斯拉夫凡耐克(Jaroslav Vanek),罗纳德琼斯(Ronald Jones),沃夫冈斯托尔珀(Wolfgang Stolper),罗勃津斯基(T. M. Rybczynski),瓦西里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杰格迪西巴格沃蒂(Jagdish Bhagwati)等。人物介绍3.1赫克歇尔( Eli F Heckscher,1879-1959)赫克歇尔于1879年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897年起,在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y)学习历史和经济,并于1907 年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曾任斯德哥尔摩大学商学院的临时讲师;1909年1929年任经济学和统计学教授。此后,因他在科研方面的过人天赋,学校任命他为新成立的经济史研究所所长。他成功地使经济史成为瑞典各大学的一门研究生课程。他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是在经济理论上的创新和在经济史研究方面引入了新的方法论一种定量研究方法。他在经济理论方法方面最要的贡献是他最著名的两篇文章:外贸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和间歇性免费商品。1919年发表的外贸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现代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他集中探讨了各国资源要素禀赋构成与商品贸易模式之间的关系,并且,一开始就运用了总体均衡的分析方法。他认为,要素绝对价格的平均化是国际贸易的必然结果。他的论文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其后,这个理论由他的学生俄林进一步加以发展。间歇性免费商品(1924)一文提出的不完全竞争理论,比琼罗宾逊和爱德华张伯仑的早了9年。文章中还探讨了不由市场决定价格的集体财富(即所谓的公共财物)的问题。在经济史方面,赫克歇尔更享有盛名。主要著作有:大陆系统:一个经济学的解释、重商主义、古斯塔夫王朝以来的瑞典经济史、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及其它解释、经济史研究等。赫克歇尔通过对史料提出更广泛的问题或假定,进行深入的批判性研究,从而在经济史和经济理论两个方面架起了桥梁,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他是瑞典学派的主要人物之一。俄林(Bertil Gotthard Ohlin,1899-1979)俄林于1899年4月生于瑞典南方的一个小村子克利潘(Klippan)。他1917年在隆德大学获得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学位。1919年在赫克歇尔的指导下获得斯德哥尔摩大学(University of Stockholm)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学位。1923年在陶西格(Taussig)和威廉斯(Williams)的指导下获得哈佛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24年在卡塞尔(Cassal)指导下获得斯德哥尔摩大学博士学位。1925年任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经济学教授,5年后回瑞典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商学院教学,1937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任客座教授。俄林最为著名的工作是他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现代化处理,并由此获得197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1979年8月于书桌前逝世。他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1924年出版国际贸易理论,1933年出版其名著,即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的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论,1936年出版国际经济的复兴,1941年出版资本市场和利率政策等。俄林的理论受他的老师赫克歇尔关于生产要素比例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并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T.H.Williams)的指导下,结合瓦尔拉斯和卡塞尔的总体均衡理论进行分析论证,在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论中最终形成。因此,俄林的国际贸易理论又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资料来源: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第二卷 P666-667,第三卷 P747-7493.2 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又称赫克歇尔-俄林(Heckscher-Ohlin Theory)理论(简称H-O理论),是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伯尔蒂尔俄林(Bertil Ohlin)解释国际贸易发生原因的理论。3.2.1 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1.主要概念的界定为了准确地表达要素禀赋理论,首先必须准确地界定与该理论相关的主要概念,这也便于我们对该理论的进一步分析和论证。 1)关于要素密集程度(Factor Intensity)我们常常会因某种产品生产时投入要素的多少而称其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等。这实际上就涉及到产品含各种生产要素密集程度这一概念。为了严格界定这一概念,要素密集程度应该以不同要素投入的相对密集程度为标准。例如,假设有两种产品X与Y,如果生产一单位X产品的要素投入为6单位资本(6K)和2单位劳动力(2L),而生产一单位Y产品的要素投入为5单位资本(5K)和1单位劳动力(1L)。从绝对量来看,一单位X产品投入的资本多于一单位Y产品,但从相对量来看,资本与劳动力的比例是Y产品大于X产品(5/16/2),所以Y产品才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X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一种产品取什么要素密集程度投入往往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产品的要素含量是与生产的技术水平以及要素的相对价格相关的。在给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不同要素的投入有一定程度的替代性,随着要素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同一种产品的要素密集程度也可以发生变化。比如劳动力要素的价格相对提高,原先劳动密集型产品可能变为资本密集型产品。由此可以说,在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的条件下,不同国家由于其要素相对价格不同,生产同一种产品的要素比例也会不同。也就是说,如果X与Y产品在一国分别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另一国也不会改变这种性质。2)关于要素丰裕程度(Factor Abundance)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我们常常称某个国家为某种要素丰裕的国家,其实这种界定也不是可以他们拥有某种要素的绝对量为标准来衡量的。判断一国拥有某种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不同国家的几种要素拥有总量的相对比例来衡量。例如,假设有A、B两国,A国拥有资本与劳动力的总量分别为TKA与TLA,B国分别为TKB与TLB,如果TKA/TLATKB,但A国仍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二是根据要素价格的相对比例来衡量。例如,A国的资本与劳动力的价格分别为PKA与PLA,B国分别为PKB与PLB,如果PKA/PLAPKB/PLB,则可称A国为劳动力丰裕的国家或资本稀缺的国家,B国则相反,尽管从绝对量来看,有可能是PKB1/6,故A国是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B国是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并且,每生产1单位X产品所需投入的K与L的比率为K/L=6/2=3,而生产Y产品的比率为K/L=2/4=1/2,因为31/2,故X产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按要素禀赋理论,A国应出口Y产品进口X产品,B国应出口X产品进口Y产品。 按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我们同样可得上述的分工模式。在A国,1单位X产品可换320/440=8/11单位Y产品;在B国,1单位X产品可换180/260=9/13单位Y产品,因为8/11 9/13,故A国会生产y产品与B国交换相对便宜的X产品,而B国则愿意生产X产品与A国交换相对便宜的Y产品。3.2.2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actor Price Equilibrium Theorem)研究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要素禀赋的差异是产生贸易的最终原因,而“贸易最直接的后果是各地商品价格趋于一致”。根据两种要素、两种商品、两个国家的贸易模型,俄林认为,自由贸易不仅会使商品价格均等,而且会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以致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单位土地都能获得同样的地租报酬,而不管两国的生产要素供应量或需求模式如何。这就是所谓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比如甲乙两国,甲国劳动力丰富,但资本短缺,因此工资低而利率高,应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乙国则相反,劳动力短缺,而资本丰富,因此工资高而利率低,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两国进行贸易后,由于供求关系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从而对其生产要素的供求及其价格产生的影响如下:由于甲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因此对劳动力的要求增加,这样使原来丰富的劳动力变得稀缺,从而工资率开始上升;相反,由于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对国内资本密集型产品需求减少,从而对资本需求下降,这样使原来稀缺的资本变得丰富,从而使利率下降。乙国的情况恰好相反,由于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对资本的需求增加,使资本由丰富变得稀缺,从而使利率上升;由于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使劳动力由稀缺变得丰富,从而使工资率下降。双方贸易的结果使要素价格趋于相等。但是,俄林同时也看到,生产要素价格的完全相同几乎是难以想象的,几乎肯定是不可能的,主要因为产业的需求常常是对几种要素的“联合需求”,而又因为生产要素不能充分移动,故它的结合不能任意变动。在俄林看来,要素价格均等是一种趋势。而萨缪尔森(PASamuelson)在1949年发表的再论国际要素价格均等一文中,认为在特定的条件下,国际要素价格均等是必然的,而不是一种趋势,从而发展了赫一俄理论(H O Theory)。所以,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又称赫一俄一萨(H-O-S)定理。3.3 里昂惕夫之谜3.3.1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实证分析里昂惕夫之谜 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创立以来,逐渐为西方经济学界普遍接受,并奠定了其在自由贸易理论中的主导地位,并被公认是继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之后,贸易理论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这个理论模型所揭示的道理同人们的常识是一致的:只要知道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情况,就可推断出它的贸易走向。比如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则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了检验要素禀赋理论,1953年里昂惕夫以美国的情况为案例,用投入产出分析法计算了在1947年生产每百万美元的出口品和每百万美元的进口替代品所需要的国内资本和劳动力及其比例(见表3-3)。根据表3-3可以清楚地看出,美国出口品的资本劳动力比率表3-3 1947年美国每百万美元产品的要素投入结构出口品进口替代品出口品与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劳动力之比资本(美元,1947年价格)2 550 7803 091 339劳动力(人/年)182170资本/劳动力14 01518 18477%实际上只不过是进口替代品的77%,这表明美国出口产品所含的资本密集程度低于进口替代品,即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美国在1947年,其资本丰富程度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按照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推断,美国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即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劳动力比率至少在l00%以上,上述实际验证结果恰好与此相反。这种由里昂惕夫发现的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与贸易实践的巨大背离现象,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或里昂惕夫悖论( Leontief Paradox)。里昂惕夫于1956年又利用投入产出法对美国1951年的贸易要素投入结构进行第二次检验,得到的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劳动力之比为95%,这与1953年的检验结果是一致的,谜仍然存在。4.3.2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里昂惕夫对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检验结果,深深地震撼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他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谜”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从而深化了对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认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具代表性的解释:1.自然资源说 该学说认为,里昂惕夫是用双要素模型来进行分析的,未考虑其他生产要素如自然资源。而实际上,一些产品既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也不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是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比如,美国的进口品中初级产品占60%-70%,而且这些初级产品大部分是木材和矿产品,而这些产品的自然资源密集程度很高,把这类产品划归资本密集型产品无形中加大了美国进口品的资本与劳动的比率,使“谜”产生。如果考虑自然资源这个因素在美国进出口贸易结构中的作用,就可以对谜进行解释,里昂惕夫后来在对美国的贸易结构进行检验时,在投入产出表中减去19种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结果就成功地解开了谜,取得了与要素禀赋理论相一致的结果。2.人力资本说 该学说认为,里昂惕夫的统计检验中,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即它只考虑了物质资本(Physical Capital),忽略了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即美国投入在劳动力的智力开发、技术培训及素质提高等方面的资本。事实上,美国最充裕的要素不是里昂惕夫所注意的物质资本,而是其报酬被里昂惕夫计入劳动成本中的人力资本。那么,当人力资本追加到物质资本时,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就会发生变化,原来以为是劳动密集的产品就可能变成资本密集的产品。这样,里昂惕夫之谜就会得到解释。3.要素密集度逆转说 该学说认为,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的一个假设前提是要素密集度不发生逆转,即如果在一种要素价格比率下,一种产品较之其他另一种产品是资本密集型的,那么,它将在所有的要素价格比率下,均属于资本密集型。但在现实中,要素密集度是会发生逆转的。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一种给定商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丰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例如,小麦在不少发展中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美国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根据这种解释,美国进口的产品在国内可能用资本密集型生产,但在国外却是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从美国的角度看,就会造成进口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的错觉;同时,美国的出口产品在国内可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外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从美国的角度看,也会造成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假象。因此,只要贸易双方有一方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这种情况,其中一国就必然存在里昂惕夫之谜。4.需求偏好差异说该学说认为,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成立的一个假设前提是贸易双方的需求偏好一致,消费结构因此也是相同的,因而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便把需求偏好的差异对贸易方式的影响给忽略了。实际上,贸易各国消费者需求偏好是不相同的,而且这种偏好会强烈地影响国际贸易方式。因此,各国由于国内需求偏好不同,可能出口在成本上并不完全占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在成本上处于劣势的产品。一个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如国内需求偏向资本密集型产品,其贸易结构就有可能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里昂惕夫之谜之所以在美国发生,是因为美国人对资本密集型产品的需求远远大于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这就造成了美国违背其在生产成本上的比较优势,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状况。5.贸易保护说 该学说认为,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是假设以自由贸易、完全竞争为贸易政策取向的。但在现实中,贸易保护是最普遍的政策取向,美国也不例外。美国劳工代表在国会中有强大的影响力,从而会使美国的贸易政策偏向于保护与鼓励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生产与出口,限制国外同类产品的进口,因此美国的贸易方式变为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事实上,美国确实很注重保护需雇佣大量工人的产业。总之,上述关于里昂惕夫之谜的种种解释修正和补充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增强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现实性和对战后国际贸易实践的解释能力,并为以后一系列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产生打下了基础。3.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又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这一理论是在70年代末由英国经济学家邓宁(John Harry Dunning)提出的,该理论继承了海默关于垄断优势的观点,吸收了巴克莱的内部化理论,又引入了区位理论,增加了区位优势一项,构成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核心,这就是著名的“三优势范式”。 (1)所有权优势,又称垄断优势,这是吸收了垄断优势理论的观点。它是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获得的、国外企业所没有或无法获得的资产及其所有权。一是资产性所有权优势,是指有价资产(原材料、先进技术等)的拥有;二是交易性所有权优势,是指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技术、信息、专利、管理、营销、品牌、商誉等);三是规模经济优势,指规模经济带来的研发、创新优势以及低成本优势。(2)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在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其资产或所有权内部化过程中所拥有的优势。这是吸收了英国学者巴克利和卡森的等人的观点。 企业对其拥有的所有权优势一般有两个利用的途径:一是,将其所拥有的资产的使用权出售给别的企业,也就是将资产的使用外部化;二是,由企业自己使用这些这些资产,也就是将资产的使用内部化。在国际投资中,资产使用的内部化意味着企业利用其所拥有的资产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因此,企业有将企业优势内部化的强大动力。企业通过内部化可以使其优势获得最大收益,当企业内部化如果以上条件存在,企业将通过内部市场使用其特有的优势,而不是向其他国外企业出售其特有优势。例如,企业有时为了保证其拥有的某一特有优势的安全,可以通过将原有的经营活动扩大到国外,而不是通过合同按市场价格卖出这些特有优势。邓宁指出,在技术等无形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领域,以及在某些自然资源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领域,企业对其优势进行内部化,避开外部市场机制不完全性可获得最大收益。因此,若企业内部化能使企业获得最佳效益,则就导致对外设厂,从事国际化生产。 (3)区位优势(location advantage)区位优势,是指东道国投资环境和政策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对投资国所产生的吸引力。区位优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素禀赋型优势,即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及价格等;二是制度政策型优势,即政治经济制度、贸易金融政策、法律法规的完善性与执行情况、行政效率以及对外资的优惠条件等。当东道国的区位优势较大时,企业就会从事国际生产。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并非是对以往国际直接投资的简单总结归纳,而是从跨国公司国际生产角度,论述上述三个基本因素对企业选择参加国际经济活动方式的影响。三个基本要素的不同组合决定了企业参加国际经济活动的三种主要形式,即对外直接投资和商品出口和许可证贸易。 2.关于国际生产方式选择的结论可选择的国际经济活动方式经济活动方式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国家)区位优势直接投资出口销售许可经营所有权优势 = 许可证贸易所有权优势 + 内部化优势 = 商品出口 所有权优势 + 内部化优势 + 区位优势 = 国际直接投资当企业只具备所有权优势,即没有能力使之内部化,也没有能力利用国外的区位优势时,其参加国际经济活动的最好方式是进行许可证贸易,把技术专利转让给国外厂商使用;当企业具备所有权优势,并且有能力使之内部化,其参加国际经济活动的最好选择是出口商品;当企业同时具备了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便可在国际经济活动中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吸收借鉴了在此之前20年中出现的新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采用了折衷和归纳两大方法,对各家之长兼容并蓄,并在区位理论方面作出了独到贡献;它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所有形式都有联系,涵盖和应用的范围宽。即便如此,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该理论宜于毹释大规模跨国企业,不宜于解释中小投资厂商;该理论仍然是以发达工业国家的跨国企业为背景,没有充分注意到新兴工业化国家中小投资厂商的情况,这也使其理论不能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一般理论。 案例:国际生产折中理论与丰田的国际化道路 丰田汽车公司是一家总部设在日本爱知县丰田市和东京都文京区的汽车工业制造公司,隶属于日本三井财阀。丰田汽车公司自2008始逐渐取代通用汽车公司而成为全世界排行第一位的汽车生产厂商。其旗下品牌主要包括凌志、丰田等系列高中低端车型等。丰田公司早期以制造纺织机械为主,创始人丰田喜一郎1933年在纺织机械制作所设立汽车部,从而开始了丰田汽车公司制造汽车的历史。1935年,丰田AI型汽车试制成功,第二年即正式成立汽车工业公司。“二战”之后,丰田汽车公司根据日本民族的特点,创造了著名的丰田生产管理模式,并不断加以完善提高,大大提高了工厂生产效率。80年代之后,开始了它全面走向世界的国际战略。它先后在美国、英国以及东南亚建立独资或合资企业,并将汽车研究发展中心合建在当地,实施当地研究开发设计生产的国际化战略。截止到2 0 0 6年,母子公司的员工总数达到285 977人,营业收入210 3 69亿日元,联合结算子公司共523家,控股相关公司共5 6家。2 0 1 0年丰田发生“召回门”事件,其对中国消费者与对美国消费者的区别对待备受诟病,这其中的众多原因我们这里暂不讨论。总的来说,丰田公司的生产方式(TPS)是提高企业生命力的一整套概念和方法的体系,值得学习。它是丰田公司通用的制造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彻底杜绝浪费”,通过生产的整体化,追求产品制造的合理性以及品质至上的成本节约。丰田生产方式,是对曾经统治全球工业的福特式生产方式的重大突破,在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案例中的丰田公司就是在国际折中理论的指导下开拓其国际化道路的。 1所有权特定优势 所有权特定优势是指企业所独有的优势,具体的指资产性所有权(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交易性所有权优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跨国经营、合理的调配各种资源、规避各种风险,从而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首先我们看一下“丰田的生产方式”,简言之就是装配生产线的各个工序只在必要的时候提供必要数量的零部件,“丰田生产方式”基本上避免了企业在人力、设备和材料方面的浪费,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丰田在技术创新上,坚持在各个领域不断开发和研究最尖端的科学技术,提供能满足全球顾客需求且充满魅力的产品和服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慢性咽炎康复饮食方案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带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成本法转权益法课件
- 集装箱运输实务教学情境一集装箱运输系统硬环境 集装箱箱务集装箱码头堆场课件
- 2025年广东省公开遴选公务员笔试试题及答案(A类)
- 早教线上营销工具方案
- 外贸方案在线咨询
- 工业母机核心部件国产化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应用与技术创新报告
- 郑州市水利局应急预案
- 建筑方案设计图书推.荐
- 2025年农村应急广播系统使用与维护培训模拟题集及解析答案
- JJG 861-2007酶标分析仪
- 神经网络-课件
- 高管人员劳动合同书
- 被覆上皮课件
-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网络 课件 【知识精讲+备课精研+高效课堂】 教育科学出版社选择性必修二网络基础
- 神经外科术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课件整理
- 脊柱弯曲异常筛查结果记录表
- 尾矿库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 劳动关系协调员三级参考资料课件
- 有机光化学之光催化剂参与的反应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