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专题检测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人民版必修1(1).doc_第1页
高考历史 专题检测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人民版必修1(1).doc_第2页
高考历史 专题检测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人民版必修1(1).doc_第3页
高考历史 专题检测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人民版必修1(1).doc_第4页
高考历史 专题检测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人民版必修1(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届高考历史 专题检测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人民版必修1 (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a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b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c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d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解析“不学他们”的含义就是不奉行屈辱的外交方针,其中b项最能反映这一点。而a、c两项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表现;d项内容与题干主旨不相符。答案b2周恩来1949年11月在新中国的外交中指出:“外交工作有两面:一面是联合,一面是斗争。”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工作的“联合”主要表现在 ()。推行“一边倒”政策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推行与亚非拉国家友好合作政策重视加强区域合作的外交政策a b c d解析发生在新时期,不合题意。答案d3为庆祝中国与印度建交60周年,中国在印度举办“中国节”,印度在中国举办“印度节”。下列事件与中印关系直接相关的是 ()。a日内瓦国际会议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c“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案d4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图一和图二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a睦邻友好 b战略同盟c另起炉灶 d求同存异解析两幅照片反映的外交活动,并不限于邻国交往,a错误;两次外交活动并不是结成战略同盟,b错误;“另起炉灶”是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c错误;无论是中美之间的往来还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合作,都是不同文明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原则,d符合题意。答案d5“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a与尼克松会面时 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解析“周恩来”、“共同基础”、“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可知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答案c61949年,前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柏曾以“总领事”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信件被原封不动地退回。这表明 ()。a美国承认新中国为合法政府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不需要美国承认c新中国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d新中国要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答案c7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的最主要标志是 ()。a中美关系正常化b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中日建立外交关系d以世界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解析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重大胜利,从此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是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的最主要标志。答案b81971年,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比赛结束时,美国运动员科恩误上了中国队的班车,中国著名乒乓国手庄则栋主动上前与科恩打招呼,并且赠送了礼物,这一举动 ()。a是卖国的,美国是中国的头号敌人b是可笑的,中国人置民族尊严、民族大义于不顾c是得体的,民间交流有利于两国关系的改善d是正常的,中美关系已经亲密无间解析题目中庄则栋的举动推动了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善,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因此是得体的。答案c9法新社评述说:“改变世界的一周”应该是“改变尼克松的一周”。开罗金字塔报评论说:“西方帝国封锁新中国的神话破灭了,这是亚非人民的伟大胜利!”这是针对 ()。a苏联第一个与中国建交b中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c中日正式建交d中美正式建交解析材料指的是尼克松访华的一周,中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在国际上反响很大,但美国政府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因此未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答案b10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的建交。这里“中美关系的改善”的含义是()。a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b中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c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d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解析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在此推动下1972年中日建交。本题主要混淆项为a项,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答案d11. 右图是大型爱国主义专题教育片新中国外交风云录(共30集)的封面。根据所学,请你判断属于中国70年代外交成果的是 ()。a屹立东方首次出访半岛较量莱蒙湖畔五项原则b出使万隆海岛斗智分道扬镳确定边界以民促官c亚非之行中法建交抗美援越排除干扰跨越鸿沟d恢复席位建交高潮中日建交三个世界中美建交答案d1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下列能够反映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是 ()。a b c d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要理解是地区性的事务或组织,而不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答案d132010年1月,海地发生大地震,中国八名维和警察在地震中光荣牺牲。中国在海地的维和行动体现了当前我国外交政策的新特点是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参加联合国框架内的国际活动c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d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解析中国参加在海地的维和行动,反映了我国新时期外交政策的特点是参加联合国框架内的国际活动。答案b1421世纪初,中国加强了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合作,成为我国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成果是 ()。a发展与东南亚联盟的友好关系b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经济活动c成立多方互赢的上海合作组织d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解析解题时注意时间限制:21世纪初;国家条件限制: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由此可判断是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答案c15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中国2011年度外交活动的年终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中国外交主张的“关键词”,请结合政治生活知识,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a独立自主和平共处文化渗透b和平发展 战略结盟 我国的独立和主权c多边外交 和平发展 负责任的大国d经济全球化 政治多极化 文化多元化解析a项中“文化渗透”不确切,我国坚持平等互利原则发展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b项错误,我国奉行不结盟政策,坚持不与大国结盟。d项不准确,全球化、多极化作为一种趋势不断增强,在文化上主张尊重文化多样性,大力发展本民族文化。c项符合实际,应选c。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材料二2007年12月27日至30日,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对中国进行了被称为“迎春之旅”的访问活动,中日领导人再次握手。他在北大演讲时指出:“而今的日中关系正在迎来第二个春天,借用作为总理签署日中和平友好条约(1978年签订)的我的父亲的话来说,就是日中联合声明在两国之间架起了一座吊桥,而日中和平友好条约又使它变成了一座铁桥在当今日中两国已经成为影响变化显著的亚洲地区乃至世界的稳定与发展方向的存在,全世界都在关注和期待着我们构筑战略互惠关系,恰恰是时代潮流对我们的要求。”(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年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总理握手的原因是什么?(2分)(2)促成尼克松与周恩来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尼克松说这次历史性的握手使“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你如何理解这句话?(3分)(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福田康夫所说的“吊桥”、“铁桥”各指什么事件?这使中日双方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3分)(4)福田康夫设想的中日关系发展方向是怎样的?有何积极意义?(2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美、中日关系的发展演变。第(1)问,注意材料中的时间“1954年”,对应当时中美关系状况,就可得出答案。第(2)问,注意时间是“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据所学知识作答,理解就是中美结束对立,关系正常化。第(3)问,“吊桥”、“铁桥”在材料中都能找到,变化要从两个方面回答。第(4)问,可从材料中得出结论,回答意义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作答。答案(1)因为当时美国出于全球战略考虑,对中国实行政治孤立、军事威胁、经济封锁,中美处于敌对状态。(2)主要因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长期以来实行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美国的霸权地位面临着苏联的严峻挑战。理解:结束了中美之间长期对立的僵局,从此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3)“吊桥”: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联合声明。“铁桥”:1978年缔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变化:由对立(对抗)状态到中日邦交正常化,再到发展日中和平友好关系。(4)方向:构筑战略互惠关系。意义:有利于中日友好交往,促进共同发展;有利于维护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17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事业的发展与国内外形势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复兴之路解说词(1)材料一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据此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1949年和1972年新中国外交的特点及其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外交方面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4分)答案(1)特点:1949年,外交“一边倒”。原因:美苏两大阵营尖锐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和孤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